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思論語之為政04十有五而志於學

2020-12-22 一燈亭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通譯: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知道哪些是天意與不能為人力支配的事情,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但不逾越規矩。

愚見:

這段話,是孔子自述自己學習和修養的過程。

這一過程,顯然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十五歲到四十歲,不斷汲取外界的知識;

五十歲到六十歲,使自己能夠不受環境左右;

七十歲時,孔子自認為自己的主觀意識和作人的規則已經相融無礙。這時的孔子,道德修養可以說達到了最高的境界。

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砥礪,以及可能過程艱辛的自我反思的循序漸進的過程。至於最終目標,從心所欲,不逾矩。思想和言行相融合,其實也相當於對各種利害關係都有一個極其明晰且堅定的取捨。這就更需要經驗與思想的積澱。

千百年來,人們都將這段話作為對自己歲月的某種參照。而今時今日,義務教育的推廣,不出門可知天下事,竊以為,這段話應當離人們越來越近才是。

武無第二,文無第一。歡迎評論交流。

相關焦點

  • 論語中「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到底在說什麼?你正確理解了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著名的(論語)《為政》篇的論斷。一般我們都這是孔子的自我報告,他用簡單幾句話,報告了自己一生的經歷,艱苦奮鬥的精神。
  • 《論語-為政篇》1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1.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距。所以那個時候孔夫子說治於學,並不代表之前沒有學,志於學,就是突然愛這件事兒,我們小時候也有人立志,男生發育的比女生晚,所以男生基本上是到十五六歲才開始明白事兒,明白事以後決定,我要考大學,我要好好學習,至於孔夫子學的是什麼,有人說學的是理,學的是祭祀,學的是什麼都沒關係,也可能是禮樂射御書術,孔子都會孔子射箭很厲害,孔子駕車也駕得非常好,這些都很厲害。
  • 閒思論語之三省吾身
    意思就是在獨處之時一定要保持謹慎。慎獨的原因,就在於一個人獨處之時,沒有外界影響,沒有什麼監督,反正只是在一個地方,與世隔絕那麼一下下,走出去之後,裡面曾經發生了什麼,天知地知而已。這種時候,恰恰是最能看見自己本心的時候。因為你可以很自然的感受到自己對某件事物最直觀的想法,於是,就可以以此反推,並對自己的本心進行反思。
  • 2.4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注釋】▲有[yòu]:同「又」。 連詞,表示整數之外再加零數 。如:一年又三個月。▲志:[朱子集注] 古者十五而入大學。心之所之謂之志。此所謂學,即大學之道也。志乎此,則念念在此而為之不厭矣。志,立志,志向。
  • 《論語》——為政篇,雙語版分享
    這段時間,我在跟著梁冬學習《論語》,在學習的過程中,我收穫非常多,前段時間,我為你分享了《論語》的學而篇,今天想為你分享《論語》的為政篇。《為政篇》主要講的是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和對人生階段的思考。我為你讀的翻譯出自英國漢學家理雅各,論語筆記出自梁冬。
  • 閒思論語之賢賢易色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通譯:子夏說:一個人能夠尊重賢者而看輕女色。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即使他說自己沒有什麼學識,我也堅決認為這種人是有學問的。
  • 每天學點國學: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原典】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春秋 《論語 ·為政》)【註譯】(yòu又):同「又」,表示相加,十有五,即15歲;志:心之所向謂之志;立:立足於社會;不惑:深通事物之理,對事物之當然無所疑;天命:天所主宰的必然性,孔子很看重天命; 耳順: 能聽得進不同意見; 逾(yú於):超過,越過。
  • 國際反腐敗日丨天天學點家訓《康熙庭訓格言》2.029志學作聖
    三言兩語千條家訓系列悅讀《康熙庭訓格言》2.029志學作聖訓曰:子[1]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2]聖人一生,只在「志學」一言,又實能學而不厭,此聖人之所以為聖也。千古聖賢,與我同類,人何為甘於自棄而不學?苟志於學,希賢希聖,孰能御之?
  •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那他究竟在學什麼
    我們現在常把30歲說成而立之年,把40歲稱作不惑之年,這種說法其實出自《論語》為政篇,原文是這樣說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2020新年學古文二: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聽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在這一節中,孔子自述學習和修養的經歷。他把自己的一生描寫成一個永無止境的自我完善的旅程:他從十五歲開始致力於學,直到七十歲才達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狀態。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打上了各自的印記。孔子相信人具有通過學習而自我改進的內在動力和無限潛力。因此,自我修養與外在的功利無關,也沒有來世的補償。它是儒家君子的終生追求,是每日必修的功課,容不得絲毫的渙散或懈怠。
  • 閒思論語之孝悌仁之本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子的話很有意思,先是說了君子的高在何處,所務者本,一家之本在家風,一地之本在風俗。君子所為,是可以引領一片區域的人心向善的。再補上一句,搞不清楚也沒關係,儒家的本,就是仁字,而仁的本,我想大概就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做好了這點,自然也可以說是君子了。我個人覺得,這句話似乎不難做到。武無第二,文無第一。
  • 《論語·為政篇第二》2.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系列連載的第 20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孔子之道|為政以身作則
    《論語》為政篇,主要是在講為政之道。對於組織的治理效果,取決於領導人。前面講了為政以德、思無邪、創造力、君子、實事求是,這些是良好地為政所需要的。然後接下來,孔子主要想要教授的,是領導人以身作則,這樣領導人做到公正、忠、孝、信,就能夠良好地為政。
  • 論語閱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聊聊孔子的人生簡歷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出自《論語·為政》。曾仕強教授在《百家講壇》裡,是這樣解釋的。孔子十五歲的時候,「志於學」,志是萌芽狀態的人生理想或奮鬥目標。學,就是圍繞奮鬥目標而展開的學習。也就是說,在孔子在十五歲的時候,就知道自己該幹什麼,自己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並且由此而確定了自己的學習方向。那麼,孔子的志是什麼呢?根據《論語》等儒家經典看,是以仁德為核心的志向,在內,立志做一名仁德君子;於外,致力於建立一個仁德社會。
  • 有名之堂論語解讀 為政篇第二
    為政篇第二 【原文】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孔子之道|君子為政
    《論語》為政篇在講如何治理,可以是治理家庭、企業、國家。古時候君主治理國家,一定需要有官員輔佐,上到中央,下到地方,於是產生各層級的官僚機構。古時候不管是國家的治理,還是地方的治理,治理的情況取決於領導人。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有人問孔子:你為什麼不從政當官呢?孔子說:書上有講到:「孝,孝敬父母長輩,友愛兄弟,並且影響到政治上。」這就是為政,為什麼非要當官才算為政呢?】
  • 孟子之學提倡民貴君輕?不必閹割,篡改,為政現實中本為帝王之術
    孟子之學是先秦諸多流派中儒家學說的第二大流派,孟子之學雖在儒學範圍之內,但是卻與孔子之儒學有著明顯的區別。孔子以仁作為天下之道,孟子則主張提倡民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核心政治理念,被很多人奉為圭臬。那麼這個君,到底是天下之君,周天子。還是一國之君諸侯王?此所指為何?按照儒家的傳統理念和體系,那麼君王一定是諸侯之王,諸侯之君。畢竟儒家想要回到的是傳統的禮樂制度之下,以周天子為尊,諸侯次之的狀態。而當時的社會現實是周天子淪落,百家諸侯用強,戰爭不斷。所以這一點我們可以很明確孔子的民貴君輕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