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佳講論語65」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質」指的是內在的思想、見識、修養;「文」指的是外在的談吐、行為。翻譯:外在的談吐素養跟不上自己的內在修為,就會看起來比較粗野;內在的修為跟不上外在的談吐,就會看起來虛浮。內在和外在相匹配,才是君子的樣子。
君子不僅是要修煉自己的內在素養、品德、思想,也要修煉自己的談吐、行為,讓自己從內在到外在,都是有水平、相互匹配的。
我們誇一個人長得帥,會說他文質彬彬,其實這個用法是錯誤的,光長得帥是達不到文質彬彬的要求的,還要有內在素養、外在談吐才行。
以前我們對儒家可能會有點負面印象,認為學儒家的都是些老夫子,迂腐之人,現在知道儒家對君子的真正要求了吧?
華杉老師點評說:
君子是既有思想、能力,又有文採、口才,簡單的說,就是辦事能力很強,講話水平很高。這符合我們對欽佩的領導人的標準,偉大的領導人,都是偉大的演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