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為政篇第二十一篇

2020-12-22 滅霸君

原文:子日: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不惑講的是不惑於外在的事物,沒有年輕的時候那麼多欲望,也不會輕易地被誘惑,我們要知道穩重,有價值觀,有使命,不會被外在物質困擾,做自己應該要做的事知天命講的是我們到了這個年紀後能夠知道,自己真正了解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不會跟自己較勁,戰勝了自己的內心,讓自己的內心更平和和穩定耳順說的是別人說我們不喜歡的話,我們能夠聽出道理來,好的話和不好的話都能聽,聽了後不會有情緒,聽到了不好的話不會跟人家吵,爭論。從心所欲,不逾矩說的是我很自由,自由的同時我知道什麼能做,做到知行合一了,知道了世界的規矩,而不會去抱怨,知道了規矩的好處志於學說的是終於知道了學習的樂趣,不會貪玩,被玩幹擾,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高於玩的樂趣而立是到了這個年紀有自己的專長了,能夠獨立了,能夠自己養活自己了如果各位有不同看法,請在下面留言,我們可以一起討論

下期預告: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論語#

相關焦點

  • 《論語》——為政篇,雙語版分享
    這段時間,我在跟著梁冬學習《論語》,在學習的過程中,我收穫非常多,前段時間,我為你分享了《論語》的學而篇,今天想為你分享《論語》的為政篇。《為政篇》主要講的是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和對人生階段的思考。我為你讀的翻譯出自英國漢學家理雅各,論語筆記出自梁冬。
  • 論語大義(崔栢滔)為政篇 第二十四章
    是身處不同位置的每一個為政的社會成員都要注意的問題。祭祀往往以求福為目的,然而,「神不享非禮」,祭祀表達的是文化認同,良好的政治必然是以文化為根基,推進文明教化,文化更重要的在於歷史沉澱。看到別人的祖先聲名顯赫,就拿來作為自己的祖先一樣去祭祀,這是諂媚求福,根本得不到佑護。
  • 有名之堂論語解讀 為政篇第二
    為政篇第二 【原文】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原文】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 論語大義(崔栢滔)為政篇 第二章
    【注釋】①詩三百:詩,指《詩經》一書,此書實有詩305篇,三百隻是舉其整數。②蔽:概括的意思。③思無邪:此為《詩經·魯頌》上的一句,該詩原文中的「思」字是語氣助詞,沒有實意;而孔子引用這句詩時,把無思作有思,借用了這個思字,把這裡的「思」作「思想」解。無邪,後世有兩種主流解讀,一解為「純正」,沒有邪惡;一解為「直」。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子曰攻乎異端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翻譯】孔子說:「致力於異端之學,對為政是有害的。」【注釋】異端:《集注》:非聖人之道而別為一端。三、為政者更應對此慎思,明辨。要結合「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等章節來加深理解,還要學會從歷史中學習和汲取經驗教訓。
  • 慶兒自解論語~讀南懷瑾《論語別裁》為政篇2.1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本章為《論語》:為政篇【注釋】①北辰:北極星。共(gǒng):同「拱」,環繞。【翻譯】孔子說:「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國家,自己就會像北極星那樣,安然處在自己的位置上,別的星辰都環繞著它。」我想這個為政,不是指的政治權利,更指的是為政的態度。
  • 論語:為政篇第三十五篇
    #論語因為他考慮的是怎麼樣讓我在這個團體中更加有權威,怎麼樣判斷正直的人和不正直的人呢前幾篇論語中寫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下期預告: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日:「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吾與回言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2.9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翻譯】孔子說:「我與顏回說話,他總是只聽而無問難,像是很愚笨的樣子。《論語》講「巧言令色,鮮矣仁。」「君子敏言慎行」、「君子訥言敏行」、「仁者,其言也訒」、「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都是這個意思。《論語》中,顏回講「無伐善,無施勞。」曾子稱讚顏回說:「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指顏回)嘗從事於斯矣。」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季康子問使民章」
    其原理是:《論語.學而第一》第二章: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所以,講《論語》這門課,是講給有識之士聽,講給仁人志士聽。不願意學習的人,或者不相信這些道理的人,可以略過不學。我也絕不「對牛彈琴」。正如孔夫子所說「過我門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鄉原乎。」理解了「孝慈則忠」,也就懂了「臨之以莊則敬」和「舉善而教不能則勸」,這都是叫為政者實施「身教」。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子張學幹祿章」
    《論語.子張》子遊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又: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為仁矣。」《論語.先進》柴也愚,參也魯,師也闢,由也喭。《論語·憲問》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論語·子張》子夏日:「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子夏問孝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2.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翻譯】子夏問孝於孔子。孔子說:「孝,和顏悅色地對待父母,做到這一點很難呀。《論語指月》:【原書批註:試把嬰兒嬉笑,與成人後在父母前顏色體會一番,便見「色難」處。】蓋念念在親,無時刻放下,真有視於無形,聽於無聲者。而後形乎四體,布乎動靜,所謂樂則生,生則惡e可已(止)也。此豈聲音笑貌所能為哉?2、順承父母之色為難。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子路篇 第一章
    【本篇引語】為政是孔門學問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為政的實踐中推行教化,貫徹正己正人的思想,需要面對很多具體問題。開篇第一章說明領導者個人的領導力如何確立,第二章是組織的制度保障,第三章強調文化思想對為政的重要,文化思想需要佔有一定的制高點和具有基本的出發點,這就是名。名正言順,是中國傳統政治學的基本原理。
  • 論語 | 為政篇第二十三
    孔子曰:「好古敏以求之」,《論語》所陳,多屬古今通義,所謂百世可知。此章孔子歷陳夏、殷、周三代之因革,而特提一禮字。禮,兼指一切政治制度,社會風俗,人心之內在,以及日常生活之現於外表,而又為當時大群體所共尊共守者。故只提一禮字,而歷史演變之種種重要事項,都可綜括無遺,且已並成一體。必具此眼光治史,乃可以鑑往而知來,而把握到人類文化進程之大趨。
  • 論語:為政篇第三十八篇
    #論語
  • 《論語心解 為政篇第二》:2.6孟武伯問孝
    【心解】關於孝,在《為政篇》裡一共有四個人問孝,一個是孟懿子,一個是孟武伯,一個是子遊,一個是子夏。
  • 論語:為政篇第二十九篇
    #論語
  • 《論語》:為政以德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②,居其所③而眾星共④之。」 【注釋】 ①為政篇:《為政篇》記述了孔子關於治理國家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張。為政,指國君治理國家政事。
  • 論語為政第二2.22、2.23、2.24原文及翻譯
    論語為政第二2.論語為政第二2.23原文及翻譯「原文」:子張問:「十世①可知也?」論語為政第二2.24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非其鬼①而祭之;諂②也。見義不為,無勇也。」以上就是論語為政第二2.22、2.23、2.24原文及翻譯,歡迎交流指正。更多內容請搜索95國學
  • 「有恥且格」中的「格」是什麼意思——《論語為政篇第二三》
    本篇從不同的二個方面來比較說明教導人民是以政還是以德,整頓人民是以刑還是以德所產生的不同效果,最後得出只有用德行來教導人民,用禮教來管束人民,老百姓才能知廉恥並且心悅誠服。治國理政,一般執政者做到道以政,齊以刑就認為不錯了。但孔子給了更高的要求,要「以德行來教化,以禮制來約束。」
  • 論語為政第二2.16、2.17、2.18原文及翻譯
    論語為政第二2.16原文及翻譯「原文」:第二種譯法很大程度上是鬥爭哲學的反映。第三種譯法則體現了儒家和而不同的氣度。論語為政第二2.17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由①,誨女②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