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在《論語》——「賢賢易色」新證

2020-12-26 文史教哲嚴究苑
來自百度免費圖片

《語文·先秦諸子選讀》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北京大學中文系、語文教育研究所聯合編撰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其中的注釋應該說具有絕對權威性,至少是不會出現有損於原著的現象,但是,當我講到《論語·學而第一》中的「賢賢易色」時,我很難啟齒,因為其註解既不符合現代價值觀,也不符合原著的精義。請看《語文·先秦諸子選讀》第37頁 的註解:

「尊重有才有德的人而看輕女色。第一個『賢』是尊重、崇尚的意思;第二『賢』指有才有德的人。易,動詞,不以為意,輕視。」

《語文·先秦諸子選讀·教師教學用書》除了重申上述註解,還特別說明:

「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常常把女色看成是美德的對立面,要求人們崇尚、愛好美德。孔子幾次(我註:其實只有兩次)感慨『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其中就包含一種『賢賢易色』的價值取向。」

當我按照教科書的意思講解了,頓時,課堂一片譁然,學生一臉忿然、迷茫,質疑、抗辯之聲驟響……

來自百度免費圖片

「賢賢易色」一語,微言大義,其注釋歷來各執一端,無以服眾。「賢賢」,前「賢」為動詞,後「賢」為名詞,即「敬重賢者」之意,對此,各方並無大的異論。其焦點在於「易色」二字。其實,「易」作為動詞(各方對此無異議)只有四義:替換、改變、輕視、整治;「色」作名詞(各方對此無異議),但對其是否為「女色」之解,爭訟對立,不能形成共識。梳理一下古往今來大方之家的意見:

漢孔安國:易色,言以好色之心好賢,則善也。(《論語孔氏訓解》)

三國何晏:「六經之道,造端乎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故首舉之。」(《論語集解》)

南朝皇侃:「凡人之情莫不好色而不好賢,今若有人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於賢,則此人便是賢於賢者。」(《論語集解義疏》(簡稱《論語義疏》)

唐顏師古:「易色,請略於色,不貴之也。」(《漢書李尋傳》注)

北宋邢昺: 易,改也。色,女人也。女有姿色,男子悅之,故經傳之文通謂女人為色。人多好色不好賢者,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賢,則善矣,故曰「賢賢易色」也。(《論語註疏》)

宋朱熹:「賢人之賢,而易其好色之心,好善有誠也」。(《四書章句集注》)

清代梁章鉅:「賢賢易色」應該是說夫婦之間的倫理,即「娶妻重徳不重色」。(《論語集注旁證》)

清王念孫:「賢賢易色,易者,如也,尤言好德如好色。」(《廣雅疏證》)即:尊敬賢能的人,如同愛好美色一般。

清末民初康有為:「此為明人倫而發。人道始於夫婦,夫婦牉合之久,所貴在德。以賢為賢,言擇配之始,當以好德易其好色。蓋色衰則愛弛,而夫婦道苦;惟好德乃可久書!」(《論語注》)

來自百度免費圖片

近人錢穆:「易字有兩讀:一讀改易,謂以尊賢心改好色心。一讀平易,謂尊賢心平於好色心。今從前讀。或說此四字專指夫婦一倫言,謂為夫者能敬妻之賢德而略其色貌。」(《論語新解》

近人楊伯峻:「陳祖範《經咫》、宋翔鳳《樸學齋札記》等書卻說,以下三句,事父母、事君、交朋友,各指一定的人事關係;那麼『賢賢易色』也應該是指某一種人事關係而言,不能是一般的泛指。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把夫妻間關係看得極重,認為是『人倫之始』和『王化之基』,這裡開始便談到它,是不足為奇的。我認為這話很有道理的。」(《論語譯註》)

今人楊樹達:「人之好色乃天性,好賢則出於學。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學而知賢,知而好之,故能是賢者之所是,非賢者之所非,而自與賢者無別也。」

今人南懷瑾說:「這個色字,很簡單,就是態度、形色」,而「易色」也就是轉變態度的意思,這樣,「賢賢易色的白話解釋就是看到好的人能肅然起敬」。所以他認為,「賢賢易色」的意思是「我們看到一個人,學問好,修養好,本事很大,的確很行,看到他,就肅然起敬,態度也自然隨之而轉」。(《論語別裁》)

今人李澤厚:「重視德行替代重視容貌。」(《論語今讀》)

今人李零:「前人對『易』字有三種理解,代替、改易、輕視。我認為,第一說最好,第三說最壞。」為什麼呢? 「『賢賢易色』就是孔子兩次提到的『好德如好色』。它的意思是,要像好色一樣好德。用「好德」代替「好色」,不是戒色,而是像男人好女人那麼來勁兒,有內在衝動,情不能已。女人又不是什麼壞東西,非戒不可。子夏移好色之心以好賢,完全符合老師的教導。 (《喪家狗》)

今人何新:「易色,易讀為希,輕也。輕視容色。」(《思與行:〈論語〉新考》)

縱觀各說,其異有四:1、「色」為女人美色,與「德」對立。2、「色」為美色(美好的事物,含女人美色),與「德」一致。3、「色」為神色、態度。4、「色」為女色(容顏),中性詞。

來自百度免費圖片

以上大家各執其說,皆認為真理在握,其實皆有「以今軌古,以己度人」之嫌,皆臆斷,並無實證。要實證,須由「色」之內涵或外延論之,即「以文解文」:用《論語》中的「色」之定義去詮釋。但《論語》對「色」並無確切的定義,正如對「仁」「知」「禮」如此重要的概念也沒有確切的定義一樣。據楊伯峻先生統計,「仁」在《論語》中出現了109次,「知」出現了116次,「禮」出現了75次,但對於「色」卻沒有統計。我仿效楊先生,試著列出「色」的每一次出現:

1、「無喜色」(《公治長篇第五》)。2、「無慍色」 (《公治長篇第五》)。3、「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罕篇第九》)。4、「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衛靈公篇第十五》)。5、「賢賢易色」 (《學而篇第一》)。6、「色難」 (《為政篇第二》)。7、「察言而觀色」 (《顏淵篇第十二》)。8、「色取仁而行違」 (《顏淵篇第十二》)。

9、「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也恥之。」 (《公治長篇第五》)。10、「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 (《季氏篇第十六》)。11、「色思溫」 (《季氏篇第十六》)。

12、「東裡子產潤色之。」 (《顏淵篇第十二》)。13、「色莊者乎?」 (《先進篇第十一》)。14、「色厲而內荏」(《陽貸篇第十七》)。15、「賢者闢世,其次辟地,其次闢色,其次闢言。」 (《憲問篇第十四》)。16、「君召使擯,色勃如也」 (《鄉黨篇第十》)。17、「過位,色勃如也」 (《鄉黨篇第十》)。18、「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 (《鄉黨篇第十》)。19、「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色」 (《鄉黨篇第十》)。

20、「享禮,有容色。」 (《鄉黨篇第十》)。21、「色惡不食,臭惡不食」 (《鄉黨篇第十》)。22、「有盛饌,必變色而作。」 (《鄉黨篇第十》)。23、「色斯舉矣,翔而後集。」 (《鄉黨篇第十》)。24、「巧言令色」 (《學而篇第一》)。

由是觀之,「色」之出現可歸結為五類:

一、偏正結構的,如上列之1、2、9、19、24。皆有定語修飾,皆可解作「表情、神色」。

二、動賓結構的,如上列之3、4、5、7、12、15、22。其中7、15、22皆可解作「表情、神色」,12解作「文採」,3、4解作「女色」。

三、並列結構的,如上列之18、20。皆作「表情、神色」解。

四、主謂結構的,如上列之6、8、11、13、14、16、17、21、23。皆在「表情、表面上、神色、色彩」之義中。

五、介賓結構的,如上列之10,解作「女色」。

也就是說,「色」在《論語》中只有三處可明確解為「女色」,即3、4、10。

然而,上列之10的「戒之在色」的意思,並不是要年輕人戒絕性慾(戒絕性慾則斷絕後代,斷絕後代是孔子最斬截反對的,認為是最大的罪行,即所謂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只是要求不能過分貪圖雲雨之歡,要有所節制。由此可知,其明確的意思是「戒之在好色」,即表現孔子對「好色」(那種不加節制的淫蕩)持貶斥態度。進而可知,「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一語也表現出了孔子對好色之徒的貶斥態度。必須強調說明的是,孔子對「女色」並無貶損,相反還是加以肯定的:「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禮記》)

故此,「賢賢易色」即「賢賢易好色」。 「賢賢易色」一語,是子夏對孔子「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一語的呼應、繼承與發揚,也是最佳的註解。「賢賢易色」一語希望人們把主要精力用在「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其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上。

由此可見,「賢賢易色」是「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的另一種表述,其義一也。「賢賢」即「好德」,即:崇尚賢德。「易色」即:改變好色(那種不加節制的淫蕩)之心。

相關焦點

  • 我讀《論語》—《論語學而篇》之八:「賢賢易色」到底是啥意思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對於這一章的解釋,從「事父母……吾必謂之學矣。」一段各家差異不大。但「賢賢易色」一句,分歧就大了。咱們先看看有哪些解釋:1、何晏《論語註疏》:「賢賢易色」者,上「賢」,謂好尚之也。下「賢」,謂有德之人。易,改也。色,女人也。……人多好色不好賢者,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賢,則善矣,故曰「賢賢易色」。2、朱熹《四書集注》:賢人之賢,而易其好色之心,好善有誠也。
  • 一家《論語》|1.7賢賢易色——其實跟「色」沒關係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注釋】子夏,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易,改變。致其身,指的是能夠把自身的能力發揮到極致。【一家之言】「色」在《論語》中的涵義只有一個,即臉色、容色。真搞不懂後世的道學先生們為何要將之解釋為「女色」,是孔師父太喜歡講女色呢,還是後世的道學先生們愛講女色?假如「賢賢易色」一定要解釋為「賢賢以改變好色之心」的話,那麼「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句話是不是要解釋成「用花言巧語騙美女,不是好人」?這個邏輯也太混帳了吧?孔師父恐怕沒有這麼膚淺!
  • 《論語》之賢賢易色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子夏是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44歲。(感覺孔子的學生比較小,孫子輩)這句話出自《論語》學而篇,大意是: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儘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二十一:賢賢易色
    賢賢易色本指對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引申含義是指看到比自己賢能的人,心裡充滿了恭敬。第一賢是動詞,表示尊敬、恭敬;第二個賢是名詞,表示有才德的人。易:改變。色:態度,對人對事對社會的態度。出自《論語·學而篇》:「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對這句成語,有不同的解釋。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中,對「賢賢易色」的解釋是:兩個賢字,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因為中國文字有時候是假借的。第二個賢字是名詞,指賢人,即學問修養好的人。
  • 《論語》中「賢賢易色」,該怎樣理解?
    文|月兮書記《論語》的開篇即談到學習,而我們能離開學習嗎?顯然是不能的。不好說,但《論語》中記載了不少他訓斥學生的記錄。今天我們看子夏的這句話:「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在子夏看來,學和未學之間的界限,不是停留在書本上。
  • 正本清源話論語學而.07章 這是賢賢易色最靠譜的解釋 沒有之一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 吾必謂之學矣。」望文生義的毛病自古有之。今人不但繼承之,而且還發揚光大,什麼都敢說。論語不是識字的學問,是明理的學問。
  • 《論語甲骨文義》學而第一1.7賢賢易色
    [學而第一·七]金文:賢、能、致、雖、而、信、謂、矣;楚系簡帛文字:色、與;小篆:竭。[大義]子夏說:「於妻,重德不重色;侍奉父母,盡心竭力;服務群眾,盡職盡責;朋友相交,言而有信。如此者,雖其自言無所學,我定會說他有所學。」
  • 我讀論語小記:學而第一·賢賢易色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 閒思論語之賢賢易色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通譯:子夏說:一個人能夠尊重賢者而看輕女色。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愚見:色還有物色的意思,所以賢賢易色還有另一種解釋,即一個人是否是個賢者,是可以很容易看出來的。兩種說法都解釋的通,故皆收錄。這句話的意思並不難理解,兩個字,德行。
  • 賢賢易色,何其難也?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李炳南老居士《論語講要》:賢賢,上賢字作貴重講,下賢字作賢德講。易色,易作輕字講,色是美色。此明夫婦之倫。
  • 《論語心解 學而篇第一》:賢賢易色
    1.7 子夏①曰:「賢賢②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③;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②賢賢易色:賢賢: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尊敬的意思。第二個「賢」,指賢人,有才德的人。易:有兩種解釋;一是改變的意思,此句即為尊重賢者而改變好色之心;二是輕視的意思,即看重賢德而輕視女色。南懷瑾卻是這樣解釋的,「易」,改變義。而「色」則理解為「臉色、顏色」。那這句話則解釋為見到賢德的人,則肅然起敬。
  • 嫦娥奔月和賢賢易色
    我認為,人生或者教育的意義就是要去不斷發現新東西,要有創新,何為創新? 就是去探索一些未知的東西,未來不可知,過去也一樣不可知。從國家層面來說也一樣,一邊發展探月、火星計劃,一邊重視考古、文字學的發展,都是在科學的探求一些未知的東西,在哲學層面是統一的,也是要回答這個人類的終極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 子夏曰:賢賢易色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賢賢易色」中,第一個「賢」是動詞,這句話即尊重賢者(或崇尚賢德)來替代重視美色的意思。論語讀到這裡,孔子沒有談到一次「君」,倒是出場的三個弟子中有兩個直接將「君」掛在了「父母」的後面。不知道是後世統治者的改動還是他們本意如此。忠君的概念一直是古代文人的一個沉重枷鎖,索性隨著封建王朝的覆滅被打破了。但是排名更在君之前的「孝」的概念仍然根深蒂固。
  • 書中找答案(論語-賢賢易色)
    知識改變生活,啟發新認知;作為普通人的我,希望每天能讓大家和我一樣,自我提升一點點。在此,對於您的關注與支持,就是我前進的推動力!我認為攀登老師是對之句話解釋得最好的,也最貼現代近社會現狀:關注內在觀點,放棄外在偏見;這就是賢賢易色的當代最好的闡述。那麼今天的問題來了?問:孝,是孝心重要還是行為重要?
  • 兒童蒙學經典,《論語·學而》篇,成語一次全學會
    (論語·學而)舊稱對抗朝廷、冒犯尊長。清·孔尚任《桃花扇·截磯》:「那黃得功一介武夫,還知報效;俺們倒肯犯上作亂不成?」(論語·學而)令色:討好的表情。花言巧語,偽裝和善,討好於人。宋·蘇轍《論語拾遺》:「巧言令色,世之所說也;剛毅木訥,世之所惡也。」
  • 《論語》不是博物館裡的陳列品——讀周志文《論語講析》
    這是婦孺皆知的《論語》開篇第一章。看似平易,卻蘊含奧義。周志文先生在《論語講析》(活字文化·北京出版社2019年10月)中獨闢蹊徑,把這三句話視為一個整體,給出了與眾不同的解釋。說「不同」,卻又不給人標新立異的感覺,相反,不論贊成與否,過目之後都會覺得他的詮解於理可通:《論語》以此篇此章為首,或是偶然,或有深意。
  • 「賢賢易色」,娶妻娶賢還是娶色
    「賢賢易色」,娶妻娶賢還是娶色子曾經曰過:賢賢易色……就是教人娶媳婦注重品德而不注重相貌。
  • 《論語》10句格言,受益一生!
    好久沒有讀《論語》了,今天分享《論語》中的10句格言 ,和大家共同學習一下。 一、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 《論語》: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王氏念孫疏證引之云:論語賢賢易色,易者,如也。猶言好德如好色也。 【記】這兩章都鮮明展示出孔學儒家的「學」,主要指現實的實踐行為,而非書面的誦讀研究。
  • 一年讀一遍《論語》(第1周)
    求學而能按時複習,溫故而知新,是一件高興(獨處的喜悅)的事;有朋友來,是一件快樂(社交的快樂)的事;別人(可能是來的這位朋友,也可能是家裡的人)不了解、不理解(我的新發現、新收穫,我的理想,我的志向,我的喜悅,我的快樂,我的好學,我的朋友),我也不生氣,我不跟他們一般見識,這才是君子應有的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