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2020-12-23 霧滿汝河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質:樸實、自然,無修飾的,樸實的內容。

文:文採,經過修飾的,辭藻華麗的形式。

野:此處指粗魯、鄙野,缺乏文採。

譯文

孔子說:「質樸多於文採就會顯得粗野,文採多於質樸就會流於浮華。文採與質樸搭配適中,才能成為君子。」

「質」是質樸的品質,「文」則是指文化的修養。「質勝文則野」就是說一個人沒有文化修養就會很粗俗。

「文勝質則史」就是指一個人過於文雅就會顯得像個書呆子,只注重言辭華麗而不切實際。

「文質彬彬」,則是說做人既要有文化修養,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忘記做人的根本,只有這樣,才能夠稱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從哲學角度分析,這是一個內容與形式的關係問題。「質」與「文」相互依存,相互配合,才能符合中正之道,雙方不可偏廢其一。

聖人的這個觀點對後世文藝理論研究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質」指文藝作品的內容,而「文」是文藝作品的形式,內容依靠形式加以表達,形式要根據內容的需要加以變化。

世上的萬事萬物,都是在對立統一的矛盾中存在發展的,偏廢其一都難以永立。質與文都是美德,但是無文則野,無質則史,德才兼備才能成為君子。

現代社會,有的人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看上去很有知識,口才了得,實際上卻言之無物;也有些人學識淵博,一肚子墨水,卻不懂得怎樣表達。

所以,文採與實質要配合適當,內外兼修才算是真正的君子。

對應現實,文質彬彬對女人來說,就是「上得廳堂,入得廚房」;

文質彬彬對男人來說,就是「打得過流氓,哄得了媳婦知老娘」。文與質,猶如硬幣的兩面,若使硬幣能立起來,確實是需要一定「功夫」的。

名家註解

朱熹:「野,野人,言鄙略也。史,掌文書,多聞習事,而誠或不足也。彬彬,猶班班,物相雜而適均之貌。言學者當損有餘,補不足,至於成德,則不期然而然矣。」

張居正:「德至於君子,則豈有野與史之弊乎?蓋周末文勝古道盡亡,孔子欲矯其偏而歸之正,故其言如此。但當時之君,安於弊政,而不能變更,公卿大夫習於流俗,而不知救正,此周道之所以日衰也。有挽回世道之責者,其念之哉。」

相關焦點

  • 《論語》晨讀,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那就出現兩種情況 文勝質或者質勝文!一方面,文勝質則史。包曰:「史者,文多而質少。另一方面,子曰:「質勝文則野,包曰:「野,如野人言鄙略也。」道理很顯明 如果質多而文少 那就是野人 如果文多而質少 那近於史官 野,野人,言鄙略也。史,掌文書,多聞習事,而誠或不足也。
  • 《論語》|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野」與「史」相對。野,粗野、粗俗;野人,就是沒有見識的鄉下人。只有「質」,沒有「文」,顯得粗俗,就是「質勝文則野」,一個人的質樸勝過了文採,就像鄉間野人;只有「文」而沒有「質」,顯得華而不實,就是「文勝質則史」,文採超過了質樸,就像掌文書的史官一樣虛浮。
  • 孔子有句難懂的話: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是孔子闡述君子風範的一句名言。這句話有點難懂。難在「史」和「文」的理解。史的本意是「史官」。史官一般一本正經,嚴肅刻板,不苟言笑,所以顯得「古板」。
  • 寫作: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論語·雍也篇》中寫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雖是說人,但我覺得放在語文學科的學習上也同樣適用。語文作為學科首先是拿來用的,「質」便是語文學科作為工具學科的要求。首先是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指出:「語言是一種關係。」
  •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怎麼理解?質該如何提升?
    「文」和「質」如何和諧進入「彬彬」境界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質就是質樸,沒有修飾;文就是文飾,有修飾;野就是野蠻,粗野。史就是浮誇,脫離現實。彬彬就是不「野」不「史」,質與文都適中融洽的樣子。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質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樸就會虛浮,不偏於一方,取「野」與「史」之中道才可以稱之為君子。」  。
  • 閒話《論語》雍也篇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注釋 (1)質:樸實、自然。 (2)文:文採。 (3)野:此處指粗魯、鄙野,缺乏文採。 (4)史:這裡是虛偽、浮誇的意思。 (5)彬彬:指文與質的配合很恰當。
  •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論語·雍也》第18則中,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質,質樸。文,文飾。史,當虛浮不實講。彬彬,是配合適中的樣子。這句話體現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反映了他的中庸思想:既不主張偏勝於文,亦不主張偏勝於質;當不偏不倚,執兩用中,而做到這點卻並不容易。
  • 「文質彬彬」才是「君子」的理想形象
    在社會交往中,我們常聽到主人或賓客評價別人氣質和舉止時,用到「文質彬彬」一詞,來形容某人溫文爾雅和行為端莊。那麼這個褒揚或恭敬的詞語又是出自何處呢?成語「文質彬彬」出自孔子《論語.雍也》。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裡的「文」是指當時的「禮樂」和「六藝」,相當於今天的文化教養;「質」是指人的質樸本性。這一段話的意思是:孔子說,如果人但依其質樸的本性而行,雖然也很好,但若不通過文化教養的提高,終究不免會流於粗野;相反一個人的文化雕琢掩蓋了他的質樸本性,那又流於浮華書生氣。
  • 「李保佳講論語65」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
    「李保佳講論語65」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質」指的是內在的思想、見識、修養;「文」指的是外在的談吐、行為。翻譯:外在的談吐素養跟不上自己的內在修為,就會看起來比較粗野;內在的修為跟不上外在的談吐,就會看起來虛浮。內在和外在相匹配,才是君子的樣子。
  • 新時代君子學堂|天下熙熙,終日乾乾,文質彬彬
    文/黃建平晚上讀書,《君子文化的當代價值》(錢念孫、胡發貴主編)。學者說,君子文化是傳統文化的制高點,是傳統文化的融匯點,是傳統文化的落腳點。君子人格是中華民族的理想人格。學者考證,「君子」一詞早在西周時期已經流行,主要是對執政者和貴族的專稱。
  • 「孔子箴言故事」修德正身——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論語·雍也》記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舉個例子:魯國有個名人叫子桑伯子。有一天,孔子穿戴整齊後去拜見他。而子桑伯子卻不穿上衣、不戴帽子,光著膀子、披散著頭髮與孔子會見。這在當時人看來,是一種很不禮貌的行為。
  • 君子循「禮」,是一個文質彬彬的人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二者均衡相得,才可謂君子。在孔子看來,人的天然性情沒有多大差別,人品的高下、善惡是後天習染造成的。他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陽貨》)這相近的「性」,就是「質」,因情而制的「禮」就是「文」。「富與貴,人之所欲」「貧與賤,人之所惡」,「欲」「惡」皆「性」也;然「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所欲」何以「不處」?「所惡」何以「不去」?
  • 文質彬彬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文質彬彬,文:文採;質:實質;彬彬:形容配合適當。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後形容人文雅有禮貌。出自:《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近義詞有:溫文爾雅、彬彬有禮,反義詞有:野調無腔、出言不遜,文質彬彬是褒義成語,可作謂語、定語、補語;含褒義,用於男性。文質彬彬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文質彬彬(wén zhì bīn bīn)成語釋義:文:文採;質:實質;彬彬:形容配合適當。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後形容人文雅有禮貌。成語出處:《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 「文質彬彬」一詞的原意,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
    今天,我們在使用文質彬彬這個詞的時候,往往是指一個人文雅的外表,形容一個人看起來溫文爾雅的樣子。然而,最初孔子的意思並不是這樣的。這個詞出自《論語·雍也》:「子日: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什麼是「文」?什麼又是「質」?
  • 文質彬彬原來是這個意思,你是這樣一個人嗎?
    【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 【文】如果質樸超過了文飾就顯得粗野,如果文飾超過了質樸就顯得虛浮,只有質樸和文飾相雜適中,才能算是一個君子。【習】這是成語「文質彬彬」的出處,原意和我們現在所理解的」形容人文雅有禮貌「的意思有所不同。文,指文飾,也可以指文採,可以理解為外在;質,指本質,可以理解為內在。質超過了文,即內在超過了外在則「野」,什麼叫」野「?就是粗野,不夠精緻。
  • 中國人100句國學經典之:文質彬彬還是粗野無端?
    本系列閱讀讓經典回歸本真,把經典讀「薄」,以100條經典呈現,以通俗語言加現實情境真實解讀 13.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 雍也》) 釋義:本句討論人的氣質修養及交際中言談舉止的取向,具體為人原本的野性、質樸與後有的人文修飾,如禮儀、文化修養等的關係。
  • 論語求義|孔子的「文質彬彬」,其含義竟深刻如斯!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質,造字本義:以刀斧劫持人員作抵押,以求贖金。」——《象形字典》質,可以指劫持代抵押行為,也可以指代抵押物,其目標指向贖金,所以質就有了性(獲得贖金的需求、趨勢)。
  • 做人質樸而具有修養,才稱得上君子
    《論語》中有云: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一個人過於質補,缺少文採修飾,就合顯得粗野俗氣;但是也不能過於講究修飾,如果修飾多於質樸的話,就會流於虛偽、浮誇。這就是儒家所提倡的文質彬彬的思想淵源。
  • 「文質彬彬」其實不單單是一種氣質,而是一種智慧
    提起「文質彬彬」這個詞,現在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舉止文雅有禮貌,但其實這個詞原本的意思並非如此。文與質最早是孔子提出的,《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裡的文指社會、文化等等後天因素對人的修飾,而質則指人最為原始和樸實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