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論《論語》「三十而立」

2020-12-18 豐年穰穰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三十而立」與「四十不惑」、「從心所欲」,是《論語·為政》「子曰」的第四句中,最為人熟知的三個成語。由於時代變遷,夫子所謂「學」何謂,其「立」何謂,這些問題,古今學者解釋多有。而一如「詩無達沽」,解釋歧見亦多有。因「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一節涉及夫子自道為學成長之路,故關於其中所謂「學」與「立」等的辯論與解析,自有了解孔子其人及其學說的價值。

遵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原則,筆者對於其中的「三十而立」,近年來頗多感念。愚知,人生,尤其是如愚等普通人,不易對未經歷的事實與時空,有較經歷過相關事實與時空者一樣深切的感受。昨晚翻檢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所示解釋,更生出想要一探究竟的心思,故不揣淺陋,遵《論語》原文相關處,及個人近年的感慨處,試申一二,以展愚心。

「夫立志亦不易矣。孔子,聖人也,猶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立者,志立也。雖至於『不逾矩』,亦志之不逾矩也。志豈可易而視哉!夫志,氣之帥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濬則流息,根不植則木枯,命不續則人死,志不立則氣昏。是以君子之學,無時無處而不以立志為事。」(《王陽明集》「文錄四」)王陽明釋「立」為「志立」。且將「三十而立」與「十有五志於學」,甚至於「(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相提並論。王陽明看重「志」之於人的價值:「夫志,氣之帥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因此,「志」,貫穿於「君子之學」的終始,貫穿於孔子從「十五歲」到「七十歲」的整個歷程。由此,王陽明論證了「三十而立」之「立」,乃「志」之所立。

「志」,在《論語》中,所具有的地位,不言而喻。子曰「士志於道」,「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故,不惟「士」有「志」,「匹夫」亦可有「志」、亦須有「志」。但,假若孔子「十有五志於學」為一種事實,那麼其到三十歲時或三十歲左右,其「志」之「立」則庶幾有「十五志於學」之願望達成的事實。如此,在一般意義上,雖則每個人每一年每一個十年即人生中的每個階段都需要有所「志」(嚮往、設想、計劃),但孔子所謂對於「學」的「志」,則確實在其「十五」時發生的。即,在「十五歲」時,孔子「於學」之「志」,已經切實付諸實際行動了。

孔子「學而不厭」,《論語》論「好學」處,所在多有。比如,《學而第一》:「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此為夫子概而言之。《公冶長第五》:「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此為夫子自道。《公冶長第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此為夫子嘉善。《泰伯第八》:「篤信好學,守死善道。」此中夫子將「好學」與「善道」相比,可見「學」之於「道」的致之之功。另外,獲得乃師嘉善最高且多的弟子顏淵,即屢次被褒揚為「好學」。且顏淵之「好學」的程度,孔子亦曾自嘆「弗如」(《公冶長第五》)。

孔子的「自嘆弗如」,有面對弟子子貢時,突出顏淵好學以激勵子貢為學的意圖。這正可以看出夫子對於「好學」這一種求學之趨向的肯定態度。這種態度,夫子本有,正如《論語》首篇《學而第一》首章所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更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夫子之此語,有嘉善人們之「忠信」的考量,更反映出當時社會中,存有對於「學」不「好」的現象。夫子秉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對於「好學」,夫子自認為其為一種值得嘉善的行為,故對於弟子的好學,對於別人的好學,對於自身的好學,絲毫不吝嗇給予適當的讚美與肯定。

對於「好學」的重要,孔子在回答子路的問題時,從另一個角度作了解答:「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總之,「好學」,在孔子那裡,是判斷弟子為學境界的一大標準,是自我肯定的不二法門,是評斷他人修為的顯見準則,是彌補他種習尚的的最佳路徑。《中庸》謂「好學近乎知」,「知、仁、勇,天下之達德也」。在《中庸》看來,「好學」,是「達德」的一個門徑,所謂「近乎知」。

《論語》中,哀公、季康子,均向孔子詢問過「弟子孰為好學」。《中庸》中,孔子在答哀公「問政」時說到的「好學近乎知」中的「知」,自然非「知識」。由「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可知「好學近乎知」之「知」,與「學而知之」之「知」同;而此之「知」與「生而知之」之「知」,具有同樣的功能,所謂「及其知之一也」。在《論語》中孔子肯定自己「好學」,或許,在夫子那裡,正是印證自己「非生知」的證據。《子罕第九》中,夫子自道:「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朱熹注曰「孔子謙言己無知識」。夫子自道無知識,與其自道「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正是夫子晚年自道「吾十有五而志於學」的初衷。宋代理學家解夫子「生知」,與孟子言「規矩,方圓之至也;聖人,人倫之至也」,正相同,都在於突出其所取法或膜拜的對象的無所不能無所不知。卻處處與夫子自道處相悖。

相關焦點

  • 論語三十而立解釋
    前輩們常說「三十而立」------此前輩們常說「三十而立」------此源於《論語·為政》的成語(原文為」是"吾十有五,而至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而立之年是指「人到了三十歲,能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自己應承受的責任,並應該或者已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比較明確的發展方向。」
  • 《論語·為政篇第二》2.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系列連載的第 20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論語》求知|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原文】2·4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順(5),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6)。」【參考文獻】楊伯峻 《論語譯註》錢 穆 《論語新解》陳曉芬 《論語譯註》
  • 從「論語」中「論」字的讀音說起
    「論語」這兩個字的意義是什麼?應當讀作「lùn yǔ」 呢?還是讀作「lún yǔ」? 最早談論到《論語》名義的是東漢班固《漢書 藝文志》:《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
  • 三十而立,所立者何?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三十歲是而立之年。很多人將「三十而立」理解為:三十歲時應該有所立的事業,即立業。但這種解釋並不符合孔子原意,孔子所要立的其實是德。
  • 換個角度讀《論語》: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2.4
    子曰:「吾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於社會;四十歲能掌控各種知識;五十歲懂得了順應自然規律;六十歲能對各種言論融會貫通;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又不越出禮的準則。
  • 劉成庚解讀《論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首先,這句話是孔夫子描述他自己的人生,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很多人十五歲開始立志,長大要幹這個,幹哪個,但很多都是錯的。但是又必須儘早立志,怎麼辦呢?就是要讓孩子儘量的犯錯與受挫折,只要不犯不可挽回的大錯就沒關係。
  • 人生未必非要三十而立,也有大器晚成
    《論語·為政》裡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在論語裡提到的三十而立,是指導了三十歲,應該知道規矩,能在社會上站得住腳,有所成就。
  • 三十而立,你們認為是立德、立言、立行
    三十而立,其出處《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很多朋友聽到這句話,理解為三十歲成家立業。我個人理解「三十而立」三十歲有所成就。
  • 為什麼說「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論語·為政》說「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種說法合適嗎,或許合適,或許也不太合適?今天我寫「三十而立」,三十該立嗎?三十不該立嗎?各位小夥伴,你們有答案嗎?或許,此刻,可以靜下心來,認真的想一想。其實,我沒有想好。
  • 2.4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宋朝朱熹以後,《大學》和《中庸》、《論語》、《孟子》才並稱「四書」。▲三十而立:有多種解讀。一種是學業有成。[唐以前古注]立,謂所學經業成立也。古人三年明一經,從十五至三十,是又十五年,故通五經之業,所以成立也。另一種解讀是在社會有了一定的地位,能站得住腳。
  • 到底什麼叫「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到底什麼是「三十而立」? 很多人認為,三十而立嘛,不就是到了三十歲,就要立起來:事業立起來,家庭立起來…… 如果按照這個標準,大多數人可能就會非常焦慮。在這個時代,無論是靠自己,還是靠家人,能夠按照這個標準立起來的,非常少。
  • 詩詞:什麼才是真正的「三十而立」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一個人真正的「成熟」,是從「立」開始的。孔子說,三十而立。那麼,三十而立,要立什麼?怎麼去「立」?詩詞來告訴你。【立志】武侯諸葛亮曾說:「志當存高遠。」《後漢書》也曾說,有志者事竟成。「立」起來的第一步,是立志。
  • 瘋狂猜成語:從《三十而已》談「三十而立」
    三十而勵,三十而立,三十而驪,三十而已。看了這部劇,感覺30歲的人生就是:真實、艱難、打拼。同時也傳遞著一種「不低頭、不妥協」的人生態度。而瘋狂猜成語裡看圖猜的第762關就有「三十而立」這個成語。三十而立三十而立[ sān shí ér lì ]1.【解釋】:指人在三十歲前後有所成就。2.【出自】:《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 孔子說「三十而立」,真正「立」的是什麼
    事後我又在反思,孔老夫子說的那句「三十而立」到底是什麼意思?三十歲的我們都擁有了什麼?孔子說「三十而立」,很多人把這句話理解為「三十歲擁有了什麼」。學,而後的一個節點才是「三十而立」,其實話道此處,也大概知道三十而立的真正寓意了。經過了長時間的摸爬打滾、實踐,這期間也許有意氣風發,也許也有挫折沮喪,這個階段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可以是積累了一定的基礎,也可能是一敗塗地、千瘡百孔……無論怎麼樣的結果,那都是你「十有五而志於學」的成績單。
  • 三十而立,立於什麼?
    三十而立,立於什麼?《論語·泰伯篇》答道:「立於禮」。「三十而立」是說立於禮儀道德。經過15年走向社會實踐,之所以用「立」,是從兒童到成人的標誌,標誌著傳播真理,教化天下事業的開始。孔子所說的「立」不僅指學業上有所建樹,而在思考能力和世界觀的塑造上的建樹。到了30歲,就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成熟的處世之道了,就是要建立自己的基本價值觀,以確有所立。
  • 《論語》被誤解最多的8句話,99%的人不知道!
    《論語》是孔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也是最經典的儒家著作。但是千百年的流傳中,也有一些話被人刻意或無知地曲解,背離了話語者本身的意旨與初衷,迷惑了天下萬千受眾。 1言必信,行必果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子路》。
  • 孔子為什麼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在《論語》中有一段自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其中「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兩句話,流傳很廣,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容易被誤解。尤其是「三十而立」,經常被人誤認為是成家立業。
  • 中華經典(二)孔子《論語》
    貴州教育發布將於每晚21:00帶來特別專欄#中華經典#,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中華經典資源庫·詩文詞曲·先秦文學——《論語》七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三十而立」立什麼?最重要的三條是:立身、立業、立家
    對於人生各個階段要義的最好注釋,早在2500年前,中國儒家思想創始人孔子就給出了答案,其中「三十而立」是最重要的一條。 國學經典著作《論語》在《論語為政》篇中,有這樣的論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