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智慧|《論語》中的五則成語小故事

2020-12-26 中成明德書院

-1-

升 堂 入 室

【釋義】原來比喻學習所達到的境地有程度深淺差別,後來多用以讚揚人在學問或技能方面的造詣高深。

【典故】春秋·孔子《論語·先進》:「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故事】孔子的學生非常多,其中有個名叫子路的,他個性勇猛豪爽。

有一次,子路在彈奏瑟時,孔子聽出琴聲裡充滿豪放勇武的肅殺之氣。孔子主張「仁」與「中庸之道」,見子路所表現的與自己的主張不合,就說:「你的琴聲太狂放,你一點都不像我的學生。」其他學生見孔子如此評論子路,從此再也不敬重子路了。

孔子得知此事後,意識到其他學生誤會了他的意思,就為子路辯解「子路的學問已達到登堂的水準,只不過尚未達到入室的境界,你們幹萬不能看輕他。」其他學生們聽完孔子的話,又像以往那樣尊敬子路了。

-2-

名 正 言 順

【釋義】指做某事名義正當,道理上說得通。

【典故】春秋·孔子《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故事】魯定公沉迷酒色,孔子大為不滿,就帶領學生們來到衛國。衛靈公言而無信,只給子路一人安排了官職。孔子只好帶領其他學生離開衛國,另謀出路。衛出公繼位後,派子路去請孔子到衛國輔政。孔子對子路說:「只有名義正當,說話合理,才能幹成大事。」

-3-

死 而 無 悔

【釋義】形容態度堅決。

【典故】春秋·孔子《論語·述而》:「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故事】有一次,孔子外出講學,子路佩劍跟隨著保護孔子。子路說自已像箭,不必要費盡心思讀書了。孔子說,讀書有好處,可以使人變得有勇有謀。於是,子路問孔子,如果三軍當統帥時,應該依靠什麼樣的人。孔子說,他不願與那些空手打虎及徒步過河的有勇無謀的人一起去打仗,跟著有勇有謀的人一起去打仗,即使是戰死了,也沒有什麼遺憾的。

-4-

分 崩 離 析

【釋義】形容內部發生禍亂。

【典故】春秋·孔子《論語·季氏》:「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故事】春秋時,魯國大夫季康子住在費邑,他雖然只是個卿大夫,但權勢極大,甚至超出時任國君魯哀公。季康子為了擴大和鞏固權力,想併吞附近的小國顓臾[ zhuān yú ]。

冉有和子路當時是季康子的謀臣。他們一起去求教孔子如何對待這件事。孔子批評冉有和子路不該不阻止季康子,他們都推卸責任。

於是,孔子對他們進行了更深層次的批評:「治理一個國家,不必去擔憂土地和人口有多少;應該多去想想怎樣使百姓安居樂業。百姓安定了,國家就會富強。這時,再施行政教來廣泛招致遠方的百姓,讓他們安居樂業。你們輔佐季康子,使遠方的百姓離心、不來歸附,百姓有異心而不和,國家內部分裂。在自己國家處於分崩離析的情況下,你們還想武力吞併顓臾,我看,恐怕季康子的禍患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啊!」

註:顓臾[ zhuān yú ],春秋國名。風姓,相傳是伏羲之後。故城在今山東省費縣西北,為魯國的附庸。

-5-

道 聽 途 說

【釋義】在路上聽到沒有根據的言論或傳聞,再去傳給別人。

【典故】春秋·孔子《論語·陽貨》:「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故事】春秋時,齊國有個叫毛空的人,喜歡聽小道消息,然後再把小道消息津津有味地講給別人。

有一次,毛空聽到一隻鴨和塊肉的事,覺得非常稀奇,就去講給艾子聽。

毛空說「有人養了一隻特別能生蛋的鴨,那鴨一天能生一百多個蛋。」見艾子笑了,他又說:「那天,天上掉下了一塊三十丈長、十丈寬的肉。」艾子笑著問:「有那樣長的肉嗎?」毛空急忙改口說:「噢,那就是二十丈長。」艾子仍不相信。他又改口:「一定是十丈長。」艾子笑著問:「那隻鴨是誰家養的?那塊肉掉在了哪裡呢?」毛空支支吾吾說不出來,只好說:「我是在路上聽人說的。」

相關焦點

  • 國學進校園|國學名師馬海軍為北大附中南山分校領讀國學《論語》
    12月14日,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首次國學講座精彩活動在學術報告廳成功舉辦。深圳中小學國學教育名師、大有書院院長馬海軍以「為什麼讀經典-吟誦《論語》」為主題,給初中部七年級師生上了一場高質量的吟誦經典課。
  • 成語故事雕蟲小技
    成語解釋成語雕蟲小技拼音diāo chóng
  • 成語故事-指鹿為馬
    指鹿為馬的故事示例東床已招佳婿,何似以羊易牛;西鄰縱有責言,終難指鹿為馬。(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七)上期成語故事-望梅止渴輕輕鬆鬆學成語讓孩子愛上學習每一個成語背後,都有一個寓意深遠的故事,蘊涵著豐富的智慧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 錢穆,梁啓超,楊絳,林語堂,餘秋雨:為什麼要讀《論語》?
    《論語》被譽為萬世之書,天下之學,經典中的經典。自古以來,《論語》一直備受推崇:思想家章太炎說:讀《三字經》不如讀《百家姓》,讀《百家姓》不如讀諸子百家,讀諸子百家不如讀《論語》。國學大師錢穆認為:《論語》自西漢以來,為中國識字人一部人人必讀書。
  • 國學課 古人藏在成語裡的智慧,獲益匪淺...
    ,在數千年的歷史與文化中,始終保有旺盛的生命力。忙裡偷閒,「偷懶」也是智慧?黃庭堅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他在政治風暴中幾經沉浮,始終以灑脫平靜的心態面對榮辱得失。黃庭堅曾作詩「人生政自無閒暇,忙裡偷閒得幾回」,忙裡偷閒這個成語便出自於此。「偷閒」二字可以看出古人的智慧,它非常形象地體現了文人的一種情懷和雅趣,雖然胸懷天下,立志高遠,但是還要忙裡偷閒,張弛有度。「偷」字意義不好,但用在這個成語中非常形象生動。
  • 成語故事一鳴驚人
    成語解釋成語一鳴驚人
  • ...公安局】全民學國學 國學經典入機關│ 國學經典勵志名言100句...
    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按照縣委、縣政府《關於在全縣開展「全民學國學」活動的實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縣局成立「全民學國學」、「國學經典進機關」學習推進領導小組,召開專題會議,制定了「全民學國學」學習計劃和學習內容,進行集中學習、日常學習、周交流和月評比等學習方式
  • 【磁縣公安局】全民學國學 國學經典入機關│ 國學經典勵志名言100...
    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按照縣委、縣政府《關於在全縣開展「全民學國學」活動的實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縣局成立「全民學國學」、「國學經典進機關」學習推進領導小組,召開專題會議,制定了「全民學國學」學習計劃和學習內容,進行集中學習、日常學習、周交流和月評比等學習方式
  • 成語舞臺「男一號」當之無愧!國學少年大放光彩!
    上周在河北衛視播出的龍印《成語天下》第二季第五期中,出現了一匹小小黑馬,他幾乎成為第五期的「男一號」,吸引了眾多網友關注,他就是20號選手馬思涵。在第五期中,馬思涵從頭至尾1分未失,在最後一個環節「扭轉乾坤」中,更是連對7題,直接贏得對戰,成為全場最高分。令人不得不感慨,果然自古英雄出少年!
  • 品讀國學經典 傳承中華智慧
    國學,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對修身齊家、為人處世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和借鑑意義。12月19日下午,全國政協委員、教授王秦豐做客第30期伯鴻講堂(桐鄉),從《老子》《論語》《孟子》《大學》《中庸》5本國學經典出發,帶領讀者朋友領略國學的魅力。
  • 「貝貝國學 宅家課堂」成語故事:八仙過海
    多來自於古代經典或著作、歷史故事和人們的口頭故事,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個新成語,探索背後的小故事吧!八仙過海讀音:bā xiān guò hǎi出自:明·無名氏《八仙過海》第二折:「則俺這八仙過海神通大,方顯這眾聖歸山道法強,端的萬古名揚。」解釋:相傳八仙過海時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術。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四十五:敬而遠之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四十五:敬而遠之敬而遠之敬之而又不親近之意。指對於某些人即不願理睬他,又不願得罪他,不得不見面時對他客客氣氣,平時絕不接近他。出自《論語·雍也篇》:「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樊遲,名須,字子遲。孔子的學生,從小貧窮,但讀書刻苦。未拜孔子為師之前,他已在季氏宰冉求處任職。孔子回魯後拜孔子為師。
  • 國學明珠,中華智慧,成語典故之飲鴆止渴
    說起成語「飲鴆止渴」,我們首先需要全面了解「鴆」這個字。「鴆」的讀音為「zhèn」,它在漢語字典中有三種解釋:①古代傳說中的一種毒鳥。②用毒鳥鴆的羽毛泡製成的毒酒。③用毒酒害人。顯然,在「飲鴆止渴」這個成語中,「鴆」的意思是上述第②種——用毒鳥鴆的羽毛泡製成的毒酒。明白了「鴆」的意思,那麼成語「飲鴆止渴」的字面意思就一目了然了——喝毒酒來止渴。眾所周知,成語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它所蘊含的意思絕不是字面意思的簡單相加,而是隱含於字面之下,且伴隨著一個歷史悠久的故事。這個故事我們稱之為典故。
  • 100條古代國學智慧經典語句,有譯文,適合講話致辭經驗交流發言
    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國學是國粹,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國學的文化底蘊、哲學思辨、文明傳承,都是現代人為之自豪的。作為文秘工作者,代領導立言,適時地在講話、致辭、經驗交流、表態發言中引經據典,也是可以的。以下經典句子分享給大家:1.
  • 「貝貝國學 宅家課堂」成語故事系列 專心致志
    成語是中華文化中最具特色的語言形式,是我國國學中最重要組成部分,簡單的文字就可以表達深度的意義。成語積累中華文化中有千千萬萬的成語故事,與「專心致志」意思相同的成語也有很多,我們一起積累起來吧!聚精會神:原指君臣協力,集思廣益。後用來形容集中精神,專心一意。全神貫註:全副精神高度集中。
  •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論語》的教育智慧 第74集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其中蘊含著豐富而至高的教育智慧及管理智慧。作者的講述深入淺出,既貫通儒釋道中國傳統文化,又能貼近普通人的生活實際,對我們提高生命智慧、實現人生價值大有裨益。     《中華文化大講堂》節目近期傾情推出155集「《論語》的教育智慧」節目,主講嘉賓王自超老師以自己多年教學實踐的心得,教給您《論語》的教育智慧。歡迎大家關注、收聽!
  • 三字經,古詩詞,聲律啟蒙,成語故事,國學啟蒙到底應該怎麼做?
    書中涉及中國古代的著名人物、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風俗禮儀、生老病死、婚喪嫁娶、鳥獸花木、朝廷文武、飲食器用、宮室珍寶、文事科第、釋道鬼神等諸多內容,對許多的成語出處作了介紹,還有許多警句、格言,至今仍然傳誦不絕。但是書中也有一些封建觀點,對於現代人來說難以認同。叮噹媽說:《幼學瓊林》都是古文,學前孩子明顯不適合,小學高年級及中學生有一定古文基礎的可以學習。
  • 成語從未如此有趣,《婷婷講成語故事》新書發布
    他表示,嶽麓書社作為中南出版傳媒集團旗下的一家專業古籍出版社,一直致力於古籍整理、國學經典及傳統文化讀物出版,此次與婷婷姐姐團隊緊密合作,出版的《婷婷講成語故事》解決了孩子學習成語的難題。據介紹,《婷婷講成語故事》將成語典故、情景劇、益智遊戲融為一體,引導孩子聽、讀、寫、學,幫助他們提升表達能力,提高作文水平,積累文學素養。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四十八:博施濟眾
    出自《論語·雍也篇》:「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有一次,子貢問孔子:「假若有一個人,他能給老百姓很多好處又能周濟大眾,怎麼樣?可以算是仁人了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簡直是聖人了!
  • 《婷婷講成語故事》在京首發 把中國成語「演給孩子聽」
    當天,深受家長孩子們喜愛的兒童詩教開創者、中國首個入選「全球創新教育100強」項目創始人、《婷婷講成語故事》作者婷婷姐姐身著一身精美漢服登場,和小讀者們一起唱古詩,並圍繞新作《婷婷講成語故事》,分享了有趣的成語故事和學習成語的方法。「《婷婷講成語故事》是嶽麓書社與婷婷姐姐繼《小學必背古詩75首(附10首)》之後的再度強強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