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
2381字
全部閱讀約需要
6分鐘
本作品是對史圖館專欄的投稿,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作品並非嚴謹的歷史學術研究,僅供參考;未經授權,禁止二傳,違者必究。
本文作者:詩書耕讀泗水濱
卜商,姒姓,卜氏,名商,字子夏,為孔廟「四配十二哲」之一,以文學著稱。《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可見,孔子弟子中,子夏是以文學見長,而且是十分優異的。
子夏對於史書記載他「長於《詩》,深於《書》,明於《易》,著於《禮》」。《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記載「卜商,衛人,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歲,習於《詩》,能通其義,以文學著名。為人性不弘,好論精微,時人無以尚之。」
一.承上啟下
陸德明《經典釋文·敘錄》「易」部分,註解傳述人有「子夏、京房」諸人。流傳至今有《子夏易傳》十一卷,舊題為子夏撰,恐怕為後人偽造。《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子夏易傳》十一卷(內府藏本)舊本題「卜子夏撰」。案說《易》之家,最古者莫若是書。其偽中生偽,至一至再而未已者,亦莫若是書。……然則今本又出偽託,不但非子夏書,亦並非張弧書矣。流傳既久,姑存以備一家云爾。……又案:託名之書有知其贗作之人者,有不知其贗作之人者,不能一一歸其時代,故《漢書·藝文志》仍從其所託之時代為次。今亦悉從其例。」
現存《毛詩》有《大序》《小序》之說,《毛詩》的每首詩都有簡短的解釋文字,被稱為「小序」,而《關雎》的「小序」之後有較長的解讀文字,看上去像是總敘,被稱為「大序」。關於《序》的作者,歷來有爭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十五·詩序》:「案《詩序》之說,紛如聚訟。以為《大序》子夏作,《小序》子夏、毛公合作者,鄭玄《詩譜》也。以為子夏所序《詩》即今《毛詩序》者,王肅《家語注》也。以為衛宏受學謝曼卿、作《詩序》者,《後漢書·儒林傳》也。以為子夏所創,毛公及衛宏又加潤益者,《隋書·經籍志》也。以為子夏不序《詩》者,韓愈也。以為子夏惟裁初句,以下出於毛公者,成伯璵也。」
關於《論語》的編撰者問題,歷代爭論不休,總的來說當是孔子弟子或其再傳弟子編撰。具體有子夏、曾子的學生、子罕等多種說法,但都不具有說服力。鄭玄《六藝論》認為「《論語》,子夏、仲弓合撰」,子夏作為孔子弟子中文學的代表,一定對孔子的言論進行過整理,對《論語》的產生做出過貢獻,但將《論語》的編撰者歸結到子夏,恐怕仍有待商議。
應劭《風俗通義》雲「榖梁為子夏門人」。《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二十六·春秋榖梁傳註疏》「穀梁子名俶,字元始,一名赤。受《經》於子夏,為《經》作《傳》則當為穀梁子所自作。……公羊、穀梁既同師子夏,不應及見後師。」汪中《述學·補遺·荀卿子通論》認為「而《非相》《非十二子》《儒效》三篇每以仲尼、子弓並稱,……知荀卿之學實出於子夏、仲弓也」。
由於年代久遠,我們無法考證榖梁、公羊是否真的是子夏的弟子,但子夏作為「孔門四科」中文學科的代表人物,他對孔子思想的整理、發揮起到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後世學者一定受到了他的影響。
二.為王者師
《史記·儒林列傳》記載 「自孔子卒後,七十子之徒散遊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而不見。」《孔子家語》:「孔子卒後,(子夏)教於西河之上。魏文侯師事之,而諮國政焉。」
孔子的弟子而言,子夏的門人弟子恐怕是最多的,也是影響力最大的。《史記·儒林列傳》「如田子方、段幹木、吳起、禽滑釐之屬,皆受業於子夏之倫,為王者師。」《孔子家語》也有所記載,並且戰國時期雄主之一的魏文侯也是子夏的弟子。
從現代角度來說,李悝、吳起多多少少有法家、兵家的影子,禽滑釐則被認為是墨家代表,魏文侯則是霸業的代表:子夏的門徒真可謂「百花齊放」,由此也可見子夏在孔子死後時期的影響力之大。
三.三豕渡河
《呂氏春秋·察傳》「子夏之晉,過衛,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於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
古文獻錯亂的情況,主要有「誤」「脫」「衍」「倒」四大情況,誤,即訛誤,也就是文獻流傳過程中產生的文字錯誤;脫,即脫漏,也就是文獻流傳過程中遺漏的文字;衍,即衍文,也就是文獻流傳過程中多出來的文字;倒,即顛倒,也就是文獻流傳過程中文字顛倒錯亂的情況。《呂氏春秋》記載子夏發現的「三豕渡河」的問題,就是所謂的「誤」。《抱樸子內篇·遐覽》引古諺「書三寫,『魯』成『魚』,『帝』成『虎』」,因此產生了成語「魯魚亥豕」來代指書籍在撰寫或刻印過程中的文字錯誤。
陳垣先生在《校勘學釋例》中歸納出「校法四例」,即對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子夏「三豕渡河」的故事當用了理校法和他校法。
校勘學萌芽當在於先秦,正考父、孔子、子夏當是先秦校勘學的代表人物。後來秦火之災,先秦古籍損失慘重,給校勘提出了迫切要求,後來劉向、劉歆父子校理群書,對校勘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這就是後話了。
下一篇《人物誌》,主要講述深受子夏影響的荀卿子的「目錄」之功。
參考資料:
[1]王欣夫 《文獻學講義》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張舜徽 《中國文獻學》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程千帆、徐有富 《校讎廣義》 齊魯書社,1997.
[4]杜澤遜 《文獻學概要》 中華書局,2001.
[5]孫欽善 《中國古文獻學史》 中華書局,2014.
[6]孫欽善 《中國古文獻學》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7]阮元刻本《十三經註疏》 中華書局影印本
[8]《武英殿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影印本
[9]陳垣 《校勘學釋例》(《元典章校勘釋例》),中華書局,2016.
[10]司馬遷、三家注 《史記》 中華書局
[11]高誘 注 《呂氏春秋》
[12]陸德明 《經典釋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微信公眾號、頭條號、B站、微博、知乎、抖音、Youtube
@史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