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通譯: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知道哪些是天意與不能為人力支配的事情,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但不逾越規矩。
愚見:
這段話,是孔子自述自己學習和修養的過程。
這一過程,顯然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十五歲到四十歲,不斷汲取外界的知識;
五十歲到六十歲,使自己能夠不受環境左右;
七十歲時,孔子自認為自己的主觀意識和作人的規則已經相融無礙。這時的孔子,道德修養可以說達到了最高的境界。
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砥礪,以及可能過程艱辛的自我反思的循序漸進的過程。至於最終目標,從心所欲,不逾矩。思想和言行相融合,其實也相當於對各種利害關係都有一個極其明晰且堅定的取捨。這就更需要經驗與思想的積澱。
千百年來,人們都將這段話作為對自己歲月的某種參照。而今時今日,義務教育的推廣,不出門可知天下事,竊以為,這段話應當離人們越來越近才是。
武無第二,文無第一。歡迎評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