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四書·論語丨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2021-03-01 享書社

摘自:《論語·為政第二·第七章》

原文: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譯文:子遊請教孝道,孔子說:「現在所說的孝,指的是養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馬,也都有人飼養。對父母如果不恭敬順從,那和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

朱子解讀:養,去聲。別,彼列反。子遊,孔子弟子,姓言,名偃。養,謂飲食供奉也。犬馬待人而食,亦若養然。言人畜犬馬,皆能有以養之,若能養其親而敬不至,則與養犬馬者何異。甚言不敬之罪,所以深警之也。胡氏曰:「世俗事親,能養足矣。狎恩恃愛,而不知其漸流於不敬,則非小失也。子遊聖門高弟,未必至此,聖人直恐其愛踰於敬,故以是深警發之也。

小文解讀:在本章中,孔子與子遊之間的談話,牽涉到的內容依然是「孝道」。不過,孔子在此處闡述的「孝道」,與前兩篇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他在本章中強調,身為子女者不但要贍養好父母親的身體,還要養好他們的心。只有心存尊敬與愛戴,才能給父母帶去快樂和幸福。若是將這套理論套用到治理國家的方針中去,為政者不但可以讓老百姓們吃飽穿暖,還能溫暖百姓的心,讓他們幸福快樂地生活下去。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古語還不錯

請幫點亮右下角在看,讓更多人一起學習

愛是供養

相關焦點

  • 『⒉7』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⒉7』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遊問孝之道,孔子回復他說:能養父母就是孝嗎?如果說養父母就是孝,那犬馬也能發揮養的功能,比如犬能守夜,馬能代勞,這也是能養,如果為人子只能養父母,而不能恭敬父母,這和犬馬供養主人有什麼區別呢?子遊是孔子的弟子,姓言,名偃。
  • 《論語》晨讀,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 ,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曰^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 何以別^乎註:^入聲字短讀;*關鍵字重讀;~強調或語氣長讀。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傅新營:明天就是中秋節了,今天來講對父母之敬,很和時節。請老王講析之。王德巖:我清理場地。本章的主旨,是說孝中的養與敬,實際上是對士人、君子之孝提出了比小人、庶人更高的要求。
  • 讀論語:為政第二·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子曰:色難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 【論語易解】2.7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譯文】       子遊問孝道。孔子說:「現在所謂孝,只是養活父母而已。但連犬馬都能養活人哩!一個人如果不尊敬父母,那和犬馬又有什麼區別呢?」
  • 孔子在論語中關於孝的四個層次
    做人子女的當能體會父母的用心,想到生命是父母賜予的,自己是父母守護長大的,念及此,怎麼會不去加以珍惜呢?然而世情卻正如《紅樓夢》中「好了歌」所云:「世入只曉神仙好,只有子孫忘不了,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子孫誰見了?」孝是對生命的一種報,烏鳥尚有反哺之心,羔羊尚知跪乳,何況是人呢孝實在是為人之本,所以孔子在《論語》一書中多次強調。
  • 《論語》中關於孝的知識點,你知道幾個?
    現在雖然沒有君主,但可以以國比君,對待自己的祖國,也要有必要時獻身祖國的覺悟。在父母沒有過分要求的情況下,儘可能的滿足他們,這是孝的基本原則。如果父母做錯了,還需要完全響應和滿足麼?下面一條回答你。3)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翻譯:孔子說,侍奉父母,如果發現父母有不對的地方,就應該婉轉地規勸;如果父母沒有聽從的意思,仍應當恭敬侍奉,不要冒犯他們。
  • 傳統文化 ┃《論語》10句話,說「孝」
    朱熹在《四書或問》中對此闡述的很清晰:為人子者,本以守父之道,不忍有改為之心。......其不可改,則終身不改,固不待言。其不可以待三年者,則又非常之變,亦不可以預言矣。善讀者推類而求之,或終身不改,或三年而改,或甚不得已,則不待三年而改,顧其所欲如何?但不忍之心,則不可無耳。
  • 《論語》|養活父母就是孝?孔子說動物也會,真正的孝不是這樣
    主人對寵物是細心呵護,讓他們吃的不是粗茶淡飯,而是精美的食物,有的寵物吃的食物有時候比主人的父母還好;聽不慣父母的嘮叨,對父母的一些要求不耐煩,對寵物卻很細心,給它們洗澡,洗完澡還要把毛吹乾;清理寵物的糞便也不嫌棄臭,天冷了還要為它們穿衣服,呵護備至。寵物死了,痛哭流涕,更有甚者,還要置辦墓地。如果孝順父母僅僅是贍養父母,滿足他們物質的需要,這與養個阿貓阿狗有什麼區別?
  • 《論語心解 為政篇第二》:2.6孟武伯問孝
    2.6孟武伯1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譯文】孟武伯向孔子詢問孝道。孔子說:「父母只擔心他的疾病(就是孝道)!」【注釋】1.孟武伯,孟懿子的兒子,姓仲孫,諡號「武」。孟子的五世祖。【心解】關於孝,在《為政篇》裡一共有四個人問孝,一個是孟懿子,一個是孟武伯,一個是子遊,一個是子夏。
  • 閒讀《論語》:子欲孝,而親不在,不得不說的孝道
    人到了一定年齡,才會理解父母的辛勞與愛護,可往往是理解後欲以孝回報父母時,而親人卻離去了。這種子欲孝,而親不在的痛苦,也是世間的遺缺之事。關於孝,在《論語》中孔子有幾處讓人感觸的言辭。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 百行孝為先—「孝」文化起源?
    「孝」字的漢字構成,上為老、下為子,意思是子能承其兩親,並能順其意。孝的觀念源遠流長,殷商的甲骨文中就已出現「孝」字。《論語-學而》中孔子說到「入則孝,出則悌,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孝悌」指的是孝敬父母、尊重長輩、友愛兄弟及關愛幼者的倫理行為,體現出感恩、回報和禮敬。推及一切皆加禮敬,善待他人,名曰行「仁」,此為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基礎。
  • 《論語·為政》連續四章問孝,你體會到什麼樣的人生意義?
    讓父母不為我們的生活勞累,不為我們的工作和學習操心,不為我們的前程勞苦奔波。至於生病,是人都不可避免,父母對我們健康的擔憂是血緣的不可分割,是天下父母之心的慈愛,父母對孩子無所保留的付出。減少父母的負擔,既是成就自己,也是對孝的深層理解,是對父母之恩的最好報答。第三孝是養而敬。
  • 孔子的孝道觀:孝可以,順不一定行
    1.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父母為子女的疾病擔憂)這對於各種熬夜追劇、打遊戲、蹦迪的年輕人來說無疑是種告誡,稍微注意下身體,父母再也不會擔心我們的髮際線問題。圖片來源於網絡2.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如今說的孝,只是能夠養活父母。
  • 論語正本為政篇2.7 名實相符,方能領悟儒學義理之精微
    2.7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幾篇問孝都挺有意思的。皆是出在為政篇。皆是春秋筆法也。以齊家之道言治國之道也。此是其邏輯所在。概國治必先齊家也。這章的微言大義在哪裡呢?
  • 【儒道春秋】儒家文化中「孝」的概念
    《尚書·無逸》引周公的話:「其在高宗,……作其即位,乃或亮陰,三年不言。」殷王小乙去世,兒子武丁即位。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亮陰」(兇廬)中靜默悼念父親三年。這說明,商朝統治者已開始把「孝」作為統治天下的重要指導思想。周公提這件事也是要突出這個思想的重要性。孔子的高足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李景林:論孝與仁
    關於孝的意義,我們先來看《論語·為政》篇:「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無違」,並不是簡單地說不要違背父母,其意義要在不違「禮」。《孝經·廣要道章》說:「禮者,敬而已矣。」唐玄宗註:「敬者,禮之本也。」禮的意義在於「敬」。
  • 《論語》晨讀,孟武伯問孝.子曰 :「父母唯其疾之憂.」
    明哲保身者,良知良能也,所謂不慮而知,不學而能者也,人皆有之,聖人與我同也。知保身者,則必愛身如寶。能愛身,則不敢不愛人。能愛人,則人必愛我。人愛我,則吾身保矣。能愛人,則不敢惡人。不惡人,則人不惡我。人不惡我,則吾身保矣。能愛身者,則必敬身如寶。能敬身,則不敢不敬人。能敬人,則人必敬我。人敬我,則吾身保矣。能敬身,則不敢慢人,不慢人,則人不慢我。人不慢我,則吾身保矣。
  • 解讀《論語》中四段話,看孔子是如何因材施教給不同的人講解孝道
    《論語》為政篇 第二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非想解析;子夏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孝道中最難的事情,就是始終如一和顏悅色地對待父母。有事情需要處理,就讓晚輩去辦,有好吃好喝得,先讓父母享用,難道這就算盡孝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