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為政第二·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子曰:色難

2021-02-08 騰訊網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遊問什麼是孝,孔子說:現在所講的孝,說是能夠養活父母就夠了。對於狗、馬之類的動物,都是能養活,不尊敬,這兩者之間又有什麼區別呢?】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和顏悅色是件難事。遇到事情,由年輕人去勞作;有酒有肉,長輩先吃,難道這就是孝嗎?】

子遊是孔子學生言偃,少孔子四十五歲,子夏前文有過介紹。兩段合在一起,就會發現孔子把外在和內在的孝都講明白了,先說養活,是在外的,再說和顏悅色,是內在的情感。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這句首先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反思,兩千多年前,孔子批評把養活當做孝順,然而當今社會依舊如此。我們以為讓父母待在老家、或一起生活,不再勞作,不餓著、冷著就是對父母的愛,這是錯誤的,不尊敬父母就真的和養動物沒差別,更何況現如今動物被照顧得比人舒坦。什麼是尊敬,每個人都心知肚明,就看是否真能做到。

《禮記·祭義篇》說:「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孝敬父母從行為上要尊敬,從臉色語氣上要溫和。有一個護士考題是這樣的:有一個人,不講道理,好哭鬧,生活又不能自理,別人伺候也不配合,你該怎麼處理?很考生都說,這樣的照顧不了,太難了!當考官說,這是一個七個月大的嬰兒!所有人又都說:那這樣的可以照顧。老人和孩子這麼大區別嗎?父母老了,行動變慢,反應變慢,愛嘮叨、不講理、難伺候是常態,我們能做到父母當年做的一樣嗎?

現在自動繳費機器盛行,那天我看到一個老人笨拙的拿出手機,用微信掃碼充值,後來銀行卡錢不夠,充值失敗,一旁的兒子突然暴躁起來,嘴裡說著難聽的話,老人像個犯錯的孩子站在旁邊,一聲不吭,面無表情。很多父母即使老了也沒歇著,還在做兒女的免費保姆,做家務帶孫子,沒有報酬先不談,被數落倒是常態。起碼的尊敬,該有的好臉色我們給了工作中的上級,給了客戶,唯獨沒有給父母,是沒有時間顧及,還是父母的不計較嬌慣了我們呢?

西方文化中只強調對孩子要無條件的愛,這和中國核心文化不同,我們講究反哺,更何況「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要盡孝,我們也該回饋無條件的愛給父母。

溫馨提示:點關注,不迷路

相關焦點

  • 讀四書·論語丨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摘自:《論語·為政第二·第七章》原文:子遊問孝。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子夏問孝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2.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翻譯】子夏問孝於孔子。孔子說:「孝,和顏悅色地對待父母,做到這一點很難呀。二、上一章「子遊問孝」,孔子強調「敬」;此章「子夏問孝」,孔子強調「愛」。敬與愛,有所不同,學者須玩味之。《孝經》云:「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
    摘自:《論語·為政第二·第八章》 原文: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譯文:子夏問什麼是孝道,孔子說:「侍奉父母經常保持和顏悅色最難。遇到事情,由年輕人去做;有好吃好喝的,讓老年人享受,難道這樣就是孝嗎?」 朱子解讀:食,音嗣。色難,謂事親之際,惟色為難也。食,飯也。先生,父兄也。饌,飲食之也。曾,猶嘗也。
  • 『⒉7』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⒉7』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 《論語》晨讀,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 ,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曰^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 何以別^乎註:^入聲字短讀;*關鍵字重讀;~強調或語氣長讀。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不敬,何以別乎?」故上孝養志,其次養色,其次養體。貴其禮,不貪其養,禮順心和,養雖不備,可也。養體、養色、養志三養,養體是飲食供奉之養,養色與下章有關,養志是孟子之說,這三個層次分別還是很得大義的。
  • 孔子在論語中關於孝的四個層次
    第一、無違子曰:「無違。」 #孝##論語##國學經典##孔子#孔子極其重視孝,要求人們對自己的父母盡孝道,無論他們在世或去世,都應如此。,盡孝時不應違背禮的規定,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孝。他主張,屬於家庭倫理範疇的孝道,不能越出作為政治倫理原則的「禮」的規定。
  • 《悟學.第三十一篇》何為色難?
    《悟學.第三十一篇》論語.為政第二.新解讀(五)悟學.十八子 20200111 亥-子《為政第二》共二十四章。闡述了孔子關於治國理政,學習與思考,君子與修身,知與知人,孝等五方面的儒家思想。 關於孝,有以下四章。
  • 《論語》中的子夏
    《孔子家語·弟子行》說:「學之深,送迎必敬,上交下接若截焉,是卜商之行也。」朱熹《論語集注》:「自曾子以下,篤實無若子夏。」蓋子夏謹信勤篤,學術根柢比較紮實深厚,自成學派。《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孔子既沒,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可見當時確有影響。《論語》中有關子夏的言行記載比較多,有20章。
  • 傳統文化 ┃《論語》10句話,說「孝」
    三、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第二》譯意:直譯就是「讓父母只擔憂子女的疾病」,還不能表達出子女對父母疼愛的深義。所以我們意譯為「除生病不能避免外,不要讓父母擔憂子女的任何事情」。這樣就能使讀者明白的理解孔子所要表達的思想。
  • 《論語心解 為政篇第二》:2.6孟武伯問孝
    2.6孟武伯1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譯文】孟武伯向孔子詢問孝道。孔子說:「父母只擔心他的疾病(就是孝道)!」【注釋】1.孟武伯,孟懿子的兒子,姓仲孫,諡號「武」。孟子的五世祖。【心解】關於孝,在《為政篇》裡一共有四個人問孝,一個是孟懿子,一個是孟武伯,一個是子遊,一個是子夏。
  • 有名之堂論語解讀 為政篇第二
    為政篇第二 【原文】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原文】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譯文】 子遊問行孝之道,孔子說:「如今所謂的孝,只是說能夠贍養父母便足夠了。然而,就是犬馬都能夠得到飼養。
  • 《論語》|養活父母就是孝?孔子說動物也會,真正的孝不是這樣
    我們很多人都認為,孝順父母就是贍養他們,他們需要幹的體力活,自己替他們代勞,不讓他們動手,讓他們吃飽穿暖,覺得這樣做就夠孝順,孔子卻說這些只是屬於低層次的孝。這讓人很不理解了,都做到這份上,還不叫孝,還要怎麼樣?孔子認為,讓父母吃飽活著,就與飼養動物沒有什麼區別?我們想想看養寵物,是不是這樣?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子曰攻乎異端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翻譯】孔子說:「致力於異端之學,對為政是有害的。」【注釋】異端:《集注》:非聖人之道而別為一端。子夏所云之「小道」。深攻小道則有害。此種解讀正如子夏所云「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2、攻乎異端:做多頭學問,不能執一。如鼯wú鼠五能,不成一技,這是有害的。3、異端:不同於自己所學;攻:攻擊,批判。
  • 《論語》中關於孝的知識點,你知道幾個?
    在父母沒有過分要求的情況下,儘可能的滿足他們,這是孝的基本原則。如果父母做錯了,還需要完全響應和滿足麼?下面一條回答你。3)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翻譯:孔子說,侍奉父母,如果發現父母有不對的地方,就應該婉轉地規勸;如果父母沒有聽從的意思,仍應當恭敬侍奉,不要冒犯他們。儘管心內憂慮,但不要怨恨。
  • 解讀《論語》中四段話,看孔子是如何因材施教給不同的人講解孝道
    《論語》為政篇 第二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非想解析;子夏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孝道中最難的事情,就是始終如一和顏悅色地對待父母。有事情需要處理,就讓晚輩去辦,有好吃好喝得,先讓父母享用,難道這就算盡孝了嗎?」
  • 「無違」是指不違背禮儀還是不違背真誠的心意
    《論語為政5》,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孟懿子請教什麼是孝。孔子說:「不要違背禮制。」
  • 馬氏論語正義—為政篇6-10
    2.6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翻譯:孟武伯請教孝的問題,孔子說:「父母,對他們著急和憂慮的事情要有所回應。」——————————————2.7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翻譯:子遊請教孝的問題,孔子說:「如今所謂的孝,就是能夠給父母一口吃的。
  • 《論語》的說理藝術
    木朽則質腐,難能雕鏤;宰予竟晝寢,不堪教育。言者設喻以說理,通俗易懂,形象生動。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季康子問使民章」
    否則,即使放鹽再多,一天時間也醃不成鹹菜。蘿蔔變成鹹菜的過程,就叫「化」。《日講四書解義》:季康子是魯大夫,問於孔子,謂:「使百姓敬於我而不敢慢,忠於我而不敢欺,相勸於為善而不敢息(停止,怠慢),何道可以致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