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氏莊園是清末兵部侍郎,督察院右督副使,廣西巡撫馬丕瑤的府第。莊園建築群分南區、中區、北區共 6 組,22 個院落。北區為其祖居地;中區建於光緒年間;南區建於民國初期。莊園保存基本完整,部分構件損毀。
馬丕瑤家族世代耕讀傳家,《馬村志》載「吾家自明初遷鄴五百餘年,耕讀傳家。」馬氏家族受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具有儒家仁、義、禮、智、信的個人道德修養;面對西方文化的大量湧入,能夠吸取西方文化之所長,合理的運用到我國傳統文化中,順應時代發展,也壯大了馬氏家族。馬氏莊園的裝飾文字主要集中在大門、儀門、正房、廂房等門楣匾額、兩側楹聯,室內也有很多書畫裝飾文字、家具裝飾文字等。
家廟是家族祭祀祖輩的地方,馬氏家廟門楣上有石刻匾額,中間為清軍機大臣、戶部尚書閻敬銘所題的「馬氏家廟」,左右兩側偏門分別書「家規」、「追遠」,要求子孫後輩要恪守家規,才能求得長遠的幸福生活。馬丕瑤故居的儀門刻有馬氏家訓,以《易經·家人卦》為家訓,內容分為四部分,一是男女工作劃分,男主外,女主內;二是管理好小家是治理國家的前提;三是對儀門門楣「整齊嚴肅」的理解,為人處世要嚴肅;四是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儀門家訓上匾額題「清潔皎然」,與家訓放在一起,意在教育子孫後代要遵守規矩,清廉做人。
馬丕瑤注重子孫後代的教育,是耕讀傳家的典型代表。馬氏莊園涉及到教育子孫後代讀書的匾額有很多,如「求知堂」、「進士第」、「太史第」,皇帝賜馬丕瑤進士出身,其朋友贈「進士第」,匾額右邊刻有贈匾人官職和姓名;「太史第」為馬丕瑤二兒子馬吉樟所得,他的殿試成績是第二甲第二十七名,賜進士出身,左側是「朝考第二等第七名受職修編(翰林院編修)國使館攜修馬吉樟」。
馬丕瑤為官清廉,心繫國家,馬氏莊園的匾額文字直觀的表達了馬丕瑤為人處世的態度以及報效祖國的決心,同時也通過自己的做法來教育後人。馬氏莊園的正房上懸掛的匾額,如「德有鄰堂」出自《論語·裡仁》:「德不孤,必有鄰。」意在教育後輩要有高尚的品德;「謙益堂」教育子孫為人要謙虛;「克己堂」做事情要約束克制自己才能成大事;「聿修堂」則要繼承和發揚先輩的德業。
其它建築的匾額也是主人精神的寄託,「愛國恤民」的為官準則;「毋不敬」乃孔子所言的要敬畏天命。大門匾額一般也用來表達建築的功能作用,如祭祀院的建築門楣題「藏祭器所」,用來表明此建築是放置祭器的場所。
楹聯中的文字
馬氏家族崇尚儒家文化,耕讀傳家,楹聯中也有所體現。馬氏莊園後院楹聯「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讀書樓上「有錢莫要喜考試,雖貧亦要讀書」、「多讀有用書,少交無益友」均為馬氏家族對於祖孫後代耕讀的教育,同時也是通過楹聯的方式將耕讀的傳統傳承下去。
求知堂「處世無他,莫若為善」強調了與人為善的處事之道;劉青霞繡樓「必忍乃有濟,不忍亂大謀」,隱忍對於事情判斷決策的重要性;東塾對聯「真人品從五倫做起,大文章自六經得來」體現了儒家文化的重義輕利;「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人生最難得者兄弟」則為儒家的孝道與為人處世知道;西路正房「靜心養身儉以養性,入則篤行出則友賢」、讀書樓「讀書文道君親師,立德仁義禮智信」表達了馬氏家族注重修身養性,倡導以儒家文化來教育子孫後代。
馬青霞的繡樓室內懸掛有孫文所贈「天下為公」匾額,歷史上馬青霞具有「南秋瑾,北青霞」的說法,馬青霞將萬貫家產捐給革命事業,孫中山被其革命精神所感動,為她題字「天下為公」和「巾幗英雄」。
莊園廳堂條案桌上方懸掛有「福」字與「福如東海長水流,壽比南山不老松」的吉祥對聯;也有慈禧所贈馬丕瑤的書法「壽」字祝賀其 64歲壽辰,是對馬丕瑤的顯著政績予以表揚。馬丕瑤雕像後的屏風上側懸掛「百官楷模」,是當時皇帝、老百姓對他為官做人的認可,同時也是後人對他的敬仰崇拜。
感恩相遇,承蒙厚愛,我是小周周,喜歡請關注,咱們下一篇文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