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佳講論語65」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

2021-01-18 李保佳

「李保佳講論語65」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質」指的是內在的思想、見識、修養;「文」指的是外在的談吐、行為。翻譯:外在的談吐素養跟不上自己的內在修為,就會看起來比較粗野;內在的修為跟不上外在的談吐,就會看起來虛浮。內在和外在相匹配,才是君子的樣子。

君子不僅是要修煉自己的內在素養、品德、思想,也要修煉自己的談吐、行為,讓自己從內在到外在,都是有水平、相互匹配的。

我們誇一個人長得帥,會說他文質彬彬,其實這個用法是錯誤的,光長得帥是達不到文質彬彬的要求的,還要有內在素養、外在談吐才行。

以前我們對儒家可能會有點負面印象,認為學儒家的都是些老夫子,迂腐之人,現在知道儒家對君子的真正要求了吧?

華杉老師點評說:

君子是既有思想、能力,又有文採、口才,簡單的說,就是辦事能力很強,講話水平很高。這符合我們對欽佩的領導人的標準,偉大的領導人,都是偉大的演說家。

相關焦點

  • 《論語》晨讀,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這些儒將的形象,似乎都和孔子最初要求的「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有關。那麼,「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的「文」,「質」究竟是什麼樣的文,又是什麼樣的「質」呢?論語中有兩章討論君子應該有的「質」的: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
  • 「李保佳講論語86」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
    「李保佳講論語86」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翻譯:孔子說:堅定的相信儒家之道,勤奮學習,堅持依道行事,直到死去。危險、動亂的國家,不要去。
  •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質:樸實、自然,無修飾的,樸實的內容。文:文採,經過修飾的,辭藻華麗的形式。「質」是質樸的品質,「文」則是指文化的修養。「質勝文則野」就是說一個人沒有文化修養就會很粗俗。「文勝質則史」就是指一個人過於文雅就會顯得像個書呆子,只注重言辭華麗而不切實際。
  • 「李保佳講論語93」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
    「李保佳講論語93」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翻譯:孔子說:就像是堆土成山一樣,就差最後一筐就成了,我停止了,那麼就是我停止了。就像是搬土平地一樣,哪怕只搬了一筐,那這一筐,也是我自己要搬運的。
  • 《論語》|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野」與「史」相對。野,粗野、粗俗;野人,就是沒有見識的鄉下人。只有「質」,沒有「文」,顯得粗俗,就是「質勝文則野」,一個人的質樸勝過了文採,就像鄉間野人;只有「文」而沒有「質」,顯得華而不實,就是「文勝質則史」,文採超過了質樸,就像掌文書的史官一樣虛浮。
  • 《論語》中,孔子文質之辨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裡孔子所謂「質」,是指人性的優點,諸如恭、慎、勇、絞,而不是天主教教義所稱傲慢、嫉妒、暴怒、懶惰、貪婪、暴食和色慾等人類惡行的七宗罪;所謂「文」,是指人文教化,主要是周的禮樂文化。
  • 「李保佳講論語95」子路問:聞斯行諸?
    「李保佳講論語95」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李保佳講論語122」子曰:辭達而已矣
    「李保佳講論語122」子曰:辭達而已矣。孔子說:意思表達到位就可以了。
  • 「李保佳講論語85」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李保佳講論語85」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翻譯:孔子說:可以指使民眾去做事,而不可以讓民眾知道原因。有很多人說《論語》不適用於當今社會,這一句就經常會拿出來被批評。孔子這句話是典型的愚民思想,認為民眾都是愚蠢的,就像是勒龐寫過的《烏合之眾》裡面講的一樣,不能和民眾講道理。而我們現在盛行的是民主主義思想,人人平等,人民當家做主,孔子這種思想肯定是要推翻在地了。我們不在這裡批評孔子這句話,畢竟有很多人批評過了。
  •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怎麼理解?質該如何提升?
    「文」和「質」如何和諧進入「彬彬」境界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質就是質樸,沒有修飾;文就是文飾,有修飾;野就是野蠻,粗野。史就是浮誇,脫離現實。彬彬就是不「野」不「史」,質與文都適中融洽的樣子。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質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樸就會虛浮,不偏於一方,取「野」與「史」之中道才可以稱之為君子。」  。
  • 論語求義|孔子的「文質彬彬」,其含義竟深刻如斯!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質,造字本義:以刀斧劫持人員作抵押,以求贖金。」——《象形字典》質,可以指劫持代抵押行為,也可以指代抵押物,其目標指向贖金,所以質就有了性(獲得贖金的需求、趨勢)。
  • 「李保佳講論語82」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
    「李保佳講論語82」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翻譯:曾子生病了,把自己的弟子叫過來:快看看我的手、再看看我的腳,都沒有問題吧。《詩經》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 「李保佳講論語89」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
    「李保佳講論語89」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翻譯:孔子說:用麻做的孝服,是禮節;但是今天都用絲綢來做了,這樣會省事一點,我贊同大家的做法。
  • 「李保佳講論語8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李保佳講論語8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翻譯: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大剛毅,因為他有很重的責任和很長的路要走。把「仁」作為自己的任務,這個任務不是很重大嗎?死之後才停止,這個任務不是很漫長嗎?
  • 閒話《論語》雍也篇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注釋 (1)質:樸實、自然。 (2)文:文採。 (3)野:此處指粗魯、鄙野,缺乏文採。 (4)史:這裡是虛偽、浮誇的意思。 (5)彬彬:指文與質的配合很恰當。
  • 「李保佳講論語56」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
    「李保佳講論語56」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翻譯:孔子說:顏回這個人呢,可以做到長期的不違背仁德,其他的一些人只能做到幾天、幾個月不違背仁德。關於」仁「,之前已經有介紹過,是儒家對修身養性的要求。
  • 「李保佳講論語6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
    「李保佳講論語6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翻譯:懂得知識的人,不如喜歡學習的人;喜歡學習的人,不如能在學習中得到樂趣的人。論語中很多篇幅在講學習,這裡孔子提到了學習的三個境界。
  • 「李保佳講論語116」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
    「李保佳講論語116」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於位也,見其與先生並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翻譯:闕黨這個地方的一個少年,替主人來向孔子傳達信息。
  • 男寶寶起名:論語頂天立地的男孩名,經典又動人
    孔子說:「起初我對於人,是聽了他說的話便相信了他的行為;現在我對於人,聽了他講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在宰予這裡我改變了觀察人的方法」。二、頂天立地的男孩名隨著文化熱和國學熱的興起,借鑑《論語》來給孩子起名越來越成為一種熱潮。
  • 「李保佳講論語47」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李保佳講論語47」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翻譯:子貢問孔子:孔文子為什麼可以得到「文」的諡號呢?孔子說:他聰敏卻又好學,不以向自己地位低的人請教為恥,所以可以得到「文」的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