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論語》—《論語學而篇》之五:吾日三省吾身

2021-01-19 中庸論學

今天繼續解讀《論語》。看這一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參(shēn),字子輿,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嘉祥縣)人。這一章翻譯過來就是:

曾參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謀劃考慮,盡心了沒有?交朋友,有沒有不信實的地方?所傳授給別人的東西,自己實踐過嗎?」

曾參

對於這一章最後一句 「傳不習乎?」的解釋,各家意見有所不同。主要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傳」是師傳於己。故解釋為「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我溫習了嗎?。另一種意見認為,「傳」是己傳於人。故解釋為「自己所傳授給別人的東西,自己實踐過嗎?」 在我一開始介紹的五本參考書中,朱熹注本採前一種解釋,何晏注本、錢穆注本、辜鴻銘注本、李澤厚注本採後一種解釋。筆者也採後一種解釋。當然這並不是因為採後一種注本的人多,少數服從多數,而是因為曾參所自省的三件事中,都可以歸結為一個字——「忠」。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這是曾參對孔子學術的一個總結。「忠」者,盡己為人之謂也;「恕」者,推己及人之謂也。為人謀事,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為人著想,是「忠」;對人的承諾,不管自己有什麼困難,也一定要履行諾言,這也是「忠」。在教學過程中,凡是自己傳授給別人的,自己都實踐過,認為沒有問題了,再教給學生,以免誤人子弟, 這也是盡己為人,當然也是「忠」。如果按前一種意見解釋「傳不習乎?」,就失掉了盡己為人的意思,與前兩句意思銜接的不好。故此我們採納後一種意見。

文義解釋過了,今天重點看一下反躬自省的問題。能夠不斷的反躬自省,又能正確的有自我批評,這是一個人不斷進步的前提。但真正去做有建設性的自省,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一件事情發生了,結果不如人意,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人人都會有這個考慮。但考慮的結果,卻天差地別。有的人也反躬自省,可是自省來自省去,結果自己一點問題也沒有;也閉門思過,結果關起門來思的都是對方的「過」。甚至主觀不努力,客觀找原因。用句俏皮話說,叫做「學習不好,怨桌子」。孔子也教人自省,他有一句話,說:「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己身。」意思是「君子立身處世就像射箭一樣,射不中,一定要從自身找找原因。」你不能去怨那天風太大,也不要去怨弓不好,箭不直,箭靶太遠,而要去找找自己的箭術有什麼缺點。只有這樣,他的箭術才能不斷取得進步。修身處世也是一個道理。這是正確的自省法。

相關焦點

  • 「論語心解」「吾日三省吾身」
    闡釋、解讀語錄之前,我們會參考前賢的經典解說,但更多會結合我們獨特的生命體驗去深入思考,故名「論語心解」。——張珊老師寄語學而篇第四則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 論語閱讀:吾日三省吾身,開啟內在覺性
    湖南桃源野地小稚菊再讀《論語·學而》,曾子的一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句話的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名參,字子輿,是孔子的學生。這句話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我每天都多次地反省我自己,為大人(上位者)謀劃出策時,有沒有做到忠心為善啊?和朋友交往的時候,有沒有做到坦誠以待啊?老師傳授的道德學問,有沒有做到反覆實踐了啊?」曾子就是這樣,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吾日三省吾身」,來踐行仁德之道的。與孔子、孟子、顏回、子思並稱為五大聖人。這裡特別要談「教人以善謂之忠」的「忠」字。這個忠,特別容易讓人誤解為「跟定一人」。
  • 我讀《論語》—《論語學而篇》之八:「賢賢易色」到底是啥意思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對於這一章的解釋,從「事父母……吾必謂之學矣。」一段各家差異不大。但「賢賢易色」一句,分歧就大了。咱們先看看有哪些解釋:1、何晏《論語註疏》:「賢賢易色」者,上「賢」,謂好尚之也。下「賢」,謂有德之人。易,改也。色,女人也。……人多好色不好賢者,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賢,則善矣,故曰「賢賢易色」。
  • 「吾日三省吾身」,《論語》裡這句話到底教我們如何去做?
    「吾日三省吾身」出自《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翻譯白話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竭力?「吾日三省吾身」是曾國藩晚年的一句名言,曾國藩一個比賊還笨的人卻成了近代聖人;他對這句話的理解和認知遠遠超出了我們,更重要的是他做得很好。那麼這句話,今天我們應該怎麼去做呢?
  • 吾日三省吾身-讀《小窗幽記》
    《論語·學而》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是說每天都要反省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做的正確。那麼做人的標準是什麼呢?《論語》說的並不多。如何成為一個古人眼中的君子?《小窗幽記》每讀必有所思,每閱定得所感。《小窗幽記》可以作為枕邊書,作為自己「吾日三省吾身」的準則,可以依照此書中的人生哲理,認真審視自己,時刻清醒地認識自己,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力圖辨明人生方向。讀者在讀了本書之後一定會贊同書中的觀點,會認為這些格言是蘊含著哲理和智慧的,會引人深思,而且如果能夠真正的做到,一定會有益於生活和工作。
  • 學習論語「吾日三省吾身」
    論語中有這樣一段話「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而不習乎?」這句話的意思是,曾子說,我每天都會多次反省自己——幫助別人辦事,盡心盡力了嗎?和朋友相處,以誠相待了嗎?老師傳授的學業用心複習了嗎?
  • 《論語》晨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孔子強調學的覺悟這一維度,而曾子的內視自省則進一步強化了學的這種覺悟要求。何光順:沒有啦,哈哈,我以為今天早上要趕車,原來是明天早上呢,明早可能讀就少點呢宋立林:反思自省是儒家格外重視的修身方法我在路上,打字不太方便。
  • 兒童蒙學經典,《論語·學而》篇,成語一次全學會
    (論語·學而)令色:討好的表情。花言巧語,偽裝和善,討好於人。宋·蘇轍《論語拾遺》:「巧言令色,世之所說也;剛毅木訥,世之所惡也。」五、三省吾身(sān xǐng wú shēn)【典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省:檢查,反省。身:自身。指多次自覺地檢查自己。
  • 吾日三省吾身,他們的話,道出了反省之於人生的重要意義
    孔子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論語·學而》篇中的「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我每天從多方面反省自已: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守信了呢?對老師傳授的功課,是不是用心複習了呢?這是曾參(zēng shēn)說過的話。曾子在孔門中是最重修身的一個人,他通過「一日三省」之法,鑄就了完美的人格,成了孔子最得意的學生。
  • 專題02《論語》十二章(知識梳理)(原卷版)
    《論語》是 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_______及_______編撰而成。它以 為主,記錄了______________。《論語》與《 》《 》《 》並稱「四書」。共_______篇。
  • 《論語·為政篇第二》2.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系列連載的第 20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蘇格拉底說「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
    論語上下兩冊結束論語的學問太大,知易行難,並非讀一遍即可,更何況古文我也至多理解三分,論語得是逐字去理解,但卻需要經過漫長的人生之後才能體會書中每個字的意義,孔子始終強調如何做人做事,提倡仁,擴而充之,甚至在書中也詳盡了為人處事原則,但需要我們認識反省自己
  • 三省吾身是成長王道——謝付亮講《論語》裡的人生常識(三)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篇》第四章) 謝付亮簡解 對於三省吾身之「三」,錢穆給出兩種解釋,「三次」或「三件事」,錢遜則多了一種解釋,「多次」;張居正則直接釋為「三件事」。
  • 為什麼要給孩子看注音版的《論語》?
    一、《論語》對後世的影響有言曰:西漢之後學五經,南宋之後學四書。南宋時,作為儒學集大成者的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在一起進行註解,稱其為四書。四書成為自南宋至清末很長時間內官定的學校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目。
  • 一起學《論語》7.7述而篇——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7.7述而篇——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原文】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白話】孔子說:「帶著從十脡(tǐng)幹脯起的贄(zhì)禮來求見我的,我沒有不教誨的。」 【釋詞】束脩:脩是幹脯(fǔ),十脡為束。
  • 女孩起名:10個楚楚動人的論語女寶寶名,滿滿的都是心動
    中國人取名素有「文論語,武周易」的說法。20世紀偉大的幾何學家,微分幾何之父陳省身名字就出自《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 一、《論語》中楚楚動人的女寶寶名1. 書雅出自《論語》: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 中華經典(二)孔子《論語》
    貴州教育發布將於每晚21:00帶來特別專欄#中華經典#,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中華經典資源庫·詩文詞曲·先秦文學——《論語》七章。(註:該篇見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論語》講解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李山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教授《論語》七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學 | 錢穆:孔子論語與中國文化傳統
    故《論語》者,乃孔子語,經其後世所討論,所經綸編制,由掄選而成之一書也。二今就《論語》一書之編製成書言,大概可分兩階段。自《學而》至《鄉黨》共十篇,稱《上論》。此為《論語》編製成書之第一階段。編制此十篇者,主要大概出於孔子門人有子、曾子兩人之再傳弟子之手。編製成書之年代,與主編人、助編人之詳細,則皆不可考。
  • 曾子「吾日三省吾身」,是指哪「三省」,答案藏在後半句
    《論語》有多重要?漫長的封建歷史時期,曾流傳這樣一句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作為儒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合集,完整地記錄著先秦時代,孔子和門徒的經典對話,是儒家修身治學的精髓所在。從小時候耳熟能詳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到中年後有感而發「善始者眾,善終者寡」,儒家似乎已經沉澱為華夏兒女骨骼裡的基因。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在浩浩蕩蕩數千年的歷史,和汗牛充棟的文獻史料中,儒家可以歸納為一句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既是儒家修身治學的方法途徑,又是儒家的終極目標。
  • 《論語》精華20句,參透人生大道理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為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論語》精華20句,參透人生大道理。1.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出自《論語·學而》。釋義:弟:同「悌」,指弟弟敬愛哥哥的情感和行為。孝敬父母、尊愛兄長,這是做人的根本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