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2·4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順(5),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6)。」

【注釋】
(1)有:通「又」。
(2)立:站立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識,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順:對此有多種解釋。一般而言,指對那些於己不利的意見也能正確對待。
(6)從心所欲不逾矩:從,遵從的意思;逾,越過;矩,規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問;三十歲學有所成,能夠以學問自立於世;四十歲能通曉廣泛的道理,對世事不再有疑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知道了我為什麼來到這個世界,要完成什麼使命;六十歲能聽得了任何種反對意見,不再覺得不舒服;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卻又不會越出規矩。」
【求知】
這是孔子簡述自己一生的求學經歷。少年時懷抱理想,至壯年學有所成。孔子生活在東周時代,「禮崩樂壞,人心不古」,孔子生具治亂救世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一心要使天下恢復到周公時代的禮樂秩序中去。及到晚年,不見用於世,退而著述教學,誓要將周代文化火種延續下去。
孔子是我國私學時代的開創的奠基性人物,他有教無類的施教原則,打破了只有貴族才能學習文化知識的舊傳統,將周代的官學傳播到平民階層中間,促進了平民知識階層的出現,為後來諸子學術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孔子是儒學的創始人,儒學是後世兩千多年古代社會的重要的思想工具,自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後,一直居於正統地位,構成我們中國文化獨立面貌。以孔子為形象的儒者,是我國古代士人的最高理想。
【參考文獻】
楊伯峻 《論語譯註》
錢 穆 《論語新解》
陳曉芬 《論語譯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