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閱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聊聊孔子的人生簡歷

2021-01-08 經典悅讀

在《論語》一書中,有一篇孔子的簡歷。原文是這樣的。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出自《論語·為政》。

曾仕強教授在《百家講壇》裡,是這樣解釋的。在人的十五歲時候決定學習的方向,三十歲的時候確定一生的原則,四十歲的時候對人生的目標不在動搖,五十歲的時候明白命運是自己造就的,六十歲的時候廣泛聽取多種意見,這樣到七十歲的時候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就絕對不會做出逾矩的事情。

在和孩子聊《論語》聊到孔子的這份簡歷時,想起了世間一般人的簡歷。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學校讀書;某年某月某日到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公司任某職做某事。在簡歷裡,要把自己寫得很能幹、寫得很能勝任工作。這是求職簡歷。其實,要真正了解一個人,不是看他做了什麼、說了什麼,而是要看他心裡想的是什麼。從這種簡歷裡,我們很難了解一個人的個性特點。而公司人與人相處,最終拼的不就是人品嗎?

孔子的這份人生簡歷呢?雖只是寥寥幾句,卻給我們展現了一副波瀾壯褲的人生畫卷,在這個畫卷中,我們讀出了孔子的理想、人格、修養、境界,仿佛孔子正活生生的站在我們面前。

孔子十五歲的時候,「志於學」,志是萌芽狀態的人生理想或奮鬥目標。學,就是圍繞奮鬥目標而展開的學習。也就是說,在孔子在十五歲的時候,就知道自己該幹什麼,自己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並且由此而確定了自己的學習方向。

那麼,孔子的志是什麼呢?根據《論語》等儒家經典看,是以仁德為核心的志向,在內,立志做一名仁德君子;於外,致力於建立一個仁德社會。

當然,志向只是萌芽狀態的理想,還很朦朧,並不清晰。所以,孔子還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來生長它、豐富它。「志於學」可以說是「志仁」,志於仁德。

孔子三十歲的時候,以「仁」為核心的「仁、義、禮、智、信」思想,已經成熟並且成為了孔子立身處世的根本。孔子的「三十而立」可以說是「明仁」,明於仁德。

孔子四十歲的時候,人生閱歷更加豐富,智慧大開,已經明白什麼是真仁義,什麼是假仁義,不會再被人世間各種各樣的事相所迷惑。這就是「四十而不惑」,也叫「辨仁」,能分辨真假、善惡,不再被迷惑。

孔子五十歲的時候,已經開始明白什麼是天命。有什麼樣的心,就有什麼樣的命。人生的命運是靠自己掌握的,他說「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所以「五十而知天命」就是「行仁」,求仁得仁。

孔子六十歲的時候,心已經很清靜了,無論聽到什麼事情,都很平靜,不會有情緒的波動。「這句是「六十而耳順」也叫「妙仁」,這是仁的妙用。正所謂「外界紛紛攘攘,我自一片清涼」。仁德修養在這個境界,人生已經沒有什麼可以煩惱的了。

孔子七十歲的時候,已經實現了心的自由,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能夠遵從本心,心靈已經不再是欲望的奴隸了。沒有因欲望而升起的貪婪,就不會有超越法度的事情發生。這就是「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也叫「覺仁」,是內在覺悟的本心在做主人。忽然想起王陽明的晚年的那句話「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此時的孔子,也是覺性光明的。

從志仁、明仁、辨仁、行仁,到妙仁、覺仁,正體現出孔子從蒙昧走向覺悟的人生歷程。

相關焦點

  • 《論語·為政篇第二》2.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系列連載的第 20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論語中「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到底在說什麼?你正確理解了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著名的(論語)《為政》篇的論斷。一般我們都這是孔子的自我報告,他用簡單幾句話,報告了自己一生的經歷,艱苦奮鬥的精神。
  • 每天學點國學: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原典】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春秋 《論語 ·為政》)【註譯】(yòu又):同「又」,表示相加,十有五,即15歲;志:心之所向謂之志;立:立足於社會;不惑:深通事物之理,對事物之當然無所疑;天命:天所主宰的必然性,孔子很看重天命; 耳順: 能聽得進不同意見; 逾(yú於):超過,越過。
  • 《論語-為政篇》1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1.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距。★2.這段話是很多中國人喜歡拿來自比的,就是每次和你孔子比,說你看孔子15歲幹嘛?我15歲幹嘛?孔子30歲幹嘛?我在幹嘛?其實沒必要這樣,因為人和人的壽命早就不一樣了,現在有一個百歲人生,以後像我們這撥人基本上都活到100歲上下,我們的孩子那撥人呢,基本上在120歲左右,這是很有可能的。
  • 《論語》求知|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原文】2·4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順(5),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6)。」【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問;三十歲學有所成,能夠以學問自立於世;四十歲能通曉廣泛的道理,對世事不再有疑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知道了我為什麼來到這個世界,要完成什麼使命;六十歲能聽得了任何種反對意見,不再覺得不舒服;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卻又不會越出規矩。」【求知】這是孔子簡述自己一生的求學經歷。少年時懷抱理想,至壯年學有所成。
  • 2.4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注釋】▲有[yòu]:同「又」。 連詞,表示整數之外再加零數 。如:一年又三個月。▲志:[朱子集注] 古者十五而入大學。心之所之謂之志。此所謂學,即大學之道也。志乎此,則念念在此而為之不厭矣。志,立志,志向。
  • 中華經典(二)孔子《論語》
    貴州教育發布將於每晚21:00帶來特別專欄#中華經典#,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中華經典資源庫·詩文詞曲·先秦文學——《論語》七章。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李山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教授《論語》七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2020新年學古文二: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聽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在這一節中,孔子自述學習和修養的經歷。他把自己的一生描寫成一個永無止境的自我完善的旅程:他從十五歲開始致力於學,直到七十歲才達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狀態。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打上了各自的印記。孔子相信人具有通過學習而自我改進的內在動力和無限潛力。因此,自我修養與外在的功利無關,也沒有來世的補償。它是儒家君子的終生追求,是每日必修的功課,容不得絲毫的渙散或懈怠。
  • 換個角度讀《論語》: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2.4
    子曰:「吾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於社會;四十歲能掌控各種知識;五十歲懂得了順應自然規律;六十歲能對各種言論融會貫通;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又不越出禮的準則。
  • 對話孔子|如何用哲學方式去思考和閱讀《論語》?
    《論語》裡有好些智慧語,像「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就是。但陶淵明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也很有智慧;蘇東坡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境界也很高。如果《論語》是哲學文獻,那陶淵明詩、蘇東坡詩是不是?為什麼是、為什麼不是?
  • 學 | 錢穆:孔子論語與中國文化傳統
    故《論語》一書之成編,當上距孔子之死,有兩百年之久。其事當在秦並六國之前不久,而天下復歸於一統。故《論語》成書,實乃當時吾中華民族學術界一共業也。孔子自言:「我學不厭,教不倦而已。」孔子以其所學,公之其門弟子,又各自廣其師傳,以公之於各自之門人。至其編成此書,則不知出於誰何人、幾多人之手。要之,則已歷兩百年之長時期。此非一共業而何?
  •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那他究竟在學什麼
    我們現在常把30歲說成而立之年,把40歲稱作不惑之年,這種說法其實出自《論語》為政篇,原文是這樣說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初論《論語》「三十而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三十而立」與「四十不惑」、「從心所欲」,是《論語·為政》「子曰」的第四句中,最為人熟知的三個成語。
  • 蘇格拉底說「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
    論語上下兩冊結束論語的學問太大,知易行難,並非讀一遍即可,更何況古文我也至多理解三分,論語得是逐字去理解,但卻需要經過漫長的人生之後才能體會書中每個字的意義,孔子始終強調如何做人做事,提倡仁,擴而充之,甚至在書中也詳盡了為人處事原則,但需要我們認識反省自己
  • 讀懂《論語》,就讀懂了人生,只讀一遍,獲益終生!|孔子|論語·陽貨|...
    30.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出處:《論語·裡仁》:「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24.耳順之年  解釋:六十歲時聽別人言語便可判斷是非。指六十歲的代稱。  出處:《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論語》——為政篇,雙語版分享
    這段時間,我在跟著梁冬學習《論語》,在學習的過程中,我收穫非常多,前段時間,我為你分享了《論語》的學而篇,今天想為你分享《論語》的為政篇。《為政篇》主要講的是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和對人生階段的思考。我為你讀的翻譯出自英國漢學家理雅各,論語筆記出自梁冬。
  • 專題02《論語》十二章(知識梳理)(原卷版)
    2.孔子,名_______,字_______,春秋時期_______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_______, _______家思想的創始人。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後世統治者尊為「_______」,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_______與孔子並稱「孔孟」。
  • 國際反腐敗日丨天天學點家訓《康熙庭訓格言》2.029志學作聖
    三言兩語千條家訓系列悅讀《康熙庭訓格言》2.029志學作聖訓曰:子[1]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2]聖人一生,只在「志學」一言,又實能學而不厭,此聖人之所以為聖也。訓示說:《論語》為政篇第二裡記載,孔子說:「我十五歲就有志於學習。」
  • 孔子安頓人生與文明的道路——學
    [4]西方啟蒙運動時哲學家或者認為人的知識全然來自天賦,或者認為人生來是塊白板,一切知識來自後天。與孔子相比,這兩類觀點還是太過淺顯。二. 習相遠也:為學與成人學是改變自己的途徑。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所說的學不是像我們今天那樣只學習書本上的知識,而是學以成人,學習一個人合格的人應當懂得的道理。
  • 閒思論語之為政04十有五而志於學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通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知道哪些是天意與不能為人力支配的事情,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但不逾越規矩。愚見:這段話,是孔子自述自己學習和修養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