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學《論語》7.7述而篇——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2021-02-08 文化傳統


一起學《論語》7.7

述而篇——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原文】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白話】

孔子說:「帶著從十脡(tǐng)幹脯起的贄(zhì)禮來求見我的,我沒有不教誨的。」

 

【釋詞】

束脩:脩是幹脯(fǔ),十脡為束。古人相見,必執贄以為禮,束脩乃贄之至薄者。《論語註疏》:「束脩,禮之薄者。」 或解為「束帶脩飾」「束身脩行」,今不取。按:脯是肉乾,既指肉類,所以用帶「月」(肉)的「脩」以示其意。

《論語註疏》:「案:書傳言束脩者多矣,皆謂十脡脯也。《檀弓》曰:『古之大夫,束脩之問不出竟。』《少儀》曰:『其以乘壺酒、束脩、一犬賜人。』《穀梁傳》曰:『束脩之問不行竟中。』是知古者持束脩以為禮。然此是禮之薄者,其厚則有玉帛之屬,故云『以上』以包之也。」

以上:贄禮不僅束脩。《論語義疏》:「束脩,十束脯也。古者,相見必執物為贄。君玉,卿羔,大夫雁,士稚,庶人鶩,工商雞。束脩,最輕者。」

未嘗:表示委婉的語氣,意思如同「沒有」。

誨:教誨。李卓吾:「誨人不倦。」

 

【先賢精義】

孔安國曰:人能奉禮,自行束脩以上,則皆教誨之。

《論語註疏》曰:此章言己誨人不倦也。

朱子曰:古者相見,必執贄以為禮,束修其至薄者。蓋人之有生,同具此理,故聖人之於人,無不欲其入於善。但不知來學,則無往教之禮,故苟以禮來,則無不有以教之也。

張栻曰:束脩,始見禮也。苟以禮來,聖人未嘗不誨焉。人皆可為聖賢,聖人未嘗拒其進也。

《四書解義》曰:人不知來學,而必欲往教,固無是理。苟其求教之誠,執贄而來,雖自行一束之脩以上,厚薄不同,而向道之心則同,皆可與為學者也。夫聖人設教,不輕授人,教之義也;亦不輕棄人,教之仁也。教澤所以無窮也與?

錢穆曰:本章謂只修薄禮來見,未嘗不教誨之。古者學術在官,事師必須宦學,入官乃能學藝。私家講學之風,自孔子開之。自行束脩,未嘗無誨,故雖貧如顏淵、原思,亦得及門受業

劉宗周曰:束脩,還主執贄言。有作修淑之意解者,非也。聖人不責人以苛禮,而「禮聞來學,不聞往教」,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耳。曰「未嘗無誨」,何等藹然懇至。

《四書詮義》曰:大道為公,夫子豈不欲盡天下人而悔之?而不知來學,則聖人亦不能強也。自行束脩以上,未嘗無誨焉,公之至也

雲門隱者按:束脩,雖是禮之至薄者,然亦是禮也。舍禮何由教乎?「禮聞來學,不聞往教」,見師,自行束脩以上之贄禮,既誠心來學,則教之,聖人之仁心無窮焉。

 

【附錄】

《論語正義》曰:鄭(康成)以古論義明,故定從「誨」也。(或有認為「誨」為「悔」者,《正義》辨之,略引。)

《經學卮言》曰:然既定依古文作「誨」,自當以「十脡脯」為正解,《疏》引《少儀》《穀梁傳》文乃明證矣。(見「釋詞」部分)

《四書賸言》曰:又《隋書·劉炫傳》「後進質疑受業,不遠千裡,然嗇於財不行束脩者,未嘗有所教誨,時人以此少之」,則直與《論語》「未嘗無誨」作相反語。試誦本文有「行」字,又有「以上」字,若束脩其躬,何必又行?躬自束脩,何能將之而上乎?

 

【本章參考書目】

《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正義》《論語會箋》《論語集釋》《論語學案》《論語新解》《癸巳論語解》《四書解義》《四書詮義》《四書賸言》《經學卮言》。

20180326-0401期間所學內容卡片

本課完,獲得全套《論語》講義及薦讀資料(「《論語》的文化傳統」系列文章及《孔子家語》等),請關注文化傳統平臺(微信公號:wenhuact)。免費加入線上公益學習社群,和我們一起研修經典,請點擊如下連結:

一起學《論語》課程公告

我們倡導的學習方法: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學而時習;尊重文化道統(薦讀《論語》的文化傳統系列文章);多措並舉,解悟經典,感應聖賢氣質:誦讀原文、抄寫原文、了解基礎字意詞意、領會先賢精義、品味原文並嘗試自己解讀、了解相關故事、旁通相關經典、與學友交流討論、學以致用舉一反三、也可以制定自己的日課,就近參加線下活動……


文化傳統是傳統文化背後一以貫之的精神鏈條,即道統

解悟經典,修身治學,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相關焦點

  •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論語類解》7.7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 《論語》晨讀,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原因就在於這一條「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儒門的教學收費是象徵性的,不能夠自己養活自己,因而儒門不具備獨立的經濟基礎,如何才能主導社會呢?反觀西方,自猶太教開始,就有十一奉獻。據《舊約·創世記》第14章的記載,以色列人的祖先亞伯拉罕參加了五王對四王的戰鬥。
  •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 俞志慧:《論語•述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章箋證
    俞志慧:《論語·述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章箋證本文原載臺灣《孔孟月刊》第三十七卷第五期,1999年1月
  • 《悟學.第69篇》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悟學.第69篇》論語. 述而第七.新解讀(三)悟學.十八子20200219 亥-子77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譯文】孔子說:「只要自願給予束脩的人,我從來沒有不給他教誨的。」【集解】孔曰:「言人能奉禮,自行束脩以上,則皆教誨之。」【唐以前古注】皇疏:此明孔子教化有感必應者也。束脩,十束脯也。古者相見必執物為贄,贄至也,表己來至也。
  • 一起學《論語》7.23述而篇——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一起學《論語》
  • 一起學《論語》7.27述而篇——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一起學《論語》
  • 一起學《論語》3.7 八佾篇——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
    一起學《論語》
  • 管理的四綱六要——馬氏論語正義 述而篇第七
    ——————————7.7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翻譯:孔子說:「那些交了一捆臘腸以上的學生,我都是盡心盡力去教導的。」(詳見《編鐘奏樂,盡善盡美—馬氏論語正義:八佾篇19-26》)不:不通否,塞子的意思,《說文解字》載:「否,不也。」《廣韻》載:「否,塞也」。這裡指編鐘的外形一頭大一頭小,頗像塞子。圖:本意指用圓規畫圖,象形。
  • 《論語》經典語錄選集
    全書共20章、492篇。《學而》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為政》篇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論語》晨讀,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墮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這一組中「識」的對象,一是「見」的,一是在人之道,都不是文字材料,都無法念出來,只能「默」。4.本章第二個難點,是「何有於我」的涵義。論語中用這個短語,一般是指自己身上所沒有的。
  • 《悟學.第82篇》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悟學.第82篇》論語. 述而第七.新解讀(十七)悟學.十八子 20200302 亥-子732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譯文】孔子與別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請他再唱一遍,然後再應和他。
  • 2021年甘肅公務員申論技巧:66句《論語》中的名句
    一、學習篇1.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3.敏而好學,不恥下問。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5.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論語·為政篇第二》2.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系列連載的第 20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論語》中「小子何述」之「述」是什麼意思?
    如對《論語》中「述」字的解讀,就存在這樣的問題。《論語·陽貨》:「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註疏》:「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者,小子,弟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