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

2020-12-14 我從書中來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水滸傳》主要描寫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條好漢在山東梁山泊聚義的故事。這一百零八位英雄都是來自五湖自海,因義而聚在一起,以此他們商議軍情、調兵遣將、排定座次的地方,最初就叫聚義廳。這些人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九紋龍史進因為得罪了官府,被人告發,出於無奈,只得投奔外鄉。後來碰到了一個下級軍官魯達,二人在酒樓談天,得知酒樓賣唱父女受當地惡霸鄭屠tú的欺凌,魯達仗義贈銀,發送父女回鄉,並主動找上門去,三拳打死了鄭屠。事後棄職逃亡,轉去五臺山出家,法名「智深」。

魯智深受不了佛門清規戒律的約束,寺中長老只得介紹他去東京(開封)大相國寺看管菜園。在此期間,他在偶然的情況下結識了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林衝。當朝高太尉之子高衙內貪戀林衝妻子的美貌,設計陷害林衝,誣陷他「帶刀」進入白虎堂,將他發配滄州,並企圖在途中殺掉林衝。幸虧魯智深一路暗中護送,才得以化險為夷。林衝發配滄州後,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殺了仇人,上了梁山。

梁山附近有個當保正的晁蓋,得知奸臣蔡京的女婿梁中書派楊志押送「生辰綱」上京,便由吳用定計,約集了其他七名好漢劫了生辰綱,投奔梁山。楊志丟了「生辰綱」,不能回去交差,就與魯智深會合,佔了二龍山。

鄆城有個好漢叫宋江,他的情婦閻婆惜與人私通。在探知宋江與梁山強盜有來往後,她百般要挾。宋江一怒之下,殺了閻婆惜,逃奔小旋風柴進莊上,結識了武松。武松與宋江分手後,在景陽岡上打死猛虎,成了英雄,之後去陽穀縣當了一名武官,碰巧遇見失散多年的胞兄武大。可是他的嫂子潘金蓮卻不守婦道,趁武松外出,私通西門慶,毒死武大。武松歸後察知其情,殺了二人,給兄長報了仇。事後他被發配孟州,結識施恩,醉打蔣門神,怒殺張都監全家,也轉去投二龍山安身。

宋江與武松分手後,到了清風寨寨主花榮那裡,不久被父親召回,因被人告發,發配江州。一日酒醉偶題「反詩」,又被判處死刑,幸得梁山弟兄劫法場救出。宋江執意要回家探父,又屢遭危險,終於上了梁山。

隨後,經過三打祝家莊,出兵救柴進,梁山聲勢甚大。接著又連續打退高太尉三路進剿,桃花山、二龍山和梁山三山會合,同歸水泊。而後,晁蓋不幸中箭身亡,盧俊義經歷幾多曲折也上了梁山。梁山義軍大破曾頭市,又打退了朝廷幾次進攻,其中好些統兵將領也參加了梁山聚義。最後,梁山共招募了一百零八個好漢,有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座次。

面對梁山義軍越戰越勇的形勢,朝廷改變策略,派人招撫。於是,在宋江等人妥協思想的指導下,梁山全體接受招安,改編為趙宋王朝的軍隊。統治者採用「借刀殺人」的策略,命令梁山好漢前去徵遼、徵方臘。連年的戰事,弄得一百零八條好漢最後只剩下了二十七個人。然而,就是這些倖存者也未能逃脫接踵而至的厄運。統治者眼見梁山好漢們勢孤力單,便在封官賞爵後不久,對宋江等人下了毒手:宋江、盧俊義被分別用藥酒、水銀毒死,李逵又被宋江臨死時拉去陪葬,吳用、花榮也在蓼兒窪自縊身亡。

這個世上,德不孤必有鄰,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一個真正品格光明,內心磊落的人,是不怕沒有兄弟的,更不用擔心沒有人支持。

《史記 五帝本紀》:「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大意是說:「大舜在歷山耕種,歷山的人因為受到厚德的舜的感化,都很謙讓,不再爭田界。舜在雷澤捕魚,雷澤的漁人也學會了互相禮讓。舜在河濱制陶,那裡的陶器沒有一個不好的。一年後他所居住的地方就形成了一個村落,兩年後成了一個小鎮,三年後就成了一個都市。」

沒有兄弟的人,會因為有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變成到處有兄弟。除此以外,這世上還有一種人,他儘管有兄弟,但由於品格修養相差大,到最後就像沒有兄弟一樣,比如司馬桓魋之於司馬牛。

桓魋,又稱向魋,子姓,東周春秋時期宋國(今河南商丘)人。任宋國主管軍事行政的官——司馬,掌控宋國兵權。他是宋桓公的後代,深受宋景公寵愛,他的弟弟司馬牛是孔子的弟子。

桓魋是宋景公的男寵,位至司馬,很受寵幸。有一次,桓魋知道公子地有四匹白色的駿馬,想要,景公就瞞著公子地,將馬的尾鬣染成紅色送給了。以後公子地知道了,大怒,派人將馬取回。桓魋很害怕,想逃走,景公知道後,閉門而哭,眼睛都哭腫了。可見他們之間的感情已經達到夫妻間卿卿我我的地步。

在桓魋任宋國司馬期間,衛國大叔疾奔宋,作桓魋之臣,送給桓魋很多美珠。宋景公得知後將桓魋找來,讓他把寶珠繳公。桓魋說:「他是投我來的,送給我的寶貝為什麼要交公?」宋景公說:「他攜寶投你,是因為你是宋國司馬,可以保護他。你的職位是國君封的,所以那寶珠應該歸公。」桓魋不答應,宋君派人去抄家,也沒有抄出寶珠,只好逼問桓魋把寶珠藏到哪裡去了。桓魋說:「扔到魚池裡了。」宋君下令:汲乾魚池的水,細細尋找。結果沒有找到,一池子的魚卻遭到意外的災難。以後人們便把「宋君亡珠,殃及池魚」用來形容因飛來橫禍無辜被牽連受害,並簡化成「池魚之禍」或「殃及池魚」。(見《呂氏春秋·必己》)

司馬耕,一名犁,子姓,向氏,字子牛,向羅之子,司馬桓魋之弟,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華夏族,春秋時期宋國人。前481年,因哥哥桓魋專權,司馬牛交出封邑,離開宋國到齊國。桓魋出奔齊國,司馬牛又到吳國,趙簡子、陳成子召他,司馬牛沒有去,在魯國城門外去世。

司馬牛自從和他那個「犯上作亂」哥哥司馬桓魋決裂後,就不再認為桓魋是他的哥哥。他舍親就義,明大是大非,偶爾孤單時,孔子勸他不必憂愁,也無須恐懼,只要內心無愧就是做到了「仁」。當司馬牛哀嘆自己沒有兄弟時,同學子夏也勸慰司馬牛,說一個人只要「敬而無失」,「恭而有禮」,全力修仁,自然能得到天下人的稱讚,根本不必發愁自己沒有兄弟,在「仁」的國度裡,「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司馬牛之嘆,後來成了一個常用語,比喻對孑然一身、孤立無援的感嘆。比如《紅樓夢》第四十五回中就有,寶釵撫慰黛玉「咱們也算同病相憐。你也是個明白人,何必作『 司馬牛之嘆』?」 意思指自己是孤獨的,無父母親戚的人。林黛玉正是這樣,而寶釵認為自己也是沒有父親的孤兒,而哥哥薛蟠向來不上進,因此也這樣感嘆。

在孔子眼裡司馬牛之嘆是沒必要的,一個人只要不違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的話,那全天下的人都會把他當作兄弟。正如高適所言:「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司馬牛憂愁地嘆道:「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聽後,道:「我聽說過:『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做事誠敬謹慎,不出差錯,對人恭敬有禮,那四海之內的人,就都是他的兄弟,君子何必擔心沒有兄弟呢?」

最後,我們大家一起再讀一遍: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相關焦點

  • 四海之內皆兄弟 都聽過 都說過的一句話
    好多中國人酒桌上愛說的一句話就是「四海之內皆兄弟,酒逢知己千杯少」,哦,喝了酒,亂了,籠絡感情的一句話是四海之內皆兄弟。什麼是四海呢?這句話又出自哪裡?四海是古中國的世界觀裡環繞中國四方之海,四個方位各有一個海。
  • 《論語》中的子夏
    樊遲未明孔子之意,只好求助於子夏。子夏即刻作答,舉證以明孔子之言,表現出超群的領悟能力。正因為如此,子夏贏得了同門的尊敬,樹立了自己在孔門弟子中的地位。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 真君子就有真朋友嗎?如何理解四海之內皆兄弟?如何認識真兄弟?
    真君子就有真朋友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司馬牛憂愁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
  • 什麼是「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中國的士大夫們自古以來就是熱衷追求理想、崇尚氣節,而程顥,程頤兄弟倆的道德修養、道德境界,以及學問深度在北宋當時都是屬於頂級的水平。請程氏兄弟客、送程氏兄弟禮之人,當然就絡繹不絕。
  • 子在川上曰「沒有文化涵養的支持 微博熱搜被下架」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2.6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2.7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2.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2.9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
  • 薛寶釵教導林黛玉,不要作「司馬牛之嘆」,是什麼意思?
    「我雖有個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個母親,比你略強些,咱們也算得同病相憐,你也是個明白人,何必作『司馬牛之嘆』……」這是《紅樓夢》第四十五回,「金蘭契互剖金蘭語」的時候,薛寶釵勸導林黛玉的話。薛寶釵之所以這樣勸林黛玉,是因為林黛玉剛剛和薛寶釵感嘆,說自己「一無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紙,皆是和她們家姑娘一樣,那起小人豈有不多嫌的」。那麼,什麼是「司馬牛之嘆」呢?司馬牛,是孔子的學生。他是春秋時期的宋國人,子姓,向氏,字子牛,是宋國司馬向魋(tui)的弟弟。
  • 子夏曰:賢賢易色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賢賢易色」中,第一個「賢」是動詞,這句話即尊重賢者(或崇尚賢德)來替代重視美色的意思。容易產生歧義也是文言文本身的一種缺陷吧,我們的漢語本來就博大精深,文言文又有好多詞性與句式的用法,就更加晦澀,故此其被表達更加準確易懂的白話文所替代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 《論語》晨讀,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杜預注以為「三思而後行」,此可證矣。《春秋》文六年《經》書「秋,季孫行父如晉」。 《左傳》曰:「季文子將聘於晉,使求遭喪之禮以行。 其人曰:「將焉用之?」文子曰:「備豫不虞,古之善教也。」求而無之,實難。 過求,何害? 」意思是說,如果別人需要而你沒有,就會面臨困境。如果你有的比要求的多,有什麼壞處呢?
  • 論語學習心得——顏淵第十二(293)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 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矣乎?」​
    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矣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Sima Niu asked about perfect virtue.馬:好,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論語》,顏淵第十二的第三章,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 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矣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方同學,來給大家念一下翻譯吧。
  • 別董大和送元二使安西 為什麼讓人感覺一首心暖一首心寒
    一、《別董大》寒中生暖高適《別董大》有兩首詩,這是第一首: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首詩用四個字來評價:寒中生暖。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前兩句寫的是天氣之寒冷、環境之惡劣。但是後兩句恭維得恰到好處,自然生出一種暖意。
  • 《論語19·09》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孔子還講「三德」,如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第九》)意思是「有智慧的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在儒家傳統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個範疇。《禮記·中庸》說:「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孔子說「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具備這三德,成為真正的君子,進而達到成為聖人的目標。
  •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 國學經典之《論語》全文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 《論語19·04》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始可與言《詩》已矣。」(見3.7)而據孔穎達《春秋正義》:「孔子授《春秋》於卜商。」可見子夏又懂《春秋》。又據《孔子家語》,當「孔子讀《易》至於《損》《益》,喟然而嘆」時,也是子夏首先站起來向孔子發問的;故而後來有《子夏易傳》之傳說或非無據,子夏也許真的對《易》下過功夫。然則正如《禮記》所說:「《易》,失之賊。」
  • 俗語「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古人的處世之道,下半句卻少有人知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是我們現在比較常聽到的俗語,看字面上則是生和死都有它的命,至於一生的富貴那就全憑天意了,這句話最早出自孔子的弟子子夏和司馬牛的對話。
  • 《黃帝書》曰:'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故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
    子貢曰:「先生少不勤行,長不競時,老無妻子,死期將至,亦有何樂而拾穗行歌乎?」林類笑曰:「吾之所以為樂,人皆有之,而反以為憂。少不勤行,長不競時,故能壽若此。老無妻子,死期將至,故能樂若此。」子貢曰:「壽者人之情,死者人之惡。子以死為樂,何也?」林類曰:「死之與生,一往一反。故死於是者,安知不生於彼?故吾知其不相若矣,吾又安知營營而求生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