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要有信仰?因為人是有靈魂的,信仰是人對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等的選擇和持有。人若沒有信仰,就好象沒有靈魂,跟動物一樣,只知道吃啊,維持生命,沒有人生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生活還有什麼意義呢?人生應有理想、追求,這是人生存在的價值。所以,人活著必須要有支撐靈魂的信仰。
孔聖人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在這個年齡段,你可能為人父、為人子、為人上級、為人下級,為人對手等等。此時,人生中有許多問題在困惑著你,你會面臨著很大的挑戰,這就需要反覆思考:人生究竟是怎麼回事、該如何活?我究竟做的是不是有意義,有價值?我的人生該從哪裡起步等等。你必須堅信某種東西,有一種信仰支撐著你,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都要堅持自己的立場,碰到任何困難都能不改轍,不放棄。
信仰是人類獨有的,而動物絕對不會有信仰。因為信仰的產生,源於人類對現世的洞察和對來世的敬畏。所以從本質的意義上來說,信仰是人們對萬事萬物存在唯一真理的認可。信仰不分階層,信仰不分貧富,信仰不分智愚,信仰不分貴賤,每一個有信仰的人,要麼把信仰當成一副解藥,要麼期望信仰為他注入能量,要麼把信仰當成安慰,要麼把信仰當成離世歸天后的樂境。不管事實上如何,至少在活著的時候,所信仰的,可以幫助人們逃避痛苦,直面災難,安慰心靈,栽種盼望。信仰是高貴的,又是樸素的。信仰是神聖的,又是普通的。之所以人人能有,就是因為信仰的對象很親民,門檻低,只要肯低頭謙卑,虔誠仰望,來者不拒,兼收並蓄。
信仰是人的一種本能需要。馬斯洛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需要理論」,有五個層次。第一是生理需要,第二是安全需要,第三是愛跟歸屬感的需要,第四是尊重的需要,第五是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包括了一個很重要的內容:信仰.從需要層次的理論上講,信仰是人的一種本能需要。那為什麼有人說,中國人沒有信仰呢?梁漱溟先生說過中國的文化是倫理的和理性的。我想,就算中國文化是倫理的和理性的,還是有信仰在裡面的,絕對不能否認這個。我們的宗教信仰就是投射在文化裡面,折射在生活行為之中。
人無信仰不立。信仰可以是一種思想,一種人生準則,比如讓愛我及我愛的人幸福,自己會得到幸福,別人也能得到幸福,大家都有幸福,這就是一種信仰。我的信仰就是一個「樂」字:自得其樂,知足常樂,助人為樂,無論是在貧困的時候、在挫折厄運中,還是在富裕享樂中,都要找樂子,即快樂地生活,給自己留下快樂,給別人帶來快樂,身邊的好人都能快樂幸福地生活,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