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

2021-02-13 論語原始

1.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一],學則不固[二]。主忠信[三],無友不如己者[四],過則勿憚改[五]。」

 

[一]皇侃曰:重為輕根,靜為躁本,君子之體,不可輕薄也。君子不重則無威,無威則人不畏之也。 

朱熹曰:重,厚重。威,威嚴。 

劉寶楠曰:不威由於不重,故言行輕薄之士,必不能遠暴慢鄙倍,雖厲聲色,綦刑罰,人莫畏之矣。 

不歸按:論語中之君子,或指在位者,或指修養以至成德者,此則指在位者。程氏《集釋》引《論語稽》:「君子,謂在位之人也。春秋時世祿世官,或輕浮,或鄙陋,或詐偽,或狎暱小人,或怙惡飾非,皆列國卿大夫之通病。孔子以此戒勉之。」

《法言·修身》:「或問:『何如斯謂之人?』曰:『取四重,去四輕,則可謂之人。』曰:『何謂四重?』曰:『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則有法,行重則有德,貌重則有威,好重則有觀。』『敢問四輕。』曰:『言輕則招憂,行輕則招辜,貌輕則招辱,好輕則招淫。』」是君子貴重也。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有威而可畏謂之威,有儀而可象謂之儀。故君子在位可畏,施捨可愛,進退可度,周旋可則,容止可觀,作事可法,德行可象,聲氣可樂,動作有文,言語有章,以臨其下,謂之有威儀也。」有威儀,即謂莊重其容貌也。《禮記·祭義》:「致禮以治躬則莊敬,莊敬則嚴威。」《堯曰》篇:「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威,威儀、尊嚴。君子不自重則必為民所輕,為民所輕則無尊嚴。既無尊嚴,焉能取信於民乎?

 

[二]孔安國曰:固,弊也。一曰:言人不敢重,既無威,學又不能堅固識其義理也。

皇侃曰:言君子不重,非唯無威,而學業亦不能堅固也。 

朱熹曰:固,堅固也。輕乎外者,必不能堅乎內,故不厚重則無威嚴,而所學亦不堅固也。 

楊樹達曰:《禮記·哀公問》曰:「公曰:寡人固,不固,焉得聞此言也?」鄭注釋「固」為「鄙固」。學則不固,謂人能學則不至於固陋鄙倍也。

不歸按:孔注曰:「固,弊也。」「一曰」者,或為何晏集解之義也。弊,即《禮記·曲禮》下:「故輟朝而顧,君子謂之固。」鄭玄註:「固,謂不達於禮也。」孔穎達疏:「固,陋也。」此謂君子處朝當正心直慮,不可因念及私事異事而回顧也。若回顧之,則不達於禮者,即為固也。

又《祭義》:「孝子之祭也,立而不詘,固也。」孔穎達疏:「言其固陋不知禮。」詘,謂充詘,形容歡喜之貌,言孝子屍前而立,形貌恭敬,而顏色歡喜。不詘者,則言其無歡喜恭敬之貌,故曰其固陋而不知禮。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弗知而不問焉,固也。」問即學也。君子學至於成,則知類通達,不執一端,而能用乎其中,此即不固也。

《子罕》篇:「子絕四。」「毋固」即其一也。又《憲問》篇:「非敢為佞也,疾固也。」以固為病,思去之也。

 

[三]鄭玄曰:主,親也。 

皇侃曰:言君子既須威重,又忠信為心,百行之主也。 

朱熹曰:人不忠信,則事皆無實,為惡則易,為善則難,故學者必以是為主焉。

劉寶楠曰:「主」訓「親」者,引申之義。注意謂人當親近有德,所謂勝己者也。然下文復言無友不如己,於意似重,或未必然。皇疏云:「以忠信為百行所主」,是言忠信在己不在人,其義較長。《周語》云:「是以不主寬惠,亦不主猛毅。」韋昭註:「主猶名也。」義可互證。 

不歸按:主忠信,即以忠信為主也。「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學則知類通達,不執一端,然行其所學,必以忠信為主導也。

《易乾卦》文言曰:「忠信,所以進德也。」忠指為人謀,信指與友交,均屬人際關係。《衛靈公》篇:「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裡行乎哉?』」

或曰:依鄭注則謂當親於忠信之人也。上曰:「汎愛眾而親仁」,即此文之義也。

或曰:如人作客,以其所投遇之家為主。如孔子主於顏讎由家,主於司城貞子家,主於蘧伯玉家。擇忠信者為居停之主,即是「主忠信」之謂。其義窄,疑非。

 

[四]皇侃曰:明凡結交取友必令勝己,勝己則己有日所益之義,不得友不如己,友不如己,則己有日損,故云「無友不如己者」。或問曰:若人皆慕勝己為友,則勝己者豈友我耶?或通云:擇友必以忠信者為主,不取忠信不如己者耳,不論餘才也。或通云:敵則為友,不取不敵者也。蔡謨云:「本言同志為友,此章所言,謂慕其志而思與之同,不謂自然同也。」夫上同乎勝己,所以進也;下同乎不如己,所以退也。然則求友之道,固當見賢思齊,同志於勝己,所以進德修業,成天下之亹亹也。今言敵則為友,此直自論才同德等而相親友耳,非夫子勸教之本旨也。若如所云,則直、諒、多聞之益,便、闢、善柔之誡,奚所施也? 

朱熹曰:無、毋通,禁止辭也。友所以輔仁,不如己,則無益而有損。 

劉寶楠曰:《曾子制言》中:「吾不仁其人,雖獨也,吾弗親也。」故周公言曰:「不如我者,吾不與處,損我者也。與吾等者,吾不與處,無益我者也。吾所與處者,必賢於我。」由曾子及周公言觀之,不如己者,即不仁之人,夫子不欲深斥,故衹言不如己而已。《呂氏春秋·驕恣》篇引仲虺曰:「能自為取師者王,能自取友者存,其所擇而莫如己者亡。」《群書治要》引《中論》曰:「君子不友不如己者,非羞彼而大我也。不如己者,須己慎者也。然則扶人不暇,誰將扶我哉?吾之僨也,亦無日矣。」又《韓詩外傳》南假子曰:「夫高比、所以廣德也;下比、所以狹行也;比於善者,自進之階,比於惡者,自退之原也。」諸文並足以發明此文之旨。 

不歸按:此言交友之道。《禮記·學記》:「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學未至大成,則不能強立而不反,故必求同志者為友,所以增益於己也。

《禮記·曲禮》上:「執友稱其仁也。交遊稱其信也」鄭玄註:「執友,志同者。」孔穎達疏:「交遊,泛交也。」此即「汎愛眾而親仁」也。

或曰:「如」字,應訓作「似」,謂人可分不如己、如己、勝己凡三等。不如己者,下於己者也。如己者,與己相似,均齊者也。勝己者,上於己者也。如己者德同道合,自然相友。

或曰:不如己者,不類乎己,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也。蓋人之技能有優劣,德器有大小,不必齊也。至於趨向之大端,則不可以有二。同此則是,異此則非。

《家語·六本》:「孔子曰:『吾死之後,則商也日益,賜也日損。』曾子曰:『何謂也?』子曰:『商也好與賢己者處,賜也好說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不知其地,視其草木。故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肄,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黒。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處者焉。」此言必擇善人而與居之,所以能日益,而非日損也。

《荀子·修身》:「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惡也。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故君子隆師而親友,以致惡其賊。好善無厭,受諫而能誡,雖欲無進,得乎哉!」

又《性惡》:「夫人雖有性質美而心辯知,必將求賢師而事之,擇賢友而友之。得賢師而事之,則所聞者堯、舜、禹、湯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則所見者忠信敬讓之行也。身日進於仁義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今與不善人處,則所聞者欺誣詐偽也,所見者汙漫淫邪貪利之行也,身且加於刑戮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傳曰:『不知其子,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左右。』靡而已矣,靡而已矣。」楊倞註:「靡,謂相順從也。或曰靡,磨切也。」

又《大略》:「匹夫不可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取友善人,不可不慎,是德之基也。」皆此義。

如不勝己者,求與我為友,必詳而察之,若其果有進善之心,於義亦不能絕之也。子張篇:子貢曰「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孔子亦曰:「三人行,則必有吾師。」蓋賢與不賢,皆可為吾師也。

又按:《孟子·萬章》下:「孟子謂萬章曰: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若同時代人難求勝如己者,則向古代以求之,向古人學習,與死而不朽者同居,此所謂與古為友者是也。

 

 

[五]鄭玄曰:憚,難也。 

皇侃曰:勿,猶莫也。友主切磋,若有過失者,當更相諌諍,莫難改也。一云:若結友過誤,不得善人,則改易之,莫難之也。故李充雲「若友失其人,改之為貴」也。 

朱熹曰:勿,亦禁止之辭。憚,畏難也。自治不勇,則惡日長,故有過則當速改,不可畏難而苟安也。 

不歸按:《易·象傳曰:「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衛靈公》篇:「過而不改,是為過矣。」《大戴禮記·曾子立事》:「君子攻其惡,求其過,強其所不能,去私慾,從事於義,可謂學矣。」又曰:「過而不能改,倦也。」「太上不生惡,其次而能夙絕之也,其下復而能改也。」此言君子當勇於改過,蓋改過乃自新之道也。「君子不先人以惡,不疑人以不信;不說人之過,成人之美;存往者,在來者,朝有過,夕改,則與之;夕有過,朝改,則與之。」「君子好人之為善,而弗趣也,惡人之為不善,而弗疾也;疾其過而不補也,飾其美而不伐也,伐則不益,補則不改矣。」此言他人之有過,若能改之,則友而弗棄。又言他人之過,雖疾之而勿補者,蓋己若為其補之,則彼即不改矣。是無論己過人過,均改之為善也。

《子張》篇: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若君子者,「臨事而懼,好謀而成」,其有過誤,乃出於不得已,然勇於承責,而不文以飾之,推諉於人。如堯曰「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是也。

胡炳文《四書通》:「無心失理為過,有心悖理為惡。自治勇,則過可反而為善,自治不勇,則過必流而為惡。」

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過者,聖賢所不能無也,自以為無過,而過乃大矣。自以為有過,而過自寡矣。孔子曰:『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言大過而不言小過,是聖人猶未敢言小過之必無也。顏氏之子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故能不貳過而入聖域。仲由喜聞過,令名無窮焉。聖賢之學,教人改過遷善而已矣。後之君子,高語性天,而恥言改過。有過且不自知,與聖賢克己之功遠矣。」

 

為支持原創,請長按以上二維碼打賞

長按以上二維碼以關注本公眾號

相關焦點

  •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關於「君子不重則不威」這句,我曾見過三種斷句方式。斷句的不明確也是造成之前所說的文言文多歧義、表達不準確的一個原因吧。另外,「無友不如己者」的翻譯也不一致。有人譯作「不要與忠信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也有人譯作「沒有朋友不如自己」。如果按照第一種翻譯的話,意思相對更通順一些。為什麼要遠離那些不忠信的人?若往好的方面猜測,或許君子這個耿直又脆弱的群體容易被不忠信的人傷害,又或許是要避免近墨者黑。
  •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注釋】▲重:一、敦厚莊重,態度溫和,性情憨厚,忠厚。二、自重,自尊,自信心。三、莊重。▲威:一、敬服。二、威嚴。▲學則不固:前提是「不重則不威」,要有良好的品行是學的根本。▲無:不要。【譯文一】孔子說:「君子要有敦厚莊重的品行,否則就不會讓人尊敬、信服。品行不端的人,即使學習也會誤入歧途,不會走正道,會成為假仁假義的偽君子。要親近忠、信的人,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發現自己有缺點、有過錯,不能心存畏難,要有勇氣改正。」
  • 論語:4、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對不重則不威這句話的理解,如果你把重當成假正經,坐在那兒一動不動,那肯定搞錯了,重是安穩踏實,這個安穩踏實的背後啊,應該是這麼一個東西,叫做有原則有立場,就是,如果一個人活到三四十歲,變得成為大家眼中的一個君子,你開始成為一個一家之主,或者一個公司裡邊很重要的一個人,這時候你需要有自己的原則和立場,你不能像牆頭草一樣,就是想到這邊我就到這邊想到那邊我就到那邊這麼說
  • 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 《論語·學而篇》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注釋】▲重:敦厚莊重,態度溫和,性情憨厚,穩重。▲威:敬服、尊敬。不是容貌威嚴。▲學則不固:「固」是固陋,指見識淺薄,見聞不廣。學習則不會固陋。
  • 《論語》晨讀,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正義】6.18 子曰:「質勝文則野,包曰:「野,如野人言鄙略也。」文勝質則史。包曰:「史者,文多而質少。」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包曰:「彬彬,文質相半之貌。」  o正義曰:禮有質有文。質者,本也。禮無本不立,無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謂之中。失其中則偏,偏則爭,爭則相勝。君子者,所以用中而達之天下者也。古稱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皆曰君子。
  • 《論語》:君子不重,則不威……則勿憚改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譯】孔子說:「君子不嚴肅、自重,就沒有權威,所學習的東西就不穩固。應該以忠誠信實為主。沒有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過失,不怕去改正。」
  • 《論語》晨讀,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王曰:「泰伯,周太王之長子。次弟仲雍,少弟季歷。季歷賢,又生聖子文王昌,昌必有天下,故泰伯以天下三讓於王季。其讓隱,故無得而稱言之者,所以為至德也。」【疏】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o正義曰:此章論泰伯讓位之德也。泰伯,周太王之長子。次弟仲雍,少弟季歷。
  • 《論語心解 學而篇第一》:君子不重則不威
    1.8子曰:「君子不重(zhòng),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①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譯文】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以後,就不會再自以為是,頑固不化。要以忠和信兩種道德為主。
  •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其爭也君子.」
    故四方諸侯並貢士於王,王試之於射宮,若形容合禮,節奏比樂而中多者,則得預於祭,得預於祭者,進其君爵土;若射不合禮樂而中少者,則不預祭,不預祭者,黜其君爵土。此射事既重,非唯自辱,乃係累己君,故君子之人,於射而必有爭也。故顏延之曰:「射許有爭,故可以觀無爭也。」 錢穆曰:古射禮有四,一曰大射,天子諸侯卿大夫,當時之貴族階層,用以選擇其治下善射之士而升進使用之之禮也。
  • 《論語》晨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柴俊: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這次孔子老師講的是君子之道的五個要點:一個君子,不厚重,便不威嚴。能向學,可不固陋。行事當以忠信為主,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友。有了過失,不要怕改正。
  • 湯殷權《論語》講義:《學而第一》篇「子曰君子不重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1.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翻譯】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則能遠離鄙陋和淺薄,以忠信為主,不親近和學習人們不如自己的地方,有過錯不怕改正。」
  • 《論語》晨讀,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論語集注】周氏曰:「先行其言者,行之於未言之前;而後從之者,言之於既行之後。」範氏曰:「子貢之患,非言之艱而行之艱,故告之以此。」這是一種,先行,後言。【論語註疏】【疏】「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表情]正義曰:此章疾小人多言,而行之不周也。子貢問於夫子曰:「君子之德行何如?」
  • 「君子不重則不威」和「無友不如己者」,理解偏差的很多
    「君子不重則不威」和「無友不如己者」,理解偏差的很多這兩句出自《論語》第一篇「學而」,第八章,原文是: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先來看「君子不重則不威」這一句,這句重點在於理解好「重」這個字。「重」,在這裡有兩層意思,一個是指莊重、端莊,這也是常規的理解。但是它的第二層意思很少被解讀,「重」的另外一個意思是指:擁有足夠的份量。在春秋時期,社會階層的等級和尊卑十分明顯,沒有足夠的社會地位,顯示不出一個人的威信或者威嚴。
  • 《論語》晨讀,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注釋】[表情]其爭也君子——這是講古代射禮,詳見《儀禮·鄉射禮》和《大射儀》。登堂而射,射後計算誰中靶多,中靶少的被罰飲酒。【論語註疏】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孔曰:「言於射而後有爭。」揖讓而升,下而飲。王曰:「射於堂,升及下皆揖讓而相飲。」其爭也君子。」馬曰:「多筭飲少,筭君子之所爭。」
  • 《論語》晨讀,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從這個角度說,孔子在重釋周禮基礎上所奠定的儒家文化,其境辦和胸襟,開放和自由,從個體角度來說,是超越於同時期出現的一神教的,當一神教以自我的一神論信仰或族群的一神信仰,而排斥他族他人時,孔子的君子之道卻是能容人,能教化人,能夠坦蕩而無所成見的面向世界,坦蕩蕩是心境空闊明亮,是虛,是莊子所闡釋的「唯道集虛」。
  • 《論語正義》中對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的解析之一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可作出兩種解釋:一是為人不夠莊重,既無威嚴,也不能對其所學有義理上的更深更牢的認識;另一解釋為君子如果不莊重自然不夠威嚴,只有學習才能突破這種無知的鄙薄。《論語正義》中解釋這裡被稱為君子的是已出仕或未仕的,可以為天子諸侯及卿大夫解惑授業的人。不重者是指不夠尊貴的人,楊雄《法言修身篇》講什麼才是重而威的人呢?
  • 《論語》晨讀,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27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這裡的「禮」,既是對情感的約束,又是情感本身的實現方式: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豐富而激烈的情感,會帶來行動的意志,即「勇」。勇而無禮就會導致「亂」,這亂,就是本章的「畔」: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 《論語》晨讀,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參考資料>——【論語註疏】7.8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鄭曰:「孔子與人言,必待其人心憤憤,口悱悱,乃後啟發為說之,如此則識思之深也。說則舉一隅以語之,其人不思其類,則不復重教之。」【疏】「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論語》晨讀,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7.37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13.26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3.25子曰:「君子易事難説也。説之不以道,不説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説也。説之雖不以道,説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16.8君子有三畏:畏天命,……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