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論語·為政第二·第七章》
原文: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譯文:子遊請教孝道,孔子說:「現在所說的孝,指的是養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馬,也都有人飼養。對父母如果不恭敬順從,那和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
朱子解讀:養,去聲。別,彼列反。子遊,孔子弟子,姓言,名偃。養,謂飲食供奉也。犬馬待人而食,亦若養然。言人畜犬馬,皆能有以養之,若能養其親而敬不至,則與養犬馬者何異。甚言不敬之罪,所以深警之也。胡氏曰:「世俗事親,能養足矣。狎恩恃愛,而不知其漸流於不敬,則非小失也。子遊聖門高弟,未必至此,聖人直恐其愛踰於敬,故以是深警發之也。
小文解讀:在本章中,孔子與子遊之間的談話,牽涉到的內容依然是「孝道」。不過,孔子在此處闡述的「孝道」,與前兩篇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他在本章中強調,身為子女者不但要贍養好父母親的身體,還要養好他們的心。只有心存尊敬與愛戴,才能給父母帶去快樂和幸福。若是將這套理論套用到治理國家的方針中去,為政者不但可以讓老百姓們吃飽穿暖,還能溫暖百姓的心,讓他們幸福快樂地生活下去。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古語還不錯
請幫點亮右下角在看,讓更多人一起學習
愛是供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