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導讀學者】
幹春松: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 教授
劉悅笛: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 研究員
【吟誦老師】
柳慧、黃雄、黃鈺琪、張輝玲
子曰^ 不^患無位 患所以立 ^ 不^患莫^己知 求為可知也
註:^入聲字短讀;*關鍵字重讀;~強調或語氣長讀。
【晨讀筆記】
樓一家:
【論語晨讀】第715天
孔曆二千五百六十七年 夏曆丙申年十一月初四 2016年12月2日星期五
幹春松:
這段話的意思在論語中反覆出現,
從人不知而不慍
我們就知道,不患莫己知的道理
雖然論語的編排不是按時間來的,不過,我們卻也可以了解同一主題的不同表達
關於位和立的問題。
亦是如此,三十而立,所立者何?
在儒家,所立者,最為根本的是「德」
左傳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休
大約可算是立的三個重要的部分。或許對於一般人而言,立業,也就算立了
而三十而立,並非常人之所立,而是君子之所立。
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漢張衡《應閒》)
張衡的這句話可以參考
自孔子起,一直強調位與德之間的「稱」
有德者居位,賢者居位,
這裡面雖並非是否定才能和學識,但德必然是最為強調的
所以,不患無位,患所以立,我們就比較清楚了
君子不要擔心沒有職位(爵位,人爵天爵),所應該擔心的是與其地位相應的德與才
所以,我們讀中庸,就可以知道,要淡然面對,而不要僥倖以行險
崔聖:
君子在德行方面需要亮拔不群,才華方面需要出眾。
幹春松:
許多人,以僥倖的態度去博取地位和名譽,但德位不稱,最終必自取其辱
君子固然疾沒世而名不稱,但應以什麼方式讓別人了解(知)自己,
故,所求者,乃是以什麼方式讓別人了解自己的主張
崔聖:
這點君子和小人截然不同
幹春松:
孟子曰:「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原立於其朝矣。
江宏澤:
人莫己知不是靜待,而是求為可知,是不是積極求用世?
李偉東:
立者,大人立於天地間。
崔聖:
太公就曾提出來「尊賢尚功」的治國方略。
幹春松:
你說姜太公嗎
崔聖:
是的
幹春松:
儒家固然要積極用世
但卻要關注,如何用世
李偉東:
國尚商,則立為商;
國尚文,則立為文;
國尚兵,則立為兵...
這樣是君子之立嗎?
江宏澤:
@幹春松 [強][強]如何用世需要智慧
李偉東:
何以為「君子之立」?
幹春松:
君子之立,還是要立德為先
李偉東:
志於道者,得道;
據於德者,立德;
依於仁者,有勇有智;
遊於藝者,有才。
4.14 子曰^ 不^患無位 患所以立 ^ 不^患莫^己知 求為可知也。
仁者如射,發而不中,反求諸己。
孔門之學,為己之學。
致己之中之和,己之「天地位焉」,己之「萬物育焉」。
夫復何求?!
崔茂新:
德者,得也。學知有得,行道有得,體仁有得,三者一也,是為有德。因此,此種意義上的持續有德者,必定是才能和學識在持續提升和增進的人。把德的內涵膚淺化、狹隘化,才有後世德與學識、才能的割裂。
李偉東:
@崔茂新 崔師之「三者一也」,即夫子之「一以貫之之道」,高![強]
除了「君子之立」,「小人之立」為何?小人能立嗎?
江宏澤:
能立的就不是小人了吧[憨笑]
崔茂新:
受@幹春松 老師導讀的啟發,發一點兒感想而已。[抱拳][抱拳]
江宏澤:
@崔茂新 老師謙虛,正是德也
李偉東:
君子者,大人物也;
小人者,小人物也。
小人物,也要活,也要活出質量來,活出幸福感來啊!
劉國慶:
謝謝各位老師導讀,我說幾句自己的看法,請各位老師指正
這段的主語,應該是「士」,或者是孔子的學生們。
本章的意思很明確:士不應該擔心坐不上位子,而應該擔心坐上位子後做什麼;不應該擔心沒有人了解自己,而要去追求可以被他人了解的事跡。
追求坐上位子,而不關心坐上位子之後做什麼的人,坐上位子本身就是目標,這是因為這個位子本身就有利益。這樣的人坐上位子後,並沒有要去實現的抱負,因而追求個人利益是其自然而然的目標。
擔心坐上位子以後做什麼的人,才能在上臺後,實現自己的目標,造福一方,而不是尸位素餐或魚肉鄉民。
這和「君子謀道不謀食」的思想是一貫的。
孔子之所以要抑制「患無位」,「患莫己知」的,是因為得位、得名,是發揮作用的先決條件,因此很多人不擇手段地去追求官位和名譽。在孔子時代,已經沒落家庭的青年,要能夠獲得自己的社會地位和收入,只能靠給國君或其他貴族服務,得到自己的俸祿。孔子自己就是從「乘田」,「委吏」等「鄙事」做起,不斷學習,積累自己的能力和聲譽,而獲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的。而要被國君和貴族們賞識任用,其聲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從子張與孔子的對話中看得很清楚。
子張學幹祿。
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這裡,子張就是「患無位」,孔子教他的,就是「所以立」。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
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
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子張「患莫己知」,希望「在家必聞,在邦必聞」,而孔子希望他做到的是「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的「達」,即正直仁義地為主公做好服務。
孔子的時代,諸侯林立,在魯國呆不下去了,還可以去魏國,齊國,宋國撞撞運氣,因而,「士」還是可以選擇堅持自己的,雖然這樣做的空間也並不大,「不事王侯,高尚其德」僅僅是少數人的選擇,大多數人,獲得與君王的見面機會並不容易,因而要珍惜每一個機會。可以說,在君主和遊士互相選擇的市場上,雖然遊士不必「從一而終」,可以「良臣擇主而事」,但仍然要委曲求全,力求為主公賞識,獲得建功立業、高官厚祿的機會。最典型的,是商鞅和秦孝公之間的互動:
秦孝公即位後,勵精圖治,廣納賢才。消息傳出,各國人才紛紛湧入秦國。商鞅也是其中一員。此前,商鞅是魏惠王手下的謀臣,因為在魏國不被魏惠王重用,一聽到秦國招聘賢才的消息,他就立即來到了秦國。
但是他的面試也不是十分順利的,他知道天下人才都與此時匯集在秦國,秦孝公未必能夠注意到自己,首先就買通了秦王身邊的人,使得他得以面見秦王。
他第一面見時,以王道來遊說秦孝公,秦孝公不感興趣,聽得直打哈欠,商鞅還沒說痛快就被趕出去了;第二次,商鞅以霸道遊說秦孝公,孝公仍舊興趣乏乏,第二次面試也沒成功;最後一次,商鞅以富國強兵的道理遊說秦孝公,這一次打動了秦孝公,兩人因此而暢聊幾日,商鞅終於「得位」。
可見,商鞅找到被賞識的機會是很不容易的,不得不投秦孝公所好,隨時準備根據孝公的喜好,調整自己的思維,完全無德可言。
李偉東:
說得在理
崔茂新:
對@劉國慶 國慶兄這次的深入發掘,我無異議。[強][強]
劉國慶:
如果說戰國時代,還是君主與士雙向選擇的時代,到了大一統之後,士就只有兩個選擇:宦與隱。科舉時代,帝王與儒學結合,壟斷了政治人才市場。尤其是宋元以前的儒生輕於治生,更帶來儒門難脫仕宦利祿之途,乃至粉飾官場,以宦為公,以不仕為隱,社會生活被忽略,政府被等同於社會。
些種局面,本來是帝王有意造成。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有這樣一段:
「(唐太宗)嘗私幸端門,見新進士綴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從儒生這一面,是範仲淹膾炙人口的《嶽陽樓賦》的名句: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一邊要牢籠天下英雄,一邊以廟堂和江湖的二元對立來認知社會,從而自覺投身廟堂,形成了唐以後大多數文人的選擇。
中國社會自唐以後,自治能力越來越差,帝王集權越來越強,皇權專制越來越強的根本原因。
李偉東:
商鞅若才識不夠,則不可能得到秦孝公的賞識
商鞅若無德,根本見不到秦孝公
張楠:
我國大學 混個文憑找工作 上學睡覺逃課 考試突擊 嚴進寬出的大學方式 也正好可以用第一句來提醒一下
馬震宇:
商鞅不是士出身,孔子時代的開放教育,讓不是「士」出身的人具備與士一樣的競爭力。
劉國慶:
但在強大的皇權和科舉制度聯合控制大一統政府的時候,少部分學者卻開拓了鄉村自治之路。鄉村自治是「無位也行道」,即不需要官方的正式身份,而通過鄉約,鄉校,宗祠等,進行社會的自組織。呂氏四兄弟,範仲淹,朱熹,王陽明都曾致力於鄉村自治。
同時,部分學者向富室籌款,於山野之處篳路藍縷,開拓書院,並以書院作為講學、修道、互通聲氣,褒貶時政的中心,構成中國社會的生命力量,直到孕育出了中國最早的政黨政治。
稍後,元代許衡突破了儒門不治生計的陋習,與書院的大發展同時並進,從而使行道不再需要先「得位」,為社會作出貢獻不需要以人格的扭曲為前提,強大的文化自覺與獨立的經濟基礎相結合,極大加強了中國社會社會在鄉村自治基礎上的重構。與太平天國的對抗,實際上讓中國社會自下而上的自組織,發育到了省的水平,太平天國蕩平之日,實際上已經是漢族政治力量在全國範圍內完成自組織的時候。
可惜的是,信奉槍桿子裡邊出政權的國人,不斷地以各種口號,如民族,護法,抗日,社會主義等口號為號召,行奪取權力之實,並在奪取權利之後,無一不是認為「還是我們自己的孩子可靠些,不會掘我們的祖墳」。甚至不惜聯俄,把列寧主義這種最現代的極權制度輸入中國,通過「打倒土豪劣紳,一切權力歸農會」,消滅了幾千年進化而來的自治成果。
得位行道這種觀念實在是害國害人不淺,早就該被鄉規民約支持下的鄉村自治取代。每個人窮而樂道,富而好禮,不論貧富,人人平等,共同維護秩序的學說取代了。
李偉東:
@馬震宇 是的,有教無類。
馬震宇:
精神 文化 素養靠家傳,非幾年的教育。@李偉東
劉國慶:
但在強大的皇權和儒生聯合控制中央政府的時候,少部分學者卻開拓了鄉村自治之路。鄉村自治是「無位也行道」,即不需要官方的正式身份,而通過鄉約,鄉校,宗祠等,進行社會的自組織。呂氏四兄弟,範仲淹,朱熹,王陽明都曾致力於鄉村自治。
同時,部分學者向富室籌款,於山野之處篳路藍縷,開拓書院,並以書院作為講學、修道、互通聲氣,褒貶時政的中心,構成中國社會的生命力量,直到孕育出了中國最早的政黨政治。
稍後,元代許衡突破了儒門不治生計的陋習,與書院的大發展同時並進,從而使行道不再需要先「得位」,為社會作出貢獻不需要以人格的扭曲為前提,強大的文化自覺與獨立的經濟基礎相結合,極大加強了中國社會社會在鄉村自治基礎上的重構。與太平天國的對抗,實際上讓中國社會自下而上的自組織,發育到了省的水平,太平天國蕩平之日,實際上已經是漢族政治力量在全國範圍內完成自組織的時候。
可惜的是,信奉槍桿子裡邊出政權的國人,不斷地以各種口號,如民族,護法,抗日,社會主義等口號為號召,行奪取權力之實,並在奪取權利之後,無一不是認為「還是我們自己的孩子可靠些,不會掘我們的祖墳」。甚至不惜聯俄,把列寧主義這種最現代的極權制度輸入中國,通過「打倒土豪劣紳,一切權力歸農會」,消滅了幾千年進化而來的自治成果。
得位行道這種觀念實在是害國害人不淺,早就該被鄉規民約支持下的鄉村自治取代。每個人窮而樂道,富而好禮,不論貧富,人人平等,共同維護秩序的學說取代了。
發言完畢,歡迎各位師友指正
李偉東:
@馬震宇 說得好!家教是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德育的主要部分。
馬震宇:
@李偉東 廣州 所以呢,德育靠家庭;非學校,是教不來的。聯想柳總的 德 才四分法,德為先、才在後。因在組織中突出個人才幹會忽視德,很危險。
李偉東:
鄉學,非自治,都是朝廷所設計的模式,主要是朝廷官員或學者退休後的「工作」
@馬震宇 贊同!踐行「孺子教育」三年多來,深有感觸!
張弛弘弢:
@馬震宇 是理也!
《顏氏家訓》當細讀啊!
@李偉東 前幾天的紀念費孝通論壇講的就是這事 唱讚歌的有 表悲觀的多
李偉東:
教育必須是:
成就孩子,
成就家長,
成就老師。
缺一不可。
馬震宇:
@李偉東 玄一點的說法 營造一個德育場,從家庭開始。(家庭是教育的最小單位[偷笑])
李偉東 :
夫妻場,父子場,家庭場,學校場,社會場
吳小萌:
我認為,孔子模式講究以下兩點:
第一,主動和積極;
第二,先後關係。
孔子模式主張積極入世,參與社會治理。所以,不能說孔子「不患無位」,而是孔子一直在謀求政治和社會參與,「待賈而沽」,否則,就不是孔子模式了,而是老子模式了。
其次,孔子模式講究順序,儘管不像後儒的「三綱八目」那樣死板,也一定是有個「推己及人」、「先己後人」(注意,絕不是先人後己)、「先立己後立人」、「古之學者為己」這樣一個逐步向外擴展的方向性。
這個方向性,就使得孔子模式一切要首先從自己出發(哪怕是享受,不開玩笑),在參與社會前,首先要整理自己,在治理社會前,首先要治理自己。所以,先不要患社會用不用你,先要看你是否有用。
——<參考資料>——
資料編纂:【論語滙】志願者
4.14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楊伯峻譯文】孔子說:「不發愁沒有職位,只發愁沒有任職的本領;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使別人知道自己的本領好了。」
【注釋】[表情]患所以立——「立」和「位」古通用,這「立」字便是「不患無位」的「位」字。《春秋》桓公二年「公卽位」,石經作「公卽立」可以為證。
【論語正義】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包曰:「求善道而學行之,則人知已。」
o正義曰:《周官太宰》八則:「四曰祿位,以馭其士。」註:「爵次也。」「立」者,立乎其位也。「患所以立」,猶言患無所以立。下篇「其未得之也,患得之」,亦謂患不得之,皆語之急爾。《潛夫論 貴忠篇》引此文作「患己不立」,當是以義增成。或謂「立」與「位」同。上二句兩「位」字,與下二句兩「知字」方法一例。《漢石經春秋》「公即位」作「即立」。《周官》「小宗伯掌建國之神位」,故書「位」作「立」。鄭司農云:「古立、位同字。」「患所以位」,謂患己所以稱其位者,此說亦通。案:「不患無位,患所以立」,就蒞官時言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就為學時言之。《荀子非十二子篇》:「君子能為可貴,不能使人必貴己;能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汙;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是以不誘於譽,不恐於誹,率道而行,端然正己,淡物傾側,夫是之誠君子。」皇本「己」字下有「也」字。
【論語註疏】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包曰:「求善道而學行之,則人知已。」
【疏】「子曰」至「知也」。o正義曰:此章勸學也。「不患無位」者,言不憂爵位也。「患所以立」者,言但憂其無立身之才學耳。「不患莫已知」者,言不憂無人見知於已也。「求為可知也」者,言求善道而學行之,使已才學有可知重,則人知已也。
【論語集注】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所以立,謂所以立乎其位者。可知1,謂可以見知之實。程子曰:「君子求其在己者而已矣。」
1. 知 : 原作「矣」。據清仿宋大字本改。
——【義工老師】——
輪值理事:崔茂新
晨讀主持人:樓一家 江宏澤
內容分享義工:丁躍偉、耿雅鵬、柳慧、歐陽慧一、杜英、朱麗君、崔聖、顧芳綺、張楠 、郭利琴、樓一家、 江宏澤、王玉峰、楊蓓、文靜、張小軍、鄧曉颺、王莉、湯兆寧、劉翠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