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繼續解讀《論語》。看這一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參(shēn),字子輿,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嘉祥縣)人。這一章翻譯過來就是:
曾參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謀劃考慮,盡心了沒有?交朋友,有沒有不信實的地方?所傳授給別人的東西,自己實踐過嗎?」
對於這一章最後一句 「傳不習乎?」的解釋,各家意見有所不同。主要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傳」是師傳於己。故解釋為「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我溫習了嗎?。另一種意見認為,「傳」是己傳於人。故解釋為「自己所傳授給別人的東西,自己實踐過嗎?」 在我一開始介紹的五本參考書中,朱熹注本採前一種解釋,何晏注本、錢穆注本、辜鴻銘注本、李澤厚注本採後一種解釋。筆者也採後一種解釋。當然這並不是因為採後一種注本的人多,少數服從多數,而是因為曾參所自省的三件事中,都可以歸結為一個字——「忠」。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這是曾參對孔子學術的一個總結。「忠」者,盡己為人之謂也;「恕」者,推己及人之謂也。為人謀事,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為人著想,是「忠」;對人的承諾,不管自己有什麼困難,也一定要履行諾言,這也是「忠」。在教學過程中,凡是自己傳授給別人的,自己都實踐過,認為沒有問題了,再教給學生,以免誤人子弟, 這也是盡己為人,當然也是「忠」。如果按前一種意見解釋「傳不習乎?」,就失掉了盡己為人的意思,與前兩句意思銜接的不好。故此我們採納後一種意見。
文義解釋過了,今天重點看一下反躬自省的問題。能夠不斷的反躬自省,又能正確的有自我批評,這是一個人不斷進步的前提。但真正去做有建設性的自省,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一件事情發生了,結果不如人意,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人人都會有這個考慮。但考慮的結果,卻天差地別。有的人也反躬自省,可是自省來自省去,結果自己一點問題也沒有;也閉門思過,結果關起門來思的都是對方的「過」。甚至主觀不努力,客觀找原因。用句俏皮話說,叫做「學習不好,怨桌子」。孔子也教人自省,他有一句話,說:「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己身。」意思是「君子立身處世就像射箭一樣,射不中,一定要從自身找找原因。」你不能去怨那天風太大,也不要去怨弓不好,箭不直,箭靶太遠,而要去找找自己的箭術有什麼缺點。只有這樣,他的箭術才能不斷取得進步。修身處世也是一個道理。這是正確的自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