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求知|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2020-12-22 國學新知堂

3.17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譯文】

楊伯峻先生譯文:孔子說:「服事君主,一切依照做臣子的禮節做去,別人卻以為他在諂媚哩。」

錢穆先生試譯:先生說:「事君能盡禮的,世人反說他是諂。

陳曉芬譯文:孔子說:「完全按照禮節事奉君主,別人卻認為這是諂媚。」

【求知】

這段文字應當是孔子自述之辭。在孔子時代,他所講的那套禮術就已經不被人認真遵從和執行了。除了孔子所講到的僭禮的行為之外,即使是一般的君臣相見,人與人之間的交際也都不再是完全依據古法古禮的規制了。

孔子曾任魯國的大司空,輔佐魯定公。他一生尊崇周禮,他事君一定是嚴格遵從古禮規制。可能因此受到別人的嘲諷或攻擊,所以有了上面的言論。

比如,《子罕》篇中所記載孔子言: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下,泰也。雖違眾,吾從下。」孔子時,臣子見君上,都已行堂上跪拜之禮,這可能不合古制,但人們都已經習以為常了。而孔子獨反眾人,循古法行堂下跪拜之禮,雖合古法,但卻極容易被人們諷為諂媚。

而且,孔子為維護周禮極力批評僭禮,更容易招致反對。孔子相魯定公時,三桓勢力強大,他批評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祭祀時以《雍》徹,孔子批評道:「『相維闢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又,三桓都逾古制,為了強公室弱大夫而合古制,孔子還發起過墮三都運動。

時代在變,制度也必然隨之變化,這些變化不一定都不合理,而孔子一味拘泥古法古制,開歷史的倒車,被人嘲笑迂腐,遭到反對是不足為奇的。孔子的同時代人中間,就有很多人對孔子的作為表示不能理解,其中也不乏智者。比如《論語·憲問》記載:

子路宿於石門。 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論語》中類似的記載還有一些。

錢穆先生認為:此章所言,蓋為魯發。時三家強,公室弱,人皆附三家,見孔子事君盡禮,疑為諂也。凡讀《論語》章旨不明,要參以諸章之編次。此處上下章皆言魯事,故知此章亦為魯發。供學者參考。

【參考文獻】

楊伯峻 《論語譯註》

錢 穆 《論語新解》

陳曉芬 《論語譯註》

相關焦點

  • 《論語》求知|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求知】在這段文字中,孔子講他的言論雖然多,但其實是有一個核心觀點貫穿其中的。曾子將老師的核心觀點概括為忠恕二字。現在的問題是,忠恕二字能否概括孔子思想的核心觀點。事君以忠。這是批評季氏以大夫的身份篡用天子之禮,這當然是大逆不忠的行為。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闢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以《雍》徹這是天子的規制,如今卻被用於魯國三家大夫的堂上。這也是篡逆不道,對於天子不敬不忠的表現。
  • 《論語》求知|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4.23 子曰:「以約(1)失之者鮮矣。」【注釋】(1)楊伯峻:約,《論語》的「約」字不外兩個意義:(甲)窮困,(乙)約束。人能以約自守,則所失自少矣。【譯文】楊伯峻先生譯文:孔子說:「因為對自己節制、約束而犯過失的,這種事情總不會多。」錢穆先生譯文:先生說:「由檢約而差失的人很少了。」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我們今天與人相處,禮變得越來越簡單,如果有人延用古禮表示尊敬,只要不是投機有所求,就不能說是諂媚,反而應該為他點讚。有的人因為論語中的這些言論,就批判孔子是在用思想奴役人們,不能學論語。以我的觀點,這類人看待事物一不結合背景,二不會透過現象看本質。既然明白有的東西不適用今天,還在較勁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與他人無關。
  •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精品推薦)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孔曰:「冕,緇布冠也,古者績麻三十升布以為之。純,絲也。絲易成,故從儉。」李炳南先生《論語講要》:麻冕是古時的一種禮帽,用麻製成。在孔子時,一般戴這種禮帽的人已改用純制。純是絲織品,原比麻貴,但績麻作冕,手工必須精細,非常麻煩,用絲來作,手工簡易,因此比麻為儉。麻冕合禮,改用純冕,則合乎儉約,所以孔子從眾用純。臣見君主,依禮,在堂下即拜,故云「拜下」,如君主辭拜,則升入堂上拜之。當時臣子都直接上堂才拜,故云「今拜乎上」。
  • 國學經典—論語第三篇《八佾第三》,文章最後帶譯文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
  • 論語必背精選之八佾篇
    樂是表達人們思想情感的一種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禮的一部分。禮與樂都是外在的表現。這裡,孔子指出禮、樂的核心與根本是仁,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什麼禮、樂的問題。簡單的說,就是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禮樂的。禮講謙讓敬人,樂須八音和諧。3.4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 《論語》求知|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原文】2·4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順(5),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6)。」【求知】這是孔子簡述自己一生的求學經歷。少年時懷抱理想,至壯年學有所成。孔子生活在東周時代,「禮崩樂壞,人心不古」,孔子生具治亂救世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一心要使天下恢復到周公時代的禮樂秩序中去。及到晚年,不見用於世,退而著述教學,誓要將周代文化火種延續下去。
  • 《論語》求知|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闢公,天子穆穆
    子曰:「『相維闢公,天子穆穆』(3),奚取於三家之堂(4)?」【注釋】(1)三家:魯國當政的三卿: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他們都是魯桓公的後代,又稱「三桓」。(2)《雍》:《詩經·周頌》中的一篇。周天子祭宗廟完畢後撤去祭品時要唱這首詩。
  • 《論語》求知|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3.22 子曰:「管仲(1)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3),官事不攝(3),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4),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5),有反坫(6),管氏亦有反坫。
  • 《論語》求知|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原文】2·6 孟武伯(1)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2)。」 【注釋】(1)孟武伯:孟懿子之子,名彘,諡號武。可見王充、高誘都以為「其」字是指代父母而言。馬融卻說:「言孝子不妄為非,唯疾病然後使父母憂。」把其字代指孝子。兩說都可通。【譯文】陳曉芬譯文:孟武伯問孔子怎樣才是孝。孔子說:「讓父母只須擔憂子女的疾病。」陳氏以其代指子女。
  • 《論語》求知|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4.9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陳曉芬譯文:孔子說:「士人有志於真理,卻又以穿舊衣少食為恥,這樣的人,不值得與他談論真理。」【求知】年輕人就應當勇於追求真理,敢於挑戰舊觀念舊制度。沒有任何言論不可以被修正,傳統需要批判地繼承。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上篇剛寫到文化的傳承百世可知,此篇作為論語為政篇的結束,談到了諂媚和勇氣,中國人可以不信奉佛教、基督教等教派,但不能不信奉祖先。源於祖先,才能繁衍生息,而祭拜祖先不是為了給予,而是緬懷,感恩祖祖輩輩的付出。每次我家裡要祭祖的時候,所有人要清洗面容,穿戴整齊,即使在夏天炎熱的時候,也要換掉拖鞋,換掉背心短褲短裙,很莊重肅敬。
  • 《論語》求知|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1)。觀過,斯知仁(2)矣。」【注釋】(1)陳曉芬:黨,類別。(2)楊伯峻:仁,同「人」。《後漢書 吳祐傳》引此文正作「人」(武英殿本卻又改作「仁」,不可為據)。【譯文】楊伯峻先生譯文:孔子說:「[人是各種各樣的,人的錯誤也是各種各樣的。] 什麼樣的錯誤就是由什麼樣的人犯的。仔細考察某人所犯的錯誤,就可以知道他是什麼樣式的人了。」
  • 《論語》求知|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4.18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4.19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4.20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 《論語》求知|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其爭也君子」
    【原文】3·7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1)乎!揖讓而升(2),下而飲,其爭也君子。」【注釋】(1)射:本義為射箭。楊伯峻先生講,這裡講古代射禮,可參見《儀禮 鄉射禮》和《大射禮》。登堂而射,射後計算誰中靶多,中靶少的被罰飲酒。錢穆先生講,古代射禮有四:一曰大射,天子諸侯卿大夫,當時之貴族階層,用於選擇其治下善射之士而升進使用之之禮也。二曰賓射,貴族相互間,朝見聘會行之。三曰燕射,貴族於平常娛樂中行之。四曰鄉射,行於平民社會,以習射藝。
  • 《論語》中的子路
    據歷史載,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者七十二人。《論語》中提到姓名的有二十七人。這些人,思想各異,性情有別,人生追求也不一樣。《論語》記錄了他們各自的言行,為我們勾畫了他們不同的個性形象。其中以子路、子貢、冉有、顏淵、曾參、宰予、閔損、子遊、子張、子夏等人的形象最為鮮明。
  • 論語中關於禮的句子+解釋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①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②。」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③,始可與言《詩》已矣。」(《八佾篇第三·第八章》) 孔子認為,做人要以禮為先,有如繪畫要先用素質。儀容對於一個人,是很重要的;但比起禮來說,亦是末事。批評當時的美人只知「巧笑」、「美目」,而把禮放在後面。
  • 如果把《論語》打亂你能理出頭緒嗎
    學過《論語》的人知道,背誦三十條不限時間倒還可以,要在10分鐘內背出,恐怕就有人緊張難以通過了。但如果我們不慌,稍稍理下頭緒,《論語》還是有很多規律性的東西。比如《論語》就是講如何處理我與他人的關係,那我們不妨從身邊開始,講對待父母、領導、朋友等,一一道來,湊個三十應該無大礙。
  • 《論語》八佾第三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