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四十七:中庸之道

2020-12-18 馬國欣369

中庸之道

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個成語,指為人處世當恰如其分,恰到好處,既不能「不及」也不能「過分」。中,無過無不及。庸,平常。

出自《論語·雍也篇》:「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孔子在這裡是針對當時的社會背景而說的,孔子認為:「春秋時期中庸作為至高無尚的道德標準,百姓缺乏這種道德已經很久了。」

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聖、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 「太平和合」境界。中庸之道的所包含的思想內涵極其廣泛,可以說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有時候又是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不是用極為簡短的內容所概括的。

相關焦點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四十五:敬而遠之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四十五:敬而遠之敬而遠之敬之而又不親近之意。指對於某些人即不願理睬他,又不願得罪他,不得不見面時對他客客氣氣,平時絕不接近他。出自《論語·雍也篇》:「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樊遲,名須,字子遲。孔子的學生,從小貧窮,但讀書刻苦。未拜孔子為師之前,他已在季氏宰冉求處任職。孔子回魯後拜孔子為師。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二十一:賢賢易色
    出自《論語·學而篇》:「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對這句成語,有不同的解釋。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中,對「賢賢易色」的解釋是:兩個賢字,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因為中國文字有時候是假借的。第二個賢字是名詞,指賢人,即學問修養好的人。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四十八:博施濟眾
    出自《論語·雍也篇》:「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有一次,子貢問孔子:「假若有一個人,他能給老百姓很多好處又能周濟大眾,怎麼樣?可以算是仁人了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簡直是聖人了!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三十五:心有餘而力不足
    出自《論語·裡仁篇》:「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仁」是我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在孔子的倡導下,儒家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悌、忠、恕、禮、知、義、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四十一:訥言敏行
    出自《論語·裡仁篇》:「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這是孔子的一句名言,目的是告誡人們,說話應當謹慎,因為禍從口出,說話不謹慎,傷害自己又傷害他人,招來麻煩甚至招致災禍。而做事情則應該敏捷、幹練、勤奮,不應該拖拖拉拉、磨磨蹭蹭。
  • 「中庸之道」的個人理解
    中庸之道,出自《論語·庸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就是不偏不倚,中正平和,無過不及的處世哲學。那麼中庸之道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奉為處世之經典。現學現用,真的是這樣嗎?現實中的「老好人」為人處世就是中庸之道嗎?
  • 國學智慧|《論語》中的五則成語小故事
    【典故】春秋·孔子《論語·先進》:「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故事】孔子的學生非常多,其中有個名叫子路的,他個性勇猛豪爽。有一次,子路在彈奏瑟時,孔子聽出琴聲裡充滿豪放勇武的肅殺之氣。【典故】春秋·孔子《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故事】魯定公沉迷酒色,孔子大為不滿,就帶領學生們來到衛國。衛靈公言而無信,只給子路一人安排了官職。孔子只好帶領其他學生離開衛國,另謀出路。衛出公繼位後,派子路去請孔子到衛國輔政。
  • 這五十個日常應用的成語,都出自《論語》
    《論語》是四書五經之一,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是兩千年來讀書求學的必修課程,雖然僅僅一萬兩千字,但出自《論語》的成語竟達數百個之多,即使你沒讀過《論語》,但這些成語,你肯定很多都聽過、見過。下面我們就列舉五十個出自《論語》的日常成語:一,朝聞夕死。——《論語.裡仁》釋義:假如早上能聽聞到真理,就算晚上去死也心甘情願。比喻人對真理的追求非常迫切。
  • 何謂「中庸之道」
    後用「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的處世態度。「中庸」既是一種倫理學說,同時也代表了一種思想方法,強調內心之「中」與外在之「節」的準確契合,以達到「和」的大功用;而「中」的基本原則是適度、無過不及、恰到好處。中庸之道是由孔子最早提出來的。《論語》所載雖然不多,卻是儒家學說中最基本的內容。如《論語·庸也》所載: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 兒童蒙學經典,《論語·雍也》篇,成語一次全學會
    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裡鄉黨乎!」(論語·雍也)裘:皮衣。形容生活豪奢。元·不忽木《點絳唇·辭朝》套曲:「草衣木食,勝如肥馬輕裘。」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五十一:求仁得仁
    出自《論語·述而篇》:「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衛國的太子蒯聵因謀殺衛靈公夫人南子未遂,出奔於宋,不久逃亡晉國。衛靈公死,立蒯聵之子蒯輒,即衛靈公的孫子為君(即衛出公)。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三 暴虎馮河
    暴虎馮河出自《論語·述而篇》:「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 語文老師:這份出自《論語》的成語大全給孩子收藏好,學習有用
    語文老師:這份出自《論語》的成語大全給孩子收藏好,學習有用《論語》是儒家經典作品之一,古代曾有半步《論語》治天下的說法,可見《論語》這本書影響之廣大。《論語》作為以孔子及孔子弟子言行編著而成的書籍,其思想影響了古代社會結構,甚至延續至今。書中雖說一些思想多有不符合現代社會價值觀,但大部分經典語句不乏哲理智慧,被現今廣泛運用到教育、寫作、影視等等領域方面。而在語文學習之中,孩子們也會學到一些論語之中句子。例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吾日三省乎吾身」「溫故而知新」等等句子。
  • 一個成語,一段故事,觀光君講故事之不恥下問
    一個成語,一段故事,觀光君講故事之不恥下問 2020-08-08 18: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一個成語,一段故事,觀光君講故事之三省吾身
    一個成語,一段故事,觀光君講故事之三省吾身 2020-08-05 14: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成語故事 · 春秋】後生可畏
    成語出處:《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成語釋義:後生,年輕人,後輩;畏,敬畏。年輕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過前輩。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 中庸之道,萬古之慧
    雖然在論語中「中庸」一詞基本沒出現過,但中庸的思想卻時時閃現,如孔子評價他的弟子們是這樣說的:「高柴愚直,曾參遲鈍,顓孫師偏激,仲由魯莽。」意思是說,他的這些學生各有所偏,不合中行,必須糾正他們的品質和德行。還有一次,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二人誰更好呢?」孔子回答說:「子張過分,子夏不足。」
  • 《論語》和邯鄲成語競賽,我校再獲佳績!
    2019年7月7日,英國中文教育促進會二〇一九年「齊魯文化《論語》和邯鄲杯成語學習競賽」在倫敦西敏寺大學成功舉辦,我校派出參賽的六組十三人次的代表隊分別獲得了競賽組及表演組的金牌
  • 每日成語故事之侃侃而談
    【成語】:侃侃而談【拼音】:kǎn kǎn ér tán【解釋】:侃侃:理直氣壯,從容不迫。理直氣壯、從容不迫地說話。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二十四:溫良恭儉讓
    出自《論語·學而篇》:「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春秋時期,頓子國(今項城市南頓鎮)有個人姓陳名亢,字「子禽」,又字「子亢」。子禽十八歲入孔門,拜孔子為師,後跟隨孔子到了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