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遊問什麼是孝,孔子說:現在所講的孝,說是能夠養活父母就夠了。對於狗、馬之類的動物,都是能養活,不尊敬,這兩者之間又有什麼區別呢?】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子夏問孝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2.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翻譯】子夏問孝於孔子。孔子說:「孝,和顏悅色地對待父母,做到這一點很難呀。父母有事時,弟子代勞;有酒食時,讓先生享用,難道這樣就是孝嗎?」【注釋】色:由內心的情緒而表現出來的顏色、神情。饌:zhuàn,食用。服:從事,致力 。曾:zēng ,豈,難道。
-
《論語》中關於孝的知識點,你知道幾個?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其弟子言行的一部經典著作,全書反映了以孔子為主要代表的儒家思想,這些思想有很大一部分在今天仍具有相當的正確性。恰逢母親節,這裡主要歸納一下關於孝的幾個知識點:1)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翻譯:孔子說,年輕人在家要孝敬父母,外出要尊敬兄長,做事情謹慎誠信,愛護眾人,親近有才德的人。
-
孔子在論語中關於孝的四個層次
可見,孝不是隨意的,必須受禮的規制,依禮而行才是孝。孟懿子是魯國的大夫,他遵循父親的遺囑向孔子學禮,自以為這樣就做到了孝,便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告訴他,孝親之道,只在於無違而已。 第二、父母唯其疾之憂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
色難:主動學習還是被動學習,決定了孩子未來的階層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論語》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
關於孝順父母,孔子為什麼強調「色難」
孔子對「孝」很重視,《論語》開頭的學而篇就多次提到了孝。在第二段裡,有子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子是孔子的學生,這裡傳達的也是孔子的思想。民間有俗語說,佛在家中坐,何必遠燒香。如果能好好善待自己的父母,就不一定要跑到很遠的地方為父母祈福燒香了。在為政篇中,又接連有孟懿子、孟武伯、子遊和子夏問孝,形成了4段關於「孝」的問答。
-
《論語》中的子夏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必使其心有所悟,力所能及,從而行之,德有所進。《論語》記子夏問學有三章,分別是問孝、問政、問詩。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為政》)子夏為莒父宰,問政。
-
【儒道春秋】儒家文化中「孝」的概念
著有《王陽明心學研究》、《荀子新論》、《將帥型企業家松下幸之助》等專著。2005年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開設國學講座,並常年為高校、政府各部委、大中型企業開設中國文化講座。本欄目內容摘自他的著作《儒家思想講演錄》。儒家文化中「孝」的概念「孝」是何義?《中庸》載:「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
《悟學.第三十一篇》何為色難?
25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 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譯文】孟懿子詢問孝,孔子說:「不違背。」樊遲為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向我詢問孝,我答覆說『不違背。』樊遲說:「什麼意思呢?」
-
關於孝,其實很多人並沒有弄明白
孔子金句: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為學第一)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 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為政第二)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
《論語》|養活父母就是孝?孔子說動物也會,真正的孝不是這樣
敬是發自內心的情感,贍養父母不是很難,難就難在能不能對自己的父母盡到恭敬之心。只有發自內心的敬,才能持久地奉養老人,而不會把孝當作一種負擔,也不會有不耐煩的心理。怎樣才算是孝敬父母呢?如果問現代人如何來孝敬父母?很多人就會說,要給父母多少多少錢,或者是說買好吃的、好穿的,還有的說讓他們住好一點,等等。現代人絕大多數人是與父母分開住的,沒有幾個人願意與父母一起住,有代溝是一方面,很多麻煩也是一方面。
-
卮、卩、色
卩,在周代就有了自成的體系。在《周禮 地官 掌節》中也有著詳細的記載。如,把手邦國的諸侯(在境內)用玉卩,把手都城和邊界的大夫(在境內)用犀牛角作的卩,出使山陵之國用刻有虎形的銅卩,出使平土之國用刻有人形的銅卩,出使湖澤之國用刻有龍形的銅卩,管門守關的用竹卩,管理貨貝和財物交換的用用刻有印章的卩,管理道路交通的用飾有五色羽毛的卩。
-
孝養家親,孔子曰:色難!壯麵說:容易!
相傳,有一次,朱棣在讀書的時候,發現一副對聯,上聯只有兩個字「色難」。求對「下聯」,一般的對聯以5字、7字居多,或者是多至十多字的長聯,可是像這樣只有兩個字的對聯,還真是不多見。超短對聯「色難」二字,把朱棣難住了!他絞盡腦汁,左思右想,卻一點靈感也沒有,百思不得其解,只能求助文武百官,公開徵集下聯。
-
傳統文化 ┃《論語》10句話,說「孝」
孝養父母,不能僅僅停留在物質保障的層次上,還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要體諒父母的感受,尊重父母的意願。不然的話,那就跟養犬馬沒什麼分別了。引申:孔子認為更重要的是孝要產生於內在的敬意,做到在父母面前和顏悅色才是真正懂得了孝法。這是孝法清除認識誤區,達到真實有效的根本要求。五、子夏問孝。子曰:色難。
-
《論語》晨讀,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 ,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曾皙死,曾元養曾子,必有酒肉。將撤,不請所與。問有餘,曰:「亡矣。」將以復進也。此所謂養口體者也。若曾子,則可謂養志也。事親若曾子者可也。曾元著重於一般人的口體之養,而孔門孝之代表曾子,則能提升到「養志」的境界,善體父母之志,這比單純的飲食供奉就高多。所以《孟子·盡心上》:說「食而弗愛,豕交之也;愛而弗敬,獸畜之也。」如果沒有愛敬於其中,單純的供養就跟養豬養狗一樣呀。與本章之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