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繼續品讀《論語》第八篇「秦伯篇」,本篇記錄了對堯、舜、禹的直面讚美。
在上文品讀了「《論語》: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孔子說提高學習的興趣,先從學習《詩》開始。
古代的類似於歌曲,可以詠唱,包含了很多的名詞,動植物,可以知道各地的風俗,所以孔子認為讀「詩」可以激發起年輕人學習的興趣。
行走社會,處事待人得要以禮立身,禮是修身的根本。
孔子還認為,學習音樂能讓人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能讓人保持至善的心靈。
後面又談到說,孔子認為有些事情,只需要讓百姓去照著做就好,無需要解釋得過多。
原因是因為當時百姓知識匱乏,就算說太多,也是不容易懂的。
孔子說,對待惡人, 可以不喜歡他,可以恨他,但不要過分的打壓對方,如果過分,就會帶來作亂。
如果過分的憎恨對方,想去攻擊對方、打壓對方,那自己也會成為其中作亂的一份子,這樣社會就會有動蕩。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孔子說:「即使有周公那樣美好的才能,如果驕傲而吝嗇的話,那他也就不值得一提了。」
孔子的偶像就是周公。周公定製禮樂,德才兼備,是孔子很推崇的一位偉大的政治家。
在孔子看來,周公不但不驕不吝,而且是謙遜大度的典範。
孔子很重視仁德的修養,認為君子似的人物,不僅應該才高八鬥,更重要的應該具備良好的德行。
孔子說,如果一個人能有周公那樣的美德和才能,但為人驕傲又吝嗇的話,就算其他方面再好也不值得稱道了。
所以孔子是在表達,作為一個君子之才,要懂得謙虛和慷慨。
孔子也是在告訴我們,看到這樣的人,那能力再強,也不值得一談,不知道深交了。
子曰:「三年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
谷:古代以谷作為官吏的俸祿,這裡用「谷」字代表做官。
孔子說:「讀書三年,還沒有產生做官的心念,這是難能可貴的。」
孔子提倡「學而優則仕」,但是他更讚賞篤志於道的學習態度,讀書人開始學習就立志為官,是不可取的。
讀書人應該立志於道,學問充足了,高尚品德修成了,再考慮做官為國為民出力。
孔子讚美努力學習而不為做官之人的高尚品德,一個人能夠守道好學,心無旁騖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這樣的人是難能可貴的。
當然了,學習為了找工作,是很正常的事情,並不是就不好,只是能一心向學的人很難得。
但能努力學習為自己尋求好的職位,也是特別值得讚賞的。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危邦:瀕臨危亡的國家。見:同「現」。
孔子說:「堅定信仰,勤奮好學,寧死也要堅守大道。處在危險境地的國家不進入,處在亂世的邦國不去居住。天下國家有正道就現身,荒亂無道就隱退。國家有道,而自己貧窮鄙賤,是恥辱;國家無道,而自己富有顯貴,也是恥辱。」
這段和上段連起來讀,似乎就是連貫的一段話。
孔子說「三年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
一個讀了三年書的人,卻還不考慮做官,是一個難能可貴的人。
為什麼呢?因為「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這個人堅定信仰,勤奮好學,寧死也要堅守大道。
所以,想要成為一個仁人君子,就要「篤信好學」,學習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守死善道」就是死死的守住「善道」,立志做一個有學問有道德修養的人,那不就是一個難能可貴的人嗎。
孔子又接著提醒人們「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就是告訴我們,一個危險混亂的地方不要去靠近,更不要去居住。
為什麼呢?
後面又說到「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道」是什麼?「道」就是孔子追尋的禮儀制度,國泰民安。
天下有道,就是有一個安定和諧的社會出現了,那就去努力幹活,為國家做貢獻。
天下無道,到處都是戰亂了,社會動蕩不安,那就隱藏起來,修養提升自己。
「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如果天下有道而你貧窮卑賤,那就是你的恥辱;
就是這個國家已經非常有秩序,百姓都欣欣向榮,努力向上的時候,自己卻貧困潦倒,這就是非常無能的一件事。
同樣,天下無道而你富裕顯貴,也是你的恥辱。
就是國家明明很槽糕,到處是戰亂殺人搶東西,顛覆朝綱,自己卻天天吃好喝好,顯得很富貴,這也是一種羞恥。
前面是無能,後面是無德,這兩件事在孔子看來,都是非常羞恥。
所以君子的出與入、貧與富,都應該懂得順應國家大局的變動,這就是孔子說的「君子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