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到底在說什麼?你正確理解了嗎?

2021-01-08 中華網文化頻道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著名的(論語)《為政》篇的論斷。

一般我們都這是孔子的自我報告,他用簡單幾句話,報告了自己一生的經歷,艱苦奮鬥的精神。

因此,就理所當然地認為是如下的意思: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便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但是,我們不要忘記,這段話是在《為政》篇裡出現的,為什麼在《為政》篇講了自己這麼一段,不是很突兀嗎?

有人說,《為政》篇包括24章,主要內容涉及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係、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的過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以及對孝、悌等道德範疇的進一步闡述。

但是這是在我們現有的解釋下整理出來的。我們認真看一下(論語)《為政》的篇目設置,就會發現這樣的解釋是蒼白的。論語《為政》的篇目是:

2•1 子曰:「為政以德」

2•2 子曰:「 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2•3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然後就是上面這段話。

而2•5 -- 2•8卻都是問孝的。這不是很詭異的嗎?中間插這麼一段上下都不銜接的自我報告,完全不邏輯,雖然說《論語》是聖人的弟子們整理的,但作為中國經典的古籍,聖人的弟子們應該沒有那麼隨心所欲吧。

實際上,這一段仍然應該仍然講的是為政之道。而問題出在我們對「而」這個字的解釋上。

在古漢語裡,「而」這個字有如下幾種解釋:

表示並列關係,相當於「和」、「與」。如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

表示遞進關係,相當於「而且」。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表示承接關係,相當於「就」、「才」。

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卻」、「但是」。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表示目的關係,相當於「來」

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如果」。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表示修飾關係,連接狀語,相當於「地」

表因果關係,相當於「因而」、「所以」。

表示反問,語氣強烈,相當於「難道」「豈」。如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

從上面的意思中,我們有理由相信,這裡的「而」應該是轉折關係而不應該是遞進關係。那麼,這裡的意思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意思是我十五歲的時候受到醒悟的警示而有了志向。意思告訴我們,十五歲要立志。如果說聖人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顯然不夠。

「三十而立」。在中國的漢字中,「立」字常常指到成家立室,如果這裡指成家,那麼也有立業的意思,所以這裡應該是說,男人三十歲就應該成家立業。無論是家庭還是國家都要承擔起男人的責任。

「四十而不惑」表面上是指到了四十歲就應該不迷惑、不被誘惑。人生的誘惑很多,迷惑很多,人生四十,要能夠經得起誘惑,解決得了迷惑。實際上是指男人四十要看懂問題,要能夠發現問題,指出問題。

「五十而知天命「表面上是指男人五十歲時就應該理解上天主宰之下的人們的命運,實際上是指五十歲了應該了解朝廷的意圖和命數。這一點十分重要,所以能力賣與帝王家,所謂順應天時,都在這裡體現。

「六十而耳順」表面上是指聽得出好壞,實際上是指要能從別人的說話中聽出是非,不能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要能夠分辨好壞。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話的意思很詭異,既然可以自由,可以隨心所欲,想怎麼做便怎麼做,怎麼可能不會超出規矩呢?實際上,這句話的意思只能是:雖然七十了,但也不能隨心所欲,這樣才能不超出規矩。無論是帝王,還是普通政客都是如此。不能放縱自己,仍然是要克己復禮,守禮法。這是自我修養的最高要求。

結論是:男人十五歲要明確志向,三十歲就應該成家立業承擔起家國的責任,四十要能看清楚根本的問題,五十歲應該了解朝廷的意圖和命數,六十歲要能夠分辨好壞,雖然七十了也不能隨心所欲,這樣才能不超出規矩。上面的領悟無論是帝王,還是普通政客都是如此。

作者:麒鑑,資深自由撰稿人。中國金融作家協會理事,人民出版社讀書會籤約名家,博士

相關焦點

  • 《論語·為政篇第二》2.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系列連載的第 20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論語閱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聊聊孔子的人生簡歷
    在《論語》一書中,有一篇孔子的簡歷。原文是這樣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出自《論語·為政》。曾仕強教授在《百家講壇》裡,是這樣解釋的。
  • 《論語-為政篇》1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1.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距。所以禮樂射御書數,我個人覺得是他終於找到了學習的樂趣,終於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玩的事兒,因為因為在之前,懵懵懂懂的時候還是以玩為主,15歲的時候覺得玩沒有學習重要,學習中帶來的樂趣超過了玩帶來的樂趣,有的人就是活到30歲都沒活明白,到了30歲還覺得打麻將有意思,打麻將最有意思,然後別的東西沒有意思,為什麼呢?你還像個小孩子一樣,你覺得玩有意思,你沒覺得學有意思。
  • 《論語》求知|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原文】2·4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順(5),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6)。」一般而言,指對那些於己不利的意見也能正確對待。(6)從心所欲不逾矩:從,遵從的意思;逾,越過;矩,規矩。
  • 每天學點國學: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原典】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春秋 《論語 ·為政》)【註譯】(yòu又):同「又」,表示相加,十有五,即15歲;志:心之所向謂之志;立:立足於社會;不惑:深通事物之理,對事物之當然無所疑;天命:天所主宰的必然性,孔子很看重天命; 耳順: 能聽得進不同意見; 逾(yú於):超過,越過。
  • 換個角度讀《論語》: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2.4
    子曰:「吾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於社會;四十歲能掌控各種知識;五十歲懂得了順應自然規律;六十歲能對各種言論融會貫通;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又不越出禮的準則。
  • 2.4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注釋】▲有[yòu]:同「又」。 連詞,表示整數之外再加零數 。如:一年又三個月。▲志:[朱子集注] 古者十五而入大學。心之所之謂之志。此所謂學,即大學之道也。志乎此,則念念在此而為之不厭矣。志,立志,志向。
  • 2020新年學古文二: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聽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在這一節中,孔子自述學習和修養的經歷。他把自己的一生描寫成一個永無止境的自我完善的旅程:他從十五歲開始致力於學,直到七十歲才達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狀態。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打上了各自的印記。孔子相信人具有通過學習而自我改進的內在動力和無限潛力。因此,自我修養與外在的功利無關,也沒有來世的補償。它是儒家君子的終生追求,是每日必修的功課,容不得絲毫的渙散或懈怠。
  • 專題02《論語》十二章(知識梳理)(原卷版)
    ②人不知而不慍③為人謀而不忠乎④與朋友交而不信乎⑤吾十有五而志於學⑥溫故而知新⑦學而不思則罔⑧思而不學則殆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 《論語》中「賢賢易色」,該怎樣理解?
    文|月兮書記《論語》的開篇即談到學習,而我們能離開學習嗎?顯然是不能的。#既然離不開學習,那麼就要對自己所學的有所了解,知道到底在學習什麼,不能無的放矢。不好說,但《論語》中記載了不少他訓斥學生的記錄。今天我們看子夏的這句話:「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在子夏看來,學和未學之間的界限,不是停留在書本上。
  • 《論語》——為政篇,雙語版分享
    這段時間,我在跟著梁冬學習《論語》,在學習的過程中,我收穫非常多,前段時間,我為你分享了《論語》的學而篇,今天想為你分享《論語》的為政篇。《為政篇》主要講的是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和對人生階段的思考。我為你讀的翻譯出自英國漢學家理雅各,論語筆記出自梁冬。
  • 「吾日三省吾身」,《論語》裡這句話到底教我們如何去做?
    「吾日三省吾身」出自《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翻譯白話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竭力?「吾日三省吾身」是曾國藩晚年的一句名言,曾國藩一個比賊還笨的人卻成了近代聖人;他對這句話的理解和認知遠遠超出了我們,更重要的是他做得很好。那麼這句話,今天我們應該怎麼去做呢?
  • 初論《論語》「三十而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三十而立」與「四十不惑」、「從心所欲」,是《論語·為政》「子曰」的第四句中,最為人熟知的三個成語。
  • 我讀《論語》—《論語學而篇》之五:吾日三省吾身
    今天繼續解讀《論語》。看這一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參(shēn),字子輿,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嘉祥縣)人。曾參對於這一章最後一句 「傳不習乎?」的解釋,各家意見有所不同。主要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傳」是師傳於己。故解釋為「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我溫習了嗎?。
  • 讀懂這些成語,就理解了《論語》
    《論語》,一部不朽之作,影響了兩千年來的中華文明。書中的許多警句格言,廣為流傳。而你可知道,出自《論語》的成語典故,竟有110個之多。 11.不亦樂乎 解釋:原意是「不也是很快樂的嗎?」現用來表示程度極深,達到極致。 出處:《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論語十二章原文及翻譯註釋 論語經典名句賞析大意
    論語十二章原文及翻譯註釋 論語經典名句賞析大意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中,俯拾皆是座右銘。《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暑假裡,陪孩子讀讀這些名句,重溫先賢智慧。
  • 《論語 學而篇》解析:到底學什麼,該如何學?最終為了什麼?
    《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的,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千百年來,一直備受推崇。學習經典既可以修身養性,又可增智廣識,還可立德勵志。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學習《論語 學而篇01》到底學什麼,怎樣學。
  • 中華經典(二)孔子《論語》
    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與古人對話,與經典同行。貴州教育發布將於每晚21:00帶來特別專欄#中華經典#,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中華經典資源庫·詩文詞曲·先秦文學——《論語》七章。
  • 我讀《論語》—《論語學而篇》之八:「賢賢易色」到底是啥意思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對於這一章的解釋,從「事父母……吾必謂之學矣。」一段各家差異不大。但「賢賢易色」一句,分歧就大了。咱們先看看有哪些解釋:1、何晏《論語註疏》:「賢賢易色」者,上「賢」,謂好尚之也。下「賢」,謂有德之人。易,改也。色,女人也。……人多好色不好賢者,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賢,則善矣,故曰「賢賢易色」。
  • 寶寶起名取名:論語中哲學意味深厚的男孩名字精選
    《論語》主要是圍繞「仁」、「禮」以及「中庸」展開敘述,仁和禮也是大多數父母對於男孩的要求,所以從中取出來的名字看上去大氣,又蘊含著儒家的仁義禮治,讓男孩能展現哲理有內涵的資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