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生活會有不如意
或許,前路還會有風雨
但是請不要放棄
如果你正在抱怨命運不眷顧
請你記住
要知命,更要努力
預測未來命運的最好方式
就是現在去創造它
認真生活的人
一步一個腳印
抵達只是時間問題
夜深了心靜了
不如伴著月光
讀罷此文
任思緒在彎彎月牙上纏繞……
作者:梁啓超
今天所講的題目是「知命與努力」,知命同努力這兩件事,驟看似乎不易合併在一處,《列子·力命》篇中曾經說明力與命不能相容,我從前作的詩也有「百年力與命相持」之句,都是把知命同努力分開,而且以為兩者不能並存,可是,究竟是不是這樣呢?現在便要研究這個問題。
命字到底怎麼解呢?《論語》中的話很簡單,未曾把定義揭出來。我們只好在儒家後輩的書籍中尋解說,《孟子》《荀子》《禮記》,這三種都是後來儒家的重要的書。《孟子》說:「莫之致而至者命也。」意謂並不靠我們力量去促成,而它自己當然來的,便是命。《荀子》說:「節遇謂之命。」節是時節,意謂在某一時節偶然遇著的,便是命。《禮記》說:「分於道之謂命。」這一條戴東原解釋得最詳,他以為道是全體的統一的,在那全體的裡面,分一部分出來,部分對於全體,自然要受其支配,那叫做「分限」,便是命。綜合這幾條,簡單的說,就是:我們的行為,受了一種不可抵抗的力量的支配,偶然間遇著一個機會,或者被限制著止許在一定範圍內自由活動,這便是命。命的觀念,大概如此。
分限——命——的觀念既明,究竟有多少種類,經過詳密的分析,大約有下列四種:
(一)自然界給予的分限:這類分限,極為明顯易知,如現在天暖,須服薄衣,轉眼秋冬來了,又需要穿厚衣,這便是一種自然界的分限。用外國語解釋,便是自然界對於人類行為,給的一個order,只能在範圍內活動,想超過是不能的。
(二)社會給予的分限:凡是一個社會,必有它的時間的遺傳和空間的環境,這兩樣都能給予人們以重要的分限。無論如何強有力的人,在一個歷時很久的社會中,總不能使那若干年遺傳的結果消滅,並且自身反要受它的影響。至於空間方面,亦復如是,環境的勢力,好似一條長鏈,互相牽掣,吾人的生活,便是在這全國環境互相牽掣的勢力支配的底下決定,人為的改造,是不能實現的。小而言之,一個團體,也是這樣,凡一個學校,它有學風,某一個在這學校裡念書的學生,當然受學風的影響和支配,想跳出學風以外,是不容易的。而這個學校的學風,又不是單獨成立的,又與其他學校,發生連帶關係,譬如在北京某一學校,它的學風,不能不受全北京學校的學風的影響和支配,而不能脫離,就是這樣。全北京的學風,影響到某一校;一校的學風,又影響到某一人,關係是如此密切而複雜,所以社會在空間上給予人們的分限,是不可避免,而不易改造的。
(三)個人固有的分限:在個人自身的性質、能力、身體、人格、經濟諸方面,常有許多不由自主的狀態,這便是個人固有的分限。這些分限,有的是先天帶來的,有的是受了社會的影響自然形成的,然而其為分限則一。譬如有些人身體好,有些人身體壞,身體好的人每天做十多點鐘的功課,不覺疲倦,身體弱的人每天只用功幾點鐘,便非常睏乏,再不停止,甚至患病,像這種差別,是沒有法子去平均和補救的。講其原因,自然是歸咎於父母的身體不強壯,才遺傳這般的體質,這都是以前的祖先遺留的結果,不是一時的現象。或可稍圖改善,然一樣的運動,一樣的營養,而強者自強,弱者自弱,想立刻平等,是不可能的。才能、經濟諸端,尤其易見,有聰明有天才的人,一目十行,倚馬萬言,資質愚笨的人,自然趕他不上。身體才能,固然不能變易,即如物質方面之經濟力,似乎可以轉換,然而要將一個窮學生於頃刻中化為富豪,亦是不能實現的事。物質的限制尚且如此之難去,何論其他,個人分限,誠不可輕視的了。
(四)對手方給予的分限:凡人固然自己要活動,然而同時別人也要活動,彼此原都是一樣的。加之人的活動方面,對自然常少,而對於他人的常多,所以人們活動是最易和他人發生關係的,(既)然如此,人們活動的時候,那對手方對於自己的活動也很有影響,這影響就是分限了。猶之下棋,我走一著,人亦走一著,設禁止人之移棋,任我獨下,白屬全勝,無如事實不許,禁止他人,既難做到,而人之一著,常常與我以危險,制我之死命,於是不得不放棄預定計劃,與之極力周旋,以求最後之勝利。此即對手分限之說,乃人人相互間,雙方行為接觸所起之反應了。
此四種分限——再加分析,容或更有——既經明隙,只受一種之限制時,已足發生困難,使數十年之工作,一旦毀壞,然人生厄運,不止如是,實際上,吾人日常生活,幾無不備受四種分限之包圍和壓迫。因此,假使有一不知命的人,不承認分限,甚至不知分限,或不注意分限,以為無論何事,我要如何便如何,可以達到目的。此種人勇氣雖然很大,動輒行其開步走的主義,一往直前,可是,設使前邊有一堵牆,攔住去路,人告訴他前面有牆,牆是走不過去的,而他悍然不顧,以為沒有牆,我不信牆的限制,仍然前行。有時前面本是無牆,僥倖得以穿過,然已是可一不可再的成功,今既有牆,若是牆能任意穿行,自然很好,但牆實在是不能通過的東西,於是結果,他碰了牆,碰得頭破腦裂,不得不回來,回來改變方向,仍是照這樣碰牆,碰了幾回之後,一經躺下,比任何軟弱人還軟弱,再無復起的希望。因他努力自信,總想超過他的希望,不想結果失望,自然一蹶不振,這種人的勇氣,不能永久保持,一遇阻礙,必生厭倦,所以不知命——不信分限,專恃莽氣的人是很難成功的。
儒家知命的話,在《論語》中有很重要的一句,便是批評孔子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那一句。可見知其可為而為之——不知或不信分限,不是勇氣;必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才算勇氣。明知山上有金礦動手去掘的人,不算有勇;明知不可為,而知道應該去做的人,才算偉大。這句話很可以表現孔子的全部人格,也可以作為知命與努力的註腳,「知其不可為」便是知命,「而為之」便是努力,孔子的偉大和勇氣,在此可以完全看出了。
猶如愚公移山,他雖不能一手把很高的山移完,可是他的子孫能夠繼續著去工作,他自身雖止能見到移去一尺二尺,也是夠愉快,比起來未見分毫的移動,強得多了。成功猶如萬萬裡的長道,一人的生命能力,可不能走完,然而走到中途,也勝於終身不走的哩!所以知命者,明知成功之不可必,了解分限之不可逃,在分限圈制前提之下去努力,才是真能努力的人啊!
我們為何需要真正的努力,因為只有真正的努力,才可不厭不倦。人何以有厭倦,多因不知分限,希望過大,動遭失敗,聽以如此。知命的人,便無此弊。孔門學問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居之無倦」,「請益。曰:無倦」,「自強不息」,「不怨天不尤人」諸端。所謂不厭、不倦、不息、不怨、不尤,都是不以前途阻礙而退餒,是消極的知命。如「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都是以稍有成功而自娛,是積極的努力。
孔子的「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工夫,實在是知命和努力的一個大榜樣。儒家弟子,受其感化的,代不乏人,如漢之諸葛亮,固知輔蜀討曹之無功,然而仍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為職志者,深明「漢賊不兩立,皇室不偏安」之義,曉得應該如此做去,故不得不做,此由知命而進於努力者也。又如近代之胡林翼、曾國藩,固曾勳業彪炳,而讀其遺書,則立言無不以安命為本,因二公飽經事故,閱歷有得,故諄諄以安命為言,此由努力而進於知命者也。凡人能具此二者,則作事時較有把握,較能持久。其知命也,非為懶惰而知命,實因鎮定而知命;其努力也,非為僥倖而努力,實為犧牲而努力。既為犧牲而努力,做事自然勇氣百倍,既無厭倦,又有快樂了。所以我們要學孔子的發憤忘食,便是學他的努力;要學孔子的樂以忘憂,便是學他的知命。知命和努力,原來是不可分離、互相為用的,再沒有不相容的疑惑了。知命與努力,這便是儒家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國民族一大特色,向來偉大人物,無不如此。諸君持身涉世,如能領悟此一語的意義,做到此一層工夫,可以終身受用不盡!
內容為梁啓超1927 年 5 月 22 日在華北大學講演,王劭年、張澤雄筆述
原刊 1927 年 5 月 29 日《國聞周報》第 4 卷第 20 期,有刪減
今日話題
讀完文章
你是否認同梁啓超的觀點?
你如何看到「知命」與「努力」二者的關係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