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2021-01-18 網易

  剛上網易號時,懵懵懂懂發了幾篇圖文,覺得滿滿的都是乾貨,比那些空洞無物的文章強多了,自信滿滿的以為一定會爆文。結果是推薦量很低,還沒有人看,很挫敗,小心臟都有些承受不住。後來才發現,自己的圖文是論文體,文風過於嚴肅,系統低推薦,受眾不喜歡看。

  當時很困惑,文章不就是看內容的嗎?語言風格只是文章有形式,不應該是關注點好不好?難道形式比內容還重要?其實很多網友都有這樣的困惑。不只是我們,2000多年前的人也有這樣的困惑,還引發了「質」與「文」的爭論。

  

  「質」與「文」是一對相對的詞,相對而生。質,質樸、樸實,本質。文,文飾,文採。質是內在的表現,也就是內容;文是外在的裝飾,也就是指形式。

  普遍認為,質就是實實在在的乾貨,文就是華而不實的虛浮之物,質肯定比文重要,甚至要質不要文。

  魯國的大夫棘子成就問過孔子的弟子子貢一個問題:君子的本質好就可以了,何必要那些浮華的文採來裝點門面?

  

子貢對他的疑問解答道:「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子貢認為,質就是文,文就是質。他用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老虎、豹子的皮去掉了有花紋的毛,就和狗的皮、羊的皮沒有什麼兩樣。虎皮豹皮之所以與狗皮羊皮的價值有很大的差別,就在於虎皮、豹皮上長著美麗花紋的毛,而是狗毛羊毛沒有它們的毛好看。子貢強調,文與質是一體的,不能只重視質,而忽視了文。

  

  文就像我們穿衣服的樣式,穿衣是遮羞保暖,這是衣服的基本功用,是質。裁剪合體,樣式時尚,就會受人追捧,這就是文。一個乾洗店把顧客的一雙鞋子洗得太乾淨了遭到了顧客的高價索賠,因為那款奢侈品鞋就叫「小髒鞋」,故意做髒的,髒是這雙鞋的靈魂,而乾洗店把鞋上的那層髒洗掉了,改變了鞋的風格,不再是時尚。如果只要求衣服質,縫個布袋套到身上就行了,何必裁裁剪剪縫縫那麼費事?

  文就像我們吃的食物的色香味,吃飯是為了果腹,如果飯菜做得色香味俱佳,就會讓人胃口大開,喜歡多吃幾口。如果僅僅為了吃飽飯,把所有的配料一鍋燉豈不省事?

  

  孔子曾說:「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之不遠。」你不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誰知道你到底在想什麼呢?可是,你說話結結巴巴、顛三倒四,又如何能說服其他人呢?我們寫文章也是如此,寫的文章如果沒有文採,那麼就得不到大家的喜歡,這也是我們圖文沒有人閱讀的原因之一。

  「文」是必要的,孔子主張的禮儀就要求必要的形式。子貢認為,祭祀時殺羊獻牲沒有必要,因為祭祀完畢以後,羊就撤下來了,這樣做既浪費,還麻煩。孔子卻說,你愛的是羊,我愛的是禮儀,如果沒有獻牲這種形式,怎麼表達祭祀這種神聖的內容?

  

  子貢的說法也有不妥的地方,虎皮豹皮去了毛,其本質還在,仍然是虎皮豹皮,不會變成狗皮羊皮。他的觀點來自他的老師孔子,但沒有孔子說的全面。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野」與「史」相對。野,粗野、粗俗;野人,就是沒有見識的鄉下人。史,史官,一些史官過分注重文採,言過其實,有些虛浮,這裡引申為虛浮。對於一個人來說,固有的好品質是質,禮樂的修養屬於文。

  孔子與子桑伯子二人個不是一路人,互相看不慣。有一天,孔子卻去見子桑伯子,這個人竟然不穿衣戴帽就接見孔子,弟子們都不理解孔子怎麼會見這樣一個沒有禮貌的人。孔子說,這個人本質很好,就是不注重外表,我就是要勸勸他要重視外表,不要這麼粗野。子桑伯子的弟子們也不高興他會見孔子,他說,孔子這個人呀本質不錯,就是做事繁文縟節,我就是想勸勸他要簡潔一些,不要那麼囉嗦。當然是誰也說服不了誰,這樁公案不了了之。

  這樁公案也說明了,沒有「文」不行,「文」太過了也不行。只有「質」,沒有「文」,顯得粗俗,就是「質勝文則野」,一個人的質樸勝過了文採,就像鄉間野人;只有「文」而沒有「質」,顯得華而不實,就是「文勝質則史」,文採超過了質樸,就像掌文書的史官一樣虛浮。

  

  誰文質彬彬?

  怎樣才算合適呢?孔子說,文與質配合適中,恰到好處,就是「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君子之所以是君子,不僅表現在思想上,注重內在的修養,而且也要在文化上、文採上豐富自己,優化自己,言行表現有君子之風。

  質與文是對立統一,互相依存,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缺一不可,不能偏廢,如果偏重一方,質樸超過文飾就會粗俗,文飾超過質樸就會虛浮。

  

  用「質」與「文」的關係來比喻圖文,就是內容與形式的關係,內容是形式的內在表現,形式是內容的外在體現,沒有好的內容,只有好的形式,就是言之無物,顯得華而不實;相反,只注重內容,不注重語言表達,讀起來味同嚼蠟,就不吸引人

  

  圖文的內容就是要有料,有實實在在的東西,或傳授知識,或教人做人,或教人如何生活,如果空洞無物,系統就會判定這篇圖文價值不高,沒有推薦的價值,推薦量就低;受眾看了一眼,覺得沒有值得自己需要的東西,就不值得浪費時間去閱讀。

  圖文的形式也就是文章的語言表達要有趣,如果圖文有較好的內容,但是語言表達晦澀難懂,讓人讀後不知所云,一頭霧水;或者語句不通,邏輯混亂,讓人看不下去。這樣的圖文,點擊率低,系統就認定圖文不受人喜歡,就不好好推薦,即使內容再好,很多網友見不到,也讀不到。

  好的圖文就是「文質彬彬」,文質兼備。

  

  首先,要有好的內容,這是圖文的硬條件,這也是很多人重質輕文的原因,讓人讀了你的文章覺得對自己有益,有收穫。好的文章要言之有物,有豐富的材料,又不是東拼西湊;要有觀點,不是人云亦云,並且觀點正確,特別是不能有不正確的言論,不能是負能量。

  其次,要有好的表達方式,這是吸引人的關鍵所在,最起碼要語句通順,層次分明,邏輯性強,做到言之有序;最重要的是要通俗易懂,因為頭條的受眾的文化程度參差不齊,不能用專業化的語言,風趣幽默的語言風格最受人歡迎,可以彌補內容之不足。

  好的圖文就是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結合,二者缺一不可,具體說就是既要有料,還要有趣。

  寫圖文的友友,學會了嗎?

  我讀《論語》: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顏淵篇》)
【譯文】棘子成說:「君子有好本質就行啦,要文採做什麼呢?」子貢說:「可惜呀!夫子您這樣談論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文採如同本質,本質如同文採。假如將虎豹的皮毛去掉,它們與去掉了皮毛的犬羊,有什麼分別呢?」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篇》)
【譯文】孔子說:「質樸超過文採,就像個粗俗的人。文採多於質樸,就流於浮誇。只有質樸和文採配合恰當,才是個君子。」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立刪)

  讀書感悟人生,寫文傳承文化。歡迎關注@丁小悟典 ,帶你領略傳統文化之美。歡迎留言,一起探討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質:樸實、自然,無修飾的,樸實的內容。文:文採,經過修飾的,辭藻華麗的形式。野:此處指粗魯、鄙野,缺乏文採。譯文孔子說:「質樸多於文採就會顯得粗野,文採多於質樸就會流於浮華。文採與質樸搭配適中,才能成為君子。」「質」是質樸的品質,「文」則是指文化的修養。「質勝文則野」就是說一個人沒有文化修養就會很粗俗。
  • 《論語》晨讀,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那就出現兩種情況 文勝質或者質勝文!一方面,文勝質則史。包曰:「史者,文多而質少。另一方面,子曰:「質勝文則野,包曰:「野,如野人言鄙略也。」道理很顯明 如果質多而文少 那就是野人 如果文多而質少 那近於史官 野,野人,言鄙略也。史,掌文書,多聞習事,而誠或不足也。
  • 孔子有句難懂的話: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是孔子闡述君子風範的一句名言。這句話有點難懂。難在「史」和「文」的理解。史的本意是「史官」。史官一般一本正經,嚴肅刻板,不苟言笑,所以顯得「古板」。
  • 寫作: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論語·雍也篇》中寫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雖是說人,但我覺得放在語文學科的學習上也同樣適用。語文作為學科首先是拿來用的,「質」便是語文學科作為工具學科的要求。首先是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指出:「語言是一種關係。」
  •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怎麼理解?質該如何提升?
    「文」和「質」如何和諧進入「彬彬」境界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質就是質樸,沒有修飾;文就是文飾,有修飾;野就是野蠻,粗野。史就是浮誇,脫離現實。彬彬就是不「野」不「史」,質與文都適中融洽的樣子。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質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樸就會虛浮,不偏於一方,取「野」與「史」之中道才可以稱之為君子。」  。
  • 閒話《論語》雍也篇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想法丨發現丨習慣丨人文 之乎齋,讓閱讀充滿樂趣 原 文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文/武曉紅題目是引了《論語·雍也》中孔子的一句話。對這句話的解釋歷來無多少分歧,我對這句話並無不同看法,只是想借題發揮,談談文與質的現實意義。警示盜名欺世者,莫忘審問良知;醒示權高職要者,不可偏頗取意。《論語·雍也》第18則中,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質,質樸。文,文飾。史,當虛浮不實講。
  • 「文質彬彬」才是「君子」的理想形象
    在社會交往中,我們常聽到主人或賓客評價別人氣質和舉止時,用到「文質彬彬」一詞,來形容某人溫文爾雅和行為端莊。那麼這個褒揚或恭敬的詞語又是出自何處呢?成語「文質彬彬」出自孔子《論語.雍也》。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裡的「文」是指當時的「禮樂」和「六藝」,相當於今天的文化教養;「質」是指人的質樸本性。這一段話的意思是:孔子說,如果人但依其質樸的本性而行,雖然也很好,但若不通過文化教養的提高,終究不免會流於粗野;相反一個人的文化雕琢掩蓋了他的質樸本性,那又流於浮華書生氣。
  • 「孔子箴言故事」修德正身——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論語·雍也》記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舉個例子:魯國有個名人叫子桑伯子。有一天,孔子穿戴整齊後去拜見他。而子桑伯子卻不穿上衣、不戴帽子,光著膀子、披散著頭髮與孔子會見。這在當時人看來,是一種很不禮貌的行為。
  • 文質彬彬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文質彬彬,文:文採;質:實質;彬彬:形容配合適當。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後形容人文雅有禮貌。出自:《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近義詞有:溫文爾雅、彬彬有禮,反義詞有:野調無腔、出言不遜,文質彬彬是褒義成語,可作謂語、定語、補語;含褒義,用於男性。文質彬彬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文質彬彬(wén zhì bīn bīn)成語釋義:文:文採;質:實質;彬彬:形容配合適當。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後形容人文雅有禮貌。成語出處:《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 「李保佳講論語65」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
    「李保佳講論語65」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質」指的是內在的思想、見識、修養;「文」指的是外在的談吐、行為。翻譯:外在的談吐素養跟不上自己的內在修為,就會看起來比較粗野;內在的修為跟不上外在的談吐,就會看起來虛浮。內在和外在相匹配,才是君子的樣子。
  • 新時代君子學堂|天下熙熙,終日乾乾,文質彬彬
    文/黃建平晚上讀書,《君子文化的當代價值》(錢念孫、胡發貴主編)。學者說,君子文化是傳統文化的制高點,是傳統文化的融匯點,是傳統文化的落腳點。君子人格是中華民族的理想人格。學者考證,「君子」一詞早在西周時期已經流行,主要是對執政者和貴族的專稱。
  • 「文質彬彬」一詞的原意,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
    今天,我們在使用文質彬彬這個詞的時候,往往是指一個人文雅的外表,形容一個人看起來溫文爾雅的樣子。然而,最初孔子的意思並不是這樣的。這個詞出自《論語·雍也》:「子日: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什麼是「文」?什麼又是「質」?
  • 論語求義|孔子的「文質彬彬」,其含義竟深刻如斯!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質,造字本義:以刀斧劫持人員作抵押,以求贖金。」——《象形字典》質,可以指劫持代抵押行為,也可以指代抵押物,其目標指向贖金,所以質就有了性(獲得贖金的需求、趨勢)。
  • 文質彬彬原來是這個意思,你是這樣一個人嗎?
    【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 【文】如果質樸超過了文飾就顯得粗野,如果文飾超過了質樸就顯得虛浮,只有質樸和文飾相雜適中,才能算是一個君子。【習】這是成語「文質彬彬」的出處,原意和我們現在所理解的」形容人文雅有禮貌「的意思有所不同。文,指文飾,也可以指文採,可以理解為外在;質,指本質,可以理解為內在。質超過了文,即內在超過了外在則「野」,什麼叫」野「?就是粗野,不夠精緻。
  • 論語-論玉
    於是暫且把題目擱置了幾天,誠如《論語》所云:「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與思無益,不如學也」——乾脆捧著《論語》,老老實實地再讀幾遍吧。一邊讀,一些念頭又開始和我「捉迷藏」了,一會兒冒出來,一會兒又不見了。歸根結底,還是自己「學藝不精"啊!索性就剝絲抽繭一般,先搞清楚兩個命題究竟是什麼吧!
  • 《論語》中,孔子文質之辨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裡孔子所謂「質」,是指人性的優點,諸如恭、慎、勇、絞,而不是天主教教義所稱傲慢、嫉妒、暴怒、懶惰、貪婪、暴食和色慾等人類惡行的七宗罪;所謂「文」,是指人文教化,主要是周的禮樂文化。
  • 中國人100句國學經典之:文質彬彬還是粗野無端?
    本系列閱讀讓經典回歸本真,把經典讀「薄」,以100條經典呈現,以通俗語言加現實情境真實解讀 13.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 雍也》) 釋義:本句討論人的氣質修養及交際中言談舉止的取向,具體為人原本的野性、質樸與後有的人文修飾,如禮儀、文化修養等的關係。
  • 《論語》六大名句,六種人生大格局
    解讀: 語出《論語·學而》。 弟子們在家裡要盡孝道而孝敬父母,在外面要守悌道而敬愛兄長,要謹言慎行,要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關愛大眾,要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來學習文化知識。2.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解讀:語出《論語·裡仁》。 見到賢人,就應該想到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反省自己。
  • 君子循「禮」,是一個文質彬彬的人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二者均衡相得,才可謂君子。在孔子看來,人的天然性情沒有多大差別,人品的高下、善惡是後天習染造成的。他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陽貨》)這相近的「性」,就是「質」,因情而制的「禮」就是「文」。「富與貴,人之所欲」「貧與賤,人之所惡」,「欲」「惡」皆「性」也;然「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所欲」何以「不處」?「所惡」何以「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