論語集注:君子之學,內在喜悅,外在快樂,不快樂不足以成為君子

2020-12-23 騰訊網

跟隨大師的腳步,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追隨古聖先賢學習正宗的《論語》。我們繼續學習南宋理學大師朱熹所編寫的《論語集注》,這是本系列文章的第5篇,前面的4篇文章都是前言和序言,從這篇文章開始,我們正式學習朱熹所注釋的《論語》。《論語》總共有20篇文章,今天開始學習第一篇。

學而第一

朱子註:

此為書之首篇,故所記多務本之意,乃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者之先務也。凡十六章。

飛仙解說:

這是《論語》的第一篇,因而所講的大多都是務本,致力於根本的意思,這乃是通入儒家大道的大門,是積聚德行的基石,是學者要先下功夫的地方。總共分十六章。

《論語》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朱子註:

說、悅同。學之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覺有先後,後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為,乃可以明善而復其初也。習,鳥數飛也。學之不已,如鳥數飛也。說,喜意也。既學而又時時習之,則所學者熟,而中心喜說,其進自不能已矣。

飛仙解說:

「說」是「悅」的通假字。朱子對「學」的解析是「效」,效仿的意思。人性本善,慧根高的人先覺悟,慧根低的人後覺悟,後覺悟者效仿先覺悟者的行為,就可以彰明本善的德性,回歸到人性本善的人之初。人之初,性本善。

習,意思是鳥多次練習飛翔,不停息地學習,就像是鳥多次練習飛翔一樣。悅(說),喜悅的意思。學習之後又經常練習,那麼所學的知識技能就會熟練,內心中歡喜,自然不停地進步。

閱讀過《傳習錄》,對王陽明心學有所了解的人,可能馬上會說:「朱熹對『學』這個字的解析是錯誤的,因為他這裡就是被王陽明所批判的『義外』,是外求,王陽明是對的,朱熹是錯的。」

我們現在先放下頭腦裡面的知見,保持一顆空杯的心,就像本系列文章的上一篇「讀論語孟子法」中程子(程頤)所說的「平其心,易其氣」,先平心靜氣地看看朱熹的說法,不發表太多個人觀點。的確,王陽明指出了朱熹的某些錯誤,然而王陽明也有很多肯定朱熹的地方,以後因緣成熟我們再學習王陽明的《傳習錄》,那是後話。

朱子註:

程子曰:「習,重習也。時復思繹,浹洽於中,則說也。」又曰:「學者,將以行之也。時習之,則所學者在我,故說。」

謝氏曰:「時習者,無時而不習。坐如屍,坐時習也;立如齊(齋),立時習也。」

飛仙解說:

程子說:「習,是重複練習的意思。時時反覆地思考、推究,心領神會,心中融會貫通,那是很喜悅的事情。」程子又說:「學是為了行,時時踐行所學的內容,那麼所學的內容就可以固化在自己身上,所以喜悅。」

謝氏說:「時習,就是時時刻刻都踐行所學的內容。《禮記》說:『坐如屍,立如齊。』坐,就要像祭祀中裝扮的受祭人那樣坐得端正,這是坐著的時候也練習,站就要像祭祀前齋戒時那樣站得恭敬,這是站著的時候也練習。」 齊是齋的通假字。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朱子註:

樂,音洛。

朋,同類也。自遠方來,則近者可知。程子曰:「以善及人,而信從者眾,故可樂。」又曰:「說在心,樂主發散在外。」

飛仙解說:

在朱熹的年代,「快樂」的「樂」的讀音跟「洛陽」的「洛」相同,古代和現代的讀音肯定多少會有差異,我們不去研究這些讀音的差別,重點是研究朱熹所注釋的意思。

「朋」是同類的意思。遠方的同類都來了,近處的同類可想而知了。程子說:「以善待人,信服和跟從的人眾多,所以值得快樂。」程子又說:「喜悅是在心中的,快樂是發散在外的。」

「悅」和「樂」都有開心快樂的意思,而「悅」偏重於內心來說,也許在外貌上沒有表現出來很快樂,而他的內心中是喜悅的。「樂」則是偏重於外在來說。如果一個人強顏歡笑,他表面看起來是快樂的,然而內心並不喜悅。「悅」和「樂」結合起來,就是內在快樂,外在也快樂的一種身心和諧狀態。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朱子註:

慍,紆問反。慍,含怒意。君子,成德之名。

尹氏曰:「學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慍之有。」

程子曰:「雖樂於及人,不見是而無悶,乃所謂君子。」

愚謂及人而樂者順而易,不知而不慍者逆而難,故惟成德者能之。然德之所以成,亦曰學之正、習之熟、說之深,而不已焉耳。

程子曰:「樂由說而後得,非樂不足以語君子。」

紆問反,是古代描述文字讀音的一種方法,稱作反切法,在古代沒有現在的漢語拼音的讀音方案,反切法用讀音近似的兩個字來描述讀音,相當於用第一個字的聲母加上第二個字的韻母來合成讀音,如「紆問反」就是紆的聲母y+問的韻母èn,就是yèn,跟現在的讀音 yùn 還是挺接近了。

慍,是含有怒氣的意思。君子,指德行已經修成(成德)的人。

尹氏說:「學習是自己的事,他人是否了解自己,那是他人的事,自己又有什麼可氣惱的呢?」

程子說:「儘管被人所知曉是快樂的事,不被人知曉的時候也毫不介懷,這就是君子了。」

朱子說:因被人所知曉而快樂就像順水行舟一樣容易,「人不知而不慍」,就像逆水行舟一樣困難,所以只有那些德行已經修成的人才能夠做得到。然而德行的修成,是由於正確地學習正確的知識和技能,操之熟練,內在有深度的喜悅,並能夠堅持不懈。

程子說:「先有了內在的喜悅,然後才能有外在的快樂,不快樂不足於成為君子。「

相關焦點

  •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對《論語》中「君子」的分析
    「學術超女」於丹對《論語》的解讀一度風靡中國大地,引起人們的經典的再度關注,其積極意義自不消多說。但我以為,這種「心靈雞湯」只是因為契合了當下社會中人們面對經濟狂潮而迷失精神追求這一現狀才能大行其道。宋儒程頤早就說過「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朱熹《論語集注·序》)也就是說宋儒們早已和於丹一樣認識到《論語》是教人們怎樣做人的,但問題是做怎樣的人。
  • 《論語》晨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種喜悅,是內在生命因覺悟生命之道的喜悅,不是獲得某種物質利益的喜悅是的,黃老師解的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主是承接著第一句「學」的黃裕生:出自內在覺悟而樂宋立林:當然,孔子所教本身就是指向於現實生活的,不是純粹思辨的。
  • 《論語》第20講 君子之爭
    內容簡要:孔子說君子很少去爭,人與人之間相處,你開始與別人爭的時候,一定是把自己與別人分得很死,一定是皆盡全力保護自己,此時仁愛之心、禮讓之心就都沒有了。所以孔子說君子是不與人相爭的,如果有爭也是有禮節性的爭。
  • 一起學《論語》12.24顏淵篇——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論語註疏》曰:此章以論友。李炳南曰:君子以詩書禮樂之文結交朋友,以朋友輔助為仁,可謂得其交友之道。孔安國曰:友以文德合。友相切磋之道,所以輔成己之仁。劉宗周曰:文謂詩書六藝之文,所資於朋友講習者不淺,而學問之道,乃在於求放心而完其德性,則文直所藉以為為仁之資。而友,其輔我者也,學不求仁而徒博,文之為見終無實益,安所輔我者?此亦聖人博約之訓。《冷語》曰:文者,禮樂法度刑政綱紀之文。
  • 《論語心解 學而篇第一》:君子不重則不威
    「學則不固」,李澤厚解釋為「所學習的東西就不穩固[1]」,南懷謹先生也是這樣認為的,而錢穆先生解釋為「能向學,可不固陋[2]」。我傾向於錢穆先生的解釋,儒家所謂的「學」從來就不只是意味著知識方面的學習,更多地是指一事一行上德行的實踐。如果按照李澤厚先生的解釋成「學習」,單純地知識上的學習,那麼「學則不固」與前面的「君子不重則不威」在意思上割裂開來了。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學而篇 第一章
    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可以是志同道合的人。⑧樂:快樂,與說(悅)有所區別。舊注說,悅是喜在內心,樂則見之於色外。悅與樂,都是「中節」之情。⑨慍(yùn):惱怒,怨恨。【釋義】孔子說:「通過學獲得新知,適時習行,而體達大道,不也能觸發內心的喜悅嗎!
  • 一起學《論語》3.7 八佾篇——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
    君子恥之,是以射則爭中。朱子曰:言君子恭遜不與人爭,惟於射而後有爭。然其爭也,雍容揖遜乃如此,則其爭也君子,而非若小人之爭矣。李炳南曰:此章重在君子。所謂君子,乃學而能立之士。凡功利名位,有背道違仁者,自不爭取;關乎道德仁義等,又當固執力行。經不云乎:「當仁不讓於師」,「見義不為無勇也」。
  • 一起學《論語》15.7衛靈公篇——直哉史魚,君子哉蘧伯玉
    君子:成德之人。朱子:「伯玉出處,合於聖人之道,故曰君子。」卷而懷之:卷,收。懷,藏。包鹹:「卷而懷,謂不與時政,柔順不忤於人。」徐英:「卷而懷之,所謂『危行言遜』。」《論語註疏》曰:此章美衛大夫史鰌、蘧瑗之行也。
  • 湯殷權《論語》講義:《學而第一》篇「子曰君子不重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1.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翻譯】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則能遠離鄙陋和淺薄,以忠信為主,不親近和學習人們不如自己的地方,有過錯不怕改正。」
  • 《論語》:君子不重,則不威……則勿憚改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譯】孔子說:「君子不嚴肅、自重,就沒有權威,所學習的東西就不穩固。應該以忠誠信實為主。沒有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過失,不怕去改正。」
  • 【異之說《論語》】之四百零六:君子當「疾生後名」
    (《論語裡仁》)在此,孔子道明了君子在世之為的關鍵即是在為「仁」,舍「仁」,君子之為則喪失了其為人與為事之本質或實質。由此可見,君子之為君子,乃是為「仁」而展開其人生的,或君子之人生就是為「仁」而在的人生,如此,君子在世之為的一切都是為了踐「仁」,那麼,君子之「患」、之「疾」皆為「仁」所「患」、所「疾」,如此君子在世之時,必「疾」「沒世」時,「仁」之美名的存亡!
  • 《論語》晨讀,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外在的坦蕩以內裡的坦蕩為基礎 何光順:那種光明和親切,先被君子的形象所感染,就是君子之德風,這是一種典型的「象」的思維,在後世成為中國意象思維的早期人格寫照了黃裕生:內在修為乃在於學,崔老師所說的上達 何光順:嗯嗯,
  • 人生實苦,故修和悅之道,君子以朋講習,回向功德至大
    佛家說,人一生下來就是苦,人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家聚、求不得、放不下。因為人生實苦,所以,人活的意義就是追求人生的快樂。快樂就是修和悅之道,兌卦告訴我們,要「順乎天而應乎人」,要天地人和,守中正之道,「剛中而柔外」,內心強大,外在柔和,誠信、謙遜,和悅與人。「君子以朋友講習」,與有緣的人一起學習、修道,就是最快樂的事情。
  • 長沙銀行思賢講壇:三明(民)會講·讀書明理之君子
    孔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君子是可以通過讀書、學習養成的。「君子」一詞在《論語》裡出現百餘次,足見孔子對君子的重視。講壇伊始,三位老師就「讀書明理之君子」各自發表了觀點。唐浩明認為,君子是中華民族主流的文化、教育所追求的一個人生目標。《論語》是中國文化中最權威、最經典的一部書。這部書在談到聖人時只提了三種,在談到賢人、賢才和賢者出現了16種,在談到君子的時候有了92種,大大地超過了聖賢的數量。君子是一個可以達到的目標,是可以通過努力做到的。
  • 《論語》晨讀,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黃裕生:要成為君子,首先不是學文,而是學禮,所以,夫子有言——入則孝,出則弟,謹而慎,泛眾愛而親仁,學有餘力,則以學文。何光順:是的,就是去成為君子,當從何處開始黃裕生:學禮,重點也不只是學一些外在的行為規範(這當然也很重要),更是學這些行為規範所蘊含的仁愛、禮讓、敬虔之精神。
  • 論語:4、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對不重則不威這句話的理解,如果你把重當成假正經,坐在那兒一動不動,那肯定搞錯了,重是安穩踏實,這個安穩踏實的背後啊,應該是這麼一個東西,叫做有原則有立場,就是,如果一個人活到三四十歲,變得成為大家眼中的一個君子,你開始成為一個一家之主,或者一個公司裡邊很重要的一個人,這時候你需要有自己的原則和立場,你不能像牆頭草一樣,就是想到這邊我就到這邊想到那邊我就到那邊這麼說
  • 《論語》精華|君子有三愆,君子有三畏,君子有九思
    《季氏》譯註:孔子說:「侍奉君子有三種過錯:沒有輪到他發言而發言,叫做急躁;輪到他發言而不發言,叫做隱瞞;不看臉色而貿然說話,叫做盲目。」註:愆,過失。瞽,眼瞎。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 《論語》「學而時習之」章新讀新解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楊伯峻譯曰:「孔子說:『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時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1]趙又春對此評論曰:「這代表了對這一章的最流行的理解。」
  • 拙讀《論語》之第八篇:君子的理想人格
    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主流譯文: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的知識也不鞏固。要以忠、信兩種道德為主。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過錯,就別怕改正。」拙認為「君子不重則不威」當中的「威」譯成「威嚴」感覺好像哪裡不妥,但是一直琢磨卻沒有一個自己滿意的結果。
  • 《論語》「君子」之四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
    》君子疏證 1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