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心解 為政篇第二》:2.6孟武伯問孝

2021-01-19 大德堂語文

2.6孟武伯1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譯文】

孟武伯向孔子詢問孝道。孔子說:「父母只擔心他的疾病(就是孝道)!」

【注釋】

1.孟武伯,孟懿子的兒子,姓仲孫,諡號「武」。孟子的五世祖。

【心解】

關於孝,在《為政篇》裡一共有四個人問孝,一個是孟懿子,一個是孟武伯,一個是子遊,一個是子夏。這說明在那個時候,什麼是孝是一個欲辨不清的問題,也是一個大家都很關心的問題,很有意思的一點是,孔子給每個人的回答其實都不一樣,有的是點到即止,比如給孟懿子的回答就是「無違」二字,再多的話情願告訴一個不相干的樊遲,也不告訴你孟懿子,自己琢磨去;有的是引而不發,比如子遊問孝,先將兩種情況說清楚,「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與「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一個反問,「不敬,何以別乎?」,你自己去琢磨去吧,答案還需要我說嗎?

有的呢,不正面回答,你孟武伯問孝,我知道你是什麼樣的人,我知道你在孝方面的問題,我不說你哪方面存在的問題,我只說,你父母擔心什麼,可憐天下父母心呀,做父母擔心孩子在外的安全,擔心孩子在外面會不會生病,生病了會不會有人照顧,當然做父母的更擔心自己的子女能不能「三十而立」,立功立德,能不能在社會上站得住腳,其實做父母夠累得了。

那麼做子女的怎樣才能算是盡孝呢?什麼也不讓父母操心呀才是孝道呀!不用擔心子女的學業功課,不用擔心子女的功德修養,不用擔心子女身體狀況,不用擔心子女的身心安全,等等。但身體狀況有的時候真的由不得自己,我們能盡力做好的就是自己的功德修養方面,那我們可以看出,做子女的在自己所能為的方面努力就是盡孝道。

那個孟武伯呢,被諡號為「武」,這是一個褒謚。什麼樣的情況下被諡為「武」呢?不怕麻煩,將謚號為「武」的通常情況羅列於下:

剛強直理曰武;威強敵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誇志多窮曰武;威強睿德曰武;除偽寧真曰武;威強恢遠曰武;帥眾以順曰武;保大定功曰武;剛強以順曰武;闢土斥境曰武;折衝禦侮曰武;除奸靖難曰武;拓地開封曰武;肅將天威曰武;安民和眾曰武;克有天下曰武;睿智不殺曰武;恤民除害曰武;赴敵無避曰武;德威遐暢曰武。

概括一下,能被諡為「武」的,大致在二個方面做得不錯,一個是武功,比如威強敵德曰武;一個是武德,比如睿智不殺曰武,德威遐暢曰武。但這樣的人,大致可能會在武德與身體方面讓人擔憂的,所以孔子回答說,「父母唯其疾之憂」是謂孝吧!

本文由大德堂語文原創,特此聲明!

相關焦點

  • 論語為政第二2.4、2.5、2.6原文及翻譯
    論語為政第二2.論語為政第二2.5原文及翻譯「原文」:孟懿子①問孝,子曰:「無違。」「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孟懿子向孔子求問為孝之道。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後來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說『不要違背』。」樊遲問:「不要違背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在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照禮的要求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要按照禮的要求安葬他們,並按照禮的要求祭祀他們。」
  • 《論語》求知|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原文】2·6 孟武伯(1)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2)。」 【注釋】(1)孟武伯:孟懿子之子,名彘,諡號武。(2)父母唯其疾之憂:楊伯峻先生說:其,代詞,相當於「他的」、「他們的」。但是這裡的「其」代指的是父母呢,還是兒女呢?便有兩說。王充《論衡 問孔篇》說:「武伯善憂父母,故曰,唯其疾之憂。」《淮南子 說林》說:「憂父之疾者有子,治之者醫。」高誘《注》云:「父母唯其疾之憂,故曰憂之者子。」可見王充、高誘都以為「其」字是指代父母而言。
  • 有名之堂論語解讀 為政篇第二
    為政篇第二 【原文】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原文】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 《論語》晨讀,孟武伯問孝.子曰 :「父母唯其疾之憂.」
    由此,孔子的話大概有三種理解:1,父母總是擔心孩子的疾病,(所以孩子要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不讓父母憂慮),這就是孝了。這種解釋從之者多。2,如果孩子表現優秀,父母僅僅只是擔心孩子的疾病(而不擔心其他),這就是孝了。
  • 「論語心解」「子貢問曰」
    論語心解《論語》是言說不盡的……面對這部指導人生實踐的語錄體經典,不同時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圍繞自己的生活體驗,對它做出不同的解讀。這也是我們00後的優秀學生們鬥膽來分享自我思考與闡釋的原因,我們生活的時代賦予了我們不同的人生體驗。
  • 《論語》: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孟武伯問什麼是孝道,唯子有疾病時,父母憂之。其餘一切不能使父母憂。孟武伯是孟懿子的長子,名彘,武是其諡號。孟武伯為人子,孝順父母,不能使父母為孩子擔憂 。天下父母都是為了孩子,所以有愁不完的事。曾子也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終始。一個孩子自己身體受到傷害,讓父母如何活得下去。古代「二十四孝」中有郭巨埋兒奉母的故事,雖然奉行孝道,可是沒有智慧的孝道,這樣的孝是不能提倡的。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 論語正本為政篇2.7 名實相符,方能領悟儒學義理之精微
    2.7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幾篇問孝都挺有意思的。皆是出在為政篇。皆是春秋筆法也。以齊家之道言治國之道也。此是其邏輯所在。概國治必先齊家也。這章的微言大義在哪裡呢?
  • 《論語心解 為政篇第二》:2.22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2.22子曰:「人而無信1,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2,小車無軏3,其何以行之哉?」2、大車:指牛車。輗(ní):大車轅和車轅前橫木相接的關鍵。3、小車:指馬車。軏(yuè)的:馬車轅前橫木兩端的木銷。【譯文】孔子說:「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真不知道他怎麼處世,這就像牛車沒輗 ,馬車沒有軏一樣,那車怎麼能走呢?」
  •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04:23來自小施時光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對父母,要特別為他們的疾病擔憂。這裡的孟武伯就是孟懿子的兒子,孟武伯跑來問孔子什麼是孝,孔子說「父母唯其疾之憂」這裡的「父母唯其疾之憂」這句話有三種解釋。第一種是,對父母,你一定要擔心父母生病這件事兒,因為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所以父母生病了一定要衣不解帶,天天繞著父母為他們服侍。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季康子問使民章」
    【原文】2.20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四書通觀》:前章「何為則民服」之問,可見哀公之弱。此章「使之」一事,可見季氏之強。夫子答之,蓋謂舉錯之權在上而又不失其宜,如此何患乎弱。
  • 馬氏論語正義—為政篇6-10
    2.6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翻譯:孟武伯請教孝的問題,孔子說:「父母,對他們著急和憂慮的事情要有所回應。」——————————————2.7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翻譯:子遊請教孝的問題,孔子說:「如今所謂的孝,就是能夠給父母一口吃的。
  • 「論語心解」「哀公問社於宰我」
    論語心解八佾篇第二十一則《論語》是言說不盡的……面對這部指導人生實踐的語錄體經典,不同時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圍繞自己的生活體驗,對它做出不同的解讀。這也是我們00後的優秀學生們鬥膽來分享自我思考與闡釋的原因,我們生活的時代賦予了我們不同的人生體驗。
  • 傳統文化 ┃《論語》10句話,說「孝」
    ——《論語.為政第二》譯意:父母在世的時候,要以禮侍奉;在父母去世後,要以禮安葬、祭祀他們,這些禮節是誠敬之心的體現,要認真對待,不可怠慢。引申:守禮即是孝。全文如下孟懿子向孔子問孝道。孔子說:「不要違背禮。」樊遲為孔子趕車。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子夏問孝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2.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翻譯】子夏問孝於孔子。孔子說:「孝,和顏悅色地對待父母,做到這一點很難呀。二、上一章「子遊問孝」,孔子強調「敬」;此章「子夏問孝」,孔子強調「愛」。敬與愛,有所不同,學者須玩味之。《孝經》云:「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父母唯其疾之憂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孟武子問孔子什麼是孝,孔子說:父母只有兒女生病與否這一個擔憂】孟武伯名叫仲孫彘,孟懿子的兒子,「武」是諡號,前一段是他父親問孝,現在兒子來問。「其」是代名詞,指「他的,他們的」之意。這裡有兩種解釋,一是兒女擔心父母生病,二是父母擔心兒女生病,我取後者。
  • 論語為政第二2.22、2.23、2.24原文及翻譯
    論語為政第二2.論語為政第二2.23原文及翻譯「原文」:子張問:「十世①可知也?」「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子張問孔子:「今後十世可以預先知道嗎?」孔子回答說:「商朝繼承了夏朝的禮儀制度,所廢除和發展的部分是可以知道的;周朝繼承商朝的禮儀制度,所廢除的和所發展的內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如果有繼承周朝的,即使是百世之事,也是可以預先知道的。」
  • 「論語心解」「觚不觚」
    論語心解《論語》是言說不盡的……面對這部指導人生實踐的語錄體經典,不同時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圍繞自己的生活體驗,對它做出不同的解讀。這也是我們00後的優秀學生們鬥膽來分享自我思考與闡釋的原因,我們生活的時代賦予了我們不同的人生體驗。
  • 論語:為政篇第二十一篇
    >志於學說的是終於知道了學習的樂趣,不會貪玩,被玩幹擾,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高於玩的樂趣而立是到了這個年紀有自己的專長了,能夠獨立了,能夠自己養活自己了如果各位有不同看法,請在下面留言,我們可以一起討論下期預告:孟懿子問孝
  • 「論語心解」「裡仁為美」
    論語心解《論語》是言說不盡的……面對這部指導人生實踐的語錄體經典,不同時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圍繞自己的生活體驗,對它做出不同的解讀。這也是我們00後的優秀學生們鬥膽來分享自我思考與闡釋的原因,我們生活的時代賦予了我們不同的人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