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丨發現丨習慣丨人文
之乎齋,讓閱讀充滿樂趣
原 文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注釋
(1)質:樸實、自然。
(2)文:文採。
(3)野:此處指粗魯、鄙野,缺乏文採。
(4)史:這裡是虛偽、浮誇的意思。
(5)彬彬:指文與質的配合很恰當。
譯 文
孔子說:「質樸多於文採,就像個荒蠻之人,流於粗俗:文採多於質樸,就流於虛偽、浮誇。只有質樸和文採配合恰當,才是個君子。」
解 析
這句話實在太有名了,尤其是「文質彬彬」這個成語。原本這個成語是指文採和實質配合得諧調有序,現在藉以形容人舉止文雅而有禮貌。
「質多於文,則如野人」好理解,因為本質好,但不注重文採,就會讓人看上去比較粗俗,夫子把這種人叫野人。當然這個「野人」並不是貶義的。
「文勝質則史」,不太好理解的是為什麼「文勝質」就像一個史官呢?春秋時代的史官大多只是王命的傳聲筒,比如家喻戶曉的「澠池之會」,趙王在秦王的逼迫下,鼓了一會瑟。於是史官就在史書上記載下來,說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這些舞文弄墨的史官,在王命下不講誠信,歪曲歷史的事情時有發生,所以夫子說「文勝質則史」。
「質」是樸實自然,順應本心,「文」是指外在的文採或者是形式。夫子的這句話言簡意賅的說明了文與質的正確關係,夫子認為文與質必須互相依存,不可分離。有文採,善辯論,但內心不真誠,充滿私慾,那麼外在形式再美,也只是個表象,這樣的人便是夫子說的「巧言令色,鮮矣仁」,屬於佞人。
儒家還認為「文勝而至於滅質」。是的,這就好比一棵樹,根死了,那它的枝葉再美也不會長久。比如文狀元秦檜,自私自利、不忠不義,所以他落得個千古罵名。再比如說武俠小說《笑傲江湖》中的華山掌門嶽不群。
「質勝文」不可怕,可以好好學習,即便不學習也只是粗野也些,本來雅俗就該共存的;「文勝質」才真正可怕,因為它太具有迷惑性了。
事實上,我們不怕真小人,怕就怕遇到偽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