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2021-02-08 天道創業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李天天解讀:

孔子說,只要自己帶來10塊肉乾作為拜師禮物的,我從來沒有說不教的。

孔子教人,是有條件的,您要給我禮物,也就是學費,

學費,也是有數量的,不是您想給多少,就給多少。

孔子並不是有些人想像中的那種聖人,有些人想像中的聖人,應該是免費教學,主動教學。

不是這樣的。教育不是慈善。任何事物都有其內部規律,違背這個規律,就得不到好結果。

如果不懂道理,有時候,就會好心辦壞事。

一個人想要學習,

首先他自己要主動。自己不主動,老師就算想教您,也教不了您。

您想要學習, 您就要付出代價,代價表示誠意,也表示對老師的尊重。

如果自己又不願意出錢,或者說,老師教的價值一百塊,自己只願意出一分錢。

這就是不尊重老師。老師也不願意教。

代價是一種篩選,您不願意付出這個代價,說明您還沒想好。

就不要浪費彼此的時間與情誼。

很多人不喜歡談錢,說談錢傷感情,都在哪裡模稜兩可的說些面子上的話。

這實在沒有必要。

您真要做什麼,就直接說,想收學費,收多少,直接說,

對方願意交學費,就交,不願意,或者交不起,就算了。很多事情,說明了,反而不傷感情。

就怕那種模稜兩可,推拖拉,您搞不清楚,他到底是要付費,還是不付費,談到最後,才談錢。

既浪費時間,又傷感情。

還有這樣一種人。

他不帶學費過來,他說他是找您探討的。明明他的水平沒您高,他就是想通過探討這種措辭,浪費您的時間,從您這裡獲取寶貴的經驗,知識。

很多人以為知識,經驗,謀略,就是別人說說話而已,沒什麼成本。

這是他們智力低下的體現,他們理解不了這些虛擬的東西是非常值錢的,信息就是權力。

當然,聰明的人,也知道,這些人沒有誠心,您就告訴他了。他可能還會嘲諷您,諷刺您的思想,智慧,知識也沒什麼了不起。

所以,高明的老師,都是先看學費,看代價,您先滿足了這個門檻,我們再開始,滿足不了這個門檻,我們乾脆就不見面,不開始進行教學。

高明的老師,也不主動教人。

對方有誠意, 自然會帶著禮物過來,自然會對您尊重,禮貌,請教您。

這個時候,您教他,他才聽得進去。

而他不主動,您主動去教他,他就會覺得您煩,覺得您多事,甚至會侮辱您,高明的老師,沒必要自取其辱。

所以,當老師,必定要學生主動。

學習東西吧,應該收一個比較貴的學費,

十條肉乾,在孔夫子那個時代,應該是比較貴重的,那個時候生產力低下,能吃上肉的不多。

貴是非常有好處的,這樣學生才重視。沒付出代價的,免費的,大家都不珍惜。

於學生,於老師,都沒什麼好處。

收學費,不是勢利,而是現實,是懂生活,懂人性,人心。

談錢,是最高明的。

不談錢,才是最愚蠢,最卑微,最容易出事的。

凡是多從利益角度去考慮問題,您會變得聰明起來。

若是經常只會從感情角度去考慮問題,您會變得越來越笨。

所以,作為一個老師,那些學生值得教呢?

答案是:付足了學費的同學,我們才教

相關焦點

  •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論語類解》7.7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 一起學《論語》7.7述而篇——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吾未嘗無誨焉【原文】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朱子曰:古者相見,必執贄以為禮,束修其至薄者。蓋人之有生,同具此理,故聖人之於人,無不欲其入於善。但不知來學,則無往教之禮,故苟以禮來,則無不有以教之也。張栻曰:束脩,始見禮也。苟以禮來,聖人未嘗不誨焉。人皆可為聖賢,聖人未嘗拒其進也。
  • 《論語》晨讀,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原因就在於這一條「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儒門的教學收費是象徵性的,不能夠自己養活自己,因而儒門不具備獨立的經濟基礎,如何才能主導社會呢?反觀西方,自猶太教開始,就有十一奉獻。據《舊約·創世記》第14章的記載,以色列人的祖先亞伯拉罕參加了五王對四王的戰鬥。
  • 俞志慧:《論語•述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章箋證
    俞志慧:《論語·述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章箋證本文原載臺灣《孔孟月刊》第三十七卷第五期,1999年1月
  • 《論語》晨讀,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墮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這一組中「識」的對象,一是「見」的,一是在人之道,都不是文字材料,都無法念出來,只能「默」。4.本章第二個難點,是「何有於我」的涵義。論語中用這個短語,一般是指自己身上所沒有的。
  • 《論語》晨讀,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子夏為苣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孔子的學生們,也繼承了孔子的「成果主義」精神: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妨礙成功的因素,有諸多因素。除了沒有開始、沒有堅持下去之外,還有兩種可能性。第一種是焦躁心態,不腳踏實地: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
  • 什麼是「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經商如孫吳用兵,審時度勢;如商鞅變法,順應時機。白圭對經商的時機把握得恰到好處,提出了著名的「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經商理念,靠賤買貴賣獲取利潤。他用觀察天象的經驗預測下年的雨水多少來估計這一年穀物的豐歉。
  • 《論語》晨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如,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公冶長第五》)如,子曰:「德不孤,必有鄰。」(《裡仁第四》)既然二者皆善,自然可以做為自己的老師,這個自不必說。 第二種情況:一善一不善,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裡仁第四》)故善抑或不善皆為我師焉。 第三種情況,二人皆不善,以人為鏡,三省吾身,過則勿憚改。這也是與不善者同行的收穫。
  • 《論語17·19》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註:^入聲字短讀;*關鍵字重讀;~強調或語氣長讀。"又,夫子自言:"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吾誰欺,欺天乎?""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天生德於予,匡人其如予何?""予聽否者,天厭之!天厭之!"顏淵死,子曰:"天喪予!"觀此可知,夫子與"天",無時不在體認中,溝通中,效法中。此即所謂"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之道境也!夫子之學,乃希天則天法天之學,徹上徹下,究竟無欺,宜乎其為千古大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