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的子夏

2020-12-12 獨步所到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卜商,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歲。」在孔門弟子中,與子遊並列為「文學」科。

子夏在孔門弟子中的地位相對比較高,後世治「五經」的人,往往稱他們的學說得之於子夏的傳授。相傳《毛詩序》即為子夏所作,《春秋》之公羊、穀梁二家,也為子夏所傳,據說他還著有《易傳》。這些說法雖未必可信,但也反映了後人對他的推崇。

《孔子家語·弟子行》說:「學之深,送迎必敬,上交下接若截焉,是卜商之行也。」朱熹《論語集注》:「自曾子以下,篤實無若子夏。」蓋子夏謹信勤篤,學術根柢比較紮實深厚,自成學派。《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孔子既沒,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可見當時確有影響。

《論語》中有關子夏的言行記載比較多,有20章。除了孔子晚年回憶從他於陳蔡的十位弟子名單,後世所謂的「十哲」之外,其餘19章,或記其問學,夫子教誨;或載其言語,自己明志;或述他人評說,彰其個性;或錄同門問答,顯其智慧。性情所致,足見其人。

子夏的為人,初入孔門,大概胸襟稍嫌偏狹,眼光不夠遠大。子貢曾把他和子張比較,徵詢孔子意見。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先進》)

孔子以為「師(子張)也過,商也不及」,所以教導子夏,「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雍也》)不過,子夏天資聰穎,悟性比較高。經過培養之後,人生修養變化比較大,學問也很傑出,終成為孔門頗有社會影響的人物。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必使其心有所悟,力所能及,從而行之,德有所進。《論語》記子夏問學有三章,分別是問孝、問政、問詩。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為政》)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子路》)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八佾》)

子夏問孝,孔子告之以「色難」。蓋子夏侍親,不憚服勞奉養,而或少溫潤之色。孔子教導他不僅要奉養服勞,還要有愉色婉容。

子夏問政,孔子戒之以「無欲速,無見小利」。蓋子夏為政,病在急功近利,謀劃不能久遠。孔子提醒他腳踏實地,少安毋躁,高瞻遠矚,取大棄小。也許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教誨,使得子夏拓寬了胸襟,提高了人生高度,成就了他的未來。

後來子夏也曾說:「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子張》)一方面說明孔子知人善教,訓誨有術,另一方面也反映子夏可塑性強,學能致用。

子夏進入孔門之後,之所以能夠改變人生高度,一是因為他的天資悟性,二是因為他的學習方法,他的治學,常聯繫社會生活實際。

子夏問詩,孔子喻之「繪事後素」,天生美質,然後「淡妝濃抹總相宜」。子夏觸類旁通,從孔子的答語中,悟到「禮」的人生和社會意義,質仁而有禮,錦上添花,追求更好,實現完美。因論詩而及禮,因文學而悟人生,不僅得詩之旨,而且深得為學之要。文學原本就是人生。禮之於人生,乃美善的外在表現,其質則是仁、孝、忠、信等。子夏這一感悟,啟發了孔子,深得孔子讚賞。

孔門弟子中,能就《詩經》這樣和孔子對話的人,只有子貢堪稱其匹。子夏的聰穎和識見,確乎是出類拔萃。《論語·顏淵》篇記載: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樊遲未明孔子之意,只好求助於子夏。子夏即刻作答,舉證以明孔子之言,表現出超群的領悟能力。正因為如此,子夏贏得了同門的尊敬,樹立了自己在孔門弟子中的地位。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顏淵》)

司馬牛有兄向魋(宋桓公之後,又稱桓魋)、巢。據《左傳》記載,桓魋諸兄弟為亂而敗。錢穆說:「牛之諸兄弟,全是戾氣,惟牛悽然孤立,流離無歸,憂可知矣。」司馬牛心有隱憂而訴諸子夏,子夏予以深切的慰藉。可見孔門弟子,不僅學術上的迷惑尋求子夏幫助,內心的憂慮也願向子夏訴說,子夏成了孔門弟子所信賴的人。

子夏在孔門弟子中,學問是很有名的。《史記·孔子世家》講到孔子作《春秋》時說,「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特別提到子夏。子夏的學問,得益於他的好學深思。

子夏主張「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子張》),廣泛地學習文化知識,專心致志,請教切己的問題,思考切身的實際。他說:「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子張》)日積月累,以成其學。他認為,「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子張》)

子夏之學,不僅包括文化典籍的研究,也包括道德人格的修養。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也。」(《學而》)

尊賢,孝親,事君,交友,都在所學範圍之內。學,就是學本領,學做人的本領,學生活的本領,為未來的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子夏的人格目標也是「君子」,但其「君子」的標準似與孔子有所不同。孔子的「君子」近乎完人,子夏則略有修正。

子夏曰:「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子張》)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子張》)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子張》)

看上去莊重嚴肅,接近他卻溫和可親,聽他說話又非常嚴厲;大德不虧,小德可以有點出入,只要不文過飾非,即無大礙,不失為「君子」。

子夏不像子張那樣急於求官,他更注重自己的人格修養。他說:「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子張》)做官與治學並行不悖。

子夏的修養方法比較注重外在的禮儀形式,關注細節,與曾參主張內修「慎獨」不同,與子遊關注禮儀精神有別。或可說,曾參求諸內,子夏修諸外;子遊求其神似,子夏講究貌合。孔子諸弟子之間在繼承孔子學說的時候產生了一些分歧。

子遊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遊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子張》)

子遊、子夏各「有聖人之一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故其說不一。《論語·子張》篇載:

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夏主張審慎擇友,「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認為,人皆有所長,是皆可以為友。子夏著眼於修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故有「與」「拒」之擇;子張著眼於「容眾」,君子「和而不同」,「群而不黨」,故無「拒人」之理。

子遊、子夏、子張,都是孔子晚年的高足,孟軻以為「皆有聖人之一體」,若論對後世的影響和在孔門的地位,似乎子夏略勝。若與曾參相比,子夏則又有遜色。

《禮記·檀弓》載:「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曾子吊之,曰:『吾聞之也,朋友喪明則哭之。』曾子哭,子夏亦哭,曰:『天乎!予之無罪也。』曾子怒,曰:『商!女何無罪也?吾與女事夫子於洙、泗之間,退而老於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擬)女於夫子,爾罪一也。喪爾親,使民未有聞焉,爾罪二也。喪爾子,喪爾明,爾罪三也。而曰……女何無罪與!』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過矣,吾過矣!吾離群而索居,亦已久矣!』」曾參怒數子夏之罪而無忌,子夏服其言,蓋曾參的地位已居子夏之上。「西河之民疑女於夫子」,可見子夏聲聞之隆盛,當時,曾參之外,孔門其他弟子恐不及矣。

相關焦點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子夏問孝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2.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翻譯】子夏問孝於孔子。孔子說:「孝,和顏悅色地對待父母,做到這一點很難呀。二、上一章「子遊問孝」,孔子強調「敬」;此章「子夏問孝」,孔子強調「愛」。敬與愛,有所不同,學者須玩味之。《孝經》云:「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 《論語19·08》子夏說:「小人之過也必文.」
    【論語譯註】中的解釋:子夏說:「小人之過也必文。」 【譯文】 子夏說:「小人犯了過錯一定要掩飾。」 此句重點是理解「過也必文」,過,即錯誤、過失。  文,即文明飾、掩飾。意即文過飾非。同時這裡也主要闡述了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即犯了錯誤是改正還是掩飾。
  • 《論語19·09》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子夏說:「君子的容態有三種變化:遠遠望著端莊威嚴,接近他溫和可親,聽他的言語是嚴厲不苟的。」短短數字,描寫的生動形象,猶如一幅君子素描展現在讀者面前。子夏的「君子三變說」,是他對於「君子」的理解和描述。其「三變」中,有兩項是「儼」和「歷」,這何嘗不是子夏給孔子畫的畫像,從中可以折射出孔子的形象,弟子對於孔子既敬又畏。記述他:「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 文獻學人物誌:(三)子夏
    以為子夏所序《詩》即今《毛詩序》者,王肅《家語注》也。以為衛宏受學謝曼卿、作《詩序》者,《後漢書·儒林傳》也。以為子夏所創,毛公及衛宏又加潤益者,《隋書·經籍志》也。以為子夏不序《詩》者,韓愈也。以為子夏惟裁初句,以下出於毛公者,成伯璵也。」       關於《論語》的編撰者問題,歷代爭論不休,總的來說當是孔子弟子或其再傳弟子編撰。
  • 讀論語:為政第二·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子曰:色難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子遊問什麼是孝,孔子說:現在所講的孝,說是能夠養活父母就夠了。對於狗、馬之類的動物,都是能養活,不尊敬,這兩者之間又有什麼區別呢?】
  • 《論語》中「賢賢易色」,該怎樣理解?
    文|月兮書記《論語》的開篇即談到學習,而我們能離開學習嗎?顯然是不能的。不好說,但《論語》中記載了不少他訓斥學生的記錄。今天我們看子夏的這句話:「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在子夏看來,學和未學之間的界限,不是停留在書本上。
  • 《論語19·04》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于敏梅:《禮記》中把這句說成是孔子的,說明可能是孔子對子夏說的,因子夏平時太重細節,太慢,所以孔子說:商也不及。可對比本章12節子遊對子夏的批評。[抱拳]崔聖:@孫福萬 老師「易解論語」[強][強]王心竹:綜上,禮記認為此章乃孔子言於子夏,我認為,信然。孫福萬: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歲,亦在孔門十哲之列,屬文學科。
  • 子夏對孔子學說的傳承之一
    子夏姬姓,卜氏名商。姬姓是八大古姓之一,也是周朝的國姓,卜氏是其中一個分支。卜商是孔門十哲之一,是孔子學生中最有經世傾向的思想家。論語中記載他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身,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未學吾必謂之學。
  • 子夏曰:賢賢易色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賢賢易色」中,第一個「賢」是動詞,這句話即尊重賢者(或崇尚賢德)來替代重視美色的意思。結合之前有子那一篇來看,孔子的弟子對「君」的概念比孔子更加看重。論語讀到這裡,孔子沒有談到一次「君」,倒是出場的三個弟子中有兩個直接將「君」掛在了「父母」的後面。不知道是後世統治者的改動還是他們本意如此。忠君的概念一直是古代文人的一個沉重枷鎖,索性隨著封建王朝的覆滅被打破了。但是排名更在君之前的「孝」的概念仍然根深蒂固。
  • 《論語》中的子路
    《論語》中提到姓名的有二十七人。這些人,思想各異,性情有別,人生追求也不一樣。《論語》記錄了他們各自的言行,為我們勾畫了他們不同的個性形象。其中以子路、子貢、冉有、顏淵、曾參、宰予、閔損、子遊、子張、子夏等人的形象最為鮮明。
  • 子夏是否真的領會了孔子的「仁」、「知」之說?
    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樊遲問什麼是仁,孔子說:「愛人。」樊遲又問什麼是智,孔子說:「善於識別人。」樊遲沒有想通這番話。
  • 《論語》中的顏回
    學生尊師曰子,師呼學生以名。顏回,字子淵,《論語》書為顏淵。《論語》中有關顏淵的語錄有22章。顏淵以德行稱,在孔門弟子中被列為「德行」第一。孔子曾多次稱讚他。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
  • 「論語」為什麼可以被譽為中國的「聖經」?
    而《論語》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高度總結的重要文獻。能夠體現儒家基本思想,對後代政治,思想,文學藝術等方面都產生了巨大影響。據記載,《論語》一書主要由仲弓,子遊和子夏商討起草,而後和少數留在魯國的弟子以及再傳弟子完成,用於紀念孔夫子,擔心師道失傳。子夏開創了章句的讀法,乃至漢儒曰:「章句發明始於子夏。」
  • 子夏山上有子夏,杏花村裡有杏花│汾酒百賢007:子夏
    相傳春秋末、戰國初,孔聖人弟子子夏退隱於此,設教西河,遺有石室,子夏山由此得名。子夏山上至今留有石室一孔及汲水石盆一個,盆內清水盈盈,終年不竭,為子夏休養之處。石室即為當年子夏的隱居之所,位於子夏山一陡峭崖壁之上,距地面約100米。這是一處天然石灰巖洞,高10米,深20米,命為「隱堂洞」。
  • 子夏山水
    ,在子夏山裡還鑲嵌著一座珍珠般的水庫,古代時候,孔子的弟子子夏在馬西和神堂村一代教過不少學生,他們個個都很出色,因而這個千年文化的傳播者子夏在我們文水很出名,當地百姓因此把這座伴隨過子夏的大山取名子夏山,山下修有子夏廟,從此當時子夏故事在當地一一傳開,時至今日,還能耳聞目睹不少子夏當時從事文化傳播時期的古蹟,看,子夏廟低部流淌著一條小河,那水就是由神堂水庫流出來的,有山有水,文化底蘊又很深。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二十一:賢賢易色
    出自《論語·學而篇》:「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對這句成語,有不同的解釋。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中,對「賢賢易色」的解釋是:兩個賢字,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因為中國文字有時候是假借的。第二個賢字是名詞,指賢人,即學問修養好的人。
  • 《論語》中的「仁」出現在哪些句子裡
    孔子的《論語》「仁」出現的概率據楊伯峻先生《論語譯註》統計,在《論語》中,提及「仁」的地方共109次。而出現「仁」被孔子賦予不同的解釋的場景出現有66處之多。》863字,《陽貨》1019字,《微子》618字,《子張》824字,《堯曰》370字,在20篇裡頭,篇名字數未計在內,將二十篇字數相加,可得出《論語》的總字數為15900字。
  • 《論語》中關於孝的知識點,你知道幾個?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其弟子言行的一部經典著作,全書反映了以孔子為主要代表的儒家思想,這些思想有很大一部分在今天仍具有相當的正確性。恰逢母親節,這裡主要歸納一下關於孝的幾個知識點:1)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翻譯:孔子說,年輕人在家要孝敬父母,外出要尊敬兄長,做事情謹慎誠信,愛護眾人,親近有才德的人。
  • 孔子在論語中關於孝的四個層次
    #孝##論語##國學經典##孔子#孔子極其重視孝,要求人們對自己的父母盡孝道,無論他們在世或去世,都應如此。,盡孝時不應違背禮的規定,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孝。他主張,屬於家庭倫理範疇的孝道,不能越出作為政治倫理原則的「禮」的規定。可見,孝不是隨意的,必須受禮的規制,依禮而行才是孝。
  • 出自《論語》中的成語(四)
    出自《論語》中的成語(四) 《鄉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