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心解
八佾篇第二十一則
《論語》是言說不盡的……面對這部指導人生實踐的語錄體經典,不同時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圍繞自己的生活體驗,對它做出不同的解讀。這也是我們00後的優秀學生們鬥膽來分享自我思考與闡釋的原因,我們生活的時代賦予了我們不同的人生體驗。闡釋、解讀語錄之前,我們會參考前賢的經典解說,但更多會結合我們獨特的生命體驗去深入思考,故名「論語心解」。
——張珊老師寄語
原文: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翻譯:魯哀公向宰我問,做社主用什麼木。宰我答道:「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慄木,意思是使人民戰戰慄慄。」孔子聽說了這話,(責備宰我)說:「已經做了的事情不便再解釋了,已經完成的事情不便再挽救了,已經過去的事情不便再追究了。」
黃雨辰:
孔子教導宰我的內容顯然就是想要告訴宰我,對於過去的事情不必過於糾結,因為過去已經過去了,再糾結也沒有意義。人應該做的是著眼於當下和未來,而不是糾結過去。
另外,從文本來看,宰我的回答充分體現了一個學院派容易出現的重大問題,即不聯繫實際。魯哀公在問他怎麼做,他卻說以前人們是這麼做的,而且做的不怎麼好,對過去的事情發了一番批評, 最後並沒有給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宰我對禮儀的了解顯然是向孔子學習的。他學到了充分的理論知識,於是嘗試用理論知識分析問題,但最後也是只在自己的邏輯裡,沒有和別人的思路發生聯繫,也就脫離事實,沒有什麼實際的指導意義。可以說,宰我用高級的知識說了一句廢話。這啟示我們知識的作用是指導實踐,因此知識必須結合實踐,才能發揮它該有的作用。如果只是一味批評過去,不解決當下的問題,那麼知識也就失去了意義。
鄧芊一:
「既往不咎」的態度無疑對後世影響很大,但這種態度究竟是好是壞呢?
首先,孔子一定不認同「周朝使用慄木,意在使民戰慄」,所以才以「過去了」為由,持「不追究」態度。畢竟,如果一件事並沒有做錯,談什麼追不追究呢?那麼問題就變成,如果一件錯事已經發生或已成定局,便不去匡正、挽回、追責的做法,利弊孰多?
從好的方面看,不過分著眼過去的錯誤,可將重心放在現在和未來的更有意義的事情上。
但不好的方面來看,如果不積極反思,認識錯誤,便會在之後的行動、決策中造成更大的錯誤。如,我們考試後,都要做試卷改錯、反思總結。如果持著「既往不咎」的態度,把錯題置之不理,那肯定無法進步,甚至會退步。同時,不追究責任也不符合人之常情,特別是當某種行為越過了人的普遍道德底線的時候。如,一個殺人犯殺了人,司法體系如果持「既往不咎」的態度進行審判,予以免罪,勢必會引起眾怒公憤。
總體來說,我認為這種態度是弊大於利的。雖然不應過度沉溺錯誤之中,但以「過去了」為由,持「不追究」態度是很荒謬的。
劃重點啦~
1、魯哀公問宰我應當用什麼木材做社主,宰我卻答非所問地告訴他前朝的做法而沒有給出合適的解決方案。這告訴我們要將理論用到實踐當中去。
2、孔子雖然教誨宰我「既往不咎」,但此處切忌斷章取義,將其作為過去的一切錯誤都不用再追究理解。只有反省自身的過失,才能防止更大的問題,確保個人的發展。
今天這兩位同學的「心解」有沒有帶給你什麼啟發?
對本則論語內容的深入理解又引發了你對生活經驗的何種聯想?
人人生活樂不同,人人均可評《論語》,
歡迎大家積極留言,在評論區書寫自己的「心解」~
希望飛到光年外,
尋找安靜讀書的淨土。
編輯|沈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