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三十而立解釋

2020-12-18 清淨講經典裡的知識
前輩們常說「三十而立」------此

前輩們常說「三十而立」------此源於《論語·為政》的成語(原文為」是"吾十有五,而至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而立之年是指「人到了三十歲,能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自己應承受的責任,並應該或者已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比較明確的發展方向。」

前輩們常說「三十而立」------此

同時,能夠形成自我的人格獨立意識,適應社會,自己通過在三十歲以前的學習,在充實自我的修養的基礎上,確立自己在為人處事,對待生活的態度和原則。

我們做人從小要培養孝道與德行,人根才能立住,有句話人無禮則不立,人都做不了就去做畜牲道。就是這樣,讀懂了自然就明白了、

前輩們常說「三十而立」------此

如果三十歲之前沒有志向,三十歲之後做事情你就迷茫了了,因為成家是有了,立業在想成就有點難度,煩惱會多,沒有30歲之前想的好。志向得遠大順應自然規矩,否則積惡之家必有餘殃。以前的祖先洞察天機,才能保全自己。我們做事情的行善積德,不能做惡。做惡是違背自然規矩。

相關焦點

  • 初論《論語》「三十而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三十而立」與「四十不惑」、「從心所欲」,是《論語·為政》「子曰」的第四句中,最為人熟知的三個成語。
  • 《論語》求知|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原文】2·4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順(5),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6)。」(5)耳順:對此有多種解釋。一般而言,指對那些於己不利的意見也能正確對待。(6)從心所欲不逾矩:從,遵從的意思;逾,越過;矩,規矩。
  • 三十而立,所立者何?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三十歲是而立之年。很多人將「三十而立」理解為:三十歲時應該有所立的事業,即立業。但這種解釋並不符合孔子原意,孔子所要立的其實是德。
  • 《論語·為政篇第二》2.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系列連載的第 20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換個角度讀《論語》: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2.4
    子曰:「吾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於社會;四十歲能掌控各種知識;五十歲懂得了順應自然規律;六十歲能對各種言論融會貫通;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又不越出禮的準則。
  • 劉成庚解讀《論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首先,這句話是孔夫子描述他自己的人生,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很多人十五歲開始立志,長大要幹這個,幹哪個,但很多都是錯的。但是又必須儘早立志,怎麼辦呢?就是要讓孩子儘量的犯錯與受挫折,只要不犯不可挽回的大錯就沒關係。
  • 《論語》裡面解釋錯誤的九句話
    《論語》作為中華文化經典裡面的經典,歷史上有很多人都解釋《論語》,在不同的人眼裡有不同的《論語》。我小時候機緣巧合接觸到了氣功,二十多年的氣功修煉不僅給我帶來了健康,還改變了我的思維方式,喜歡從養生的角度去審視生活。
  • 瘋狂猜成語:從《三十而已》談「三十而立」
    三十而勵,三十而立,三十而驪,三十而已。看了這部劇,感覺30歲的人生就是:真實、艱難、打拼。同時也傳遞著一種「不低頭、不妥協」的人生態度。而瘋狂猜成語裡看圖猜的第762關就有「三十而立」這個成語。三十而立三十而立[ sān shí ér lì ]1.【解釋】:指人在三十歲前後有所成就。2.【出自】:《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 三十而立,一般來說是指:在社會上有地位。問題來了,以什麼來實現...
    我們來一起學習傳統文化經典《論語》。 先來看一段原文和解釋。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男人三十而立,這個「立」到底指什麼,可別理解錯了
    我們現代人常說男人三十而立,換句話來說就是,男人到了三十歲就應該娶妻生子,成家立業;但是真實這樣嗎?我們都知道古代的人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人家怎會那麼的膚淺。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原文是這樣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讀懂這些成語,就理解了《論語》
    出處:《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11.不亦樂乎 解釋:原意是「不也是很快樂的嗎?」現用來表示程度極深,達到極致。 出處:《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讀懂《論語》,就讀懂了人生,只讀一遍,獲益終生!|孔子|論語·陽貨|...
    30.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出處:《論語·鄉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   6.博施濟眾  解釋:給予群眾以恩惠和接濟。  處:《論語·雍也》:「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7.博文約禮  解釋:約:約束。
  • 「三十而立」立什麼?最重要的三條是:立身、立業、立家
    對於人生各個階段要義的最好注釋,早在2500年前,中國儒家思想創始人孔子就給出了答案,其中「三十而立」是最重要的一條。 國學經典著作《論語》在《論語為政》篇中,有這樣的論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人生未必非要三十而立,也有大器晚成
    《論語·為政》裡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在論語裡提到的三十而立,是指導了三十歲,應該知道規矩,能在社會上站得住腳,有所成就。
  • 三十而立,你們認為是立德、立言、立行
    三十而立,其出處《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很多朋友聽到這句話,理解為三十歲成家立業。我個人理解「三十而立」三十歲有所成就。
  • 《論語》中暗藏的115個成語典故,都是中華文化精髓!|論語·先進|...
    【出自】:《論語·衛靈公》:「道不同,不相為謀。」  22、道聽途說  【解釋】:道、途:路。路上聽來的、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出自】:《論語·陽貨》:「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23、 惡衣惡食  【解釋】:惡:粗劣的。
  • 記住這110個成語,就讀懂了《論語》
    6.博施濟眾 解釋:給予群眾以恩惠和接濟。 處:《論語·雍也》:「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7.博文約禮 解釋:約:約束。
  • 記住這110個成語,就讀懂了《論語》!
    出處:《論語·鄉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 6.博施濟眾 解釋:給予群眾以恩惠和接濟。 出處:《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25.發憤忘食 解釋:努力學習或工作,連吃飯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奮。
  • 古時孔子講「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現代人的成家立業並非此意
    我們小時候都學過的《論語》裡面就有與這相類似的話,「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我們經常念叨的這些古話,真的明白其中的含義嗎?或者說,我們本能所理解的,真的跟孔老夫子當年所說的,是同一個意思嗎?我們今天就挑其中的一個來講講,「三十而立」。相信這一句是最容易被大家誤解的。
  • 為什麼說「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論語·為政》說「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種說法合適嗎,或許合適,或許也不太合適?今天我寫「三十而立」,三十該立嗎?三十不該立嗎?各位小夥伴,你們有答案嗎?或許,此刻,可以靜下心來,認真的想一想。其實,我沒有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