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什麼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021-01-19 國學雜談

孔子在《論語》中有一段自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其中「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兩句話,流傳很廣,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容易被誤解。尤其是「三十而立」,經常被人誤認為是成家立業。其實這句話意思很深,跟成家立業沒半毛錢關係。今天我們就好好探討一下這兩句的內涵。

首先說「三十而立」,到底「立」的是什麼呢?是人生觀、世界觀,是做人原則。

孔子說了,從十五歲開始,就立志求學。經過十五年的學習,終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人生觀、世界觀已經堅定不變了,做人有了自己的原則,有了自己的志向,對事物的看法,有了自己的判斷標準,不會再為外界所動搖了,這是三十而立。

如果我們現在還沒有確立自己的人生方向,沒有自己的價值標準,別人這麼說,覺得有道理;別人那麼說,覺得還是有道理,沒有自己的主見,分不清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這就是沒「立」,這跟年齡沒關係,有的人可能一輩子都沒「立」起來,人云亦云,自己就甘當牆頭草,隨風倒。

什麼是「四十而不惑」呢?意思就是說到了四十歲的時候,已經沒什麼疑惑了,大多數問題都能搞清楚、看明白了。這句話理解起來比較容易,但裡面有個問題存在,值得我們討論。按常理說,應該先沒有「惑」了,才能「立」志呀,自己還在迷惑當中,怎麼就盲目「立」志了呢?那個「立」會不會有問題?

這個問題就有點深度了。孔子說的「三十而立」,是通過學習古聖先賢的教導,才建立起來的價值標準,靠的是「信」,他堅信古聖先賢說的都是真理,都是對的,不用懷疑,他是依此而「立」。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比較教條主義,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確實做人很有原則,但還不知道通達權變。

這就好比一個新手司機,通過跟教練的學習,確實會開車了,能上馬路了。但他只是嚴格按照教練教的規則來,他還不知道為什麼要那麼開,車出了毛病,也搞不清怎麼回事,遇到緊急情況,更不知道怎麼隨機應變。只有開過很多年以後,才不會畏手畏腳,被這些規矩所束縛,開起車來才可以得心應手。

那「四十而不惑」這句話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十年之後,他已經深刻理解古聖先賢教導的內涵了,領略其中的精髓了,這才真正沒有什麼疑惑了,處理起事情來,才可以善巧方便,遊刃有餘了。

世事人情可比開車複雜的多了,你雖然很有原則,但你看的可未必對,真真假假,虛虛實實,不是光有原則就可以應付的了的,那還需要有很深的閱歷和智慧,才能看清事實真相。

所以孔子這兩句話,確實是人生經驗之談,確實是很有道理的。

相關焦點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不惑」指的是什麼?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麼?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話,大概是敘述自己一生求學歷程的關鍵節點。
  • 孔子有多厲害?「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千古名言流傳至今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花甲),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古稀)。」這句是孔子的千古名言,大致意思是三十歲的時候已經是成家立業的年齡,四十歲的時候已經大概對生命沒有了什麼懷疑,五十歲的時候也就知道了所謂天註定的命運。
  • 2.4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注釋】▲有[yòu]:同「又」。 連詞,表示整數之外再加零數 。如:一年又三個月。▲志:[朱子集注] 古者十五而入大學。心之所之謂之志。此所謂學,即大學之道也。志乎此,則念念在此而為之不厭矣。志,立志,志向。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夫子自說十五歲開始學德,這是指心裡很明白自己想學什麼了。而人從什麼時候開始就有學德呢?我以為從咿呀學語就開始了,甚至人生第一次見父母面,人生第一次見父母眼色就開始了,只是朦朧,自己不知道而已。我與我的小孩第一次見面,我見她的眼神是光明澄亮的,那種透亮透亮的感覺至今還讓我震憾,這是因為我第一次做父親嗎?而我更早見的一位別人家的小孩,則眼神是狡黠愰惚的。
  • 劉成庚解讀《論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劉成庚解讀:孔子說:在我十五歲的時候就要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自立,四十歲撐握的知識與經歷可以做到不被外界事物迷惑,五十歲明白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去不同的意見,七十歲能隨著心裡的想法去隨意去做事,不會不合理。
  • 古人有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新年...
    懂球帝首頁>足球新聞> 古人有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新年... 古人有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新年... 曼城足球俱樂部 01-11 17:41 古人有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是什麼意思?
    在古文中,分別是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二十弱冠指的是古代男子二十歲算成年,行「加冠之禮"以示成人。漢劉向《說苑·修文》::"冠者,所以別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禮,加冠以厲其心。"後因以"加冠"指滿二十歲。
  • 俗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該如何解讀呢?
    常言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這句話我們該如何去理解呢?廢話不多說,下面小編直接給大家分解一下!首先,三十而立,為什麼是三十而立,而不是二十?四十呢?二十到三十這十年說白了是我們這些對社會報有想法的年輕人的試刀期,這十年裡我們去實踐,去試驗,去矯正我們的發展方向,從而為三十而立而去做各種準備,所以經過這十年的風風雨雨,我們成熟了許多,也有了一個大致的發展方向,也就是給自己在社會上基本上定了個位置,所以三十而立是我們在社會上的一種定位!
  • 三十而立立什麼?四十因何大不惑?我為過來人,且試解讀之
    首先看出處,說這話的人是孔子,出自《論語為政篇第四》孔子對自己一生的概括,原文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愈矩。明代葛高行文的《臨雲嘆》也有句「年四十而不惑兮,修天稟之淳粹」,大意是人到四十歲就應該明辨事理,很好地控制情緒的變化,修正先天的那些純粹和懵懂。
  • 四十惑不惑,真正的意思是這樣的
    四十不惑出自孔子的《論語》。《論語》裡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一般對四十不惑的理解是:直到四十歲才不猶豫三十歲想好要幹的事,才不感到疑惑,才堅定要去做。「不惑」,是指對自己的理想、志向、所認定的事業的不疑惑,不三心二意。我今天重讀《論語》,忽然明白了四十不惑的另一層意思。人到四十,並不是什麼事都明白,什麼理都懂,更不是40歲了事業有成。當今社會,40歲正值盛年,好多事情甚至才開頭,當然也就有更多的艱難和困惑。
  • 「四十不惑」是指的什麼,和「五十而知天命」有什麼區別?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麼?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四十而不惑 五十知天命:那些走心的期貨感悟
    孔子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莊子有句話說得很好:如果沒有黑暗的襯託,那又何談光明呢?我們的教育,讓我們錯誤的認識了世界。黑暗和光明應該是對等的,應該是沒有優劣之分的。
  • 四十不惑?《二十不惑》!追最新電視劇!品新的人生
    四十不惑?二十不惑! 我們常聽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其實這話是孔子對自己治學生涯的概括,這句話的前後還有別的話。聖人尚且四十不惑,凡夫俗子又怎在20就能達到這樣的水準呢?最近一部名為《二十不惑》的電視劇,引發了很多人的討論。
  • 古時孔子講「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現代人的成家立業並非此意
    前些日子,接連播出的熱劇《二十不惑》、《三十而已》,相信當時引發了不少正處於這一階段人的共鳴。是選擇愛情,還是工作?是順從婚姻,還是事業?等等問題,會在什麼時間段出現,應該在什麼年紀做出合適的決斷。而從這一系列的電視劇名字看起來,串聯在一起,不就是孔子曾經所說過的話嗎?我們小時候都學過的《論語》裡面就有與這相類似的話,「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我們經常念叨的這些古話,真的明白其中的含義嗎?或者說,我們本能所理解的,真的跟孔老夫子當年所說的,是同一個意思嗎?我們今天就挑其中的一個來講講,「三十而立」。
  • 孔聖人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人為什麼要有信仰?
    人為什麼要有信仰?因為人是有靈魂的,信仰是人對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等的選擇和持有。人若沒有信仰,就好象沒有靈魂,跟動物一樣,只知道吃啊,維持生命,沒有人生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生活還有什麼意義呢?人生應有理想、追求,這是人生存在的價值。所以,人活著必須要有支撐靈魂的信仰。
  • 孔子說「三十而立」,真正「立」的是什麼
    但是又不得不說,這位同事的話我是無法反駁的,從大家所討論的這個層面來講,是極其有道理的。事後我又在反思,孔老夫子說的那句「三十而立」到底是什麼意思?三十歲的我們都擁有了什麼?孔子說「三十而立」,很多人把這句話理解為「三十歲擁有了什麼」。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
    關於年齡的問題,孔子的論語中說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在很多人看來,這大概就是對人的一生最好的解釋了吧。在村子裡,由於沒有過多的娛樂活動,老人們用來打發時間的方法也是十分簡單的,無非就是把聚在一起下下象棋、打打麻將、聊聊家常。
  • 三十而立,所立者何?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三十歲是而立之年。很多人將「三十而立」理解為:三十歲時應該有所立的事業,即立業。但這種解釋並不符合孔子原意,孔子所要立的其實是德。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原來出自《論語》?
    2.4 子曰:「吾十有又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求學;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沒什麼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耳根順了;七十歲隨心所欲,沒有不合情合理的。」
  • 《論語-為政篇》1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1.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距。★6.而不惑,這句話呢,也比較多,有人說四1十不惑是代表著他明白,什麼事都搞清楚,如果你這樣理解的話,你會發現孔子為什麼說,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過矣,說五十歲能夠學《易》的話,我能少很多過錯,那說明孔夫子犯過很多錯誤,四十不惑。四十不惑,你還犯什麼過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