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孔子說:由,我來告訴你什麼是知道,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這就是知道。】
由是孔子學生仲由,字子路,少孔子九歲,曾經是山賊,被孔子打敗後成了其弟子。子路勇猛過人,思想單純,易衝動,說話直,經常被孔子罵。他崇尚說到就要做到、直爽,孔子讓他不要去內亂的衛國,他說已經答應了小皇帝就一定要去,最後被亂槍刺死,死之前還特意正衣冠,是真的勇者。後面的「是知也」有人理解為智慧,意為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所知和所不知就是智慧,似乎不太符合語法和語境。
這句話極富哲理,相同的討論在《莊子齊物論》中也出現過,詳文如下:齧缺問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惡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惡乎知之!」「然則物無知邪?」曰:「吾惡乎知之!雖然嘗試言之。庸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庸詎知吾所謂不知之非知邪?講的是齧缺問王倪三個問題,萬物有一樣的標準嗎?你知道你不知道什麼嗎?萬物就無從知曉了嗎?得到的回答都是我不知道。最後王倪說:「怎麼知道我所說的『知』不是『不知』呢?怎麼知道我所說的『不知』並不是『知』呢?」這段對話巧妙的解釋了人的認知是有偏差的,而最難的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西方有個達克效應也指出,越是不知道的人越容易認為自己是對的,行為者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無法辨別錯誤行為,並且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優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
深入研究知和不知的哲理,可能要到形而上的高度,而日常生活中大可不必如此,孔子也不是喜歡講深奧的老師。在我看來,做到誠實不說大話,少一些套路,不好為人師,不要總是一副明白人的姿態就是一種知道。與人溝通合作中,能做的才做,做不到的不用遮掩不用欺騙,因為合作是雙方一起做,不是要你按照我說的做。人貴有自知之明,「學而時習之」就能減少自己的不知,從而少犯一些過錯。
溫馨提示:點關注,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