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著名的(論語)《為政》篇的論斷。
一般我們都這是孔子的自我報告,他用簡單幾句話,報告了自己一生的經歷,艱苦奮鬥的精神。
因此,就理所當然地認為是如下的意思: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便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但是,我們不要忘記,這段話是在《為政》篇裡出現的,為什麼在《為政》篇講了自己這麼一段,不是很突兀嗎?
有人說,《為政》篇包括24章,主要內容涉及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係、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的過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以及對孝、悌等道德範疇的進一步闡述。
但是這是在我們現有的解釋下整理出來的。我們認真看一下(論語)《為政》的篇目設置,就會發現這樣的解釋是蒼白的。論語《為政》的篇目是:
2•1 子曰:「為政以德」
2•2 子曰:「 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2•3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然後就是上面這段話。
而2•5 -- 2•8卻都是問孝的。這不是很詭異的嗎?中間插這麼一段上下都不銜接的自我報告,完全不邏輯,雖然說《論語》是聖人的弟子們整理的,但作為中國經典的古籍,聖人的弟子們應該沒有那麼隨心所欲吧。
實際上,這一段仍然應該仍然講的是為政之道。而問題出在我們對「而」這個字的解釋上。
在古漢語裡,「而」這個字有如下幾種解釋:
表示並列關係,相當於「和」、「與」。如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
表示遞進關係,相當於「而且」。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表示承接關係,相當於「就」、「才」。
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卻」、「但是」。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表示目的關係,相當於「來」
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如果」。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表示修飾關係,連接狀語,相當於「地」
表因果關係,相當於「因而」、「所以」。
表示反問,語氣強烈,相當於「難道」「豈」。如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
從上面的意思中,我們有理由相信,這裡的「而」應該是轉折關係而不應該是遞進關係。那麼,這裡的意思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意思是我十五歲的時候受到醒悟的警示而有了志向。意思告訴我們,十五歲要立志。如果說聖人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顯然不夠。
「三十而立」。在中國的漢字中,「立」字常常指到成家立室,如果這裡指成家,那麼也有立業的意思,所以這裡應該是說,男人三十歲就應該成家立業。無論是家庭還是國家都要承擔起男人的責任。
「四十而不惑」表面上是指到了四十歲就應該不迷惑、不被誘惑。人生的誘惑很多,迷惑很多,人生四十,要能夠經得起誘惑,解決得了迷惑。實際上是指男人四十要看懂問題,要能夠發現問題,指出問題。
「五十而知天命「表面上是指男人五十歲時就應該理解上天主宰之下的人們的命運,實際上是指五十歲了應該了解朝廷的意圖和命數。這一點十分重要,所以能力賣與帝王家,所謂順應天時,都在這裡體現。
「六十而耳順」表面上是指聽得出好壞,實際上是指要能從別人的說話中聽出是非,不能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要能夠分辨好壞。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話的意思很詭異,既然可以自由,可以隨心所欲,想怎麼做便怎麼做,怎麼可能不會超出規矩呢?實際上,這句話的意思只能是:雖然七十了,但也不能隨心所欲,這樣才能不超出規矩。無論是帝王,還是普通政客都是如此。不能放縱自己,仍然是要克己復禮,守禮法。這是自我修養的最高要求。
結論是:男人十五歲要明確志向,三十歲就應該成家立業承擔起家國的責任,四十要能看清楚根本的問題,五十歲應該了解朝廷的意圖和命數,六十歲要能夠分辨好壞,雖然七十了也不能隨心所欲,這樣才能不超出規矩。上面的領悟無論是帝王,還是普通政客都是如此。
作者:麒鑑,資深自由撰稿人。中國金融作家協會理事,人民出版社讀書會籤約名家,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