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思論語之賢賢易色

2020-12-26 一燈亭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通譯:

子夏說:一個人能夠尊重賢者而看輕女色。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即使他說自己沒有什麼學識,我也堅決認為這種人是有學問的。

註: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門十哲之一,才思敏捷,舉一反三。因其才華出眾,孔子甚至特意提醒他說,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李悝、吳起、商鞅皆為子夏門人。

愚見:

色還有物色的意思,所以賢賢易色還有另一種解釋,即一個人是否是個賢者,是可以很容易看出來的。兩種說法都解釋的通,故皆收錄。

這句話的意思並不難理解,兩個字,德行。

作為論語中的第七句,這句話其實與之前的,吾日三省吾身,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兩句是互相印證的。按這三句話的語氣來看,吾日三省吾身,可能是曾子與同門交流時說的話;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明顯是孔子想讓弟子們都記住的話;此句賢賢易色,必謂之學矣,也是類似講學的語氣。因此,這句話很可能是孔子死後,子夏為自己的弟子講學所述,最終輾轉收錄進了論語當中。那麼這三句話也就有了某種時間上的傳承意義:曾子提出,孔子肯定,子夏發揚光大。

用心良苦,莫過於此。

武無第二,文無第一。歡迎評論交流。

相關焦點

  • 《論語》之賢賢易色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子夏是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44歲。這段譯文除了了第一句「賢賢易色」,其它估計大家沒什麼異議。這裡譯成「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個人覺得有些唐突。首先,第一個「賢」作動詞,尊重的意思。第二個「賢」作名詞,可譯作賢者。
  • 閒思論語之三省吾身
    意思就是在獨處之時一定要保持謹慎。慎獨的原因,就在於一個人獨處之時,沒有外界影響,沒有什麼監督,反正只是在一個地方,與世隔絕那麼一下下,走出去之後,裡面曾經發生了什麼,天知地知而已。這種時候,恰恰是最能看見自己本心的時候。因為你可以很自然的感受到自己對某件事物最直觀的想法,於是,就可以以此反推,並對自己的本心進行反思。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二十一:賢賢易色
    賢賢易色本指對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引申含義是指看到比自己賢能的人,心裡充滿了恭敬。第一賢是動詞,表示尊敬、恭敬;第二個賢是名詞,表示有才德的人。易:改變。色:態度,對人對事對社會的態度。出自《論語·學而篇》:「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對這句成語,有不同的解釋。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中,對「賢賢易色」的解釋是:兩個賢字,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因為中國文字有時候是假借的。第二個賢字是名詞,指賢人,即學問修養好的人。
  • 我讀《論語》—《論語學而篇》之八:「賢賢易色」到底是啥意思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對於這一章的解釋,從「事父母……吾必謂之學矣。」一段各家差異不大。但「賢賢易色」一句,分歧就大了。咱們先看看有哪些解釋:1、何晏《論語註疏》:「賢賢易色」者,上「賢」,謂好尚之也。下「賢」,謂有德之人。易,改也。色,女人也。……人多好色不好賢者,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賢,則善矣,故曰「賢賢易色」。2、朱熹《四書集注》:賢人之賢,而易其好色之心,好善有誠也。
  • 賢賢易色,何其難也?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李炳南老居士《論語講要》:賢賢,上賢字作貴重講,下賢字作賢德講。易色,易作輕字講,色是美色。此明夫婦之倫。
  • 「色」在《論語》——「賢賢易色」新證
    (《論語集解義疏》(簡稱《論語義疏》)唐顏師古:「易色,請略於色,不貴之也。」(《漢書李尋傳》注)北宋邢昺: 易,改也。色,女人也。女有姿色,男子悅之,故經傳之文通謂女人為色。人多好色不好賢者,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賢,則善矣,故曰「賢賢易色」也。
  • 子夏曰:賢賢易色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賢賢易色」中,第一個「賢」是動詞,這句話即尊重賢者(或崇尚賢德)來替代重視美色的意思。
  • 《論語》中「賢賢易色」,該怎樣理解?
    今天我們看子夏的這句話:「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在子夏看來,學和未學之間的界限,不是停留在書本上。賢賢易色,有人解釋為對待妻子,重視品德,不重外貌。這樣講,可以解釋得通,夫妻關係是五倫之始,所以子夏說的時候,把它放在第一的位置。再者,「易」這個字,有變化,改變的意思。容貌,是會隨著歲月的流逝漸漸改變的,當人老了,皺紋爬滿了臉頰,是否還覺得這個人非常好?
  • 一家《論語》|1.7賢賢易色——其實跟「色」沒關係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注釋】子夏,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易,改變。致其身,指的是能夠把自身的能力發揮到極致。【一家之言】「色」在《論語》中的涵義只有一個,即臉色、容色。真搞不懂後世的道學先生們為何要將之解釋為「女色」,是孔師父太喜歡講女色呢,還是後世的道學先生們愛講女色?假如「賢賢易色」一定要解釋為「賢賢以改變好色之心」的話,那麼「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句話是不是要解釋成「用花言巧語騙美女,不是好人」?這個邏輯也太混帳了吧?孔師父恐怕沒有這麼膚淺!
  • 正本清源話論語學而.07章 這是賢賢易色最靠譜的解釋 沒有之一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 吾必謂之學矣。」望文生義的毛病自古有之。今人不但繼承之,而且還發揚光大,什麼都敢說。論語不是識字的學問,是明理的學問。
  • 閒思論語之孝悌仁之本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子的話很有意思,先是說了君子的高在何處,所務者本,一家之本在家風,一地之本在風俗。君子所為,是可以引領一片區域的人心向善的。再補上一句,搞不清楚也沒關係,儒家的本,就是仁字,而仁的本,我想大概就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做好了這點,自然也可以說是君子了。我個人覺得,這句話似乎不難做到。武無第二,文無第一。
  • 「賢賢易色」,娶妻娶賢還是娶色
    「賢賢易色」,娶妻娶賢還是娶色子曾經曰過:賢賢易色……就是教人娶媳婦注重品德而不注重相貌。
  • 嫦娥奔月和賢賢易色
    反觀人類過去卻有很多未知,尤其中國的可信歷史很長,有文字文物,而且我個人認為電腦程式語言和漢字確有神似相通之處,我自己對一些漢字和難懂的經文都有自認為比較好的理解,比如,最近對這句《論語》中極有爭議的賢賢易色有了很好的看法: 由於怎麼翻譯都不通,只能各種強行把賢、易、色這些字改來改去,改變它們的常用用法,比如把易認為是輕視,翻譯成輕視美色,或者把色認為是好色,翻譯成改變好色
  • 《論語心解 學而篇第一》:賢賢易色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文】子夏說:「一個人能好人之賢德勝過好色之心,侍奉父母能盡心竭力,服侍君上能奉身盡職,同朋友交往能誠實守信。這樣的人,縱使他(自謙)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 書中找答案(論語-賢賢易色)
    我認為攀登老師是對之句話解釋得最好的,也最貼現代近社會現狀:關注內在觀點,放棄外在偏見;這就是賢賢易色的當代最好的闡述。那麼今天的問題來了?問:孝,是孝心重要還是行為重要?答: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沒有學歷不代表沒有學習。就算一個人沒有文憑、沒有學歷,但是他也是學了東西,在對待家人、國家和親族朋友各方面都表現得很好,那這種人一樣會被認可和尊敬。對於家、事、親、子的解讀: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 我讀論語小記:學而第一·賢賢易色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子夏說:重視賢德代替重視美色;侍奉父母,能夠盡心盡力;服事君上,能夠獻身;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有信。
  • 《論語甲骨文義》學而第一1.7賢賢易色
    二、此章三句,第一句,「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講齊家之道。第二句,「事君,能致其身,」講治國之道。《白虎通》:「君者,群也。」眾生平等,沒有帝王,也沒有主上,君為大眾。第三句,「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講平天下之道。第四句,「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講為學之道。中心思想為:「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 閒思論語之為政04十有五而志於學
  • 單位忙的忙,閒的閒,到底為啥?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太多,但歸納起來主要是以下四點!三、閒的人,其實是動靜結合有的閒的人,雖然表面看起來很閒,但其實是閒中有動,動中有閒,這樣的人是當領導的材料,只是由於你的思維不夠,察覺不到他的心境變化,你察覺不到他到底做了什麼事,但其實他不但心境清閒,並且做的事也一件沒有落下,都是恰到好處。
  • 10句智慧箴言:能閒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閒
    3、善讀書者,無之而非書:山水亦書也,棋酒亦書也,花月亦書也;善遊山水者,無之而非山水:書史亦山水也,詩酒亦山水也,花月亦山水也。感悟:生活體驗早已告訴我們,讀書學習與生活實際,具有交匯融合相互印證的特徵。在善讀者的心目中,山水、棋酒、花月等各類事物,無處不是書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