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學只要多讀書就行了嗎?看孔子怎麼說|論語孔子說

2020-12-14 傫傫若遺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這段講什麼叫「好學」,現代人認為經常讀書就是「好學」,孔子可不這麼覺得。孔子的好學有他的標準,我們先來看看論語中提到好學的句子: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從中可以看出,達到好學標準的只有孔文子、孔子自己、顏回三個人而已。那麼孔子的「好學」標準是什麼?有四條標準:

1君子食無求飽。有飯吃就行了,不一定要吃得非常好。

2、居無求安。有地方住就行了,不要求住得很舒服。

3、敏於事而慎於言。辦事要勤快,說話要謹慎。

4、就有道而正焉。向有道德的人學習,改正自己的缺點。

「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就是說不要沉迷於物質享受。物質的東西夠用就行了,比如買衣服夠穿就行了,不要買太多最後仍在衣櫃裡都沒穿過。鞋子夠用就行了,不要買一整個鞋櫃的鞋,最後也沒穿幾次。住的地方整潔就好了,沒必要搞得很奢華很排場。因為人都是飽暖思淫慾,物質享受慣了就沒有鬥志去奮鬥和自我提升了。

敏於事而慎於言」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多辦事少說話,作一個實幹家。有點人誇誇其談,口若懸河,等到實際動手的時候卻撐不起來,這種人就沒什麼前途的。話太多也容易惹是非,有實力的人都是敏於事而慎於言,用實力說話。

就有道而正焉」中的有道是指社會上有地位的人,這些人能在社會上成功,肯定有特殊的地方,要多向這些人學習取經,不要故步自封,這樣自我才能很快得到提升。不要看到富人就覺得為富不仁,不要看到達官顯貴就覺得對方靠關係上臺,這種想法是非常有害的,只能把自己限制住,沒其他好處。

本文由傫若遺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論語孔子說#

相關焦點

  • 書路聊論語:孔子如此成功,秘訣只有一字
    如今,要看一個人的影響力,那就看他有多少粉絲。粉絲越多,影響力就越大。照此推論,那麼我們看一看歷代的名人,誰的粉絲最多呢?我想,毫無疑問,那就是孔子。為什麼這麼說呢,你想,兩千多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人人皆尊孔子為師,這粉絲數恐怕無人能及吧。關鍵是孔子的粉絲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也特別高。
  • 細讀論語——顏回之死與孔子的選擇
    之所以說他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因為孔子對顏回的三次評價: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顏回雖然家境貧寒卻能耐得住這種艱苦的環境始終追求學習追隨老師。
  • 從《論語》尋找蛛絲馬跡,探究孔子最喜歡哪個學生?為什麼喜歡?
    研究歷史的目的一方面是在於探究古人的生活習慣,另一方面就像古語所說「以史為鑑,可以知興衰」。《論語》不是單純照本宣科的教條似讀物,在這部極具古代先哲智慧的書裡,我們可以窺探出當時的民俗風情,以及孔子的品格行為習慣及愛好。《論語》裡就極其明顯地描寫了孔子對一個弟子的喜愛,那孔子最喜歡的學生是誰,究竟是為什麼喜歡這個學生呢?
  • 從獨特的視角,更完整的讀懂孔子和《論語》
    孔子和他的弟子們之所以在學習上獲得巨大的成功,與他們不僅好學而且善於學習有關。孔子在教學上有很多原創性的發明,比如:打破教育上貴賤貧富的等級,提綱「有教無類」,使人人享有教育的平等權利。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自行束脩以上,無未嘗無誨焉」。(《論語.學而》)。即「自己主動帶一束肉乾來見我,我沒有不教他的」。
  • 孔子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學者甘霖的專著《本來的孔子》實際上是對《論語》所作的注釋和翻譯。全書在《論語》每章原文之後均附有注釋、辨析和今譯。本書的序言對孔子的身世和思想、《論語》的註解研究歷史等進行了精闢的論述。作者邏輯清晰,從認識孔子所處的時代入手,到認識孔子的家世和孔子其人,探尋孔子的思想底色。
  • 孔子的女婿懂鳥語?王陽明為什麼說「人人皆可為聖」?
    《論語》前四篇可以說是孔門學問之道的綱要,第五篇《公冶長》就屬於拿事例來說明孔門的學問了,這一篇的對話錄和討論集的味道更濃。 孔門學問之道多半是講「用」——做人做事的應用。
  • 至聖先師的孔子到底有多「聖人」之二——孔子自己眼中的夫子
    在《公治長篇第五·二七》章,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孔子說:「就是十戶人家的小地方,一定有像我這樣做事盡責又講求信用的人,只是不像我這麼愛好學習而已。」古今中外,還沒有多少人自己說自己有多好學。謙遜、忍讓一直是中國人獨有的美德,直言不諱讚美自己,孔子是第一個。但無可爭議,沒人有二話。
  • 孔子簡介 孔子家世 孔子身世 孔子生平
    魯國文化傳統與當時學術下移的形勢對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廩)與「乘田」(管放牧牛羊)。雖然生活貧苦,孔子十五歲即「志於學」。他善於取法他人,曾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他學無常師,好學不厭,鄉人也贊他「博學」。
  • 對話孔子|如何用哲學方式去思考和閱讀《論語》?
    如果我們要談《論語》哲學(或《論語》裡的孔子哲學),我們最好能先確定:《論語》是一部哲學文獻。但怎樣才算哲學文獻?我的興趣在中國哲學,尤覺得這問題不易回答。「中國哲學」作為一門現代學科,實際上只有一百年多一點的歷史。古代無「哲學」一詞,自然就沒有「自覺地將某些文獻歸類為哲學文獻」或「自覺地為哲學文獻訂立標準」的長期實踐和思考。
  • 孔子《論語》中說的「仁」是什麼意思?
    總之,孔子的「仁愛」是一種有差等的、推近及遠的愛。二,「克己復禮為仁」。「克己」是一種修養功夫,既包括克制私慾,又包括提高理性思維能力。孔子認為,「為仁由己」,也就是說「為仁」主要是靠自己的修養功夫而實現的。而「禮」則是社會的規範。孔子認為,「克己」的修養功夫和對禮制的恢復可以使「天下歸仁」。三,「仁」是德性的統稱。
  • 歷史上韋編三絕的由來,孔子勤奮好學,把書都讀爛了
    歷史上韋編三絕的由來,孔子勤奮好學,把書都讀爛了孔子,春秋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仁」的學說,主張以德治國,反對嚴政苛律和過分的刑罰。孔子三歲喪父,從小由母親帶著他生活,辛辛苦苦把他撫養成人,教他禮節。所以孔子是個守禮節,愛學習的人。孔子最大的愛好就是看書,學習非常用功。從書中學習古禮,他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禮作樂的周公。孔子精通"六藝",也就是禮節、音樂、射箭、駕車、書寫、計算,所以二十多歲的時候,孔子的名聲就比較大了。
  • 你是「大人」嗎?看孔子怎麼說!
    當年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貢有一段對話,子貢向老師請教:「何如斯可謂之士矣?」老師,怎樣做才算一個合格的士呢?孔子這樣說:「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使自己的行為有知恥之心,出使各地,能夠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做士。在這裡,孔子所說的「行己有恥」就是做人自己要有是非觀念,知道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如果一個人有了是非觀念,做事又做的很好,這就是士。
  • 多讀書好,還是少讀書好?孔子用一個普通木壺告訴了我們答案
    對於人們而言,書是先人們智慧的結晶,也是他們一生的經驗雜談,因此讀書對於人們而言,大多數情況下是有所幫助的。但是問題來了,既然人的一生需要讀書,那麼讀書的數量需要如何界定呢?到底是多讀書好,還是少讀書好呢?對於這個問題,孔子很早便將自己的見解告訴了我們。有一天,孔子乘著馬車周遊列國,在某個地方被兩個孩子攔了下來。
  • 《論語》: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論語》: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孔子說提高學習的興趣,先從學習《詩》開始。孔子說:「讀書三年,還沒有產生做官的心念,這是難能可貴的。」孔子提倡「學而優則仕」,但是他更讚賞篤志於道的學習態度,讀書人開始學習就立志為官,是不可取的。讀書人應該立志於道,學問充足了,高尚品德修成了,再考慮做官為國為民出力。
  • 孔子智慧|認清人,才能知道如何共事,跟孔子學如何識人
    識人不易,並不是不可識,有些人的特徵明顯,一眼就能看出來,譬如孔子所說的君子之行與小人之行,這些都是一目了然,很容易從君子與小人的做事風格上去辨識,還有一些人特徵不明朗,需要從他的一言一行中去仔細辨別,還要從他的做事動機中去考察。
  • 讓住在《論語》中的孔子更鮮活
    作者由表及裡,從人物形象深入人物內心,聚焦孔子的人心、人性、人情,充分發掘他的意趣、洞見與智慧,讓住在《論語》裡的孔子更加鮮活、生動,也讓孔子於當下人的生活有所啟迪。整體觀照,洞察隱秘結構在普通讀者看來,《論語》就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薈萃,零散參差。
  • 【國學】孔子語錄精華100句(附釋文)
    ——摘孔子《論語》  (只知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就勢必惘然而無所獲,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讀書,也是很危險的。)  26、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摘孔子《論語》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認不知道,這才是求知的正確態度。)  27、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 孔子國學智慧100句,精華都在這裡!
    這樣的人,雖然說沒有學習過做人的道理,但我卻認為他學過了。)17、禮之用,和為貴。——摘孔子《論語》(運用禮法時,要特別注重和睦相處。)18、君子食無求飽,……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摘孔子《論語》(君子吃飯無求過飽,……做事要勤奮,說話要謹慎,並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學習,以糾正自己的缺點,這就可以說是好學的人了。)
  • 孔子對於好學的標準,是怎麼講的?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這裡是說,我們對於物質,諸如飲食、居所等不要太過於看重。作為一個好學上進的人,做人做事才是最重要的。 物質只是我們生存的保證而已。當今社會,很多人都本末倒置了。追求物質利益最大化,為了享受更好的物質條件,不惜背上一輩子的債務。更有甚者,坑蒙拐騙失去了做人的底線。
  • 顏回剛毅且木訥,但孔子對他的讚揚最多,死時孔子竟然仰天痛呼
    子路回答說:這叫熒熒鳥。過了些日子,顏回與子路去泗水洗澡,又在河中碰見五色鳥,顏回再次問子路:您認得這鳥嗎?子路又回答說:這是同同鳥。顏回有些疑惑,問道:同樣一種鳥有怎麼會兩個名字呢?子路說:就像我們這裡出產的魯絹一樣,用清水漂洗就是帛,用顏色染就是皂,一種鳥兩個名字不是很自然嗎?然而顏回並不愚,只是他的的忠厚與內斂掩蓋了他的聰穎與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