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聖人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人為什麼要有信仰?

2021-01-19 努力的小洋

人為什麼要有信仰?因為人是有靈魂的,信仰是人對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等的選擇和持有。人若沒有信仰,就好象沒有靈魂,跟動物一樣,只知道吃啊,維持生命,沒有人生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生活還有什麼意義呢?人生應有理想、追求,這是人生存在的價值。所以,人活著必須要有支撐靈魂的信仰。

孔聖人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在這個年齡段,你可能為人父、為人子、為人上級、為人下級,為人對手等等。此時,人生中有許多問題在困惑著你,你會面臨著很大的挑戰,這就需要反覆思考:人生究竟是怎麼回事、該如何活?我究竟做的是不是有意義,有價值?我的人生該從哪裡起步等等。你必須堅信某種東西,有一種信仰支撐著你,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都要堅持自己的立場,碰到任何困難都能不改轍,不放棄。

信仰是人類獨有的,而動物絕對不會有信仰。因為信仰的產生,源於人類對現世的洞察和對來世的敬畏。所以從本質的意義上來說,信仰是人們對萬事萬物存在唯一真理的認可。信仰不分階層,信仰不分貧富,信仰不分智愚,信仰不分貴賤,每一個有信仰的人,要麼把信仰當成一副解藥,要麼期望信仰為他注入能量,要麼把信仰當成安慰,要麼把信仰當成離世歸天后的樂境。不管事實上如何,至少在活著的時候,所信仰的,可以幫助人們逃避痛苦,直面災難,安慰心靈,栽種盼望。信仰是高貴的,又是樸素的。信仰是神聖的,又是普通的。之所以人人能有,就是因為信仰的對象很親民,門檻低,只要肯低頭謙卑,虔誠仰望,來者不拒,兼收並蓄。

信仰是人的一種本能需要。馬斯洛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需要理論」,有五個層次。第一是生理需要,第二是安全需要,第三是愛跟歸屬感的需要,第四是尊重的需要,第五是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包括了一個很重要的內容:信仰.從需要層次的理論上講,信仰是人的一種本能需要。那為什麼有人說,中國人沒有信仰呢?梁漱溟先生說過中國的文化是倫理的和理性的。我想,就算中國文化是倫理的和理性的,還是有信仰在裡面的,絕對不能否認這個。我們的宗教信仰就是投射在文化裡面,折射在生活行為之中。

人無信仰不立。信仰可以是一種思想,一種人生準則,比如讓愛我及我愛的人幸福,自己會得到幸福,別人也能得到幸福,大家都有幸福,這就是一種信仰。我的信仰就是一個「樂」字:自得其樂,知足常樂,助人為樂,無論是在貧困的時候、在挫折厄運中,還是在富裕享樂中,都要找樂子,即快樂地生活,給自己留下快樂,給別人帶來快樂,身邊的好人都能快樂幸福地生活,足矣!

相關焦點

  • 孔子為什麼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在《論語》中有一段自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其中「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兩句話,流傳很廣,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容易被誤解。尤其是「三十而立」,經常被人誤認為是成家立業。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不惑」指的是什麼?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麼?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話,大概是敘述自己一生求學歷程的關鍵節點。
  • 古人有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新年...
    懂球帝首頁>足球新聞> 古人有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新年... 古人有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新年... 曼城足球俱樂部 01-11 17:41 古人有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而人從什麼時候開始就有學德呢?我以為從咿呀學語就開始了,甚至人生第一次見父母面,人生第一次見父母眼色就開始了,只是朦朧,自己不知道而已。我與我的小孩第一次見面,我見她的眼神是光明澄亮的,那種透亮透亮的感覺至今還讓我震憾,這是因為我第一次做父親嗎?而我更早見的一位別人家的小孩,則眼神是狡黠愰惚的。我由此想人的秉性並無善惡之分,而只有傾向,稍稍一點的傾向。
  • 孔子有多厲害?「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千古名言流傳至今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花甲),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古稀)。」這句是孔子的千古名言,大致意思是三十歲的時候已經是成家立業的年齡,四十歲的時候已經大概對生命沒有了什麼懷疑,五十歲的時候也就知道了所謂天註定的命運。
  •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是什麼意思?
    在古文中,分別是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二十弱冠指的是古代男子二十歲算成年,行「加冠之禮"以示成人。漢劉向《說苑·修文》::"冠者,所以別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禮,加冠以厲其心。"後因以"加冠"指滿二十歲。
  • 2.4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注釋】▲有[yòu]:同「又」。 連詞,表示整數之外再加零數 。如:一年又三個月。▲志:[朱子集注] 古者十五而入大學。心之所之謂之志。此所謂學,即大學之道也。志乎此,則念念在此而為之不厭矣。志,立志,志向。
  • 俗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該如何解讀呢?
    常言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這句話我們該如何去理解呢?廢話不多說,下面小編直接給大家分解一下!首先,三十而立,為什麼是三十而立,而不是二十?四十呢?大家都知道,大部分人在二十之前都是在學校度過,為以後進入社會夯實基礎,但是還有那麼一小部分自娘胎裡就帶著不安分因素的人,要麼是天才,要麼是吃才,但就是這麼一小部分人對社會的影響佔據了主導因素,但是那一大部分人呢?我們還是很守規矩的,按部就班,該學習學習,該上班上班,該娶妻生子的絕不會單著!所以我們前二十年天天向上,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為以後進入社會不被坑而努力學更多的知識。
  • 劉成庚解讀《論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首先,這句話是孔夫子描述他自己的人生,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很多人十五歲開始立志,長大要幹這個,幹哪個,但很多都是錯的。但是又必須儘早立志,怎麼辦呢?就是要讓孩子儘量的犯錯與受挫折,只要不犯不可挽回的大錯就沒關係。
  • 人生,活到四十歲之後,要不惑不慌
    孔夫子這樣形容過自己的人生各個階段,他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後來,人們說年齡階段,也沿用了聖人的說法。三十歲就叫做而立,四十就是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多歲就是耳順。
  • 四十不惑?《二十不惑》!追最新電視劇!品新的人生
    四十不惑?二十不惑! 我們常聽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其實這話是孔子對自己治學生涯的概括,這句話的前後還有別的話。聖人尚且四十不惑,凡夫俗子又怎在20就能達到這樣的水準呢?最近一部名為《二十不惑》的電視劇,引發了很多人的討論。
  • 三十而立立什麼?四十因何大不惑?我為過來人,且試解讀之
    首先看出處,說這話的人是孔子,出自《論語為政篇第四》孔子對自己一生的概括,原文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愈矩。明代葛高行文的《臨雲嘆》也有句「年四十而不惑兮,修天稟之淳粹」,大意是人到四十歲就應該明辨事理,很好地控制情緒的變化,修正先天的那些純粹和懵懂。
  • 「四十不惑」是指的什麼,和「五十而知天命」有什麼區別?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麼?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四十惑不惑,真正的意思是這樣的
    四十不惑出自孔子的《論語》。《論語》裡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一般對四十不惑的理解是:直到四十歲才不猶豫三十歲想好要幹的事,才不感到疑惑,才堅定要去做。「不惑」,是指對自己的理想、志向、所認定的事業的不疑惑,不三心二意。我今天重讀《論語》,忽然明白了四十不惑的另一層意思。人到四十,並不是什麼事都明白,什麼理都懂,更不是40歲了事業有成。當今社會,40歲正值盛年,好多事情甚至才開頭,當然也就有更多的艱難和困惑。
  • 四十不惑是閱歷增加的頓悟還是身心俱疲的無奈?
    「四十不惑」出自《論語·為政》篇,原文是「吾十有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夫子對自己人生的一段總結感悟,也是千百年來中國文人追求的人生典範。「四十不惑」的意思是:一個人到了四十歲,對事物已經有了自己的人生判斷力。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
    關於年齡的問題,孔子的論語中說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在很多人看來,這大概就是對人的一生最好的解釋了吧。在村子裡,由於沒有過多的娛樂活動,老人們用來打發時間的方法也是十分簡單的,無非就是把聚在一起下下象棋、打打麻將、聊聊家常。
  • 四十而不惑 五十知天命:那些走心的期貨感悟
    孔子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莊子有句話說得很好:如果沒有黑暗的襯託,那又何談光明呢?我們的教育,讓我們錯誤的認識了世界。黑暗和光明應該是對等的,應該是沒有優劣之分的。
  • 古時孔子講「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現代人的成家立業並非此意
    前些日子,接連播出的熱劇《二十不惑》、《三十而已》,相信當時引發了不少正處於這一階段人的共鳴。是選擇愛情,還是工作?是順從婚姻,還是事業?等等問題,會在什麼時間段出現,應該在什麼年紀做出合適的決斷。而從這一系列的電視劇名字看起來,串聯在一起,不就是孔子曾經所說過的話嗎?我們小時候都學過的《論語》裡面就有與這相類似的話,「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我們經常念叨的這些古話,真的明白其中的含義嗎?或者說,我們本能所理解的,真的跟孔老夫子當年所說的,是同一個意思嗎?我們今天就挑其中的一個來講講,「三十而立」。
  • 到底什麼叫「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出於《論語·為政篇》:「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這是孔子對於自己在30歲時,所達到人生狀態的一種自我評價。原文中,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古代有幾個能文能武的人,是你想像不到的
    一個最讓人驚訝的,是孔子,孔老夫子是山東魯國人,戰國時期兵荒馬亂,恰好身材高大無比,孔聖人的功夫,也是不弱。為什麼突然查到古代能文能武的人,因為我的名字裡面有一個斌字,然後十年的思考與閱讀,讓我的文有了突破性進展,現在更加自律注重身體,就想讓自己的武俠夢,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