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020-12-16 一言書谷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孔子說:由,我來告訴你什麼是知道,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這就是知道。】

由是孔子學生仲由,字子路,少孔子九歲,曾經是山賊,被孔子打敗後成了其弟子。子路勇猛過人,思想單純,易衝動,說話直,經常被孔子罵。他崇尚說到就要做到、直爽,孔子讓他不要去內亂的衛國,他說已經答應了小皇帝就一定要去,最後被亂槍刺死,死之前還特意正衣冠,是真的勇者。後面的「是知也」有人理解為智慧,意為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所知和所不知就是智慧,似乎不太符合語法和語境。

這句話極富哲理,相同的討論在《莊子齊物論》中也出現過,詳文如下:齧缺問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惡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惡乎知之!」「然則物無知邪?」曰:「吾惡乎知之!雖然嘗試言之。庸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庸詎知吾所謂不知之非知邪?講的是齧缺問王倪三個問題,萬物有一樣的標準嗎?你知道你不知道什麼嗎?萬物就無從知曉了嗎?得到的回答都是我不知道。最後王倪說:「怎麼知道我所說的『知』不是『不知』呢?怎麼知道我所說的『不知』並不是『知』呢?」這段對話巧妙的解釋了人的認知是有偏差的,而最難的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西方有個達克效應也指出,越是不知道的人越容易認為自己是對的,行為者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無法辨別錯誤行為,並且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優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

深入研究知和不知的哲理,可能要到形而上的高度,而日常生活中大可不必如此,孔子也不是喜歡講深奧的老師。在我看來,做到誠實不說大話,少一些套路,不好為人師,不要總是一副明白人的姿態就是一種知道。與人溝通合作中,能做的才做,做不到的不用遮掩不用欺騙,因為合作是雙方一起做,不是要你按照我說的做。人貴有自知之明,「學而時習之」就能減少自己的不知,從而少犯一些過錯。

溫馨提示:點關注,不迷路

相關焦點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孔夫子,你到底要我知什麼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我們現在還常用的孔子語錄之一,出自《論語》為政篇。原文如下:【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一句是《論語》中少有的幾句現代人較容易讀懂的話語,字面意思一望而知,但要真正理解卻並非字面上幾個字可以說明。這句話是孔子對子路而言,子路是孔子的大弟子,孔門十哲之一,那夫子想讓人知什麼呢?
  • 不知為知之 知之為不知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而我要說的是另外兩種人,只好用這麼個蹩腳的題目。不知為知之,就是不懂裝懂,這樣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不難見到。如果是小白丁倒也罷了,滿不過是他們好為人師,把自己打扮成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萬事通,說說大話,吹吹牛皮而已,時間長了,人們也就不拿他當回事了,對事業尚不會有多大損失。遺憾的是某些身居高位、大權在握的人物也有此病,而且還最容易犯此病。
  • 真「知」首先知「真」:「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今天,就圍繞孔子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思想,談談做學問要真實和老實的問題。孔子的這一真知觀,既是實事求是的探索真知之態度,又是知無止境的追求真理之精神。這一思想,觸及到了探索知識的根本價值問題。
  • 每日國學: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基本注釋由:孔子的弟子,姓仲,名由,字子路。汝:另一種說法是「女」,翻譯為「你」譯文孔子說:「仲由,我教給你的知識學會了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正的智慧啊!」我有個朋友,自詡為「百曉生」。
  • 論語探本2.17:知之為知之,非言智也,乃言人之表裡如一也
    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本章之關鍵,在於最後一個字,知。同於智。換言之,本章講智。但不在於智也。由者,仲由也。即子路。這其中的語氣蠻好玩。子路啊,我教給你的你都知道了啊。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這才是智。你可不能糊弄自己啊。課堂上,老師經常碰到這樣的學生。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看到正義之事不做,沒有勇氣。】上篇剛寫到文化的傳承百世可知,此篇作為論語為政篇的結束,談到了諂媚和勇氣,中國人可以不信奉佛教、基督教等教派,但不能不信奉祖先。源於祖先,才能繁衍生息,而祭拜祖先不是為了給予,而是緬懷,感恩祖祖輩輩的付出。
  • 論語為政第二2.16、2.17、2.18原文及翻譯
    論語為政第二2.16原文及翻譯「原文」:論語為政第二2.17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由①,誨女②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仲由,我告訴你什麼是『求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知!」「解讀」:真正的知,實始於無知。學無涯而知有涯,承認無知的存在,也就預示著永遠前進的可能。
  • 能力邊界的再梳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查理芒格說:如果你確有能力,一定知到自己的邊界在哪裡,沒有邊界的能力不能稱之為能力。如果你以具體的量化標準,達到的專業能力級別,或者已經取得的成果來測量自己,這可能是一個非常殘酷的現實。以自己為例,一直以來標榜自己喜歡研究創業機會,熟讀很多投資類的書籍,有接近四年的寫作積累。
  • 《天道》知之為不知,不知更非知
    《道德經》中對於道和術關係的推演和延伸,體是本質,用是表現形式,是術,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知更非知,就意思是不知道「用」「本來」皆不知。丁元英告訴芮小丹,靈魂拷問,你知道你,這個你是你以為的那個「你」,我知道的這個「我」是主觀上的我,而不是客觀的「我」,既然我「客觀」存在,那麼我在那裡,是意識,是本我,還是我執。
  • 專家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狗狗之!真信了,就完了!
    01知之為知之,不知Google之?講得激動,用了一個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因而更具欺騙性的句子,手舞足蹈地叨吟:知之為知之,不知狗狗(Google)之!知之為知之,不知百度之!我不知道創新這一句子的始作俑者是誰,製造這一場景的始作俑者是誰。但我知道,很多人信了,信了,轉了,毒害了很多人,而且還在繼續毒害。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有人問禘禮相關理論,孔子說:我不知道,知道的人對於治理天下,就像把東西擺在這一樣容易。邊說邊指著手掌。】禘禮前面已經提及,但是所有人做得都不對,僭越加胡搞使禮樂變得面目全非。「或」字再次出現,是有人代表大家來提問。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舉直錯諸枉,則民服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哀公是魯君姬蔣,定公之子,在位二十七年,哀是諡號。「錯」通「措」,「諸」和「之於」相當。
  • 有名之堂論語解讀 為政篇第二
    為政篇第二 【原文】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評析】 這段話代表了孔子的「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說,統治者如果實行德治,群臣百姓就會自動圍繞著你轉。這是強調道德對政治生活的決定作用,主張以道德教化為治國的原則。這是孔子學說中較有價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國的基本原則是德治,而非嚴刑峻法。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孔子說:溫習過去,有新的想法,可以當老師了】這句話我第一次看到是在小學教室,這是老師教導要把課本和課堂講的多去複習,用於查漏補缺。其實當時我並不知道這是論語中的話,一來太小,二來沒這種意識,對於孔子也僅僅聽到過這個名字,對這句話的理解當然也是表面的。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子曰溫故而知章」
    (《論語.陽貨》子曰:「鄉愿,德之賊也」)2、有把「故」解釋為「歷史」,把「新」解釋為當代。「溫故知新」就是」博古通今」,方可為人師。此解又涉嫌「記問之學」。「賢賢易色」,「三人行,必有我師」,這些賢者和我師難道都博古通今嗎?那麼,子夏所云「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怎麼理解呢?
  • 善讀「論語」20.3:知言知人識仁義,知命知禮為君子
    「堯曰篇第二十」3【原文】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知人」,此處指識得人心。【評析】本章是《論語》的最後一章。《論語》講的是孔子之道,那麼「孔子之道」究竟是什麼?孔子之道,就是君子之道。要成為君子,就必須要先搞清楚:人生的意義究竟應該是什麼?是要及時行樂?還是要及時行善?人到底應該怎樣活著?
  • 孔子之道|實事求是的原則
    在為政篇,有四段內容是關於認知的,為政是需要能夠較為客觀地看待現實情況,這樣也就有一個原則,是實事求是,是根據實際的情況做正確的事情。2.1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能夠有所學,有所思,是可以提升認知,幫助為政的。2.16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孔子說,從不同的方面深入考究,危害也能夠消除。為政是需要解決各種問題的,片面的解決問題可能又會再產生新的問題,因此在治理的過程中,要能夠儘量全面、長久地考慮,這樣可以儘可能地去除負面的影響。
  • 論語說氣度,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論語》首創語錄體,開創了漢語文章的典範。記錄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行,109次講「仁「,75次講「禮」。這本書多災多難,成書於戰國初,是原始儒家思想的手抄本。春秋戰國是中國思想最自由的時代,百家爭鳴,隨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