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曰:賢賢易色

2020-12-26 驚夢齋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賢賢易色」中,第一個「賢」是動詞,這句話即尊重賢者(或崇尚賢德)來替代重視美色的意思。當然了,相關解釋不止這一種,而且這種解釋似乎不是最通順的,但根據朱熹的註解是這樣的。

容易產生歧義也是文言文本身的一種缺陷吧,我們的漢語本來就博大精深,文言文又有好多詞性與句式的用法,就更加晦澀,故此其被表達更加準確易懂的白話文所替代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線圈插畫臨摹

其他的部分就比較好懂了。結合之前有子那一篇來看,孔子的弟子對「君」的概念比孔子更加看重。論語讀到這裡,孔子沒有談到一次「君」,倒是出場的三個弟子中有兩個直接將「君」掛在了「父母」的後面。不知道是後世統治者的改動還是他們本意如此。

忠君的概念一直是古代文人的一個沉重枷鎖,索性隨著封建王朝的覆滅被打破了。但是排名更在君之前的「孝」的概念仍然根深蒂固。

在我們文化中,對「家庭」「慈」「孝」等的過度推崇,導致其對父母,家庭以及子女來說都產生了一定的負擔。溫馨的家庭關係可能並不適合用道德的壓力甚至法律來維護,可能也並不需要成員之間委屈自己的奉獻。

我覺得黃執中說得挺透徹的,我們會不自覺的用委屈感兌換對方的內疚,而這不是什麼好的愛的方式(原文在《奇葩說》,沒有引用,只是說了下對他發言的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相關焦點

  • 閒思論語之賢賢易色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通譯:子夏說:一個人能夠尊重賢者而看輕女色。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註: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門十哲之一,才思敏捷,舉一反三。因其才華出眾,孔子甚至特意提醒他說,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李悝、吳起、商鞅皆為子夏門人。
  • 賢賢易色,何其難也?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李炳南老居士《論語講要》:賢賢,上賢字作貴重講,下賢字作賢德講。易色,易作輕字講,色是美色。此明夫婦之倫。
  • 《論語》之賢賢易色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子夏是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44歲。這段譯文除了了第一句「賢賢易色」,其它估計大家沒什麼異議。這裡譯成「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個人覺得有些唐突。首先,第一個「賢」作動詞,尊重的意思。第二個「賢」作名詞,可譯作賢者。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二十一:賢賢易色
    賢賢易色本指對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引申含義是指看到比自己賢能的人,心裡充滿了恭敬。第一賢是動詞,表示尊敬、恭敬;第二個賢是名詞,表示有才德的人。易:改變。色:態度,對人對事對社會的態度。出自《論語·學而篇》:「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對這句成語,有不同的解釋。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中,對「賢賢易色」的解釋是:兩個賢字,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因為中國文字有時候是假借的。第二個賢字是名詞,指賢人,即學問修養好的人。
  • 正本清源話論語學而.07章 這是賢賢易色最靠譜的解釋 沒有之一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 吾必謂之學矣。」望文生義的毛病自古有之。今人不但繼承之,而且還發揚光大,什麼都敢說。論語不是識字的學問,是明理的學問。
  • 一家《論語》|1.7賢賢易色——其實跟「色」沒關係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注釋】子夏,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易,改變。致其身,指的是能夠把自身的能力發揮到極致。【白話文】子夏說:崇尚賢德以改變自己本來的臉色,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侍奉邦君能夠盡己所能,和朋友交往能夠說話算話。如果做到了這些,即使說這個人沒有進過官學,我也一定會稱讚他學到了很多。【一家之言】「色」在《論語》中的涵義只有一個,即臉色、容色。
  • 《論語心解 學而篇第一》:賢賢易色
    1.7 子夏①曰:「賢賢②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③;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譯文】子夏說:「一個人能好人之賢德勝過好色之心,侍奉父母能盡心竭力,服侍君上能奉身盡職,同朋友交往能誠實守信。這樣的人,縱使他(自謙)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 《論語》中「賢賢易色」,該怎樣理解?
    今天我們看子夏的這句話:「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在子夏看來,學和未學之間的界限,不是停留在書本上。賢賢易色,有人解釋為對待妻子,重視品德,不重外貌。這樣講,可以解釋得通,夫妻關係是五倫之始,所以子夏說的時候,把它放在第一的位置。再者,「易」這個字,有變化,改變的意思。容貌,是會隨著歲月的流逝漸漸改變的,當人老了,皺紋爬滿了臉頰,是否還覺得這個人非常好?
  • 我讀《論語》—《論語學而篇》之八:「賢賢易色」到底是啥意思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對於這一章的解釋,從「事父母……吾必謂之學矣。」一段各家差異不大。但「賢賢易色」一句,分歧就大了。咱們先看看有哪些解釋:1、何晏《論語註疏》:「賢賢易色」者,上「賢」,謂好尚之也。下「賢」,謂有德之人。易,改也。色,女人也。……人多好色不好賢者,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賢,則善矣,故曰「賢賢易色」。2、朱熹《四書集注》:賢人之賢,而易其好色之心,好善有誠也。
  • 我讀論語小記:學而第一·賢賢易色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子夏說:重視賢德代替重視美色;侍奉父母,能夠盡心盡力;服事君上,能夠獻身;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有信。
  • 書中找答案(論語-賢賢易色)
    我認為攀登老師是對之句話解釋得最好的,也最貼現代近社會現狀:關注內在觀點,放棄外在偏見;這就是賢賢易色的當代最好的闡述。那麼今天的問題來了?問:孝,是孝心重要還是行為重要?答: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沒有學歷不代表沒有學習。就算一個人沒有文憑、沒有學歷,但是他也是學了東西,在對待家人、國家和親族朋友各方面都表現得很好,那這種人一樣會被認可和尊敬。對於家、事、親、子的解讀: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 《論語》中的子夏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也。」(《學而》)尊賢,孝親,事君,交友,都在所學範圍之內。學,就是學本領,學做人的本領,學生活的本領,為未來的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子夏的人格目標也是「君子」,但其「君子」的標準似與孔子有所不同。
  • 《論語甲骨文義》學而第一1.7賢賢易色
    [大義]子夏說:「於妻,重德不重色;侍奉父母,盡心竭力;服務群眾,盡職盡責;朋友相交,言而有信。如此者,雖其自言無所學,我定會說他有所學。」二、此章三句,第一句,「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講齊家之道。第二句,「事君,能致其身,」講治國之道。《白虎通》:「君者,群也。」眾生平等,沒有帝王,也沒有主上,君為大眾。第三句,「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講平天下之道。第四句,「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講為學之道。中心思想為:「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 「賢賢易色」,娶妻娶賢還是娶色
    「賢賢易色」,娶妻娶賢還是娶色子曾經曰過:賢賢易色……就是教人娶媳婦注重品德而不注重相貌。曾子也曰過:如惡惡臭,如好好色……上下文意思大概是:要像厭惡腐臭的氣味一樣,要像喜愛美麗的女人一樣,一切都發自內心,要真誠的對待自己的內心。那要真誠的對待自己的內心,就選好看的。
  • 「色」在《論語》——「賢賢易色」新證
    人多好色不好賢者,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賢,則善矣,故曰「賢賢易色」也。(《論語註疏》)宋朱熹:「賢人之賢,而易其好色之心,好善有誠也」。(《四書章句集注》)清代梁章鉅:「賢賢易色」應該是說夫婦之間的倫理,即「娶妻重徳不重色」。
  • 子夏對孔子學說的傳承之一
    子夏姬姓,卜氏名商。姬姓是八大古姓之一,也是周朝的國姓,卜氏是其中一個分支。卜商是孔門十哲之一,是孔子學生中最有經世傾向的思想家。論語中記載他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身,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未學吾必謂之學。
  • 《論語19·09》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晨讀筆記】劉翠媛:孔曆 二千五百六十七年 夏曆 丙申年六月初四 2016年7月7日星期四倪素香:今天學習19.9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一章。子夏說:「君子的容態有三種變化:遠遠望著端莊威嚴,接近他溫和可親,聽他的言語是嚴厲不苟的。」短短數字,描寫的生動形象,猶如一幅君子素描展現在讀者面前。子夏的「君子三變說」,是他對於「君子」的理解和描述。其「三變」中,有兩項是「儼」和「歷」,這何嘗不是子夏給孔子畫的畫像,從中可以折射出孔子的形象,弟子對於孔子既敬又畏。記述他:「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 《論語19·04》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晨讀內容】19·04 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
  • 什麼是「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水滸傳》主要描寫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條好漢在山東梁山泊聚義的故事。
  • 子在川上曰「沒有文化涵養的支持 微博熱搜被下架」
    1.7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1.9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1.10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