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對《論語》中「君子」的分析

2021-01-18 左書文苑

讀《論語》有感(四):「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對《論語》中「君子」的分析

張恩恩/文

本文原作於2009年前後。今日讀來,感慨良多。短短數年,我的變化太多,最大的變化竟然是喪失了對寫作的熱情和閱讀量銳減,想想慚愧,幸在我沒有忘記對理想的追求。願堅持!

「學術超女」於丹對《論語》的解讀一度風靡中國大地,引起人們的經典的再度關注,其積極意義自不消多說。但我以為,這種「心靈雞湯」只是因為契合了當下社會中人們面對經濟狂潮而迷失精神追求這一現狀才能大行其道。宋儒程頤早就說過「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朱熹《論語集注·序》)也就是說宋儒們早已和於丹一樣認識到《論語》是教人們怎樣做人的,但問題是做怎樣的人。李澤厚先生在其《論語今讀》中曾指出《論語》「本身就遠不止是『處世格言』、『普通常識』而具有『終極關懷』的宗教品格,它執著的追求人生意義,有對超道德、倫理的『天地境界』的體認、追求和啟悟。」(《論語今讀》P3天津社科版)。」於丹的解讀正是因為缺少對《論語》所「具有『終極關懷』的宗教品格」的「體認、追求和啟悟」而只是把《論語》當作「簡單的道理」,所以於丹的《<論語>心得》中的「君子」重在「樂貧」而不「守道」,重在「心安」而不「理得」(如其對「孔顏樂處」的解釋,詳見《於丹<論語>心得》中華書局版P11-12)。所以她對《論語》的解讀也只是一道「看上去很美」的「文化快餐」。宋儒們又因為把《論語》所「具有『終極關懷』的宗教品格」解釋為脫離現實生活、脫離人性人情的「天理」,並因此而要「滅人慾」,更是遺臭萬年。

事實上,《論語》本身具有「準宗教」「準哲學」的性質而其宣揚的道理更是早已滲透在中國的政教體系、社會習俗以及人們的日常行為、思想、言行和生活之中。《論語》中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君子」,實際上就是中國文化的締造者、承擔者和建設者。所以在今天看來,什麼是真正的「君子」,真正的「君子」應當具有怎樣的品質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正基於此,故本文擬通過對《論語》中「君子」的外部言行、道德修養以及情感世界的分析來還原《論語》中真正的「君子」觀。

一、「君子」外部言行

儒家思想對君子言行的具體規範集中體現在《禮記》之中。當然《論語·鄉黨》16章也是對作為「君子」的孔子言行的具體描述,但因為時代變遷,這些言行的具體實施在今天已不具有任何實際意義。所以本文更關注的是《論語》中的「君子」是以怎樣的態度來對待他們的言行,這些態度又何以能積澱為「君子」們的文化品格以及這些態度對於今天我們的言行具有怎樣的指導意義。

正如李澤厚先生指出的那樣,儒家思想對待言語的態度「似與今日西方哲學以語言為家園,為人的根本大異其趣」(《論語今讀》P86天津社科版)。《論語》中的「君子」應當是「納於言而敏於行」的,也就是說「君子」應當關注的是「怎麼做」而非「怎麼說」。語言只是「君子」完成自我人格塑造、弘揚仁道的工具而不可成為逃避現實、裝腔作勢的手段。真正的「君子」即使「人不知」還要做到「不慍」而非強作辯解,尤其不可「巧言令色」,孔子更是以此為恥。在《論語·學而》中孔子還強調「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方為真正的「好學」。當然「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在今日似可商榷,但「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確為真理。並非道家的「無言」而是「慎於言」,尤其不可「巧言」。《論語》中多次出現孔子對於學生的同一問題有不同的回答正是因為孔子能「就有道而正焉」,雖似「巧言」實際「言必有中」。可見,《論語》更注重語言的實用性,工具性。所謂「辭達而已矣。」

那麼「君子」為什麼要「慎於言」呢?因為「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不是不可以「言」而是「恥躬之不逮也。」,正所謂「言必信,行必果」,所以《論語》中「君子」的言語必須要和其實際行動相結合,否則「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光說不練,徒有其表,如果做不到,則自取其辱,這當然不是真正的「君子」。汶川大地震時「範跑跑」事件足以為證。範跑跑之「無恥」並非在於其以劉翔之速度的「跑」(這一點上範跑跑作為一個普通人而言不該為人所詬,當然作為一個教師就著實讓人失望了),而是他為自己的「跑」所做的「巧言」辯解。缺少了道德約束的「自由行為」只是人的動物性的回歸而並不是所謂的「自由主義」。難怪「範跑跑」的再就業受挫,人們不是拒絕他的「自由主義」而是害怕他的「自由行為」再次上演。可見「君子」們不僅要「慎於言」更要「慎於行」!「君子」的言行必須「就有道而正焉」!

《論語》正是因為強調「君子」應當言行謹慎,應當言行一致,但所謂的「道」畢竟只是存在於人們的內心之中,人們的道德修養畢竟千差萬別,各不相同,如何才能避免世人言行不一呢?所以《論語》又提出「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通過孔子心目中的「禮」對「君子」的言行加以外在規範。若以今日眼光視之,也許孔子的「禮」有許多值得我們商榷的地方,但其中所提倡的對待言行的態度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所以儘管不同時代對「禮」有不同的解釋,但人的言行應當受到一定的規範和束縛這一基本思想則隨著時代的變遷積澱為中華民族的心理文化品格,直到仍然有我們可以繼承並且發揚光大的地方。

綜上所述,《論語》中「君子」的言行既應本於內心的道德要求(「有道而正焉」)又需加以外部「禮」的規範(「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二、「君子」的道德修養

「君子」言行的理性基礎則是「君子」的道德修養。換言之,「君子」的道德修養程度決定著「君子」的具體言行。通讀《論語》我以為「君子」的道德修養可從兩方面入手來分析,一是「君子」的「天命觀」(可以理解為「君子」的世界觀)二是「君子」的「道德觀」(可以理解為「君子」的人生觀,價值觀)。

A,「君子」的「天命觀」

所謂的「天命觀」是指「君子」對命運(「天」)的看法和對生命(「命」)的理解。《論語,堯曰》中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顯然「君子」要了解.認識「天命」。但由於孔子所處的時代科學落後,原始巫術影響較深。所以孔子也罷,「君子」也好都不可能具有今天的科學技術和思想來了解、認識、把握「天命」。所以對於「天命」就要心存敬畏之心,即「畏天命」。總之,「天命」不可知,這一點是毫無疑問,這才是真正的「天命」;而正因為其不可知,故云「畏天命」。可見孔子是以一種理性精神來審視「天命」的,這和他「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為之也」的人生態度是一脈相承的。

如果說「君子」對命運(「天」)心存敬畏之心的話,那麼對生命(「命」)則有尊重之意了。如《論語.子罕》中記載「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因天縱之將聖,又能多也。』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可見孔子並不認同所謂的「天縱之將聖」的說法。對「天」的迴避正是源於對「命」(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生命體驗)的肯定。所謂的「多能」絕非「天」的功勞而是自己人生奮鬥.努力所獲。「人」是孔子一切主張的根本出發點。所以他說「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雖然《論語》中也有「殺身或仁」的說法。但我們看孔子的實際做法卻是以「無可無不可」的態度來面對人生,或以「邦無道,可卷而懷之」的方式來消減現實的無奈。在面對齊景公的「禮待」或季恆之受女樂而不朝,他都是「行」——選擇離開而非比乾式的愚忠亦菲微子式裝傻,更是主張「仁者安仁,知者利人」。所以我以為孔子更是一位「知者」,是一位尊重生命,熱愛生命.善待生命的「知者」!

B「君子」的道德觀

出於對「天命」的敬畏和對「生命」的尊重,在「禮崩樂喪」的時代,孔子選擇「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作為自己的社會理想,所以「君子」的道德修養之重要就勿需贅言。我以為《論語》中的「君子」把建立在日常生活中的以「仁」為核心的關注現實人際交往的價值體系作為其道德觀的全部內容。

所謂「建立在日常生活中」指的是「君子」的道德觀的基礎是具有血緣關係的維護日常人倫的「孝」和「弟」。孔子教育自己的學生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所以有子才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和「弟」對於「君子」之重要由之可見一斑。也許,孔子所主張的具體有關「孝」與「弟」的行為今日值得商榷。但就「孝」與「弟」本身而言,至今仍不失為「君子」的立身之道,尤其是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孔子主張的「孝」與「弟」一方面是對原始氏族社會中血緣關係在春秋時代得以延續的價值認同,另一方面更是對個人價值的尊重並推廣為對整個生命鏈條的價值認同。「孝」與「弟」既是維護日常人際關係的基礎所在,又是個人人情(人性)的原始母胎(《論語.陽覽》中孔子回答宰我的「三年之喪」即可為證)。所以「孝」和「弟」就構成了「君子」道德修養的人倫基礎。

「孝」和「弟」推而廣之即為「仁」。如果說「孝」與「弟」是「君子」們維護家庭和諧的道德基礎,那麼「仁」就是「君子」們保證社會健康發展的道德核心。「君子」因「入則孝,出則弟」處理好家庭關係後就要「泛愛眾而親仁」以「仁愛之心」面對生命,生活,那麼「大同社會」亦指日可待。孔子最大的貢獻不是對「禮」的維護而是對「仁」的構建。「仁」在《論語》中不僅是「君子」們安身立命的基本道德原則更是「君子」們為人行事的最高道德追求。當然「仁」不是要教導我們要做「鄉愿」「好好先生」。因為孔子還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君子」既有所好亦有所惡。簡而言之,敢愛敢恨方為正人君子!

維護日常生活中人際關係的和諧才是「君子」道德修養的現實意義所在。正因為此,「君子」具體的道德要求(溫,良,恭,儉,讓等)都要服從於現實中的人際交往。曾子所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既是此謂。忠者,忠厚老實,正直誠懇,忠於自己內心的道德要求,而非後世所謂的「愚忠」「從道不從君」是也;恕者,心胸寬廣,淡泊名利,寬容他人言行的過失錯誤,亦非「愛你的你人」這種有失人性的宗教律令,「既往不咎」是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在顯示人際交往中不僅要嚴以律己更要寬以待人!

三、「君子」的情感世界

歷來論著更關注孔子(筆者按:本節討論「君子」的情感世界,多舉孔子為例,一則因為孔子並不是「聖人」而是「君子」,二則因為《論語》多涉及「君子」的德行而少曰情感)的道德修養,政治主張,哲學思想。從而孔子似乎總是板著臉來教育世人「這不行,那不行」,不近人情,只知道德說教,沒有喜怒哀樂一樣。事實上,《論語》中的孔子和我們一樣有個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貪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對「欲」的客觀存在的認同是孔子的「仁道」的基本立足所在。逐名追利,好富攀貴,人之大欲,關鍵要「以其道得之」。錢穆《論語要略》說:「知當知識,仁當情感,勇當意志。而知情意三者之間,實以情為主。情感者,心理活動之中樞也。真情暢隧,一片天機。」所言極是。由之可見,宋明理學所提倡的「滅人慾,存天理」至少在對「欲」的理解上是對孔子思想的扭曲。對人基本情感的認同,即是出於對人具有動物性的體認,亦是對人的社會屬性的認同。孔子的思想也正因此才很好的融入中國人的現實生活中。正如李澤厚先生所說;「孔子沒有原罪觀念和禁慾意識,相反他肯定正常情慾的合理性,強調對它的合理引導。正因為肯定日常世俗生活的合理性和身心需要的正當性,它也就避免了,抵制了捨棄或輕視現實人生的悲觀主義和宗教出世觀念。孔學和儒家積極的人世人生態度與它的這個心理原則是不可分割的。」(《中國古代思想史論》P15天津社會出版。2003,5)。

我們通讀《論語》會看到孔子是一個非常有情趣的熱愛生活的尊重學生的「樂以忘憂」的「發憤忘食」的「老頭子」!如對樊遲問仁,孔子總是循循善誘,誨之不倦;而對子夏問詩,孔子則欣喜讚賞,稱子夏「起予者商也」;對宰予晝寢,孔子是氣憤非常,怒罵其「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子路對他面見子南表示懷疑,孔子更是對天明誓,表示清白,一副憨厚老實的樣子;對伯牛有疾,孔子親往探視,哀聲長嘆「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關切惋惜之情溢於言表;而對顏回更是讚不絕口,在其死後,孔子更是慟哭失聲,哀傷無比;對當政者的批評更見孔子真性情,譏之為「鬥筲之人,何足算也」;尤其是孔子對音樂的愛好,或「和之」或贊之「盡善盡美」,甚至在齊國聽了《韶》之後「三月不知肉味」;而其在川上的一聲嘆息「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更是引起歷代學人們的心靈共鳴。這樣多情善感的表現正是基於對現實生活中豐富人情,人性的認同和理解。孔子之真情在《論語》隨處可見。所以《論語》中的理想人格——「君子」也是應和孔子一樣具有豐富情感的人。「君子」不同於俗人的是其對豐富情感不是任其自然而是以禮節之,以德潤之,以仁立之罷了。

那麼,「君子」雖具有的豐富情感之核心是什麼呢?我以為是「樂」。孔子說;「學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把「樂」作為行為的本質力量也是行為的最終歸宿。「樂」即是「君子」面世處事待人的基本情感也是其基本價值判斷——「生命(人生)是快樂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而得到孔子的盛讚,究其原因,不僅是因為顏回好學而「樂貧守道」更是因為孔子和顏回一樣有著同樣的生命體驗。孔子自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樂」不僅是「忘憂」的手段,更是「忘憂」後的人生追求,正是因為有了同樣的生命體驗這才引起孔子的感嘆——「賢哉,回也!」,這也是孔子為什麼對顏回之死而痛哭的原因之一吧。孔子在和學生的課間談話中曾談到他的理想和曾皙一樣——「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在我看來,朱熹雖然晚年後悔對此事的解釋(見程樹德《論語集釋》)但他對曾點「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各得共所之妙」(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的解釋還是和孔子的心靈狀態一致的。

「樂」雖然是孔子情感世界的核心所在,但他所「樂」何事,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其中的一段話值得關注.「(程子)又曰:『簞瓢陋巷非可樂,蓋自有其樂爾。其字當玩味,自有深意』,又曰:『昔受學於周茂叔,每令尋仲尼顏子樂處,所樂何事?』愚按:程子之言,引而不發,蓋欲學者沉思而自得之。今亦不敢妄為之說」。由之可見,孔顏所樂自非「安貧」那麼簡單,結合孔子對人慾的肯定(「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和孔子的自我評價(「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我以為孔顏樂處重在「發憤忘食」而「守道」也,所「樂」由道而生,所「樂」者,道也。堅守內心的道德追求而淡泊外在的物質享受。孔子所說的「君子固窮」也正是這個意思。試想,孔子一生貧困交加,顛沛流離,懷才不遇,然而他何以能著書立說,育人三千,弘道守仁,安身知命呢?也許這正是「孔顏樂處」的作用所在吧。其樂無窮,其樂自得!

「樂」不僅是孔子的人生信念和人生理想,也是孔子的政治主張和政治追求。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一切政治行為的目的不是簡單的維護安定,讓老百姓避免犯罪,而是在於人民能否真正的從內心深處意識到「恥」。唯有「知恥」方可「樂」,方可「詠而歸」。樂天知命,各得其所,快樂生活。孔子一再強調「為政以德」「為政以禮」正是這個意思。對「樂」的認同使儒家思想中的「君子」不同於的道家「無為」立世而能積極有為;也不同於法家以「刑」治天下而能以和為貴;也不同於墨家以「強」治天下(《墨子非命下》)而能溫柔敦厚。

綜上所述。儒家思想(尤其是《論語》)中「君子」既是「敏於事而慎於言」的謙謙君子,也是弘道守仁的正人君子,更是樂天知命的快樂君子。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正是此謂。然而正如孔子所說「文,莫吾憂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君子」之道,重在「躬行」,願我輩知之且行之!

相關焦點

  •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文/武曉紅題目是引了《論語·雍也》中孔子的一句話。對這句話的解釋歷來無多少分歧,我對這句話並無不同看法,只是想借題發揮,談談文與質的現實意義。警示盜名欺世者,莫忘審問良知;醒示權高職要者,不可偏頗取意。《論語·雍也》第18則中,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質,質樸。文,文飾。史,當虛浮不實講。
  • 《論語》|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野」與「史」相對。野,粗野、粗俗;野人,就是沒有見識的鄉下人。史,史官,一些史官過分注重文採,言過其實,有些虛浮,這裡引申為虛浮。  誰文質彬彬?  怎樣才算合適呢?孔子說,文與質配合適中,恰到好處,就是「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 《論語》晨讀,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今天就先說這些 歡迎大家多多討論 [抱拳][抱拳][抱拳][抱拳][抱拳][抱拳]今天是三八婦女節 各位節日快樂 文質彬彬 然後君子!感謝各位同道的積極參與 謝謝各位的辛勤工作 女士們可以放放假 歡度自己的節日!!!
  • 一篇冷門八股文: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八股文是古典文學裡,「冷門中的冷門」,如今是陳詞濫調或死搬硬套的代名詞。其實,它是興起於北宋,盛行於明清兩朝的科舉應試文體。它要求必須按照嚴格的程式去寫作,內容也只限於四書五經的經義。清朝小說家吳敬梓在他的名著《儒林外史》中說:「八股文章若做得好,隨你做什麼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這或許就是今天古典君分享這篇八股文的初衷所在。
  • 閒話《論語》雍也篇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注釋 (1)質:樸實、自然。 (2)文:文採。 (3)野:此處指粗魯、鄙野,缺乏文採。 (4)史:這裡是虛偽、浮誇的意思。 (5)彬彬:指文與質的配合很恰當。
  • 「文質彬彬」才是「君子」的理想形象
    在社會交往中,我們常聽到主人或賓客評價別人氣質和舉止時,用到「文質彬彬」一詞,來形容某人溫文爾雅和行為端莊。那麼這個褒揚或恭敬的詞語又是出自何處呢?成語「文質彬彬」出自孔子《論語.雍也》。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裡的「文」是指當時的「禮樂」和「六藝」,相當於今天的文化教養;「質」是指人的質樸本性。這一段話的意思是:孔子說,如果人但依其質樸的本性而行,雖然也很好,但若不通過文化教養的提高,終究不免會流於粗野;相反一個人的文化雕琢掩蓋了他的質樸本性,那又流於浮華書生氣。所以,真正的君子要在文化教養與質樸的天性之間配合得恰到好處。
  •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質:樸實、自然,無修飾的,樸實的內容。文:文採,經過修飾的,辭藻華麗的形式。野:此處指粗魯、鄙野,缺乏文採。譯文孔子說:「質樸多於文採就會顯得粗野,文採多於質樸就會流於浮華。文採與質樸搭配適中,才能成為君子。」「質」是質樸的品質,「文」則是指文化的修養。「質勝文則野」就是說一個人沒有文化修養就會很粗俗。「文勝質則史」就是指一個人過於文雅就會顯得像個書呆子,只注重言辭華麗而不切實際。
  • 「孔子箴言故事」修德正身——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論語·雍也》記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舉個例子:魯國有個名人叫子桑伯子。有一天,孔子穿戴整齊後去拜見他。而子桑伯子卻不穿上衣、不戴帽子,光著膀子、披散著頭髮與孔子會見。這在當時人看來,是一種很不禮貌的行為。
  • 文質彬彬,再讀論語,有法必有化
    文質彬彬,楷書、朱文印《論語·雍也》:「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外在的文採和內在的品質如一,然後才有可能成為君子。肖像印文質彬彬在現代漢語運用中作為外貌氣質的形容詞,而在論語中有著更深層的思想,並不是外貌氣質好就可以成為君子的。
  • 新時代君子學堂|天下熙熙,終日乾乾,文質彬彬
    文/黃建平晚上讀書,《君子文化的當代價值》(錢念孫、胡發貴主編)。學者說,君子文化是傳統文化的制高點,是傳統文化的融匯點,是傳統文化的落腳點。君子人格是中華民族的理想人格。學者考證,「君子」一詞早在西周時期已經流行,主要是對執政者和貴族的專稱。
  • 寫作: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論語·雍也篇》中寫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雖是說人,但我覺得放在語文學科的學習上也同樣適用。語文作為學科首先是拿來用的,「質」便是語文學科作為工具學科的要求。首先是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指出:「語言是一種關係。」
  • 孔子有句難懂的話: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是孔子闡述君子風範的一句名言。這句話有點難懂。難在「史」和「文」的理解。史的本意是「史官」。史官一般一本正經,嚴肅刻板,不苟言笑,所以顯得「古板」。有人自詡為性情中人,說話直率不經大腦以致肆無忌憚,行為衝動不顧後果以致粗疏野蠻;有人又過于謙恭有禮,拘謹刻板,時時在意,處處小心,自己活得很累,別人還無法理解。所以,恰當的性情與禮儀,協調的質樸與文雅,才是做人最好的樣子。
  •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怎麼理解?質該如何提升?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質就是質樸,沒有修飾;文就是文飾,有修飾;野就是野蠻,粗野。史就是浮誇,脫離現實。彬彬就是不「野」不「史」,質與文都適中融洽的樣子。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質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樸就會虛浮,不偏於一方,取「野」與「史」之中道才可以稱之為君子。」  。
  •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君子覺得到了比較恰當的時候,才會出來幹一番自己的事業,運氣不好的時候就像草一樣頑強的生活著苟且著。現在去掉你的嬌氣,和過多的欲想。踏踏實實做人,老老實實幹事。志向太多是對於身心沒有好處的東西。孔子回去後,三日不語。他對弟子們這樣形容老子,見到老子遠超出我的想像,它就像變幻莫測的龍一樣,無人能識其全貌。小編認為孔子承認老子的變幻莫測,我也認為孔子是變幻莫測的。
  • 《論語》求知|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其爭也君子」
    登堂而射,射後計算誰中靶多,中靶少的被罰飲酒。錢穆先生講,古代射禮有四:一曰大射,天子諸侯卿大夫,當時之貴族階層,用於選擇其治下善射之士而升進使用之之禮也。二曰賓射,貴族相互間,朝見聘會行之。三曰燕射,貴族於平常娛樂中行之。四曰鄉射,行於平民社會,以習射藝。此章所講應當指大射。
  • 論語中有關君子的語句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2、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3、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4、 子曰:「君子不器。」5、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李保佳講論語65」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
    「李保佳講論語65」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質」指的是內在的思想、見識、修養;「文」指的是外在的談吐、行為。翻譯:外在的談吐素養跟不上自己的內在修為,就會看起來比較粗野;內在的修為跟不上外在的談吐,就會看起來虛浮。內在和外在相匹配,才是君子的樣子。
  • 論語探本:君子無所爭,風格第一,比賽第二是中國的文明所重
    #孔子#3.7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說到比賽,其實中國人最會玩。六藝之中就有射箭騎馬之類的健身活動。既有自得其樂的活動,也有比賽的項目。看看現在西方盛行的體育項目基本都是對力量的崇尚。
  • 《論語》中君子與小人的十大本質區別,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
    「君子」和「小人」是儒家思想中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對於二者的區別,《論語》一書中論述頗多,標準明確,佳句輩出,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
  • 君子循「禮」,是一個文質彬彬的人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顏淵》)「質」是內在的,樸拙的,純真的;「文」是外表的,修飾的,美化的。「質」是天賦的,「文」是人為的。樸拙的天然內質勝過美化的外表就會顯得粗俗,美化的外表勝過樸拙的天然內質就會顯得虛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