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學人物誌:(三)子夏

2021-02-13 史圖館

本文共

2381字

全部閱讀約需要

6分鐘

本作品是對史圖館專欄的投稿,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作品並非嚴謹的歷史學術研究,僅供參考;未經授權,禁止二傳,違者必究。

本文作者:詩書耕讀泗水濱

       卜商,姒姓,卜氏,名商,字子夏,為孔廟「四配十二哲」之一,以文學著稱。《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可見,孔子弟子中,子夏是以文學見長,而且是十分優異的。

       子夏對於史書記載他「長於《詩》,深於《書》,明於《易》,著於《禮》」。《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記載「卜商,衛人,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歲,習於《詩》,能通其義,以文學著名。為人性不弘,好論精微,時人無以尚之。」

一.承上啟下

       陸德明《經典釋文·敘錄》「易」部分,註解傳述人有「子夏、京房」諸人。流傳至今有《子夏易傳》十一卷,舊題為子夏撰,恐怕為後人偽造。《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子夏易傳》十一卷(內府藏本)舊本題「卜子夏撰」。案說《易》之家,最古者莫若是書。其偽中生偽,至一至再而未已者,亦莫若是書。……然則今本又出偽託,不但非子夏書,亦並非張弧書矣。流傳既久,姑存以備一家云爾。……又案:託名之書有知其贗作之人者,有不知其贗作之人者,不能一一歸其時代,故《漢書·藝文志》仍從其所託之時代為次。今亦悉從其例。」

       現存《毛詩》有《大序》《小序》之說,《毛詩》的每首詩都有簡短的解釋文字,被稱為「小序」,而《關雎》的「小序」之後有較長的解讀文字,看上去像是總敘,被稱為「大序」。關於《序》的作者,歷來有爭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十五·詩序》:「案《詩序》之說,紛如聚訟。以為《大序》子夏作,《小序》子夏、毛公合作者,鄭玄《詩譜》也。以為子夏所序《詩》即今《毛詩序》者,王肅《家語注》也。以為衛宏受學謝曼卿、作《詩序》者,《後漢書·儒林傳》也。以為子夏所創,毛公及衛宏又加潤益者,《隋書·經籍志》也。以為子夏不序《詩》者,韓愈也。以為子夏惟裁初句,以下出於毛公者,成伯璵也。」

       關於《論語》的編撰者問題,歷代爭論不休,總的來說當是孔子弟子或其再傳弟子編撰。具體有子夏、曾子的學生、子罕等多種說法,但都不具有說服力。鄭玄《六藝論》認為「《論語》,子夏、仲弓合撰」,子夏作為孔子弟子中文學的代表,一定對孔子的言論進行過整理,對《論語》的產生做出過貢獻,但將《論語》的編撰者歸結到子夏,恐怕仍有待商議。

       應劭《風俗通義》雲「榖梁為子夏門人」。《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二十六·春秋榖梁傳註疏》「穀梁子名俶,字元始,一名赤。受《經》於子夏,為《經》作《傳》則當為穀梁子所自作。……公羊、穀梁既同師子夏,不應及見後師。」汪中《述學·補遺·荀卿子通論》認為「而《非相》《非十二子》《儒效》三篇每以仲尼、子弓並稱,……知荀卿之學實出於子夏、仲弓也」。

       由於年代久遠,我們無法考證榖梁、公羊是否真的是子夏的弟子,但子夏作為「孔門四科」中文學科的代表人物,他對孔子思想的整理、發揮起到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後世學者一定受到了他的影響。

二.為王者師

       《史記·儒林列傳》記載 「自孔子卒後,七十子之徒散遊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而不見。」《孔子家語》:「孔子卒後,(子夏)教於西河之上。魏文侯師事之,而諮國政焉。」

       孔子的弟子而言,子夏的門人弟子恐怕是最多的,也是影響力最大的。《史記·儒林列傳》「如田子方、段幹木、吳起、禽滑釐之屬,皆受業於子夏之倫,為王者師。」《孔子家語》也有所記載,並且戰國時期雄主之一的魏文侯也是子夏的弟子。

       從現代角度來說,李悝、吳起多多少少有法家、兵家的影子,禽滑釐則被認為是墨家代表,魏文侯則是霸業的代表:子夏的門徒真可謂「百花齊放」,由此也可見子夏在孔子死後時期的影響力之大。

三.三豕渡河

       《呂氏春秋·察傳》「子夏之晉,過衛,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於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

       古文獻錯亂的情況,主要有「誤」「脫」「衍」「倒」四大情況,誤,即訛誤,也就是文獻流傳過程中產生的文字錯誤;脫,即脫漏,也就是文獻流傳過程中遺漏的文字;衍,即衍文,也就是文獻流傳過程中多出來的文字;倒,即顛倒,也就是文獻流傳過程中文字顛倒錯亂的情況。《呂氏春秋》記載子夏發現的「三豕渡河」的問題,就是所謂的「誤」。《抱樸子內篇·遐覽》引古諺「書三寫,『魯』成『魚』,『帝』成『虎』」,因此產生了成語「魯魚亥豕」來代指書籍在撰寫或刻印過程中的文字錯誤。

       陳垣先生在《校勘學釋例》中歸納出「校法四例」,即對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子夏「三豕渡河」的故事當用了理校法和他校法。

       校勘學萌芽當在於先秦,正考父、孔子、子夏當是先秦校勘學的代表人物。後來秦火之災,先秦古籍損失慘重,給校勘提出了迫切要求,後來劉向、劉歆父子校理群書,對校勘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這就是後話了。

       下一篇《人物誌》,主要講述深受子夏影響的荀卿子的「目錄」之功。

參考資料:

[1]王欣夫 《文獻學講義》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張舜徽 《中國文獻學》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程千帆、徐有富 《校讎廣義》 齊魯書社,1997.

[4]杜澤遜 《文獻學概要》 中華書局,2001.

[5]孫欽善 《中國古文獻學史》 中華書局,2014.

[6]孫欽善 《中國古文獻學》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7]阮元刻本《十三經註疏》 中華書局影印本

[8]《武英殿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影印本

[9]陳垣 《校勘學釋例》(《元典章校勘釋例》),中華書局,2016.

[10]司馬遷、三家注 《史記》 中華書局

[11]高誘 注 《呂氏春秋》

[12]陸德明 《經典釋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微信公眾號、頭條號、B站、微博、知乎、抖音、Youtube
@史圖館

相關焦點

  • 文獻學人物誌:(六上)劉向、劉歆
    高祖劉邦四弟楚元王劉交玄孫,劉交子紅懿侯劉富,劉富子光祿大夫劉闢疆,闢疆子大宗正、陽城侯劉德,劉德子即劉向。《漢書·楚元王傳》:「向字子政,本名更生。年十二,以父德任為輦郎。既冠,以行修飭擢為諫大夫。」       劉歆,字子駿,劉向少子,建平元年改名劉秀,字穎叔。《楚元王傳》:「(向)少子歆,最知名。歆字子駿,少以通《詩》、《書》能屬文召見成帝,待詔宦者署,為黃門郎。
  • 子夏山上有子夏,杏花村裡有杏花│汾酒百賢007:子夏
    相傳春秋末、戰國初,孔聖人弟子子夏退隱於此,設教西河,遺有石室,子夏山由此得名。子夏山上至今留有石室一孔及汲水石盆一個,盆內清水盈盈,終年不竭,為子夏休養之處。石室即為當年子夏的隱居之所,位於子夏山一陡峭崖壁之上,距地面約100米。這是一處天然石灰巖洞,高10米,深20米,命為「隱堂洞」。
  • 《論語》中的子夏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卜商,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歲。」在孔門弟子中,與子遊並列為「文學」科。子夏在孔門弟子中的地位相對比較高,後世治「五經」的人,往往稱他們的學說得之於子夏的傳授。相傳《毛詩序》即為子夏所作,《春秋》之公羊、穀梁二家,也為子夏所傳,據說他還著有《易傳》。這些說法雖未必可信,但也反映了後人對他的推崇。
  • 史睿談數字人文與現代文獻學研究
    您在關注數字人文的同時,多年來也持續在進行文獻學研究和文獻學的理論思考,我們知道,去年3月,國家圖書館《文獻》雜誌編輯部曾邀請多名北京地區文獻學界的青年學者,就文獻學研究的相關問題展開交流和討論,您發言的題目是「從傳統文獻研究到現代文獻學的轉型」,請您談談我們今天該如何看待文獻學研究這項工作?
  • 子夏山水
    ,在子夏山裡還鑲嵌著一座珍珠般的水庫,古代時候,孔子的弟子子夏在馬西和神堂村一代教過不少學生,他們個個都很出色,因而這個千年文化的傳播者子夏在我們文水很出名,當地百姓因此把這座伴隨過子夏的大山取名子夏山,山下修有子夏廟,從此當時子夏故事在當地一一傳開,時至今日,還能耳聞目睹不少子夏當時從事文化傳播時期的古蹟,看,子夏廟低部流淌著一條小河,那水就是由神堂水庫流出來的,有山有水,文化底蘊又很深。
  • 夏提雅人物誌—克制骨王的最強存在
    至此夏提雅不僅擅長克制不死族致命弱點的【神聖系】和【火系魔法】,同時也十分擅長肉搏戰,就能力而言可以說是【飛鼠】的天敵了。而夏提雅手持【佩羅羅奇諾】贈予的【神器級武器】—【滴管長槍】(這裡我就不多解釋了,相信大家也明白這個武器的作用和能力)。怪不得夏提雅與骨王大戰時,科賽特斯說出骨王的勝率是三七分。
  • 子夏山上有子夏,杏花村裡有杏花│汾酒百賢007
    子夏山綿亙蜿蜒,百巖競秀,山壁峭立,狀若錦屏,自古就是山西風景名勝之一。相傳春秋末、戰國初,孔聖人弟子子夏退隱於此,設教西河,遺有石室,子夏山由此得名。子夏山上至今留有石室一孔及汲水石盆一個,盆內清水盈盈,終年不竭,為子夏休養之處。石室即為當年子夏的隱居之所,位於子夏山一陡峭崖壁之上,距地面約100米。這是一處天然石灰巖洞,高10米,深20米,命為「隱堂洞」。
  • 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42陝西師範大學翁彪
    最後這三條擇業理由,相信中槍的並不止我一個。尼採這段牢騷,和當時《悲劇的誕生》被嚴重忽視的憤懣心情不無關係,但他揭示古典學者們在如何自處這一問題上的無知,卻並非一時激憤之辭。自古就有研究經典的學問,但專設一個學科,而與其他各種學術門類並列,則是社會現代性的結果,是以古代經典不再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為前提的。
  • 子夏:身體力行的儒學教育家
    所以他「敲打」子夏:「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君子儒就是要有大格局,要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小人儒」限於個人層次,孔子提醒子夏不要成為沒有大格局、只顧自己修身養性的人。潛臺詞是,子夏有隻顧埋頭於眼前的修行的傾向,而欠高遠的格局。
  • 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50復旦大學石祥
    1.文獻學是一個冷門學科,您是什麼時候開始接觸這門學問的?是主動報考還是調劑?談一談您對「文獻學」的最初印象,現在的理解有沒有變化?上學已是陳年舊事(驚覺自己已是老人),我用力回想對文獻學的最初印象,也茫然無著落,或許根本沒有什麼「最初印象」吧,所以只能說些大學時代的記憶碎片。
  • 子夏曰:賢賢易色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賢賢易色」中,第一個「賢」是動詞,這句話即尊重賢者(或崇尚賢德)來替代重視美色的意思。結合之前有子那一篇來看,孔子的弟子對「君」的概念比孔子更加看重。論語讀到這裡,孔子沒有談到一次「君」,倒是出場的三個弟子中有兩個直接將「君」掛在了「父母」的後面。不知道是後世統治者的改動還是他們本意如此。忠君的概念一直是古代文人的一個沉重枷鎖,索性隨著封建王朝的覆滅被打破了。但是排名更在君之前的「孝」的概念仍然根深蒂固。
  • 2021復旦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考博招生目錄
    專業代碼、名稱及研究方向01(全日制)版本目錄學 陳正宏02(全日制)古籍校釋學 蘇傑03(全日制)比較文獻學 蘇傑陳正宏04(全日制)文學文獻學 陳正宏05(全日制)美術文獻與美術史 陳正宏招生計劃2考試科目①1101英語或1103日語
  • 西河學派的變遷,子夏的另類儒學
    不過子夏卻是專攻於君王的用權之術,和孔子的儒學不同,在《韓非子·外儲說》裡就記載了「善持勢者,早絕奸之萌」,教育治國者要想國家長久發展,就要吸收歷史教訓,要在危機的初期階段就把危機給消除掉,否則危機發展起來後,會導致權力丟失和政變,這些言論就體現了子夏的儒學特點。
  • 子夏對孔子學說的傳承之一
    子夏姬姓,卜氏名商。姬姓是八大古姓之一,也是周朝的國姓,卜氏是其中一個分支。卜商是孔門十哲之一,是孔子學生中最有經世傾向的思想家。論語中記載他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身,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未學吾必謂之學。
  • 孔門十哲之「桃李天下」子夏
    子夏畫像子夏(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00年),姬姓,卜氏,名商,字子夏,尊稱「卜子」,春秋晉國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門十哲(文學科)之一,以擅長文學與子遊並稱,著有《子夏易傳》傳世。少時家貧,才思敏捷,苦學而入仕,曾做過魯國太宰。子夏是一位具有獨創頗有經世傾向的思想家,不提倡「克己復禮」嚴守孔子之道,而是對與時俱進的當世之政,提出一套延展儒家正統政治觀點的政治及歷史理論。 主張「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和「做官取信於民,然後才能使民效勞」的思想。
  • 子夏是否真的領會了孔子的「仁」、「知」之說?
    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樊遲問什麼是仁,孔子說:「愛人。」樊遲又問什麼是智,孔子說:「善於識別人。」樊遲沒有想通這番話。
  • 和菓子:清涼一夏
    和菓子(わがし),可是日本的一大特色,泛指日式糕點。如果非要用一個字來形容它,那只能是「美」!
  • 「0419分享書籍」《人物誌》《山河入夢》《死屋:沙皇統治時期的...
    導讀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即可領取 驗證碼:sp6g如果下載失敗,請留言《人物誌》劉劭《人物誌》就是三國曹魏政權後期人物劉劭撰寫的一部專門研究人才問題的著作。書中提出了德和才、兼才幹和偏才、英和雄等概念,探討人的內在修養、性情與外顯能力及行事風格的關係,提供了一個識別人才、使用人才的獨特視角。該書被明代人推崇為夏商周三代以來第一流的人才學著作,20世紀初葉被詳為《人類能力之研究》在莢國出版。古人云:人才興邦,得人才者得天下。
  • 《櫻桃灣之夏》瀧野由美子什麼時候入駐 瀧野由美子上線時間
    導 讀 今日,AKB48正版授權偶像經營互動手遊《櫻桃灣之夏》公布了全新偶像的入版計劃,5月17日將迎來瀧野由美子入版
  • 成語「痛抱西河」與子夏(孔子孔門十賢之一)西河寨講學
    子夏簡介:子夏,(公元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尊稱「卜子」或「卜子夏」。春秋末年晉國溫地(今河南溫縣)人,一說衛國人,是著名的儒家學派傳人。後來孔子喪,孔門亂,子夏到魏國西河教學。李悝、吳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尊以為師。宋人疑之,《詩》、《春秋》等書,均是由他所授。在孔門弟子中,子夏並不像顏回、曾參輩那樣恪守孔子之道。他是一位具有獨創性因而頗具有異端傾向的思想家。他關注的問題已不是「克己復禮」(復興周禮),而是與時俱進的當世之政。因此,子夏發展出一套偏離儒家正統政治觀點的政治及歷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