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裡面解釋錯誤的九句話

2020-12-22 愉和養生國學

《論語》作為中華文化經典裡面的經典,歷史上有很多人都解釋《論語》,在不同的人眼裡有不同的《論語》。

我小時候機緣巧合接觸到了氣功,二十多年的氣功修煉不僅給我帶來了健康,還改變了我的思維方式,喜歡從養生的角度去審視生活。當我重讀《論語》,對《論語》的理解和在學校學習的不一樣了,感覺用養生的角度去解釋《論語》,以前不理解的部分內容也豁然開朗。

用養生思維的角度來解讀《論語》,能更加全面的解讀經典,更接近真實的孔子。

《論語》(為政第二)有這樣一段話。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通行的翻譯: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一直保持恭敬和喜悅的態度最難。遇到事情,子弟們代父母效勞,遇到酒食,讓父母享用,僅僅這樣就算孝了嗎? 

對「色難」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是要對父母一直保持和顏悅色的態度最重要,另一種解釋是要讓父母一直保持愉悅的心情最重要。這兩種解釋都對,但是不全面,兩種解釋加在一起更貼近孔子的原意。

孔子認為最大的孝是讓父母快樂,而不僅僅是讓父母吃好的、穿好的。讓父母得到快樂才是最重要的,讓父母開心才能讓父母更加健康長壽。

《論語》(公冶長第五)裡面有這樣一段話。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汙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通常這樣翻譯:宰予大白天睡覺。孔子說:腐朽的木頭不可以雕刻,糞土打的牆不可以粉刷,對於宰予有什麼可責備的呢?孔子又說:以前我對於人,聽到他的話就相信他的行動;現在我對於人,聽到他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動。由於宰予,我改變了以前的態度。

僅僅是白天睡覺值得孔子這麼嚴厲的多次批評嗎?有人認為是孔子討厭宰與這個學生,找藉口批評宰與,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孔子的心胸不會那麼狹隘。

孔子對學生很寬容,沒有孔子責備學生不認真聽課的記載,在孔子上課的時候學生可以彈琴,還可以靜坐,孔子都視而不見。為什麼偏偏批評宰予白天睡覺,還批評了多次。

孔子對宰與晝寢如此生氣,這裡面的原因值得深入研究。

《孔子家語.曲禮》裡面有這樣一段話:孔子適季氏,康子晝居內寢。孔子問其所疾,康子出見之,言終,孔子退,子貢問曰:季孫不疾而問諸疾,禮與?孔子曰:夫禮,君子不有大故,則不宿於外;非致齊也,非疾也,則不晝處於內。是故夜居外,雖吊之可也;晝居於內,雖問其疾可也。  

如果是沒有病或者是因為齋戒,君子是不在白天睡覺的,無故白天睡覺,那最大的可能是生病了。  

宰與白天睡覺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應當受到嚴厲的批評。

《論語》(公冶長第五)裡面還有這樣一段話。

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翻譯:子貢問孔子:「我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你好比一個器具。」子貢又問:「是什麼器具呢?」孔子說:「是瑚璉這樣重要的祭祀器具。」

璉瑚

這段話都認為孔子是在稱讚子貢。

深入研究孔子說過的:君子不器,還應該有這樣的理解:一個人不管是什麼器,那他就已經不符合是君子的標準了。

子貢即便是瑚璉這樣重要的禮器,但仍然還是器,那就不符合君子的標準了。

按照孔子區分人的標準,極少數人是君子,大多數人都還是小人。

這段話可以理解為孔子是在批評子貢,或者說是在點撥子貢。讓子貢要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君子,要用君子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改掉自己的小人作為。

孔子對學生的批評也是很講究藝術的,很少直接去批評學生。

在孔子看來小人不是什麼壞人,能從小人修煉成君子是很難的。

《論語》(鄉黨第十)裡面有這樣一段話, 寢不屍,居不容。  

這句話通行的解釋是:睡覺的時候不宜直挺的像屍體,在家不要還保持嚴肅的表情。 

這句話重點需要解釋的是「屍」字。

尸位素餐是個大家熟悉的成語,比喻佔有職位而不工作做的人。

古代祭禮中有一個人代表神像端坐一動不動,就是祭禮中的屍,只坐在位上,不必做任何動作。

《尚書》中的「太康屍位」的屍字和《論語》中的「寢不屍」屍字意思接近,更符合孔子的本意。  

《尚書》是孔子編寫的,在編成《尚書》後,孔子曾把它用作自己教學的教材。

寢不屍的屍字解釋為一動不動更合適。從養生的角度解釋這句話就是:睡覺要不斷的變換姿勢,不要一動不動,不要從開始睡覺到起床一個姿勢,這樣不利與養生;在家要保持愉悅的表情,讓自己養生,讓家人開心。

《論語.鄉黨》有這樣一句話:割不正不食。

這句話傳統的解釋是:切的不正確的肉不吃。

這樣解釋感覺孔子是一個追求精緻生活的美食家,似乎還有點強迫症。

文言文為了簡練會把字顛倒過來說。

這句話面的「正」字的解釋很關鍵,「正」的解釋的含義決定著這句話的意思。

古人的正和政是通用的,「政」代表的是道,正就是要合乎道。正道是大家熟悉的詞,正就是道,這裡的正也應該解釋為符合「道」,「不正」應該解釋為不符合道的食物。

這樣解釋「割不正不食」就合理了:不符合道的肉就是割好了、做好了,也不吃。

《論語》(泰伯第八)有這樣一段話,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通行的解釋是:孔子說:「對於老百姓,只能使他們按照我們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們懂得為什麼要這樣做。」

這段話有不同的解釋也可以理解,古人寫字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同樣一句話,不同的斷句方式會產生不同的意思,這是人們通行的斷句。

這句話還可以這樣斷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樣這句話的意思就變成了:孔子說:對於百姓認可,就讓他們照著去做;對於百姓不認可,就給他們說明道理。

按照孔子的養生思想來選擇的話,後面這個斷句更符合孔子的思想,讓老百姓心情舒暢是孔子追求的目標。

禮樂治國就是為了讓人民快樂,孔子不可能去做讓人民不高興的事情。

《論語》(述而第七)裡面有這樣一段話,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通行的翻譯是:孔子說:「凡是能帶一束幹肉來我這裡的,我從沒有不加以教誨的。」

這句話的翻譯有分歧,分歧就在對「束脩」的解釋上面。

主流的解釋還是認為束脩指的是肉乾,孔子是很注重禮的,給孔子送肉乾是很重要的拜師禮節。

解釋這句話就需要先了解孔子吃什麼?不吃什麼?

在第十章《鄉黨》有這樣一句話:沽酒市脯,不食。市場上買的酒和肉乾,孔子不吃。

這句話說明孔子是不吃市場上買的肉乾的,那學生送肉乾孔子會吃嗎?誰能保證學生送的肉乾不是從市場上買的。

束脩指年齡比較合適,束脩是指古人十五歲的時候,行束帶修飾之禮。

那這句話就是這樣解釋:十五歲以上的人,就可以被錄取,都可以做我的學生。

《論語》(憲問第十四)裡面有這樣一段話,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通行的翻譯:原壤伸開兩腿坐在地上等侯孔子來。孔子看到說:你年少時不謙遜也不友愛,長大了沒有什麼值得傳述的貢獻,現在這麼老了還不死,真是傷害了做人的道理。說完,用拐杖敲他的小腿。

孔子對自己的學生說話很講究方式方法,對其他人就更注重禮了,孔子說的這段話卻很難聽,並且還動手打了原壤。

原壤是一個普通人,是孔子的髮小,因為和孔子有交往在《論語》上留下名字。孔子對學生嚴格要求還可以理解,對一個沒有文化的普通人要求如此高,又打又罵是不是太苛刻了。

如果能做到孔子說的:小時候照顧、教育好弟弟妹妹,長大以後還有讓人稱讚的品德,那至少也應該是賢人了。

孔子那麼多學生能成為賢人的也沒有幾個,按照這樣高的標準來要求一個沒有文化的普通人,有點過分。

原壤坐的時候把腿叉開,在現在人來看可能也沒有什麼不妥,只是一個人的習慣,孔子有必要發那麼大的火嗎,還用棍子敲原壤的腿。

這是《論語》記載的孔子唯一一次動手打人。孔子為什麼對原壤生氣,原壤夷矣這句話很重要,這是孔子生氣的原因。孔子生活的時代還沒有椅子,人們都是席地而坐,跪坐更符合養生,要求跪坐就顯得重要,現代的人很少席地而坐,所以現在人對原壤夷俟感覺沒有什麼錯誤。 

正確的坐姿對健康非常重要,不正確的坐姿會造成人體駝背、近視眼、偏頭痛、脊椎病、頸椎病等。

《周禮》中已經把跪坐形成了禮固定下來,孔子也非常重視跪坐,還對沒有跪坐的童年小夥伴不惜動手打人。

這段話用現在通俗的話可以這樣翻譯:你小時時候沒有招顧好你的弟弟妹妹,長大以後幹一些讓人不能說好的事情,你這個老不死的東西。這段話重點是開頭一句和最後一句,原壤叉著腿坐,孔子路過用拐杖敲了原壤的小腿一下,提醒他這樣坐不合乎禮,也不養生,把腿收回去。

《論語》(陽貨第十七)裡面有這樣一段話。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通行的翻譯:孔子說:「我將不再有所言說了。」子貢說:「老師如果不再言說,那弟子們傳述什麼呢?」孔子說:「天何嘗言說呢?四季照樣在運行,百物照樣在生長。天又何嘗言說呢?」 

這段話這樣解釋感覺不是很全面,孔子說自己想不說話,應該是理解為孔子準備在一段時間內不說話,不是以後都不說話。這樣解釋感覺這句話就可以解釋通順了,這樣更合乎邏輯。

在一段時間內不說話現在叫閉關,閉關是一個後來才有的名詞。

閉關就是閉塞關口,不跟外界往來,獨居一處,不與任何人交往,滿一定期限才外出。閉關可以進行高深層次的思考與修煉,使得內力和思想境界得到極大的提高。

孔子那個時代還沒有閉關這個詞彙,孔子的這個行為和閉關修煉是相似的,也可以認為孔子是準備閉關修煉。

用養生思維來解釋《論語》,有人會認為這樣解釋《論語》不全面,這可以當做解釋《論語》的一種方法,如果能引起大家的興趣去重溫經典,也算是達到目的。

相關焦點

  • 懷念三毛:最優美的九句話,道盡人生!
    懷念三毛:最優美的九句話,道盡人生!
  • 推遲上班有時間就學點東西——關於《論語》中幾處「闕」字的解釋
    (《論語·子路篇第十三·三》)【傅佩榮譯】子路說:「假如衛君請您去治理國政,您要先做什麼?」孔子說:「一定要我做的話,就是糾正名分了!」子路說:「您未免太迂闊了吧!有什麼好糾正的呢?」孔子說:「你真是魯莽啊!君子對於自己不懂的事,應該保留不說。
  • 怎樣用論語取大氣厚重的男孩名,讓你一見傾心
    《論語》雖然與現代社會相距上千年,卻依然為我們呈現了當時的情況,也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這也是越來越多人選擇《論語》取名的緣由。 一、《論語》中大氣厚重的男孩名1. 雲貴出自《論語·述而篇》: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 湯殷權《論語》講義:《學而第一》篇「子曰君子不重章」
    四、無友不如己者,此節解釋的異議較多。這裡的「無」,通「毋」,不要,禁止之意。《論語·子罕》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這兩章應當是「重出」(重複出現,《論語》中多有此種現象),可是原文中分別用了「無」和「毋」。一般的解釋是,不要與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 讀懂《論語》,就讀懂了人生,只讀一遍,獲益終生!|孔子|論語·陽貨|...
    出處:《論語·鄉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   6.博施濟眾  解釋:給予群眾以恩惠和接濟。  處:《論語·雍也》:「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7.博文約禮  解釋:約:約束。
  • 《論語》中暗藏的115個成語典故,都是中華文化精髓!|論語·先進|...
    【出自】:《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11、不亦樂乎  【解釋】:用來表示極度、非常、淋漓盡致地意思。  【出自】:《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出自】:《論語·衛靈公》:「道不同,不相為謀。」  22、道聽途說  【解釋】:道、途:路。路上聽來的、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出自】:《論語·陽貨》:「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23、 惡衣惡食  【解釋】:惡:粗劣的。
  • 讀懂這些成語,就理解了《論語》
    6.博施濟眾 解釋:給予群眾以恩惠和接濟。 處:《論語·雍也》:「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7.博文約禮 解釋:約:約束。
  • 論語三十而立解釋
    前輩們常說「三十而立」------此前輩們常說「三十而立」------此源於《論語·為政》的成語(原文為」是"吾十有五,而至於學。
  • 正本清源話論語學而.07章 這是賢賢易色最靠譜的解釋 沒有之一
    論語不是識字的學問,是明理的學問。看著散亂無章,實則自有其一以貫之的邏輯在。這個邏輯需要會之以理而通之。並不能象讀西方著作那樣,沒看到因為所以雖然但是就大呼論語沒有邏輯。尤其是這個色字,竟然有人和美色聯繫起來,說實話,書都白讀了。
  • 《論語》究竟怎麼讀?
    到了今天,我們應該一句一句的去讀《論語》。為什麼應該一句一句讀《論語》?我給你五個理由:第一、《論語》是中國人精神世界的基礎代碼。它既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精華,也是後來2500年在中國流行最廣的的基礎教材。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論語》起名:高大魁梧、玉面郎君的男孩名
    兩千多年來,人們不僅記住了它裡面的很多詩句,更是有很多人從中尋找靈感,把它當做一部「取名寶典」,取名字時總是想從裡面找出更美更適合自己孩子的詞或字。《論語》中高大魁梧、玉面郎君的男孩名1.忠之取自《論語》:「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2. 其樂出自《論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 鄂州梁子湖公安開展「學論語、悟論語、講論語」 演講比賽
    為了深入推進公安機關教育整頓工作,充分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民輔警的文化內涵,12月9日下午,鄂州市公安局梁子湖區分局舉辦「學論語、悟論語、講論語」演講比賽。來自分局機關和轄區6個派出所的8名選手參加了最後的角逐,參賽者首先圍繞《論語》文本、背景知識和衍生意義寫出一篇演講稿,然後上臺演講3-5分鐘,他(她)們在演講中個個精神抖擻,普通話標準,口齒清晰,賽出了水平,賽出了風格,賽出了梁子湖公安人的精神風貌,通過5名評委現場公正打分,最後分局機關柯亞芳、梧桐湖派出所劉桑、東溝派出所王翅分別獲得前三名
  • 女寶名字推薦:10個水靈秀氣的《論語》女寶名字,謙謙君子
    兩千多年來,人們不僅記住了它裡面的很多詩句,更是有很多人從中尋找靈感,把它當做一部「取名寶典」,取名字時總是想從裡面找出更美更適合自己孩子的詞或字。 一、《論語》中水靈秀氣的女寶名字1.子好出自《論語·學而篇》: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解釋:君子,吃食不要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3.
  • 記住這110個成語,就讀懂了《論語》
    6.博施濟眾 解釋:給予群眾以恩惠和接濟。 處:《論語·雍也》:「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7.博文約禮 解釋:約:約束。
  • 記住這110個成語,就讀懂了《論語》!
    出處:《論語·鄉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 6.博施濟眾 解釋:給予群眾以恩惠和接濟。 出處:《論語·季氏》:「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30.父母之邦 解釋:指祖國。
  • 我讀《論語》—《論語學而篇》之八:「賢賢易色」到底是啥意思
    對於這一章的解釋,從「事父母……吾必謂之學矣。」一段各家差異不大。但「賢賢易色」一句,分歧就大了。咱們先看看有哪些解釋:1、何晏《論語註疏》:「賢賢易色」者,上「賢」,謂好尚之也。下「賢」,謂有德之人。易,改也。色,女人也。……人多好色不好賢者,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賢,則善矣,故曰「賢賢易色」。
  • 《論語》不是博物館裡的陳列品——讀周志文《論語講析》
    這是婦孺皆知的《論語》開篇第一章。看似平易,卻蘊含奧義。周志文先生在《論語講析》(活字文化·北京出版社2019年10月)中獨闢蹊徑,把這三句話視為一個整體,給出了與眾不同的解釋。說「不同」,卻又不給人標新立異的感覺,相反,不論贊成與否,過目之後都會覺得他的詮解於理可通:《論語》以此篇此章為首,或是偶然,或有深意。
  • 如果只讀一部古代經典,為什麼就是《論語》?
    在我自己的閱讀史上,《論語》對我的影響很大。我始終以為,如果只讀一本古代的經典的話,《論語》是最好的選擇。如果把《論語》與儒家的另外一本經典《周易》進行比較,我們可以發現,《周易》是比較具有憂患意識,它強調的是居安思危。
  • 《論語》起名:15個一念就微笑的男孩名,清新脫俗,詞意雋永
    一、《論語》裡的名言,中華由來已久的智慧,特別適合給寶寶起名!1. 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出自《論語·裡仁》。孔子說:人們的錯誤,總是與他那個集團的人所犯錯誤性質是一樣的。所以,考察一個人所犯的錯誤,就可以知道他有沒有仁德了。2.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出自《論語·學而》。【講解】我每天都要從多個方面檢查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辦事情,是否忠實呢?
  • 論語名句起名:公主範的女寶名字,一眼就讓你心動
    兩千多年來,人們不僅記住了它裡面的很多詩句,更是有很多人從中尋找靈感,把它當做一部「取名寶典」,取名字時總是想從裡面找出更美更適合自己孩子的詞或字。公主範的女寶名字1. 新可出自《論語》: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