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論語》中的成語(四)
《鄉黨篇》
【侃侃誾誾(yín)】——形容和悅而從容不迫地談話。
原句:《論語·鄉黨》:「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
【鞠躬屏氣】——指彎腰曲體,屏住呼吸,一副恭謹畏葸的樣子。
【斂容屏氣】——斂容:收起笑容,態度變得嚴肅。屏氣:閉住氣不敢出聲。比喻有所 畏懼而恭敬謹慎,不敢稍微放肆。
【屏氣凝神】——屏氣:抑制呼吸;凝神:聚精會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違心一致。
【屏聲斂息】——形容靜悄悄不出聲息。
原句:《論語·鄉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厭:滿足;膾:細切的肉。糧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 細越好。形容食物要精製細做。
原句:《論語·鄉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先進篇》
【三復白圭】——指慎於言行。
原句:《論語·先進》:「南容三復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不得其死】——指人不得好死。也表示對惡人的詛咒。原句:《論語·先進》:「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一仍舊貫】——一:都,全;仍:因襲,依照;貫:習慣的辦法。執照老規矩辦事, 沒有絲毫改變。
原句:《論語·先進》:「魯人為長府,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
【言必有中】——中:正對上。指一說話就能說到點子上。原句:《論語·先進》:「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登堂入室】【升堂入室】——堂、室:古代宮室,前面是堂,後面是室。登上廳堂, 進入內室。比喻學問或技能從淺到深,達到很高的水平。
原句:《論語·先進》:「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過猶不及】——過:過分;猶:象;不及:達不到。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 樣,都是不合適的。
原句:《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鳴鼓而攻】——比喻宣布罪狀,遣責或聲討。
原句:《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一日之長】年齡大或資格老的自謙說法。
原句:《論語·先進》:「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有勇知方】——有勇氣且知道義。
原句:《論語·先進》:「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春風沂水】——原意是大人和兒童在沂水洗個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指放情自然, 曠達高尚的生活樂趣。
【沂水弦歌】——指知時處世,逍遙遊樂。
【沂水舞雩(yú)】——指知時處世,逍遙遊樂。
原句:《論語·先進》:「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顏淵篇》
【克己復禮】——克:克制。儒家指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於「禮」。
原句:《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加 給別人。
原句:《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內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內心並不感到慚愧不安,即沒有做有愧於心的事。原句:《論語·顏淵》:「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指萬事皆由天命註定。
原句:《論語·顏淵》:「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恭而有禮】——恭:恭敬;禮:禮節。恭敬又有禮節。
【四海之內皆兄弟】——普天下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樣。
原句:《論語·顏淵》:「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浸潤之譖】——比喻暗中誹謗別人的壞話。
原句:《論語·顏淵》:「浸潤之譖,膚受之訴,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
【足食足兵】——食:糧食;兵:武器。糧食充足,武備修整。
【必不得已】——必然不能得止。指形勢使得非如此不可。表示無可奈何的意思。原句:《論語·顏淵》:「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
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一句話說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馬拉的車也難追上。指話 說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數。
【駟不及舌】——駟:古時由四匹馬拉的車;舌:指說的話。一句話說出口,四匹馬拉 的車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話說出來,再也無法收回。
原句:《論語·顏淵》:「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喜愛他時,總想叫他活著;討厭他時,總想叫他死掉。 指極度地憑個人愛憎對待人。
原句:《論語·顏淵》:「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片言折獄】——片言:極少的幾句話;折獄:判決訴訟案件。原意是能用簡單的幾句 話判決訟事。後指能用幾句話就斷定雙方爭論的是非。
原句:《論語·顏淵》:「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
【成人之美】——成:成就。成全別人的好事。
原句:《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風行草偃】——風吹過的時候,草就倒伏。舊時比喻用仁德感化,人們自然心悅誠服。
【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風過草倒一般。
原句:《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察言觀色】——察:詳審。觀察別人的說話或臉色。多指揣摸別人的心意。 原句:《論語·顏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一朝之忿】——朝:早晨;忿:氣忿。一時的氣忿。
原句:《論語·顏淵》:「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以文會友】——指通過文章來結交朋友。
原句:《論語·顏淵》:「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人。」
《子路篇》
【名正言順】【名不正言不順】——名:名分,名義;順:合理、順當。原指名分正當, 說話合理。後多指做某事名義正當,道理也說得通。
原句:《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手足無措】——措:安放。手腳不知放到哪兒好。形容舉動慌張,或無法應付。原句:《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魯衛之政】——比喻情況相同或相似。魯是周朝周公的封國,衛是周公之弟康叔的封 國,兩國的政治情況也像兄弟一樣差不多。
原句:《論語·子路》:「魯衛之政,兄弟也。」
【勝殘去殺】——感化殘暴的人使其不再作惡,便可廢除死刑。也指以德化民,太平至
治。
原句:《論語·子路》:「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
【一言興邦】——指一句話可以興國。
原句:《論語·子路》:「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
【近悅遠來】——使近處的人受到好處而高興,遠方的人聞風就會前來投奔。舊指當權 者給人恩惠,以便籠絡人心。
【邇安遠至】——謂近居之民以政治清明而歡樂,遠地之民則聞風而附。指政治清明。原句:《論語·子路》:「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
【欲速不達】【欲速則不達】——速:快;達:達到。指過於性急圖快,反而不能達到 目的。
原句:《論語·子路》:「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父為子隱】——父親為兒子隱藏劣跡。
【子為父隱】——兒子為父親隱瞞劣跡。
原句:《論語·子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言必信,行必果】——信:守信用;果:果斷,堅決。說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 辦到。
原句:《論語·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
【鬥筲之人】【鬥筲之器】——鬥:容器,一鬥=十升;筲:竹器,容一鬥兩升。形容人 的氣量狹小,見識短淺。
原句:《論語·子路》:「噫!鬥筲之人,何足算也?」【和而不同】——和:和睦;同:苟同。和睦地相處,但不隨便附和。原句:《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剛毅木訥】——剛:堅強;毅:果決;木:質樸;訥:說話遲鈍,此處指言語謹慎。 孔子稱頌人的四種品質。
原句:《論語·子路》:「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素材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