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譯文】
楊伯峻先生譯文:孔子說:「服事君主,一切依照做臣子的禮節做去,別人卻以為他在諂媚哩。」
錢穆先生試譯:先生說:「事君能盡禮的,世人反說他是諂。
陳曉芬譯文:孔子說:「完全按照禮節事奉君主,別人卻認為這是諂媚。」
【求知】
這段文字應當是孔子自述之辭。在孔子時代,他所講的那套禮術就已經不被人認真遵從和執行了。除了孔子所講到的僭禮的行為之外,即使是一般的君臣相見,人與人之間的交際也都不再是完全依據古法古禮的規制了。
孔子曾任魯國的大司空,輔佐魯定公。他一生尊崇周禮,他事君一定是嚴格遵從古禮規制。可能因此受到別人的嘲諷或攻擊,所以有了上面的言論。
比如,《子罕》篇中所記載孔子言:「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下,泰也。雖違眾,吾從下。」孔子時,臣子見君上,都已行堂上跪拜之禮,這可能不合古制,但人們都已經習以為常了。而孔子獨反眾人,循古法行堂下跪拜之禮,雖合古法,但卻極容易被人們諷為諂媚。
而且,孔子為維護周禮極力批評僭禮,更容易招致反對。孔子相魯定公時,三桓勢力強大,他批評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祭祀時以《雍》徹,孔子批評道:「『相維闢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又,三桓都逾古制,為了強公室弱大夫而合古制,孔子還發起過墮三都運動。
時代在變,制度也必然隨之變化,這些變化不一定都不合理,而孔子一味拘泥古法古制,開歷史的倒車,被人嘲笑迂腐,遭到反對是不足為奇的。孔子的同時代人中間,就有很多人對孔子的作為表示不能理解,其中也不乏智者。比如《論語·憲問》記載:
子路宿於石門。 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論語》中類似的記載還有一些。
錢穆先生認為:此章所言,蓋為魯發。時三家強,公室弱,人皆附三家,見孔子事君盡禮,疑為諂也。凡讀《論語》章旨不明,要參以諸章之編次。此處上下章皆言魯事,故知此章亦為魯發。供學者參考。
【參考文獻】
楊伯峻 《論語譯註》
錢 穆 《論語新解》
陳曉芬 《論語譯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