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大義(崔栢滔)為政篇 第二章

2020-12-12 論語會館

【原文】

子曰:「詩三百①,一言以蔽②之,曰;『思無邪』③。」

【注釋】

①詩三百:詩,指《詩經》一書,此書實有詩305篇,三百隻是舉其整數。②蔽:概括的意思。③思無邪:此為《詩經·魯頌》上的一句,該詩原文中的「思」字是語氣助詞,沒有實意;而孔子引用這句詩時,把無思作有思,借用了這個思字,把這裡的「思」作「思想」解。無邪,後世有兩種主流解讀,一解為「純正」,沒有邪惡;一解為「直」。

【釋義】

孔子說:「《詩經》洋洋三百首,其中有一句詩可以概括它們的全部要義,那就是:『思無邪』。」

【按語】

前一章講為政是教化民風以成就道德治化的重要手段,本章是講如何考察為政是否達到了目標要求。通過採集民風得到的詩可以了解民心民意,如果思無邪,則說明達到了為政推行教化的目標。同時,作為為政的重要補充和延續,也可以利用詩來移風易俗。這是一套社會公眾輿論考察系統,同時也是移風易俗的教化系統。現代條件下,輿情監測的研究已經很深入,手段也豐富多樣,然而,這裡提出的指導思想仍然具有時代意義。

【大義闡微】

《詩經·大序》這樣說: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衷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

這段文字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詩之所以產生的心理基礎,正因如此,詩能夠反映人們的心智情感,是確鑿無疑的。

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這段文字更進一步從社會心理的角度,說明詩可以驗證為政產生的效果,反映百姓民眾的呼聲,故可以通過考察詩風的特點,來作為為政得失的參考,同時,先王更是利用詩的特點推行教化,來移風易俗。

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從完整意義上說,詩有六種手法。

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jué)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

詩風成為檢驗政治得失成敗的指標之一,也是推行教化的重要手段。居上位的為政者和處下位的百姓民眾,都要重視這種上下溝通的渠道,遵循相應的原則,言之者無罪,才能廣開言路;聞之者足戒,才能利用好這一途徑修正為政的過失。相應的技巧就是「主文而譎諫」。

至於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國史明乎得失之跡,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情性,以風其上,達於事變而懷其舊俗者也,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是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是謂四始,詩之至也。

文學作品和文藝形式,是社會現實和社會心理的反應,而社會現實和社會心理可以認為是為政產生的結果,這樣,為政的效果與文學作品的內容和文藝風格之間形成了一定的對應關係,為政者注意這種關係,用它來檢視為政的得失,同時利用它的反作用力,使之影響社會心理,移風易俗。詩經是當時社會主要的文學作品,其藝術形式歸納有六種:風、賦、比、興、雅、頌。

既然是這樣的一種關係,詩經為代表的文學作品作為文化的內容,實質上已經與為政一起,成為實現整個社會道德治化這一目標的作用機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用現代的話說,就類似於文化與政治同為上層建築,由經濟基礎決定,同時,對經濟基礎又有反作用),這就要求無論它是正向的借鑑意義,還是反向的移風易俗,都要求它能夠真實地反映社會現實和社會心理;同時,作為為政的重要補充和延續,利用它移風易俗的指導思想,一定是與為政的指導思想相一致,那就是同樣是以天文化人文為基礎,以人天整體觀的方法論為指導,做到無邪於此。

所以,這裡孔子提到的思無邪,包含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是真實無邪,其二,是符合整體觀的方法論而無偏私曲斜。因而,作為這樣的文學作品的典範,詩三百都是符合這種標準因而具有既能夠作為政治得失的指示標,同時又能夠化導民風的雙重作用。

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詩經為什麼有美有惡,「上至於聖人,下至於淫奔之事」(宋朱熹),詩經皆如實地記述,這就是「真實無邪」地反映現實,這種不理想的現實,恰恰是為政失於正道的結果,故而為政者要深入地檢討,所謂聞之者足以戒。同時,以人天整體觀的方法論基礎為標準,對現實的臧否評價,微言大義的春秋筆法,讓人們能夠識得善惡美醜,從而引導人們的價值取向,進而影響社會心理,起到移風易俗的作用。

詩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遺產,孔子給予了高度的重視,詩三百中蘊含著豐富而重要的文化信息,詩之六義中的比興,更是學習傳統文化必備的思維方法的訓練,一直以來未得到學者足夠的重視,思維方式的缺失,必然導致文化內核的丟失,傳統文化的衰落,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歷來對詩有造詣的先儒,都從中得到極多的營養,這樣,他們的成就也遠遠不只是在詩詞歌賦之類的餘事上。

孟子深得詩教精髓,因而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進而應用這種思維方法發展了孔子的學說,奠定了其亞聖的地位;史上另一偉大的思想家荀子,同樣得到了詩教的傳承;毛澤東對詩有獨到的造詣,因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有深入的理解,應用它創造了不朽的事功,他超乎群倫的宏觀整體、比事屬物、取象比類、知微見著、直探本源的思維方式的獲得,不能不說得益於詩之教。

思無邪,包含另一方面的含義,就是正確的思維方法。對思維方法的訓練,是詩教重要的內容之一,後世學者從中得其一二者,即能獲得一定的成就,不能輕視詩教之功也。詩經中的問題都是作為社會人所面臨的問題,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人文環境,也就是為政所創造的社會環境下,對人內心情感觸動,這種內心觸發的情感,以何種方法表達,這些,都是詩教研究的問題。

以儒立說充分尊重人的真實情感。儒者人之需,人不只是生理的人,更是情感的人,有情感的人才有社會的人,情感是人所組成的社會的紐帶,男女之情也就是現代所謂的愛情又是觸發一切情感的基礎,儒家所謂「有夫婦,然後有父母」,沒有夫婦關係就根本沒有機會去談父子之情,則孝字無以立說。而夫婦建立的基礎,就是男女之情。這就是為什麼詩教從《關雎》開始的深刻用意。而關雎之教的意義在充分肯定人的真實情感的基礎上,要人們尊重自己人之為人的基本道德,指出有道德的君子處理這種情感的基本思維方法和做事原則,那就是,「發乎情,止乎禮」。

孔子講「不學詩,無以言」,無以言,遠遠不只是不會講話,更重要的是看問題、下結論所應用的思維的角度和方法,不學詩,就無從訓練思維方法。這一內涵在孔子關於詩的另一句話中得到了更加深入的闡釋,「其猶正牆面而立也歟」!(《論語》17.10章)

詩教的方法是什麼呢?在整體觀方法下的取象比類,詩經用比興的手法,表達人們內心之中被觸動的情感,所謂發乎情;而其心其行則有所依止,就是禮。這裡的禮是整體觀方法下做事的原則和方法,在整體觀的條件下,人們才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眾人才會有共同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才有共同認可的禮的標準,並將其確定為固定的行為模式,這是禮產生的基礎。我們看到,《詩經》中大多是對「公」與「大」的褒揚,而對於極端和自私則予以諷戒。

嗚呼,詩教之不傳幾何哉!詩教的復興,也必然是文化的復興。

當然,詩教的精神,在不同的時代,必然有其各自的具體展現形式。

孔子杏壇講學圖

相關焦點

  • 論語大義(崔栢滔)為政篇 第二十四章
    【按語】在前面一章的基礎之上,本章進一步從反面指出兩種極易產生的不良政治現象,一種是為求得不當的功利,不當為而強為之;一種是義當所為之事,卻不去作為。這樣積久必然成弊,在客觀上,就為形成不良政治氣候製造了垃圾,創造了條件。是身處不同位置的每一個為政的社會成員都要注意的問題。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子路篇 第一章
    【本篇引語】為政是孔門學問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為政的實踐中推行教化,貫徹正己正人的思想,需要面對很多具體問題。開篇第一章說明領導者個人的領導力如何確立,第二章是組織的制度保障,第三章強調文化思想對為政的重要,文化思想需要佔有一定的制高點和具有基本的出發點,這就是名。名正言順,是中國傳統政治學的基本原理。
  • 論語大義(崔栢滔)泰伯篇 第八章
    【按語】本章又一次見到孔子對詩教的重視,同時孔子又重禮樂之化。後世詩學不能做到詩無邪,不盡正,而禮樂文化也淪喪,幾乎到了無存的地步,而孔子也就只留在了語言文字之間,只是一個符號了。【大義闡微】孔子倡導六藝之學,詩、書、禮、樂、易、春秋,以這些作為教導弟子的內容,後人概括孔門學問有「言在《論語》,行在《孝經》」之說,孔子重視詩教、禮教、樂教,這在《論語》中有明顯的痕跡。
  • 論語大義(崔栢滔)鄉黨篇 第一章
    論語12.1章中,顏淵問仁之目,孔子回答他:「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本鄉黨篇,就是在當時的條件下,按禮的標準,對此視、聽、言、動加以具體化。顏淵聽了以後回答說:「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這一表態中所說的「請事斯語」的具體內容,即如何把「斯語」見之於己身之行事之中,在本鄉黨篇中得以落實。
  • 論語大義(崔栢滔)雍也篇 第一章
    【本篇引語】《論語》通過前面四篇,對孔門學問基礎進行了系統的介紹,接著在公冶長篇第五中,我們也見識了古今人物的學問實踐,本篇在前述內容的基礎上,吐露更多學問內容,重點解決學問進步的階梯次第,以及學問步驟中的火候心法,指明了十分具體的路徑和方法,幫助學者實現學問境界的升華。
  • 論語大義(崔栢滔)堯曰篇 第二章
    孔子說:「為政不重教化,犯罪就殺戮,這叫做虐;在苗頭出現的時候不予及時地戒除,坐視其長大成為公害的時候,才出手打擊邀取功名,這叫做暴;自己漠視法令卻期望企圖以法令來整治算計別人,這叫做賊;還有一種,在許諾的時候,還能表現出慷慨大度,可是在兌現的時候,暗地裡交待下屬推諉刁難,企圖賴帳。」【按語】本章講工作方法和工作態度。
  • 論語大義(崔栢滔)泰伯篇 第十八章
    【大義闡微】這裡的與,是給予,交給。為何只言舜禹,而不言大堯,是由於舜和禹有其不同於堯的共性,那就是,他們都從別人手中接受了天下。故棄他說而取此義。《論語》本篇中利用孔子的話,通過釐清為政以成德的學問指標,力圖使之正本清源。告誡人們,舜和禹都是通過接受別人禪位而有天下不假,但是更重要的是還是自身所具有的德行成就,而不是簡單的別人的給予。至於後世有如漢末魏晉之間曹氏、司馬氏等禪位的鬧劇,不過徒然以毀滅自己的德業為代價,遺臭於萬世罷了,深為大方者所不齒。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子張篇 第一章
    【本篇引語】本篇相當於孔門弟子的畢業論壇,畢業論文展,也相當於學術報告會,集中展示孔門弟子的成就,表現了孔子對後代的教化之功,而孔門學問承襲脈絡,在此也能略現端倪。【大義闡微】中國古代基層社會中有舉薦制度,每十個青年中,選出一個比較有能力、有學問的人,作為幹部儲備,這種十選一的人才,稱為士。上古選舉人才的精神在漢代還有應用。古人這種以舉薦為特徵的人才激勵和選拔方法,與現代選舉制度有所不同。後來,士的概念有所延伸。
  • 論語大義(崔栢滔)堯曰篇 第一章
    本篇用三章的篇幅,把為政要點做了最為深刻系統全面的概括,堪稱為政寶典。5.工作的基本原則第二章講工作方法和態度第三章講君子(領導者)的素養弟子在孔子門下,完成學問修養,有所成就,就可以被受之以政,使於四方。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學而篇 第一章
    【本篇引語】《論語》以學拉開孔門的大幕,彰顯學在孔門中的位置。設立仁為最高的精神目標,以學問的方式追求至道,創萬世師表,開立學門,大批量地為社會培養人才,敦化社會風氣,有志的君子因之而獲得立身處世行道的理論依據和道義支持,這都是孔子的貢獻,也是《論語》以學而開篇的宗旨。
  • 論語大義(崔栢滔)八佾篇 第一章
    【本篇引語】本篇內容主要講禮樂制度,剖析禮樂文化的內涵,沒有按全書通例使用季氏作為篇名,而是選用八佾,以之取其象而比其類,可見,《論語》作者在命篇名時既遵循一定規則又有所變通,而表達特別的用心。《論語》全書在首篇以「學」立意之後,明確學問的方法和途徑;次篇講為政立德,確立指導思想;接下來的本篇,則重在禮樂制度,屬於手段和措施,為政立德通過禮樂文化具體落實實施。這就已經見到了《論語》整體謀篇布局的大義。
  • 論語大義(崔栢滔)衛靈公篇 第一章
    【本篇引語】本篇以衛靈公開篇,孔子不言軍旅,而願意以俎豆之事輔佐一國之君,篇末以孔子禮待盲人樂師的相師之道回應,內涵深刻,以寫意手法傳遞出了禮樂文化精髓,點明孔子之所以不回答衛靈公之問,「明日遂行」,其原因就是靈公無道:放著孔子指明的大道不走,尋求小道冒險。靈公最後也終於無道可走。
  • 論語大義(崔栢滔)先進篇 第三章
    【大義闡微】德行,得之於心,效之於行,以身行得,這是孔門學問的正果。退而求其次,得三才。雖然尚還沒有達到學問的最高境界,根據個人潛質,也可以開發出三種才能,這是孔門學問的副產品,也可以以此為助道品,繼續向前進修德業。
  • 論語大義(崔栢滔)衛靈公篇 第十四章
    【大義闡微】《孔子家語·賢君》、《韓詩外傳》、劉向《說苑·臣術篇》都提到這樣的事,子貢問孔子曰:「今之人臣孰為賢?」孔子曰:「吾未識也,往者齊有鮑叔,鄭有子皮,賢者也。」子貢曰:「然則齊無管仲,鄭無子產乎?」子曰:「賜,汝徒知其一,不知其二,汝聞進賢為賢耶?用力為賢耶?」子貢曰:「進賢為賢?」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吾與回言章」
    《日講四書解義》:此一章書,是孔子深贊顏回悟道之妙也。顏回是孔子弟子。孔門高弟,唯顏子已具聖人體段,故孔子稱讚之曰:「我與顏回講論道理,至於終日之久,所言不止一端。在他人必有所疑,而有待於問難,回則默默聽受,絕無一語問難,有類於愚人者。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子張篇 第六章
    【大義闡微】有了前面一章中所說的學問功夫,日積月累,自然就會博學。君子之學通過累積學識來構建基礎,使人能夠站得更高、更穩,更加堅定自己的志向,而不是積累龐雜的知識最終使人無所適從。所以,博學的目的是篤志,使志向更加穩固、堅定,更好地把握方向,始終找準自己的用力點,鑽研下去。
  • 論語大義(崔栢滔)泰伯篇 第十九章
    舜禹以自己的德能繼承了堯的事業,這一章講堯所開創的事業。【大義闡微】關於堯帝的事功與禪讓的美德,《皇疏》引用王弼註解:「蕩蕩,無形無名之稱也。夫名所名者,生於善有所章,而惠有所存,善惡相須,而名分形焉。若夫大愛無私,惠將安在,至美無偏,名將何生。故則天成化,道同自然。
  • 有名之堂論語解讀 為政篇第二
    為政篇第二 【原文】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原文】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 論語大義(崔栢滔)陽貨篇 第七章
    【大義闡微】君子是嚮往、但還沒有進入大人境界的正在學習的人,由於不良的習染可以影響人格的自我塑造,所以,君子在做學問的途中,對於環境和朋友都要有所選擇,定向控制,使之成為助道的力量,而不要相反。「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季氏篇 第一章
    【本篇引語】春秋責備君子。君子修身治學,以學問護持社會,引導社會在正道上運行,這是君子的分內之責。而以季氏將有事於顓臾來責怪冉有、季路開篇,以為邦君夫人正名結尾,更強調君子在亂世中的責任。本篇內容多是學問要點的總結,既有君子修身治學的要點,也關乎中國文化中政治哲學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