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子張問怎麼當官拿俸祿。孔子說:多聽,保留疑問,謹慎的說自己知道的,就能少過錯;多看,保留疑問,謹慎的做能做的,就能少後悔。說話少過錯,做事少後悔,祿位就能得到】
子張是孔子學生顓孫師,少孔子四十八歲,算是孫子輩。孔子雖然當過大司寇,但官途並不亨通,而且孔子不喜歡講這些東西。「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衛靈公問孔子怎麼打仗,孔子說沒學過,他看出衛靈公的心思,第二天就離開了衛國,可見孔子志不在此;「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樊遲問怎麼種地,孔子說他不如老農,問種花,他說不如老花匠,並且罵樊遲是小人,也說明孔子所做所教不是為了私利。當子張問到怎麼當官拿俸祿的時候,孔子竟然直給,這在論語整篇也屬罕見。
「幹祿」和「為政」、「為官」不同,過去的俸祿是兩層意思,俸是月俸,也就是工資,祿是祿位,子張不是衝著怎麼為政,而是衝著祿位去的,就像很多人考公務員不是為造福一方百姓,而是為鐵飯碗、社會地位。子張做事有些冒冒失失,畢竟一般人不會這麼直接問孔子,所以孔子教他謹言慎行。
保留疑問多聽有兩層意思,其一對於要說的話,先暫時保留意見,即使十分有把握,也要保持自我懷疑的辯證思維,聽聽其他人怎麼說,收集一下不同觀點看法。「頭腦風暴」就是不評論只提想法找答案,而後通過比較,自然能更好的篩選出優質方案。其二在聽別人說的時候,遇到不明白的,不要急著提問,更不要急著反駁,可以事後查查資料或者私下溝通,會上提問容易鬧笑話和誤會,可以「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
做事也一樣,可以多看看別人怎麼做,「思而不學則殆」,蠻幹很危險。自己做的時候,要保持危機意識,很多事情做了就無法改正,能想清楚事情最差的結果,心裡就有個底,也好把控,避免事後後悔。古話說「極怒時莫與人書,極喜時莫與人物」,意思是憤怒的時候不要寫信罵人,古代物流沒如今這麼發達,信發出去撤不回來,也攔截不了;開心的時候不要把心愛之物送出去,事後反悔來不及。
有人說孔子講的這段很俗氣,像厚黑學,我不敢苟同。謹言慎行是向內自律,厚黑學是向外揣度對方心思,以便各個擊破,本質不同!後文寫到孔子對於做事冒失的人要求三思再思,對于謹小慎微的人要求思考兩次就趕緊去做,因此言行的謹慎程度需要自己好好把握。
溫馨提示:點關注,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