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論語》一書中,有一篇孔子的簡歷。原文是這樣的。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出自《論語·為政》。
曾仕強教授在《百家講壇》裡,是這樣解釋的。在人的十五歲時候決定學習的方向,三十歲的時候確定一生的原則,四十歲的時候對人生的目標不在動搖,五十歲的時候明白命運是自己造就的,六十歲的時候廣泛聽取多種意見,這樣到七十歲的時候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就絕對不會做出逾矩的事情。
在和孩子聊《論語》聊到孔子的這份簡歷時,想起了世間一般人的簡歷。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學校讀書;某年某月某日到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公司任某職做某事。在簡歷裡,要把自己寫得很能幹、寫得很能勝任工作。這是求職簡歷。其實,要真正了解一個人,不是看他做了什麼、說了什麼,而是要看他心裡想的是什麼。從這種簡歷裡,我們很難了解一個人的個性特點。而公司人與人相處,最終拼的不就是人品嗎?
孔子的這份人生簡歷呢?雖只是寥寥幾句,卻給我們展現了一副波瀾壯褲的人生畫卷,在這個畫卷中,我們讀出了孔子的理想、人格、修養、境界,仿佛孔子正活生生的站在我們面前。
孔子十五歲的時候,「志於學」,志是萌芽狀態的人生理想或奮鬥目標。學,就是圍繞奮鬥目標而展開的學習。也就是說,在孔子在十五歲的時候,就知道自己該幹什麼,自己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並且由此而確定了自己的學習方向。
那麼,孔子的志是什麼呢?根據《論語》等儒家經典看,是以仁德為核心的志向,在內,立志做一名仁德君子;於外,致力於建立一個仁德社會。
當然,志向只是萌芽狀態的理想,還很朦朧,並不清晰。所以,孔子還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來生長它、豐富它。「志於學」可以說是「志仁」,志於仁德。
孔子三十歲的時候,以「仁」為核心的「仁、義、禮、智、信」思想,已經成熟並且成為了孔子立身處世的根本。孔子的「三十而立」可以說是「明仁」,明於仁德。
孔子四十歲的時候,人生閱歷更加豐富,智慧大開,已經明白什麼是真仁義,什麼是假仁義,不會再被人世間各種各樣的事相所迷惑。這就是「四十而不惑」,也叫「辨仁」,能分辨真假、善惡,不再被迷惑。
孔子五十歲的時候,已經開始明白什麼是天命。有什麼樣的心,就有什麼樣的命。人生的命運是靠自己掌握的,他說「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所以「五十而知天命」就是「行仁」,求仁得仁。
孔子六十歲的時候,心已經很清靜了,無論聽到什麼事情,都很平靜,不會有情緒的波動。「這句是「六十而耳順」也叫「妙仁」,這是仁的妙用。正所謂「外界紛紛攘攘,我自一片清涼」。仁德修養在這個境界,人生已經沒有什麼可以煩惱的了。
孔子七十歲的時候,已經實現了心的自由,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能夠遵從本心,心靈已經不再是欲望的奴隸了。沒有因欲望而升起的貪婪,就不會有超越法度的事情發生。這就是「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也叫「覺仁」,是內在覺悟的本心在做主人。忽然想起王陽明的晚年的那句話「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此時的孔子,也是覺性光明的。
從志仁、明仁、辨仁、行仁,到妙仁、覺仁,正體現出孔子從蒙昧走向覺悟的人生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