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水滸傳》主要描寫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條好漢在山東梁山泊聚義的故事。這一百零八位英雄都是來自五湖自海,因義而聚在一起,以此他們商議軍情、調兵遣將、排定座次的地方,最初就叫聚義廳。這些人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九紋龍史進因為得罪了官府,被人告發,出於無奈,只得投奔外鄉。後來碰到了一個下級軍官魯達,二人在酒樓談天,得知酒樓賣唱父女受當地惡霸鄭屠tú的欺凌,魯達仗義贈銀,發送父女回鄉,並主動找上門去,三拳打死了鄭屠。事後棄職逃亡,轉去五臺山出家,法名「智深」。
魯智深受不了佛門清規戒律的約束,寺中長老只得介紹他去東京(開封)大相國寺看管菜園。在此期間,他在偶然的情況下結識了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林衝。當朝高太尉之子高衙內貪戀林衝妻子的美貌,設計陷害林衝,誣陷他「帶刀」進入白虎堂,將他發配滄州,並企圖在途中殺掉林衝。幸虧魯智深一路暗中護送,才得以化險為夷。林衝發配滄州後,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殺了仇人,上了梁山。
梁山附近有個當保正的晁蓋,得知奸臣蔡京的女婿梁中書派楊志押送「生辰綱」上京,便由吳用定計,約集了其他七名好漢劫了生辰綱,投奔梁山。楊志丟了「生辰綱」,不能回去交差,就與魯智深會合,佔了二龍山。
鄆城有個好漢叫宋江,他的情婦閻婆惜與人私通。在探知宋江與梁山強盜有來往後,她百般要挾。宋江一怒之下,殺了閻婆惜,逃奔小旋風柴進莊上,結識了武松。武松與宋江分手後,在景陽岡上打死猛虎,成了英雄,之後去陽穀縣當了一名武官,碰巧遇見失散多年的胞兄武大。可是他的嫂子潘金蓮卻不守婦道,趁武松外出,私通西門慶,毒死武大。武松歸後察知其情,殺了二人,給兄長報了仇。事後他被發配孟州,結識施恩,醉打蔣門神,怒殺張都監全家,也轉去投二龍山安身。
宋江與武松分手後,到了清風寨寨主花榮那裡,不久被父親召回,因被人告發,發配江州。一日酒醉偶題「反詩」,又被判處死刑,幸得梁山弟兄劫法場救出。宋江執意要回家探父,又屢遭危險,終於上了梁山。
隨後,經過三打祝家莊,出兵救柴進,梁山聲勢甚大。接著又連續打退高太尉三路進剿,桃花山、二龍山和梁山三山會合,同歸水泊。而後,晁蓋不幸中箭身亡,盧俊義經歷幾多曲折也上了梁山。梁山義軍大破曾頭市,又打退了朝廷幾次進攻,其中好些統兵將領也參加了梁山聚義。最後,梁山共招募了一百零八個好漢,有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座次。
面對梁山義軍越戰越勇的形勢,朝廷改變策略,派人招撫。於是,在宋江等人妥協思想的指導下,梁山全體接受招安,改編為趙宋王朝的軍隊。統治者採用「借刀殺人」的策略,命令梁山好漢前去徵遼、徵方臘。連年的戰事,弄得一百零八條好漢最後只剩下了二十七個人。然而,就是這些倖存者也未能逃脫接踵而至的厄運。統治者眼見梁山好漢們勢孤力單,便在封官賞爵後不久,對宋江等人下了毒手:宋江、盧俊義被分別用藥酒、水銀毒死,李逵又被宋江臨死時拉去陪葬,吳用、花榮也在蓼兒窪自縊身亡。
這個世上,德不孤必有鄰,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一個真正品格光明,內心磊落的人,是不怕沒有兄弟的,更不用擔心沒有人支持。
《史記 五帝本紀》:「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大意是說:「大舜在歷山耕種,歷山的人因為受到厚德的舜的感化,都很謙讓,不再爭田界。舜在雷澤捕魚,雷澤的漁人也學會了互相禮讓。舜在河濱制陶,那裡的陶器沒有一個不好的。一年後他所居住的地方就形成了一個村落,兩年後成了一個小鎮,三年後就成了一個都市。」
沒有兄弟的人,會因為有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變成到處有兄弟。除此以外,這世上還有一種人,他儘管有兄弟,但由於品格修養相差大,到最後就像沒有兄弟一樣,比如司馬桓魋之於司馬牛。
桓魋,又稱向魋,子姓,東周春秋時期宋國(今河南商丘)人。任宋國主管軍事行政的官——司馬,掌控宋國兵權。他是宋桓公的後代,深受宋景公寵愛,他的弟弟司馬牛是孔子的弟子。
桓魋是宋景公的男寵,位至司馬,很受寵幸。有一次,桓魋知道公子地有四匹白色的駿馬,想要,景公就瞞著公子地,將馬的尾鬣染成紅色送給了。以後公子地知道了,大怒,派人將馬取回。桓魋很害怕,想逃走,景公知道後,閉門而哭,眼睛都哭腫了。可見他們之間的感情已經達到夫妻間卿卿我我的地步。
在桓魋任宋國司馬期間,衛國大叔疾奔宋,作桓魋之臣,送給桓魋很多美珠。宋景公得知後將桓魋找來,讓他把寶珠繳公。桓魋說:「他是投我來的,送給我的寶貝為什麼要交公?」宋景公說:「他攜寶投你,是因為你是宋國司馬,可以保護他。你的職位是國君封的,所以那寶珠應該歸公。」桓魋不答應,宋君派人去抄家,也沒有抄出寶珠,只好逼問桓魋把寶珠藏到哪裡去了。桓魋說:「扔到魚池裡了。」宋君下令:汲乾魚池的水,細細尋找。結果沒有找到,一池子的魚卻遭到意外的災難。以後人們便把「宋君亡珠,殃及池魚」用來形容因飛來橫禍無辜被牽連受害,並簡化成「池魚之禍」或「殃及池魚」。(見《呂氏春秋·必己》)
司馬耕,一名犁,子姓,向氏,字子牛,向羅之子,司馬桓魋之弟,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華夏族,春秋時期宋國人。前481年,因哥哥桓魋專權,司馬牛交出封邑,離開宋國到齊國。桓魋出奔齊國,司馬牛又到吳國,趙簡子、陳成子召他,司馬牛沒有去,在魯國城門外去世。
司馬牛自從和他那個「犯上作亂」哥哥司馬桓魋決裂後,就不再認為桓魋是他的哥哥。他舍親就義,明大是大非,偶爾孤單時,孔子勸他不必憂愁,也無須恐懼,只要內心無愧就是做到了「仁」。當司馬牛哀嘆自己沒有兄弟時,同學子夏也勸慰司馬牛,說一個人只要「敬而無失」,「恭而有禮」,全力修仁,自然能得到天下人的稱讚,根本不必發愁自己沒有兄弟,在「仁」的國度裡,「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司馬牛之嘆,後來成了一個常用語,比喻對孑然一身、孤立無援的感嘆。比如《紅樓夢》第四十五回中就有,寶釵撫慰黛玉「咱們也算同病相憐。你也是個明白人,何必作『 司馬牛之嘆』?」 意思指自己是孤獨的,無父母親戚的人。林黛玉正是這樣,而寶釵認為自己也是沒有父親的孤兒,而哥哥薛蟠向來不上進,因此也這樣感嘆。
在孔子眼裡司馬牛之嘆是沒必要的,一個人只要不違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的話,那全天下的人都會把他當作兄弟。正如高適所言:「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司馬牛憂愁地嘆道:「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聽後,道:「我聽說過:『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做事誠敬謹慎,不出差錯,對人恭敬有禮,那四海之內的人,就都是他的兄弟,君子何必擔心沒有兄弟呢?」
最後,我們大家一起再讀一遍: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