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求知|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2021-01-08 國學新知堂

【原文】

2·4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順(5),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6)。」

孔子

【注釋】

(1)有:通「又」。

(2)立:站立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識,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順:對此有多種解釋。一般而言,指對那些於己不利的意見也能正確對待。

(6)從心所欲不逾矩:從,遵從的意思;逾,越過;矩,規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問;三十歲學有所成,能夠以學問自立於世;四十歲能通曉廣泛的道理,對世事不再有疑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知道了我為什麼來到這個世界,要完成什麼使命;六十歲能聽得了任何種反對意見,不再覺得不舒服;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卻又不會越出規矩。」

【求知】

這是孔子簡述自己一生的求學經歷。少年時懷抱理想,至壯年學有所成。孔子生活在東周時代,「禮崩樂壞,人心不古」,孔子生具治亂救世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一心要使天下恢復到周公時代的禮樂秩序中去。及到晚年,不見用於世,退而著述教學,誓要將周代文化火種延續下去。

孔子是我國私學時代的開創的奠基性人物,他有教無類的施教原則,打破了只有貴族才能學習文化知識的舊傳統,將周代的官學傳播到平民階層中間,促進了平民知識階層的出現,為後來諸子學術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孔子是儒學的創始人,儒學是後世兩千多年古代社會的重要的思想工具,自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後,一直居於正統地位,構成我們中國文化獨立面貌。以孔子為形象的儒者,是我國古代士人的最高理想。

【參考文獻】

楊伯峻 《論語譯註》

錢 穆 《論語新解》

陳曉芬 《論語譯註》

相關焦點

  • 《論語·為政篇第二》2.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系列連載的第 20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論語-為政篇》1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1.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距。所以那個時候孔夫子說治於學,並不代表之前沒有學,志於學,就是突然愛這件事兒,我們小時候也有人立志,男生發育的比女生晚,所以男生基本上是到十五六歲才開始明白事兒,明白事以後決定,我要考大學,我要好好學習,至於孔夫子學的是什麼,有人說學的是理,學的是祭祀,學的是什麼都沒關係,也可能是禮樂射御書術,孔子都會孔子射箭很厲害,孔子駕車也駕得非常好,這些都很厲害。
  • 2.4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注釋】▲有[yòu]:同「又」。 連詞,表示整數之外再加零數 。如:一年又三個月。▲志:[朱子集注] 古者十五而入大學。心之所之謂之志。此所謂學,即大學之道也。志乎此,則念念在此而為之不厭矣。志,立志,志向。
  • 論語中「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到底在說什麼?你正確理解了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著名的(論語)《為政》篇的論斷。一般我們都這是孔子的自我報告,他用簡單幾句話,報告了自己一生的經歷,艱苦奮鬥的精神。
  • 論語閱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聊聊孔子的人生簡歷
    在《論語》一書中,有一篇孔子的簡歷。原文是這樣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出自《論語·為政》。曾仕強教授在《百家講壇》裡,是這樣解釋的。
  • 換個角度讀《論語》: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2.4
    子曰:「吾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於社會;四十歲能掌控各種知識;五十歲懂得了順應自然規律;六十歲能對各種言論融會貫通;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又不越出禮的準則。
  • 初論《論語》「三十而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三十而立」與「四十不惑」、「從心所欲」,是《論語·為政》「子曰」的第四句中,最為人熟知的三個成語。
  • 每天學點國學: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原典】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春秋 《論語 ·為政》)【註譯】(yòu又):同「又」,表示相加,十有五,即15歲;志:心之所向謂之志;立:立足於社會;不惑:深通事物之理,對事物之當然無所疑;天命:天所主宰的必然性,孔子很看重天命; 耳順: 能聽得進不同意見; 逾(yú於):超過,越過。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志於學」,所學是什麼,是德。夫子自說十五歲開始學德,這是指心裡很明白自己想學什麼了。而人從什麼時候開始就有學德呢?我以為從咿呀學語就開始了,甚至人生第一次見父母面,人生第一次見父母眼色就開始了,只是朦朧,自己不知道而已。我與我的小孩第一次見面,我見她的眼神是光明澄亮的,那種透亮透亮的感覺至今還讓我震憾,這是因為我第一次做父親嗎?
  • 專題02《論語》十二章(知識梳理)(原卷版)
    ;3.不亦君子乎4.吾日三省吾身 ;5.與朋友交而不信乎6.傳不習乎7.三十而立8.四十不惑;23.博學而篤志 ;24.切問而近思 ;(二)通假字1.不亦說乎2.吾十有五而志
  • 2020新年學古文二: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聽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在這一節中,孔子自述學習和修養的經歷。他把自己的一生描寫成一個永無止境的自我完善的旅程:他從十五歲開始致力於學,直到七十歲才達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狀態。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打上了各自的印記。孔子相信人具有通過學習而自我改進的內在動力和無限潛力。因此,自我修養與外在的功利無關,也沒有來世的補償。它是儒家君子的終生追求,是每日必修的功課,容不得絲毫的渙散或懈怠。
  • 《論語》求知|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4.15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1)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2)而己矣。」【注釋】(1)楊伯峻:貫,貫穿,統貫。【求知】在這段文字中,孔子講他的言論雖然多,但其實是有一個核心觀點貫穿其中的。曾子將老師的核心觀點概括為忠恕二字。現在的問題是,忠恕二字能否概括孔子思想的核心觀點。事君以忠。
  • 中華經典(二)孔子《論語》
    貴州教育發布將於每晚21:00帶來特別專欄#中華經典#,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中華經典資源庫·詩文詞曲·先秦文學——《論語》七章。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李山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教授《論語》七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三十而立,所立者何?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三十歲是而立之年。很多人將「三十而立」理解為:三十歲時應該有所立的事業,即立業。但這種解釋並不符合孔子原意,孔子所要立的其實是德。
  • 三十而立,你們認為是立德、立言、立行
    三十而立,其出處《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很多朋友聽到這句話,理解為三十歲成家立業。我個人理解「三十而立」三十歲有所成就。
  • 《論語》——為政篇,雙語版分享
    這段時間,我在跟著梁冬學習《論語》,在學習的過程中,我收穫非常多,前段時間,我為你分享了《論語》的學而篇,今天想為你分享《論語》的為政篇。《為政篇》主要講的是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和對人生階段的思考。我為你讀的翻譯出自英國漢學家理雅各,論語筆記出自梁冬。
  • 2021初中七年級上冊必背古詩文:論語十二章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初中七年級上冊必背古詩文:論語十二章,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論語十二章 【春秋末期】孔子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 《論語》求知|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3.17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譯文】楊伯峻先生譯文:孔子說:「服事君主,一切依照做臣子的禮節做去,別人卻以為他在諂媚哩。」【求知】這段文字應當是孔子自述之辭。在孔子時代,他所講的那套禮術就已經不被人認真遵從和執行了。除了孔子所講到的僭禮的行為之外,即使是一般的君臣相見,人與人之間的交際也都不再是完全依據古法古禮的規制了。孔子曾任魯國的大司空,輔佐魯定公。他一生尊崇周禮,他事君一定是嚴格遵從古禮規制。
  •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那他究竟在學什麼
    我們現在常把30歲說成而立之年,把40歲稱作不惑之年,這種說法其實出自《論語》為政篇,原文是這樣說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三十而立,一般來說是指:在社會上有地位。問題來了,以什麼來實現...
    我們來一起學習傳統文化經典《論語》。 先來看一段原文和解釋。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