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讀「論語」20.3:知言知人識仁義,知命知禮為君子

2020-12-14 善氏

「堯曰篇第二十」3

【原文】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知人生意義,就無法成為君子;不知行為規範,就無法立身處世;不識話中真意,就無法識得人心。」

【注釋】

「命」,是指人生的使命、意義,而非指窮通壽夭的宿命。

「君子」,此處指有仁德者。

「禮」,是一切合義的行為規範的統稱,包括法律和道德規範。

「立」,指立身處世。

「知言」,此處指了解話中的真意,包括識別其真偽、是非、善惡等。

「知人」,此處指識得人心。

【評析】

本章是《論語》的最後一章。《論語》講的是孔子之道,那麼「孔子之道」究竟是什麼?孔子之道,就是君子之道。要成為君子,就必須要先搞清楚:人生的意義究竟應該是什麼?是要及時行樂?還是要及時行善?人到底應該怎樣活著?是該屈從本能?還是該超越本能?這就是「知命」。君子是有仁德者,只有知「士不可以不弘毅」,知「仁以為己任」(8.7),才能尚仁行義,克己從仁;才能「明明德」而為君子,「止於至善」而為大聖。若不知人生意義何在,不知人該怎樣活著,就絕無可能成為君子。故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當然,這並不是說「樂」與「善」就天然排斥。「與民同樂」是「善」,也是「樂」;「不與民同樂」是「樂」,卻不是「善」。所以孟子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賢者顏回「其心三月不違仁」(6.7),卻仍然「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6.17)。

在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生理需求」處於最低層級,向上依次是「安全需求」、「歸屬和愛的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處於最高層級的「自我實現需求」,可見人的高級需求是超越本能的。孔子說:「貧而樂道,富而好禮」,「樂道」與「好禮」就是「善」。因此,無論貧富貴賤、窮通壽夭,人都應該超越本能的欲望,及時行善,去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愉悅。

人只要不是離群索居,就必須要融入社會。要融入社會,就必須要遵守社會規範。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時代,擁有不同的社會規範。在各種各樣的社會規範中,能夠使人與人和諧相處,使人與社會和諧相處,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那些行為規範,就是「禮」。因此,只有知何以為「禮」,人才能與其外部世界和諧相處,也才能真正安定地立身處世。故曰:「不知禮,無以立也」。

孔子說:「禮以行義」,這是聖人制禮的宗旨,也是「禮」的精神所在。只有識得「禮」的精神,才能既守禮又達變,才能真正做到行義,從而成為君子。

這裡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儒家的話語體系中,「禮」主要是指合義的道德和法律規範,「禮儀、禮節、禮貌」之類只是「禮」的末節。《禮記·樂記》云:「鋪筵席,陳尊俎,列籩豆,以升降為禮者,禮之末節也」。唐朝著名經學家賈公彥在其《周禮義疏》中說:「禮,所以統敘萬事」。因此,絕不能膚淺地將「禮儀、禮節、禮貌」等同於「禮」。

人在社會中,無論是生活、工作還是學習,都離不開與人相交。這就需要「知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22)。若不知人,就無法「擇其善」而改「不善」,也就易受他人誤導,從而是非不分、善惡不辨,最終既無法立足社會,更無法成為君子。

所謂「言為心聲」。因此,要「知人」,就必須要「知言」。要以言知人,不僅要對言語本身進行價值判斷,還需要「聽其言而觀其行」,如此才能識別言語中的真偽、善惡、是非、端曲。這當然並不容易。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19.25)。要能如此以言知人,既需要學習聖人之道,以知仁明義;更需要獨立思考、反覆實踐,以增長經驗和能力。

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那些批孔薄儒者,其實根本就不懂孔子之言,有些甚至連《論語》中的字都還沒認全,更遑論通讀全文、深刻理解了。此正所謂「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孔子之道,是君子之道;儒家文化,是君子文化。生而為人,就應當要做君子。無論「知命」、「知禮」、「知言」還是「知人」,最終都是為了成為君子。對民眾來說,不僅自己要成為君子,還要努力影響周邊之人成為君子;對為政者來說,不僅自己要以身垂範成為君子,還要制禮作樂,以禮之規範、樂之教化使整個社會成為君子社會。

沒人不希望與君子相交,沒人不希望生活在君子社會。以人類歷史的經驗來看,即使是禽獸,也不會願意生活在「小人社會」、「禽獸社會」。不過,正因為人類社會仍徘徊於「小人社會」與「禽獸社會」之間,仍未真正脫離「叢林」狀態,所以才更需要「君子之道」的教化和引領,以期早日進入「君子社會」。

相關焦點

  • 要知天命,順天命而為
    文/龍吟師傅 在《論語》的最後一章,大賢者孔子提出了「三知」,即「知命」、「知禮」、「知言」。可以說,這是一句著名的人生格言。」「知命」是第一個。那麼,孔子所說的「知命」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如何「知命而為」?隨龍吟師傅來了解一下!
  • 《論語》晨讀,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論語·公冶長篇》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論語·泰伯篇》:「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憲問篇》:「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論語·衛靈公篇》: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 《論語》晨讀,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27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論語·陽貨》:「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 正牆面而立者,此路不通也。如果和他人不能溝通,他人如同牆面,是囚禁人而不是支持人。所謂「他人如地獄」也。其次,與文想連的「言」是理解他人的媒介: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 哲學簡史談儒家正名、仁義、忠恕、知命
    有人說《六經》是孔子的著作,有人說孔子是《春秋》的著者,《易》的注者,《禮》《樂》的修訂者,《詩》《書》的編者,但其實《六經》和孔子沒有多大關係,在孔子時代之前就已經有了《六經》,屬周朝後的文化遺產了。
  • 立身處世:命、禮、言
    《論語》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意思就是不知道命運,就不能夠做君子;不懂得禮,就不能夠立身;不識別言語,就不能夠識別人。 孔子的學說最後落腳到命、禮、言三個支點上,說到底,還是立身處世的學說。 孔子所說的命,既指宇宙的自然規律,也指社會的發展,歷史的變遷規律,最後,還包括個人由於所處環境和時代趨勢而造成的命運、歸宿。
  • 小女孩取名:《論語》明豔端莊的女孩名字,真的很有意境
    釋義:君子既尊重賢人,又能容納眾人;能夠讚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夠的人。解釋:「嘉」在文中是讚美之義,「善」是善良的人。所以「嘉善」有美好善良的寓意。而且「嘉善」還有吉祥如意的內涵,引申孩子有福,善良。用於女孩名有兩層含義。其一,是希望女孩子勤於學習,有知識有才能。
  • 什麼是「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
    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有一天,蘇東坡去拜見當朝宰相王安石。相府僕人把他領進王安石的書房,說是宰相大人外出辦事,馬上回來,請蘇學士用茶稍候。
  • 論語探本2.17:知之為知之,非言智也,乃言人之表裡如一也
    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本章之關鍵,在於最後一個字,知。同於智。換言之,本章講智。但不在於智也。由者,仲由也。即子路。這其中的語氣蠻好玩。子路啊,我教給你的你都知道了啊。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這才是智。你可不能糊弄自己啊。課堂上,老師經常碰到這樣的學生。
  • 什麼是知其不可而為之
    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論語·憲問》比如,楊伯峻先生《論語譯註》中的解釋是這樣的:子路在石門住了一宿,(第二天清早進城)。司門者問:從哪裡來?子路說:從孔家來。司門者說:就是那位知道做不到卻定要去做的人嗎?再如,朱熹在《論語精義》中評價:「夫可不可在天,而為不為在己。聖人畏天命,故修其在己者,以聽之天,未嘗遺天下。聖人亦不敢忘天下。雖知其不可,得不為哉?」
  • 「唯上知與下愚為不移」的解釋探求
    既為外物所感,則習以性成。若習於善則為君子,若習於惡則為小人,是相遠也,故君子慎所習。然此乃是中人耳,其性可上可下,故遇善則升,逢惡則墜也。孔子又嘗曰:唯上知聖人不可移之使為惡,下愚之人不可移之使強賢。此則非如中人性習相近遠也。這樣的解讀是以孔安國所說的「上知不可使為惡,下愚不可使強賢。」為基調,上知與下愚,即為明智與愚蠢。習作名詞「性習」講。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後面的「是知也」有人理解為智慧,意為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所知和所不知就是智慧,似乎不太符合語法和語境。這句話極富哲理,相同的討論在《莊子齊物論》中也出現過,詳文如下:齧缺問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惡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惡乎知之!」「然則物無知邪?」曰:「吾惡乎知之!雖然嘗試言之。庸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
  • 一句善易者不佔毀掉了多少人學《易經》的衝動
    國學熱的今天《易經》作為六經之首真不該被忽視,畢竟《論語》、《道德經》中很多觀點都是出現它的,而一句善易者不佔更把易經推到了江湖算卦的行列。善為《詩》者不說,善為《易》者不佔,善為《禮》者不相,其心同也。
  •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對《論語》中「君子」的分析
    讀《論語》有感(四):「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對《論語》中「君子」的分析張恩恩/文本文原作於2009年前後。今日讀來,感慨良多。短短數年,我的變化太多,最大的變化竟然是喪失了對寫作的熱情和閱讀量銳減,想想慚愧,幸在我沒有忘記對理想的追求。願堅持!
  •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
    不歸按:論語中之君子,或指在位者,或指修養以至成德者,此則指在位者。程氏《集釋》引《論語稽》:「君子,謂在位之人也。春秋時世祿世官,或輕浮,或鄙陋,或詐偽,或狎暱小人,或怙惡飾非,皆列國卿大夫之通病。孔子以此戒勉之。」《法言·修身》:「或問:『何如斯謂之人?』曰:『取四重,去四輕,則可謂之人。』曰:『何謂四重?』
  • 「循循然善誘人」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存在矛盾嗎
    我們在讀《論語》時,如果對一些篇章了解不透,就會生出一些疑惑,往往會感覺前後不一,甚至相互矛盾。如《子罕篇第九·一0》章,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 《論語》晨讀,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子張「患莫己知」,希望「在家必聞,在邦必聞」,而孔子希望他做到的是「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的「達」,即正直仁義地為主公做好服務。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楊伯峻譯文】孔子說:「不發愁沒有職位,只發愁沒有任職的本領;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使別人知道自己的本領好了。」【注釋】[表情]患所以立——「立」和「位」古通用,這「立」字便是「不患無位」的「位」字。《春秋》桓公二年「公卽位」,石經作「公卽立」可以為證。【論語正義】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 論語學習之九:知己知人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不患人之不己知,求為可知也」 「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譯】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了解我,只擔心我不了解別人。 【譯】病就是生病的「病」,這邊講的患,「患」就是擔心。
  • 《論語》晨讀,子不語怪、力、亂、神
    「贊而不達於數,則其為之巫;數而不達於德,則其為之史。史巫之筮,鄉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後世之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與史巫同塗而殊歸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義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1973年馬王堆帛書。其中3號墓,出土大批帛書。其中《易之義》、《二三子問》、《要》,1993年公布。襄贊、襄理。
  • 夜話丨梁啓超:知命與努力
    讀罷此文任思緒在彎彎月牙上纏繞……作者:梁啓超今天所講的題目是「知命與努力」,知命同努力這兩件事,驟看似乎不易合併在一處,《列子·力命》篇中曾經說明力與命不能相容,我從前作的詩也有「百年力與命相持」之句,都是把知命同努力分開,而且以為兩者不能並存,可是,究竟是不是這樣呢?
  • 「知る」「分かる」的區別
    前兩天後臺就有小夥伴問村長「知る」和「わかる」的意思,村長抽空整理了一下,大家也都跟著學習學習吧~1.知識/情報/經驗的獲得 知識・情報・経験の獲得3.(用ている的形式)表示掌握了知識/情報/經驗(…テイルの形で)知識・情報・経験の所有4.(用ている的形式)表示記得(…テイルの形で)記憶する例文:1.その時に、ことばの意味を/彼のことを/酒の味を知っ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