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晨讀,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2021-02-19 論語彙
【晨讀內容】

4.14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導讀學者】

幹春松: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 教授

劉悅笛: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 研究員

 

【吟誦老師】

柳慧、黃雄、黃鈺琪、張輝玲

子曰^ 不^患無位 患所以立 ^ 不^患莫^己知 求為可知也

註:^入聲字短讀;*關鍵字重讀;~強調或語氣長讀。

【晨讀筆記】

樓一家:

【論語晨讀】第715天 

孔曆二千五百六十七年 夏曆丙申年十一月初四 2016年12月2日星期五

幹春松:

這段話的意思在論語中反覆出現,

從人不知而不慍

我們就知道,不患莫己知的道理

雖然論語的編排不是按時間來的,不過,我們卻也可以了解同一主題的不同表達

關於位和立的問題。

亦是如此,三十而立,所立者何?

在儒家,所立者,最為根本的是「德」

左傳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休

大約可算是立的三個重要的部分。或許對於一般人而言,立業,也就算立了

而三十而立,並非常人之所立,而是君子之所立。

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漢張衡《應閒》)

張衡的這句話可以參考

自孔子起,一直強調位與德之間的「稱」

有德者居位,賢者居位,

這裡面雖並非是否定才能和學識,但德必然是最為強調的

所以,不患無位,患所以立,我們就比較清楚了

君子不要擔心沒有職位(爵位,人爵天爵),所應該擔心的是與其地位相應的德與才

所以,我們讀中庸,就可以知道,要淡然面對,而不要僥倖以行險

崔聖:

君子在德行方面需要亮拔不群,才華方面需要出眾。

幹春松:

許多人,以僥倖的態度去博取地位和名譽,但德位不稱,最終必自取其辱

君子固然疾沒世而名不稱,但應以什麼方式讓別人了解(知)自己,

故,所求者,乃是以什麼方式讓別人了解自己的主張

崔聖:

這點君子和小人截然不同

幹春松:

孟子曰:「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原立於其朝矣。

江宏澤:

人莫己知不是靜待,而是求為可知,是不是積極求用世?

李偉東:

立者,大人立於天地間。

崔聖:

太公就曾提出來「尊賢尚功」的治國方略。

幹春松:

你說姜太公嗎

崔聖:

是的

幹春松:

儒家固然要積極用世

但卻要關注,如何用世

李偉東:

國尚商,則立為商;

國尚文,則立為文;

國尚兵,則立為兵...

這樣是君子之立嗎?

江宏澤:

@幹春松 [強][強]如何用世需要智慧

李偉東:

何以為「君子之立」?

幹春松:

君子之立,還是要立德為先

李偉東:

志於道者,得道;

據於德者,立德;

依於仁者,有勇有智;

遊於藝者,有才。

4.14 子曰^ 不^患無位 患所以立 ^ 不^患莫^己知 求為可知也。

仁者如射,發而不中,反求諸己。

孔門之學,為己之學。

致己之中之和,己之「天地位焉」,己之「萬物育焉」。

夫復何求?!

崔茂新:

德者,得也。學知有得,行道有得,體仁有得,三者一也,是為有德。因此,此種意義上的持續有德者,必定是才能和學識在持續提升和增進的人。把德的內涵膚淺化、狹隘化,才有後世德與學識、才能的割裂。

李偉東:

@崔茂新 崔師之「三者一也」,即夫子之「一以貫之之道」,高![強]

除了「君子之立」,「小人之立」為何?小人能立嗎?

江宏澤:

能立的就不是小人了吧[憨笑]

崔茂新:

受@幹春松 老師導讀的啟發,發一點兒感想而已。[抱拳][抱拳]

江宏澤:

@崔茂新 老師謙虛,正是德也

李偉東:

君子者,大人物也;

小人者,小人物也。

小人物,也要活,也要活出質量來,活出幸福感來啊!

劉國慶:

謝謝各位老師導讀,我說幾句自己的看法,請各位老師指正

這段的主語,應該是「士」,或者是孔子的學生們。

本章的意思很明確:士不應該擔心坐不上位子,而應該擔心坐上位子後做什麼;不應該擔心沒有人了解自己,而要去追求可以被他人了解的事跡。

追求坐上位子,而不關心坐上位子之後做什麼的人,坐上位子本身就是目標,這是因為這個位子本身就有利益。這樣的人坐上位子後,並沒有要去實現的抱負,因而追求個人利益是其自然而然的目標。

擔心坐上位子以後做什麼的人,才能在上臺後,實現自己的目標,造福一方,而不是尸位素餐或魚肉鄉民。

這和「君子謀道不謀食」的思想是一貫的。

孔子之所以要抑制「患無位」,「患莫己知」的,是因為得位、得名,是發揮作用的先決條件,因此很多人不擇手段地去追求官位和名譽。在孔子時代,已經沒落家庭的青年,要能夠獲得自己的社會地位和收入,只能靠給國君或其他貴族服務,得到自己的俸祿。孔子自己就是從「乘田」,「委吏」等「鄙事」做起,不斷學習,積累自己的能力和聲譽,而獲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的。而要被國君和貴族們賞識任用,其聲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從子張與孔子的對話中看得很清楚。

子張學幹祿。

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這裡,子張就是「患無位」,孔子教他的,就是「所以立」。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

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

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子張「患莫己知」,希望「在家必聞,在邦必聞」,而孔子希望他做到的是「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的「達」,即正直仁義地為主公做好服務。

孔子的時代,諸侯林立,在魯國呆不下去了,還可以去魏國,齊國,宋國撞撞運氣,因而,「士」還是可以選擇堅持自己的,雖然這樣做的空間也並不大,「不事王侯,高尚其德」僅僅是少數人的選擇,大多數人,獲得與君王的見面機會並不容易,因而要珍惜每一個機會。可以說,在君主和遊士互相選擇的市場上,雖然遊士不必「從一而終」,可以「良臣擇主而事」,但仍然要委曲求全,力求為主公賞識,獲得建功立業、高官厚祿的機會。最典型的,是商鞅和秦孝公之間的互動:

秦孝公即位後,勵精圖治,廣納賢才。消息傳出,各國人才紛紛湧入秦國。商鞅也是其中一員。此前,商鞅是魏惠王手下的謀臣,因為在魏國不被魏惠王重用,一聽到秦國招聘賢才的消息,他就立即來到了秦國。

但是他的面試也不是十分順利的,他知道天下人才都與此時匯集在秦國,秦孝公未必能夠注意到自己,首先就買通了秦王身邊的人,使得他得以面見秦王。

他第一面見時,以王道來遊說秦孝公,秦孝公不感興趣,聽得直打哈欠,商鞅還沒說痛快就被趕出去了;第二次,商鞅以霸道遊說秦孝公,孝公仍舊興趣乏乏,第二次面試也沒成功;最後一次,商鞅以富國強兵的道理遊說秦孝公,這一次打動了秦孝公,兩人因此而暢聊幾日,商鞅終於「得位」。

可見,商鞅找到被賞識的機會是很不容易的,不得不投秦孝公所好,隨時準備根據孝公的喜好,調整自己的思維,完全無德可言。

李偉東:

說得在理

崔茂新:

對@劉國慶 國慶兄這次的深入發掘,我無異議。[強][強]

劉國慶:

如果說戰國時代,還是君主與士雙向選擇的時代,到了大一統之後,士就只有兩個選擇:宦與隱。科舉時代,帝王與儒學結合,壟斷了政治人才市場。尤其是宋元以前的儒生輕於治生,更帶來儒門難脫仕宦利祿之途,乃至粉飾官場,以宦為公,以不仕為隱,社會生活被忽略,政府被等同於社會。

些種局面,本來是帝王有意造成。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有這樣一段:

「(唐太宗)嘗私幸端門,見新進士綴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從儒生這一面,是範仲淹膾炙人口的《嶽陽樓賦》的名句: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一邊要牢籠天下英雄,一邊以廟堂和江湖的二元對立來認知社會,從而自覺投身廟堂,形成了唐以後大多數文人的選擇。

中國社會自唐以後,自治能力越來越差,帝王集權越來越強,皇權專制越來越強的根本原因。

李偉東:

商鞅若才識不夠,則不可能得到秦孝公的賞識

商鞅若無德,根本見不到秦孝公

張楠:

我國大學 混個文憑找工作 上學睡覺逃課 考試突擊 嚴進寬出的大學方式 也正好可以用第一句來提醒一下

馬震宇:

商鞅不是士出身,孔子時代的開放教育,讓不是「士」出身的人具備與士一樣的競爭力。

劉國慶:

但在強大的皇權和科舉制度聯合控制大一統政府的時候,少部分學者卻開拓了鄉村自治之路。鄉村自治是「無位也行道」,即不需要官方的正式身份,而通過鄉約,鄉校,宗祠等,進行社會的自組織。呂氏四兄弟,範仲淹,朱熹,王陽明都曾致力於鄉村自治。

同時,部分學者向富室籌款,於山野之處篳路藍縷,開拓書院,並以書院作為講學、修道、互通聲氣,褒貶時政的中心,構成中國社會的生命力量,直到孕育出了中國最早的政黨政治。

稍後,元代許衡突破了儒門不治生計的陋習,與書院的大發展同時並進,從而使行道不再需要先「得位」,為社會作出貢獻不需要以人格的扭曲為前提,強大的文化自覺與獨立的經濟基礎相結合,極大加強了中國社會社會在鄉村自治基礎上的重構。與太平天國的對抗,實際上讓中國社會自下而上的自組織,發育到了省的水平,太平天國蕩平之日,實際上已經是漢族政治力量在全國範圍內完成自組織的時候。

可惜的是,信奉槍桿子裡邊出政權的國人,不斷地以各種口號,如民族,護法,抗日,社會主義等口號為號召,行奪取權力之實,並在奪取權利之後,無一不是認為「還是我們自己的孩子可靠些,不會掘我們的祖墳」。甚至不惜聯俄,把列寧主義這種最現代的極權制度輸入中國,通過「打倒土豪劣紳,一切權力歸農會」,消滅了幾千年進化而來的自治成果。

得位行道這種觀念實在是害國害人不淺,早就該被鄉規民約支持下的鄉村自治取代。每個人窮而樂道,富而好禮,不論貧富,人人平等,共同維護秩序的學說取代了。

李偉東:

@馬震宇 是的,有教無類。

馬震宇:

精神 文化 素養靠家傳,非幾年的教育。@李偉東 

劉國慶:

但在強大的皇權和儒生聯合控制中央政府的時候,少部分學者卻開拓了鄉村自治之路。鄉村自治是「無位也行道」,即不需要官方的正式身份,而通過鄉約,鄉校,宗祠等,進行社會的自組織。呂氏四兄弟,範仲淹,朱熹,王陽明都曾致力於鄉村自治。

同時,部分學者向富室籌款,於山野之處篳路藍縷,開拓書院,並以書院作為講學、修道、互通聲氣,褒貶時政的中心,構成中國社會的生命力量,直到孕育出了中國最早的政黨政治。

稍後,元代許衡突破了儒門不治生計的陋習,與書院的大發展同時並進,從而使行道不再需要先「得位」,為社會作出貢獻不需要以人格的扭曲為前提,強大的文化自覺與獨立的經濟基礎相結合,極大加強了中國社會社會在鄉村自治基礎上的重構。與太平天國的對抗,實際上讓中國社會自下而上的自組織,發育到了省的水平,太平天國蕩平之日,實際上已經是漢族政治力量在全國範圍內完成自組織的時候。

可惜的是,信奉槍桿子裡邊出政權的國人,不斷地以各種口號,如民族,護法,抗日,社會主義等口號為號召,行奪取權力之實,並在奪取權利之後,無一不是認為「還是我們自己的孩子可靠些,不會掘我們的祖墳」。甚至不惜聯俄,把列寧主義這種最現代的極權制度輸入中國,通過「打倒土豪劣紳,一切權力歸農會」,消滅了幾千年進化而來的自治成果。

得位行道這種觀念實在是害國害人不淺,早就該被鄉規民約支持下的鄉村自治取代。每個人窮而樂道,富而好禮,不論貧富,人人平等,共同維護秩序的學說取代了。

發言完畢,歡迎各位師友指正

李偉東:

@馬震宇 說得好!家教是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德育的主要部分。

馬震宇:

@李偉東 廣州 所以呢,德育靠家庭;非學校,是教不來的。聯想柳總的 德 才四分法,德為先、才在後。因在組織中突出個人才幹會忽視德,很危險。

李偉東:

鄉學,非自治,都是朝廷所設計的模式,主要是朝廷官員或學者退休後的「工作」

@馬震宇 贊同!踐行「孺子教育」三年多來,深有感觸!

張弛弘弢:

@馬震宇 是理也!

《顏氏家訓》當細讀啊!

@李偉東  前幾天的紀念費孝通論壇講的就是這事 唱讚歌的有 表悲觀的多

李偉東:

教育必須是:

成就孩子,

成就家長,

成就老師。

缺一不可。

馬震宇:

@李偉東 玄一點的說法 營造一個德育場,從家庭開始。(家庭是教育的最小單位[偷笑])

李偉東 :

夫妻場,父子場,家庭場,學校場,社會場

吳小萌:

我認為,孔子模式講究以下兩點:

第一,主動和積極;

第二,先後關係。

孔子模式主張積極入世,參與社會治理。所以,不能說孔子「不患無位」,而是孔子一直在謀求政治和社會參與,「待賈而沽」,否則,就不是孔子模式了,而是老子模式了。

其次,孔子模式講究順序,儘管不像後儒的「三綱八目」那樣死板,也一定是有個「推己及人」、「先己後人」(注意,絕不是先人後己)、「先立己後立人」、「古之學者為己」這樣一個逐步向外擴展的方向性。

這個方向性,就使得孔子模式一切要首先從自己出發(哪怕是享受,不開玩笑),在參與社會前,首先要整理自己,在治理社會前,首先要治理自己。所以,先不要患社會用不用你,先要看你是否有用。

——<參考資料>——

資料編纂:【論語滙】志願者 

4.14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楊伯峻譯文】孔子說:「不發愁沒有職位,只發愁沒有任職的本領;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使別人知道自己的本領好了。」

【注釋】[表情]患所以立——「立」和「位」古通用,這「立」字便是「不患無位」的「位」字。《春秋》桓公二年「公卽位」,石經作「公卽立」可以為證。

【論語正義】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包曰:「求善道而學行之,則人知已。」

  o正義曰:《周官太宰》八則:「四曰祿位,以馭其士。」註:「爵次也。」「立」者,立乎其位也。「患所以立」,猶言患無所以立。下篇「其未得之也,患得之」,亦謂患不得之,皆語之急爾。《潛夫論 貴忠篇》引此文作「患己不立」,當是以義增成。或謂「立」與「位」同。上二句兩「位」字,與下二句兩「知字」方法一例。《漢石經春秋》「公即位」作「即立」。《周官》「小宗伯掌建國之神位」,故書「位」作「立」。鄭司農云:「古立、位同字。」「患所以位」,謂患己所以稱其位者,此說亦通。案:「不患無位,患所以立」,就蒞官時言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就為學時言之。《荀子非十二子篇》:「君子能為可貴,不能使人必貴己;能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汙;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是以不誘於譽,不恐於誹,率道而行,端然正己,淡物傾側,夫是之誠君子。」皇本「己」字下有「也」字。

【論語註疏】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包曰:「求善道而學行之,則人知已。」

【疏】「子曰」至「知也」。o正義曰:此章勸學也。「不患無位」者,言不憂爵位也。「患所以立」者,言但憂其無立身之才學耳。「不患莫已知」者,言不憂無人見知於已也。「求為可知也」者,言求善道而學行之,使已才學有可知重,則人知已也。

【論語集注】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所以立,謂所以立乎其位者。可知1,謂可以見知之實。程子曰:「君子求其在己者而已矣。」

1. 知 : 原作「矣」。據清仿宋大字本改。

——【義工老師】——

輪值理事:崔茂新

晨讀主持人:樓一家 江宏澤

內容分享義工:丁躍偉、耿雅鵬、柳慧、歐陽慧一、杜英、朱麗君、崔聖、顧芳綺、張楠 、郭利琴、樓一家、 江宏澤、王玉峰、楊蓓、文靜、張小軍、鄧曉颺、王莉、湯兆寧、劉翠媛

相關焦點

  •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論語》沒有那麼難
    ▲子曰:長按圖片,可查看合集孔子說:「不要發愁沒有職位,要發愁沒有立身的本事。不要害怕別人不了解自己,而要去追求足以讓別人知道自己的本領。」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患,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裡的患一個意思,擔心、憂慮。無位,沒有一定的地位。所以,我們現在說「所以」一般是和因為連用的,是個表示因果關係的連詞。在這裡是所用來的意思。所以立,所用來立身的能力、本領。孔子說,三十而立,也是這個立。這裡我們重點講一下立字。
  • 《論語》晨讀,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晨讀內容】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 《論語》晨讀,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 ...
    9.27 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論語中有過這樣的例子。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裡鄉黨乎?」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 論語說氣度,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論語》首創語錄體,開創了漢語文章的典範。記錄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行,109次講「仁「,75次講「禮」。這本書多災多難,成書於戰國初,是原始儒家思想的手抄本。春秋戰國是中國思想最自由的時代,百家爭鳴,隨便說。
  • 2021國考申論好句積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導讀】華圖國家公務員考試網同步未知發布:2021國考申論好句積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如有疑問請加【2020國家公務員考試交流群匯總】 ,更多資訊請關注寧夏華圖微信公眾號(ningxiaht),國家公務員培訓諮詢電話:0951-6028571/6027571 18295188220,微信號:ht18295188220   1.好句積累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 [中日對譯]『論語』の裡仁篇
    書き下ろし文:子曰く(いわく)、仁に裡る(おる)を美し(よし)と為す。択びて(えらびて)仁に処らず(おらず)、焉んぞ(いずくんぞ)知たるを得ん。口語訳:先生(孔子)が言われた。『仁の徳から離れずに居ることは立派なことである。あれこれと選んで仁の徳を離れれば、どうして智者と言えるだろうか?(いや、言えない)。』
  • 領導有眼無珠不認可自己?讓孔子的這三個層次,來緩解你的焦慮
    今人吐槽自己在單位不被重用,得不到提拔與晉升。若是用一句話簡要說出這種苦惱來,便是:別人都不了解我。在《論語》中,孔子也曾多次提到「人知己」這個問題。在孔子整個論述體系中,對於「人知己」的焦慮只是最初階段,後續的「知人」與如何「知人」才是值得去考慮的事情。
  • 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丘」我們讀作mou,是為了避諱、表示尊敬。)「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春秋繁露》這樣引用這句話,孔子曰「不患貧而患不均」。所以這裡面的「寡」作「貧」講。在俞曲園的《古書疑義》上也舉例認為「寡」、「貧」兩字在傳寫的過程中互換了,可以根據《春秋繁露》訂正為「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我曾經聽說,有國的諸侯、有家的卿大夫,不擔心貧窮,而擔憂不平均。」為什麼不憂患國家貧?
  • 《論語》晨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黃裕生:孔子的倫理學通常被歸為與希臘倫理學一樣的美徳倫理學,這不準確。因為孔子倫理學同時也是規範倫理學宋立林:有位有德、有位無德—有德有位、有德無位。李偉東:道成,德成,福成。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要和本書中另外兩句話連讀才能全面了解孔子的含義:不患人之莫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人之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孔子讓學生自己長本事,包括識人的能力。但因為知己的責任在他人,不在自己。因此,自己去「患」也於事無補。孔子認為,只要每一個人都做到自己「知人」,那同時每一個人也都被知了。
  • 《論語》晨讀,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抱拳]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錢穆先生和清代劉寶楠解讀此章時,均明確指出,《論語》每提到的「君子」和「小人」對舉,往往有兩個意義,或以位言,或以德言。二人均認為此章乃以德言,不以位分。君子以忠信待人,其道公;小人以阿黨相親,其道私。楊伯峻先生也是這樣翻譯的,以君子團結,小人勾結為釋。
  • 侃侃孔夫子的「不患人之不己知」及人性與市場
    「不患人之不己知」出自《論語·學而》和《論語·憲問》。原文和標點符號是這樣的: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孔子仲尼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於是尚禮修德,有人笑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其實,他是殉道者。
  • 《論語》晨讀,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然學莫先於立志。有志則進,如逝川之不已。無志則止,如為山虧一簣。故凡學而卒為外物所奪,皆是無志。注意,這裡的匹夫,其實不是匹對的兩個,而是特夫,即一人。船山《四書箋解》云:「匹夫猶言一人」。「誠能有志,則物不得奪之,所以教人立志,勿言有志不從。」 蓋藉眾矣立威,人不一心,而三軍原無定主也。
  • 《論語》晨讀,孟武伯問孝.子曰 :「父母唯其疾之憂.」
    事實上,他不但蠻橫,而且常常不守信用,「食言而肥」就是哀公對他的評價。(左傳哀二十五) 這樣的年輕人,孔子會喜歡嗎?在《論語*公冶長》篇中,他跟孔子還有一次對話。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
  • 「患人不知己,不患不知人」是一個時代的寫照
    《論語學而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了解我,只擔心我不了解別人。」君子刻意不顯山露水,不處處彰顯自己。《中庸》曰:故君子之道,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君子學平淡,學簡單,待人溫和,明因果,懂得人,目的就是為了道德修養的提高。學了這個之後,就不會處處求為人知,當然也不會與人家爭名奪利。
  • 《論語》晨讀,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論語·公冶長篇》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論語·泰伯篇》:「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憲問篇》:「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論語·衛靈公篇》: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 論語學習之九:知己知人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不患人之不己知,求為可知也」 「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譯】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了解我,只擔心我不了解別人。 【譯】病就是生病的「病」,這邊講的患,「患」就是擔心。
  • 《論語》晨讀,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晨讀內容】4.18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
  • 《論語》晨讀,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孔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疏云:『鄭注《大學》云:「斷斷,誠一之貌也,他技,異端之技也。」是與此合。』按:斷斷,專一,即《中庸》之用中,《大學》之誠意。誠意而能天下平,用中而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無所倚,則平也。此釋兩端而用中之謂也。《中庸記》云:『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鄭注云:『兩端,過也不及。用其中於民,賢與不肖皆能行之。』按:所謂執者,度之也。
  • 如果把《論語》打亂你能理出頭緒嗎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齊景公問政於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