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翻譯:
孔子說:「遵循而不創造,求索和嚮往古人,我私下裡用拐杖和鼓比喻自己。」
重點詞解:
述而不作:《說文解字》載:「述,循也。」述而不作,即遵循而不創造。
信而好古:《集韻》等載:「信,與申同。申,引也。引,牽牛繩也。」這裡引申為求索。古,本意指下葬時的墓坑和指示牌,引申為已經死去的人、已經過去的事情。信而好古,即求索並嚮往古人。
老:本意指拐杖,因為拐杖是年齡的人的標配,所以用拐杖來指代年齡的人。因為用上拐杖的人,往往意味著離死更近了,死後就成古人了,所以孔子說把自己比喻成「老」,即拐杖。(詳見《老師,這個稱呼的由來和內涵》)
彭:《說文解字》載:「彭,鼓聲也。」但是筆者認為這裡彭應該通鼓,為形近通假。鼓是圓形的,就是一個循環,因此孔子把自己比喻成「鼓」。
要義賞析:這個是孔子利用器物的特點進行自嘲,體現了他的幽默。
————————
7.2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翻譯:
過目不忘、長久保持學習的興趣、教導人不知疲倦,我哪樣能做到呢?
要點賞析:還是自嘲。孔子很清醒,也很謙虛。
——————————————
7.3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翻譯:
目標不堅定,不去講學,聽說了道理做不到、缺點改不了,這是我的心病啊。
重點詞解:
德:本意指路標,這裡引申為目標。
修:《集韻》等載:「修,飭也。」《說文解字》載:「飭,致堅也。」
要點賞析:自己有啥毛病心裡跟明鏡似的,但是,知易行難。
————————————
7.4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翻譯:
孔子在宴席上坐的時候,跪坐時就像繩子一樣,端坐時就像天平一樣。
重點詞解:
燕居:《集韻》載:「燕,與宴通。」又載:「踞,音居,意同。」燕居,即是宴會蹲坐之禮。
申申:前一個申指古代跪坐(頗像一個申字),後一個申指繩子。《集韻》載:「申,引也。引,牽牛繩也。」申申,即是跪坐時像繩子一樣。
天天:前一個天指古代端坐(就像一個天字一樣),後一個字指天平。天的本意就是指天平,象形。
要義賞析:坐有坐相。
————————————————
7.5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翻譯:
孔子說:「我衰老很長時間了。我不再夢見周公了。」
要義賞析: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不再夢見周公,所以不再對周公的「禮」上心了,所謂「七十不逾矩」,不再講究那麼多規矩了。(詳見《「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到底啥意思?》)
——————————
7.6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翻譯:
孔子說:專注於規則制定,堅守既定目標,依靠親和力,鑽研專業技能。
重點詞解:
志於道:《說文解字》載:「志,心之所之也。」道,本意指道路,管理學上引申為規則。志於道,即專注於規則(制定)。
據於德:德,本意指路標,這裡引申為目標。據於德,即堅守目標。
依於仁:仁,本意指心臟,引申為血緣關係,管理學上指親和力。依於仁,即依靠親和力。
遊於藝:《集韻》載:「遊,音囚,義同。」遊於藝,即囚於藝,即苦心鑽研專業技能。
要義賞析:此為管理四綱。
——————————7.7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翻譯:
孔子說:「那些交了一捆臘腸以上的學生,我都是盡心盡力去教導的。」
束脩:《說文解字》載:「脩,脯也。」束脩,即是成捆的肉脯,大致相當於今天的臘腸。
要義賞析:誰說孔子不言利?他也講究收受平衡。
——————————
7.8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翻譯:
孔子說:「不憋屈煩惱,不放鬆目標,不一心二用,不急躁冒進,不顧此失彼,規則不要重複。」
重點詞解:
憤:《說文解字》載:「憤,懣也。懣,煩也。」
啟:《說文解字》載:「啟,開也。」本意指起錨,象形。這裡引申為放鬆目標。
悱:指一心二用。
發:《說文解字》載:「發,射發也。」本意指射出的箭,速度很快,這裡指急躁冒進。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玉篇》載:「隅,角也。」《說文解字》載:「反,覆也。」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即舉一角不以三角覆,即提一個角不能讓另外三個角掉在下面,即不能顧此失彼。
要義賞析:此為管理六要。
————————————
7.9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翻譯:
孔子靠幫人辦喪事吃飯,中間從來沒有吃飽過。
重點詞解:
側:《說文解字》載:「仄,廁本體字,通作側。」《廣韻》載:「廁,閒也,次也。」《說文》又載:「閒,隙也。」那麼這裡的側,應該是之間的意思。
要義賞析:靠有喪者吃法,那孔子就職的應是司儀公司。
——————————
7.10 子於是日哭,則不歌。
翻譯:
孔子當天代哭過,就不再唱歌了。
重點詞解:
是日:當日。
要義賞析:孔子是個敬業的人,代哭之後,就沒有力氣唱歌了。
——————————————
7.11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翻譯:
孔子對顏淵說:「有事情的時候就外出,回賓館就宅著,只有我和你是這樣啊!」子路說:「老師你外出了,公司交給誰呢?」孔子說:「赤手空拳打老虎,像快走的馬一樣遊泳過河,這樣死了也不後悔的人,我不會交給他的。我會交給遇見事情了有所害怕,喜歡謀劃事情並且成功的人。」
重點詞解:
舍之則藏:《說文解字》載:「市居曰舍。」舍,在古代大概相當於今天的賓館,如客舍。舍之則藏,即到了賓館就深藏不出,即今天俗稱的「宅」。
三軍:本意指軍隊裡左、中、右三軍,這裡指孔子的司儀公司。
暴虎:《說文解字》載:「暴,晞也。」暴,本意指曬乾,由於拳頭和胳膊的外形頗像太陽將東西曬乾的情形,因此有的地方將「暴」作為拳頭的象徵,如『』暴力」『、「暴徒」。那麼暴虎,即是赤手空拳去打虎。
馮河:《說文解字》載:「馮,馬疾行也。」馮河,即是像快走的馬那樣遊泳過河。
要義賞析:孔子誇顏回,子路爭寵,孔子便用「暴虎馮河」來批評子路的魯莽。
————————
7.12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翻譯:
如果能夠將財富捆綁在身上,雖然做車夫,我也願意去做。如果無法捆綁,我還是做我喜歡做的事情。
重點詞解:
求:《說文解字》載:「求,索也。」求,就是繩索,這裡引申為捆綁。
執鞭之士:即車夫,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司機。
要義賞析:財富乃身外之物,並不能給人帶來恆久的快樂,人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
7.13 子之所,慎、齊、戰、疾。
翻譯:
孔子住的地方:乾淨、整齊、有條理、狹小。
重點詞解:
子之所:即孔子住的地方。
慎:《說文解字》載:「慎,謹也。」《廣韻》載:「謹,潔也。」那麼慎,古代是有清潔、乾淨的意思。
齊:即整齊。
戰:《左傳》載:「皆陳曰戰。」陳,古代有隊列的意思,這裡指有條理。
疾:《說文解字》載:「疾,一曰急也。急,褊也。褊,衣小也。」那麼疾,這裡應該指的是孔子住所狹小。
要義賞析:孔子的住所簡陋而簡潔。
——————————-
7.14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翻譯:
孔子在齊國聽了編鐘音樂,三個月不知道肉味,說:「塞子、圓規竟奏樂竟能達到這個地步。」
重點詞解:
韶:即編鐘。(詳見《編鐘奏樂,盡善盡美—馬氏論語正義:八佾篇19-26》)
不:不通否,塞子的意思,《說文解字》載:「否,不也。」《廣韻》載:「否,塞也」。這裡指編鐘的外形一頭大一頭小,頗像塞子。
圖:本意指用圓規畫圖,象形。這裡指編鐘的外形很像圓規。
要義賞析:孔子用塞子、圓規來形容編鐘,又出了一番謎語。
—————————————
7.15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翻譯:
冉有說:「(周)天子會當衛國君主嗎?」子貢說:「好,我去問下老師。」子貢進到屋裡,孔子說:「伯夷、叔齊是什麼人啊?」子貢說:「古代的賢能。」孔子說:「他們覺得委屈嗎?」子貢說:「他們追求親情得到了親情,有什麼可委屈的呢?」子貢出來,對冉有說:「天子不會當衛國君主。」
重點詞解:
夫子:應該是天子,這裡指周天子。
衛君:即衛國的君主。
伯夷、叔齊: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君的兩位王子。相傳孤竹君遺命立三子叔齊為君。 孤竹君死後,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不受;叔齊尊天倫,不願打亂社會規則,也未繼位。
求仁得仁:仁本意指心臟,引申為血緣關係,這裡指親情。
要義賞析:本篇主要講兄弟情義比利益更重要。周朝時各諸侯國都有自己的封地,周天子也有自己的封地,日常花費全靠封地產出,因此,封地越大,其得到的利益越多。衛國是周武王弟康叔後裔封地,和周天子是兄弟關係。因此,子貢說周天子不會做衛國國君,內涵是天子追求親情,不會佔有兄弟的地盤,這個道理和伯夷、叔齊互讓君位類似。
——————————7.16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翻譯:
孔子說:「吃糠咽菜喝水,彎著胳膊當枕頭,也樂在其中。不守君臣之禮得來的財富和地位,對我來說就像那天上飄浮的雲彩一般。」
重點詞解:
疏食:即蔬食,將蔬菜當食物,即俗稱的吃糠咽菜。
義:本義指魚骨,魚頭在上魚尾在下,魚頭大魚尾小,因此義引申為上下關係。這裡指君臣之禮。
要義賞析:孔子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做君主,這也是歷代統治者樹立其為萬世師表的根本原因所在。
————————————
7.17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翻譯:
孔子說:鎖上我幾年,一五一十的全面學習易經,就可以沒有大的過錯了。
重點詞解:
加:通枷,枷鎖的意思。
五、十:即一五一十,即全面。
要義賞析:孔子到老年喜歡研究易經,相見恨晚,恨不得將自己鎖起來研究。
——
7.18 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翻譯:、
孔子住在雅這個地方,講《詩經》、《尚書》、執行禮儀,都是用的當地方言。
要義賞析:入鄉隨俗。
————————————
7.19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翻譯:
葉公向子路打聽孔子的情況,子路不說。孔子說:「你喜歡亂叫,為啥不說:孔子這個人呀,鬱悶起來能忘記吃飯,高興起來能忘記憂愁,連自己快要老的都不知道,這樣子。」
重點詞解:
奚:通鷄,即雞,這裡指子路喜歡亂講話就像雞叫一樣。
要義賞析:孔子這是自嘲,說自己都快老了還像個小孩一樣。
————————————
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翻譯:
孔子說:「我不是生來就知道的人,只是喜歡古代的東西,是積極的求索者。」
重點詞解:孔子是個謙虛的人,不太喜歡自吹自擂。
————————
7.21 子不語:怪、力、亂、神。
翻譯:
孔子不談論妖怪、種田、叛亂、神靈。
重點詞解:
力:本意指耕地,象形,這裡指種田。
要義賞析:孔子為什麼不談論這四樣東西呢?因為不符合自己的身份,或者說和自己的專業(司儀)無關。
——————————————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譯:
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行走,其中必然有人可以做我老師,對於有益的東西就學習,無益的地方就改掉。
要義賞析:除了謙虛,還是謙虛。
——————————
7.23 子曰:「天生德於予,恆其如,予何!」
翻譯:
孔子說:上天的目標來自給與,一直這樣遵從的,給與啊!
重點詞解:
德:本意指路標,這裡引申為目標。
予:《集韻》等載:「予,賜也。」
要義賞析:做領導的目標應該是給予下屬更多,而不是索取,就像上天那樣。
————————————
7.24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翻譯:
孔子說:「你們幾個人是靠我來蔭庇嗎?我不蔭庇你們。我獨自行走,不和你們幾個人一起走,這就是我孔丘。」
重點詞解:
隱:《說文解字》載:「隱,蔽也。」隱,即是遮蔽,即所成的蔭庇。
吾無行:無的本意指撥浪鼓,由於撥浪鼓中間獨高,所以古代常用「無」指代獨一無二的領導。
要義賞析:孔子這是一語雙關,希望弟子們能靠各自的本事吃飯。
——————————
7.25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翻譯:
孔子教授四方面的內容:文字、行為規範、公心、信用。
重點詞解:
忠:本意指心不偏不倚,管理學上引申為公心。
要義賞析:德、才並重。
——————————
7.26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
翻譯:
孔子說:「聖人,我見不到,能見到君子,這也可以。」
孔子說:「善良人的,我見不到,能見到有恆心的人,這也可以。從無到有,從空虛到充實,從簡約到豐滿,難就難在有恆心啊。」
要義賞析:人貴有恆。
——————————
7.27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翻譯:
孔子釣魚但不用漁網捕魚,用駑射鳥而不用羅網捕鳥。
重點詞解:
綱:即是一種漁網,叫扳罾,有幾根竹竿連著漁網,當竹竿舉起來的時候,漁網就會從水裡拉出來,是謂「綱舉目張」。
弋:即駑,又叫矰矢、繳射。
宿:通羅,鳥網。宿和羅古文字相近,因此通用。
————
7.28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翻譯:
孔子說:「有上下大小,知道這些並制定(禮節)的,我不是這樣的人。多聽,有好的地方就跟隨;多看,能夠識別(禮節),這是次等智慧。」
重點詞解:
不:通否,上下大小的意思。
要義賞析:孔子對自己有著清晰的定位,即並非是禮的制定者,而是整理者和傳播者。
——————————
7.29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翻譯:(弟子們)對面站開,修整豬頭,將豬眼露出來。弟子們感到困惑不解,孔子說:「修整豬頭的前面,不修整它的後面,是什麼道理呢?人將臍帶打成結,進一步修整臍帶結時,不包括它的後面。」
重點詞解:
互鄉難:《釋名》載:「鄉,向也。」《集韻》等載:「攤,與難義同。」《說文解字》載:「攤,開也。」那麼「互鄉難」,應為「互向攤」,即面對面站開。
與言:《廣韻》載:「與,善也。」言,即祭祀禮節上所用豬頭,因為豬頭嘴巴、鼻子、眼睛組合在一起,頗像古文字「言」,因此,《論語》中以「言」來代表豬頭,如《為政》中「言寡尤,行寡悔」,其言也是豬頭。那麼「與言」,實際上是「善言」,即修整豬頭。
童子見:童通瞳,眼珠的意思。童子見,即瞳子現,即眼珠子露了出來。
進:《廣韻》載:「進,前也。」
退:和進相對,即後面的意思。
潔己:潔通結;己通紀,本意指線繩,這裡指臍帶。潔己,即結紀,即將臍帶結紮起來。
以進:即今天所講的進一步。
與其潔:即與其結,即是修整臍帶結。
不保其往:保通褓,襁褓的意思,這裡引申為包括。不保其往,即是不包括它(臍帶結)的後面。
要義賞析:孔子用修整臍帶結只修整前面不修整後面,來解釋修整豬頭只修整前面不修整後面,進一步來比如人要往前看。
————————————
7.30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翻譯:
孔子說:「親和力很遠嗎?我想親和,這親和力就來了。」
重點詞解:
仁:本意指心臟,引申為血緣關係,這裡指親和力。
要義賞析:親和力發自內心。
———————————
7.31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翻譯:
陳司敗問:「昭公懂得禮節嗎?」孔子說:「知道。」孔子退出,陳司敗向巫馬期作揖邀請他進來,說:「我聽說當領導的不結黨,難道領導也有黨羽嗎?領導拿吳國是同姓國家打趣,稱之為吳老大。如果昭公懂禮,誰不懂禮?」巫馬期告訴了孔子,孔子說:「幸好我比較低調。一個人做錯了事,別人一定會知道的。」
重點詞解:
君子:本意指酒令官,引申為領導、管理者。
君子亦黨:陳司敗覺得孔子是昭公的黨羽,所以才說昭公知禮。
吳孟子:《說文解字》載:「孟,長也。」吳孟子,即吳老大。陳司敗認為這是拿同姓開玩笑,取外號,是不合乎禮節的。
丘也幸苟:《說文解字》載:「苟,草也。」苟,本意指一種草,即今天的狗尾草,引申為像狗尾草那樣謙卑的活著。這裡孔子自嘲,說自己比較低調。
要義賞析:本章一箭雙鵰,一層意思是說不要拿同族同姓來開玩笑,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做人要低調,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
7.32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翻譯:
孔子給別人唱頌歌追求完美,一定會推倒重來,然後進行調整。
重點詞解:
歌:葬禮上所唱頌歌,類似今天的悼辭。
善:《廣韻》載:「善,良也,佳也。」
反:《說文解字》載:「反,覆也。」反,就是覆,就是倒的意思,這裡指推倒重來。
和:《集韻》載:「和,調也。」
要義賞析:孔子對待工作是一絲不苟的,頗有敬業精神。
————————————————
7.33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翻譯:
孔子說:「要說文靜,我跟別人差不多。要說做領導的實踐,我還從來沒有過。」
重點詞解:
文莫:《韻會》載:「莫,靜也。」文莫,即是文靜。
躬行君子:《說文解字》載:「躬,身也。」君子,本意指酒令官,這裡引申為領導,躬行君子,即身體力行的領導,即做領導的實踐。
要義賞析:孔子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實事求是。
————————
7.34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翻譯:
孔子說:「要說領導力和親和力,我哪裡敢接受呢?做事情不厭煩,教導人不疲倦,才能這樣說罷了。 」公西華說:「這也正是弟子沒有辦法學的。」
重點詞解:
聖:本意指規劃疆土的人,引申為領導,這裡指領導力。
仁:本意指心臟,引申為血緣關係,這裡指親和力。
要點賞析:領導力和親和力來自帶頭做事,還要耐心的培養下屬。
————————
7.35 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禱,久矣。」
翻譯:
孔子生病了,批評子路請人禱告。孔子說:『』你有什麼要辯解的嗎?」子路說:『』有啊,《諡法》上說:在上下神靈面前禱告你。「孔子說:「禱告我還要很久呢。」
重點詞解:
子疾:即孔子生病了。
病子路:批評子路。
諸:《說文解字》載:「諸,辯也。」
誄:《說文解字》載:「誄, 諡也。諡,行之跡。」這是一種人死後給死者的綜合評價。
丘之禱久亦:由於諡法上所講的「禱」是人死後才進行的內容,所以孔子這樣說,意思是我離死還早得很呢。
要點賞析:子路想學以致用,結果用錯了地方。
————————————
7.36 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翻譯:
孔子說:「奢華(的喪禮)體現了上下大小的延伸,節儉(的喪禮)體現了(上下大小)的本質。將其延伸進行修整,讓其中蘊含著本質。」
重點詞解:
不孫:不通否,本意指塞子,這裡引申為上下大小。《說文解字》載:「孫,子生子也。」孫,本意指後代的繁衍,這裡引申為延伸。不孫,即否孫,即上下大小的延伸。
固:固在古代有本來的意思,如固有。這裡指本質。
與:《廣韻》載:「與,善也。」引申為修整的意思。
寧:通貯,蘊藏的意思。
要義賞析:孔子主張厚葬,但是認為厚葬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體現上下大小關係的本質,和本質無關的厚葬禮節孔子認為應該修整。
——————————
7.37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翻譯:
孔子說:「當領導的袒露寬廣的胸懷,普通的民眾暗藏自私的內心。」
重點詞解:
君子:本意指酒令官,這裡引申為領導。
坦蕩蕩:坦,通袒,露出來,引申為公開,對應下面的「帳」。蕩,本意指蒲公英,因為胸骨外形和蒲公英相似,因此用蕩來代指胸。而人的胸部是人體最寬闊的一部分,那麼蕩蕩,即是寬廣的胸懷。坦蕩蕩,即張開寬廣的胸懷。
小人:本意指臺下之人(臺上之人稱大人),引申為普通民眾。
長戚戚:長通帳,引申為隱藏。《說文解字》載:「戚,戉也。戉,斧也。」戚,本意指斧子一類的兵器,由於和心臟外形相似,因此用來代指心臟。戚戚,即注重血緣關係的心,即私心。長戚戚,即帳戚戚,即暗藏私心。
要義賞析:領導幹部和普通民眾的覺悟和要求是不一樣的。
————————————-
7.38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翻譯:
孔子溫和中透露著嚴厲,有威嚴但是不魯莽,謙虛並且穩重。
要義賞析:君子溫潤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