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山上有子夏,杏花村裡有杏花│汾酒百賢007

2021-02-08 最酒


子夏山上有子夏,杏花村裡有杏花│汾酒百賢007:子夏

 

從山西省杏花村向北眺望,一脈遠山如黛,其勢嵯峨,當地人稱這座莊重沉穩、舒緩親切的大山為「子夏山」。子夏山綿亙蜿蜒,百巖競秀,山壁峭立,狀若錦屏,自古就是山西風景名勝之一。相傳春秋末、戰國初,孔聖人弟子子夏退隱於此,設教西河,遺有石室,子夏山由此得名。

子夏山上至今留有石室一孔及汲水石盆一個,盆內清水盈盈,終年不竭,為子夏休養之處。石室即為當年子夏的隱居之所,位於子夏山一陡峭崖壁之上,距地面約100米。這是一處天然石灰巖洞,高10米,深20米,命為「隱堂洞」。


子夏學派的地位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春秋末晉國人,生於公元前507年,卒年不詳,但據說先生高壽,活了100多歲。

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七十二賢人中又選出十名最優秀的,稱為「十哲」,在各地孔廟中陪著孔聖人受人供奉,子夏是其中一位。 

子夏性格勇武,為人「好與賢己者處」。子夏以「文學」著稱,其師孔子逝世後,為師守孝三年,之後來到了風景優美的杏花村定居。在杏花村旁的子夏山設立教館,建立書院,教授孔子學說,據說學生有三百人之多。

子夏不是一個普通的教書先生,而是開創了一個「子夏學派」。據說《詩經》、《春秋》、《易經》、《尚書》等著作都是由子夏傳授下來的。韓非子是子夏學派的重要成員之一。他說,孔子去世之後,儒家分為八派,但八派加起來也不如子夏學派。其實,無論八派、九派,最後只剩兩派:一派是以曾參、子思、孟子為代表的、側重於「內聖」的「思孟學派」;一派是以子夏、荀子、董仲舒為代表的、側重於「外王」的子夏學派。

子夏學派出現了歷史上許多影響深遠的人物,如魏國開國君主魏文侯,開創了戰國初期的第一強國;荀子,有學者提出要把《大學》、《中庸》歸回《禮記》,而把《荀子》編入《四書》;李俚,戰國變法第一人,著有《法經》,是商鞅變法的源頭;吳起,著名改革家,著有《吳子兵法》;著名儒學經典《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毛詩》等都是子夏學派的成果。

因此,從中國思想史的角度,子夏是法家思想的奠基者,是漢代儒學的肇始者,是「內聖開外王」、「儒法互用」的創始人。從晉國的角度講,唐叔虞是晉國的開創者,而子夏是晉國思想、晉國學術的開創者。


子夏做媒


在杏花村流傳著一個關於子夏做媒的故事。

相傳子夏喜歡音樂和美酒。隱居山上後,常派自己的一個小弟子到山下的杏花村去買酒。這位小弟子,每次都到村裡最有名的酒坊「醉仙居」去買酒,因為這家的酒最香甜醇美。子夏也對「醉仙居」的美酒讚不絕口。他常常在享用美酒之後,與弟子們一起暢談禮數禮法。  

可是有一段時間,子夏發現打回來的酒味道變了,味道不但不如以前醇美,而是一天比一天寡淡。子夏想,「醉仙居」是個老字號了,而且醉仙居的老闆有時候也來隱堂洞,與他暢談做人之禮數,是個忠厚之人,應該不會是他偷工減料。子夏一邊品咂著變了味的酒水,一邊搖頭,思量著變化的原因。可這其中的原委卻不得而知。

無奈之下,子夏便派了另一名弟子尾隨這名打酒的小弟子,想通過這種方式來探個究竟。兩人一前一後相繼來到了醉仙居酒坊前,負責盯梢的弟子發現這個買酒的小弟子只買了三分之一壺的酒。滿腹狐疑的弟子繼續跟蹤著這個小弟子來到了市集裡,見他買了一包包的彩線和一些頭花。隨後跟隨他來到了杏花村,這個小弟子先是走到了村口的深井邊,打撈起一桶井水,將酒壺灌滿。然後興高採烈地向著村子深處走去,來到一戶農家院前,裡面正在打理菜園的姑娘聞聲出來。兩人親密地交談起來。

盯梢的弟子回到隱堂洞,一五一十地將他的所見所聞告訴了子夏,子夏突然明白了這個小弟子這麼做的原因。原來這個小弟子喜歡上了杏花村裡的一個姑娘,每次去打酒時,將剩下的三分之二的酒錢都給姑娘買了各種各樣的禮物。對這件事情,子夏非但沒有生氣,反而馬上派人趕到杏花村,詳細了解了這個姑娘的年齡和家庭情況。聽完大家對這個姑娘本人和家庭的匯報,子夏覺得這個姑娘和自己的弟子還是很般配的。他決心促成這樁美好的姻緣。

第二天,子夏準備好了禮物,帶領兩個徒弟下了山,來到了杏花村。他將親自代弟子去村民家裡提親。子夏向姑娘的父親說明了來意,並送上了聘禮。村裡人都知道子夏是個大文化人,大家都很敬重他。趕來湊熱鬧的老鄉圍攏在這個小院裡,老人也痛快地應允了這門親事。躲在布簾後的姑娘是又欣喜,又害羞。聞聽此事的小弟子,是非常地激動,也非常地羞愧。待子夏回山後,他向子夏誠懇地道歉和致謝。

不久,小兩口就成婚了。新婚後的弟子帶著自己的妻子再次來到山上,拜謝老師子夏。子夏對他們說:「你不適合當官和讀書,但憑藉你的聰明,做點買賣也很好。」謝過子夏,夫妻兩人回家後也創辦了一個酒坊,命名為「甘露堂」,經過歷代的發展,到唐代時曾一度被定為國酒。

子夏隱居杏花村深山和撮合美滿姻緣的故事,一直在一代一代的杏花村人中流傳著,生生不息。清代山西汾陽籍舉人曹樹谷在《汾酒麴八首》中,還描述了這位儒家知識分子對著子夏山,邊飲酒邊發思古之幽情的情景:「無限閒愁付醁醽(讀音:路零。美酒之意),停杯坐對卜山(子夏姓卜,故子夏山又叫卜山)青。老夫記得高王語,兩字汾清補酒經。」

 


相關焦點

  • 子夏山上有子夏,杏花村裡有杏花│汾酒百賢007:子夏
    相傳春秋末、戰國初,孔聖人弟子子夏退隱於此,設教西河,遺有石室,子夏山由此得名。子夏山上至今留有石室一孔及汲水石盆一個,盆內清水盈盈,終年不竭,為子夏休養之處。石室即為當年子夏的隱居之所,位於子夏山一陡峭崖壁之上,距地面約100米。這是一處天然石灰巖洞,高10米,深20米,命為「隱堂洞」。
  • 子夏山水
    ,這時大山裡的一切便不覺得寂寞,我覺得這裡新鮮、他們感覺我們是非常陌生的朋友,我來此地首先相互認識一下,我心裡覺得很高興,原來這座大山就是座落在文水縣馬西、神堂一帶的子夏山,在子夏山裡還鑲嵌著一座珍珠般的水庫,古代時候,孔子的弟子子夏在馬西和神堂村一代教過不少學生,他們個個都很出色,因而這個千年文化的傳播者子夏在我們文水很出名,當地百姓因此把這座伴隨過子夏的大山取名子夏山,山下修有子夏廟,從此當時子夏故事在當地一一傳開
  • 杏花村汾酒往事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見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逢人便說杏花村,汾酒名牌天下聞草長鶯飛春已暮,我來仍是雨紛紛杏花村的雨一半釀了酒,酒香飄蕩了數千年,從二十四史一路漂洋過海,五大洲都醉倒在杏花村汾酒的酒香裡。外國人的香水都不香了,汾酒最香。山西汾陽城北307國道北側,這裡就是牧童遙指的杏花村。路旁遍地的酒家,這裡也是被稱之為中華白酒第一村的杏花村。2007年,杏花村汾酒釀造工藝被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 《論語》中的子夏
    《論語》記子夏問學有三章,分別是問孝、問政、問詩。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為政》)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 子夏對孔子學說的傳承之一
    子夏姬姓,卜氏名商。姬姓是八大古姓之一,也是周朝的國姓,卜氏是其中一個分支。卜商是孔門十哲之一,是孔子學生中最有經世傾向的思想家。論語中記載他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身,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未學吾必謂之學。
  • 成語「痛抱西河」與子夏(孔子孔門十賢之一)西河寨講學
    子夏簡介:子夏,(公元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尊稱「卜子」或「卜子夏」。春秋末年晉國溫地(今河南溫縣)人,一說衛國人,是著名的儒家學派傳人。他自幼聰明過人,不滿二十歲就離開家鄉到魯國拜孔子為師,成為了孔子弟子中較為有成就的一個,「孔門十哲」之一,七十二賢之一。現在,山東省巨野縣有其嫡系後裔。性格陰鬱,勇武,為人「好與賢己者處」。以「文學」著稱,曾為莒父宰。提出過「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的思想,還主張做官要先取信於民,然後才能使其效勞。後來孔子喪,孔門亂,子夏到魏國西河教學。李悝、吳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尊以為師。
  • 靜山賦家【第10期】|崔書林《汾酒賦》
    中華汾酒,天下至尊。邈邈六千庚蘊蓄,恢恢百五秩煌焜。挽寰宇之清香,洵為典領;膺東方之國寶,信乃天珍。獨挹勝而擅美,取精華於匠心。瓊澤晶瑩,芳沁八紘之氣;稟賦純正,美收九域之津。杲杲兮清醪始祖,焯焯兮華夏酒魂。所以賢聖觴以,蓋其蹈厲乾坤者也。
  • 子夏:身體力行的儒學教育家
    所以他「敲打」子夏:「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君子儒就是要有大格局,要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小人儒」限於個人層次,孔子提醒子夏不要成為沒有大格局、只顧自己修身養性的人。潛臺詞是,子夏有隻顧埋頭於眼前的修行的傾向,而欠高遠的格局。
  • 舉杯邀賓話詩酒——第四屆山西(汾陽·杏花村)世界酒文化博覽會啟幕
    線上通過品牌中國、央視網、騰訊看點、抖音、快手、阿里巴巴等直播平臺互動推廣,線下舉辦酒文旅融合項目路演和招商籤約,宣傳推廣杏花村酒文旅小鎮、清香型白酒工藝、詩意杏花等呂梁優勢資源和特色項目。子夏山下杏花村詩酒相伴汾陽城呂梁是世界十大烈酒產區之一,其核心主產區汾陽,是世界著名酒都,聞名遐邇的汾酒、竹葉青產地,也是「全國最大的清香型白酒生產基地」「世界美酒特色產區」,擁有「汾」「竹葉青」「杏花村」「汾陽王」等4個中國馳名商標和「汾杏」等19個省級著名商標。
  • 文獻學人物誌:(三)子夏
    子夏對於史書記載他「長於《詩》,深於《書》,明於《易》,著於《禮》」。《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記載「卜商,衛人,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歲,習於《詩》,能通其義,以文學著名。為人性不弘,好論精微,時人無以尚之。」一.承上啟下       陸德明《經典釋文·敘錄》「易」部分,註解傳述人有「子夏、京房」諸人。
  •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山西汾陽
    據悉全國有十多處杏花村,遍及江蘇、安徽、湖北、山西等八省,僅在安徽,歷史上就曾有四處杏花村。究竟誰才是杜牧《清明》詩中所指的杏花村呢? 山西汾陽說位於山西汾陽縣杏花村,相傳自南北朝以來,便以產美酒著稱,所產之汾酒素有「甘泉佳釀」的美譽。到了唐朝時期,村內酒店已達72家,詩人有「處處街頭揭翠簾」之句。
  • 子夏曰:賢賢易色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賢賢易色」中,第一個「賢」是動詞,這句話即尊重賢者(或崇尚賢德)來替代重視美色的意思。容易產生歧義也是文言文本身的一種缺陷吧,我們的漢語本來就博大精深,文言文又有好多詞性與句式的用法,就更加晦澀,故此其被表達更加準確易懂的白話文所替代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 「行走的汾酒2020」廣州站·名家對話在杏花村汾酒舉行​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唐代詩人杜牧寫的一首《清明》廣為傳頌,奠定了杏花村汾酒在中國酒史上的重要地位。一千多年後,來自廣東的知名畫家、書法家,齊聚杏花村汾酒「溯源」,與汾酒展開了一場文化與酒的交流與互動。
  • 西河學派的變遷,子夏的另類儒學
    不過子夏卻是專攻於君王的用權之術,和孔子的儒學不同,在《韓非子·外儲說》裡就記載了「善持勢者,早絕奸之萌」,教育治國者要想國家長久發展,就要吸收歷史教訓,要在危機的初期階段就把危機給消除掉,否則危機發展起來後,會導致權力丟失和政變,這些言論就體現了子夏的儒學特點。
  • 實拍山西杏花村汾酒廠,1瓶酒10萬元不算貴,巴拿馬大獎不一般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從唐風宋韻的詩酒風雅中,早已對飄散著美酒清香的山西杏花村心存嚮往。金秋九月,秋風起,秋意興,一行人來到三晉之地山西,開始了山西杏花村的「國酒溯源」之旅。一、國酒之源杏花村遙遙華夏酒文化,定有源泉,源在何處?來到汾酒博物館,這個謎題豁然開朗。
  • 有了《明日之子》,才是樂隊之夏
    從前三季來看,《明日之子》幾乎已經把個人做到了極致。這個節目裡,已經湧現出了這幾年華語樂壇,幾乎頂流的歌手和唱作人。而《明日之子樂團季》在這個高起點上,打破壁壘,把對個體的關注延展到樂團上,不僅是對節目內容的升級打造,也是對市場方向的準確前瞻。不過夏天也的確是到了樂團的季節。
  • 中國天南地北有幾十個杏花村,杜牧《清明》詩中的杏花村是哪個?
    杜牧有一首詩十分有名,名字為《清明》,作於清明時節,詩的原文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在這首詩中出現了一處地名,也就是杏花村,只不過中國各處有很多個杏花村,杜牧寫的杏花村出現了爭議,不僅是通過歷史,還有作者杜牧的一些人物軌跡證明,杏花村更傾向於處於安徽省池州市,所以默認了這一說法。
  • 孔門十哲之「桃李天下」子夏
    子夏畫像子夏(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00年),姬姓,卜氏,名商,字子夏,尊稱「卜子」,春秋晉國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門十哲(文學科)之一,以擅長文學與子遊並稱,著有《子夏易傳》傳世。少時家貧,才思敏捷,苦學而入仕,曾做過魯國太宰。子夏是一位具有獨創頗有經世傾向的思想家,不提倡「克己復禮」嚴守孔子之道,而是對與時俱進的當世之政,提出一套延展儒家正統政治觀點的政治及歷史理論。 主張「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和「做官取信於民,然後才能使民效勞」的思想。
  • 好酒並非杏花村獨有,但「三部曲」一定是|品質汾酒
    「曲必得其時」,是汾酒釀造十大秘訣之一。汾酒麴因歷史上的「河東神曲」而出名,是最為經典的中華傳統技藝之一,「河東」指的是現在的山西。從歷史裡傳承至今的汾酒麴,從臥曲到上黴,從晾黴到起潮火、再到大火、後火乃至養曲、晾曲,制曲工藝日臻完善,也嚴守「曲必得其時」的釀酒祖訓。
  • 和菓子:清涼一夏
    暑い夏を乗り切るための土用のお菓子です。粒あん・こしあんの二種類。搗制好的軟軟的餅包裹著豆餡。這是為了度過炎熱伏暑專用的和果子。有粗粒餡與研碎的細餡兩種。お茶茶 夏の人気のお菓子です。上等的葛粉裡包裹著小豆餡,還伴著櫻花葉的香味。這是夏季的人氣和果子。ちま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