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篇》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

2020-12-17 莫遠憂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注釋】

▲重:敦厚莊重,態度溫和,性情憨厚,穩重。

▲威:敬服、尊敬。不是容貌威嚴。

▲學則不固:「固」是固陋,指見識淺薄,見聞不廣。學習則不會固陋。

▲主忠信:做人的原則要以忠信為主。

明·高攀龍《高氏家訓》:「以孝悌為本,以忠信為主,以廉潔為先,以誠實為要,臨事讓人一步,自有餘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餘味。」

▲無:同「毋」,不要。

▲無友不如已者:一、沒有朋友不如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二、不與自己志向不同的人交朋友,承接上句「主忠信」而言,不與不忠不信的人交友,與「道不同不相為謀(《衛靈公篇》15.40)」意思相近。

▲憚:畏難,怕麻煩。

【譯文】

孔子說:「君子沒有敦厚莊重的品行,就不會讓人敬服。只有不斷的學習才不會見識淺薄。為人以忠信為主,不與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不能畏懼艱難,要有勇氣改正。」

【知識擴展】

《荀子·性惡篇》:「夫人雖有性質美而心辯知,必將求賢師而事之,擇良友而友之。得賢師而事之,則所 聞者堯舜禹湯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則所見者忠信敬讓之行也。身日進於仁義而 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今與不善人處,則所聞者欺誣詐偽也,所見者汙漫淫邪貪 利之行也,身且加於刑戮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傳曰:『不知其子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左右。』靡(摩)而已矣!靡而已矣!」

(人即使具有良好的資質,聰明的頭腦,也一定尋求賢能的老師學習,選擇好人交往。跟隨賢能的老師,聽到的就是堯、舜、禹、湯的正道;結交好的朋友,所看到的就是忠誠、信用、恭敬、謙讓的行為。自己一天天進入仁義之中也不知道,這是潛移默化的結果。如果與不好的人相處,那麼所聽到的就是欺騙、誣陷、欺詐、虛偽,所看到的就是汙穢骯髒、淫蕩邪惡、貪圖私利的行為,自己將要受到刑罰殺戮還不知道,這也是潛移默化的結果。古書上說:「不了解兒子,看看他的朋友就清楚了,不了解君主,看看君主左右的臣子也就清楚了。」這是環境的薰陶啊!這是環境的薰陶啊!)

相關焦點

  • 《論語心解 學而篇第一》:君子不重則不威
    1.8子曰:「君子不重(zhòng),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①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譯文】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以後,就不會再自以為是,頑固不化。要以忠和信兩種道德為主。
  • 論語:4、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對不重則不威這句話的理解,如果你把重當成假正經,坐在那兒一動不動,那肯定搞錯了,重是安穩踏實,這個安穩踏實的背後啊,應該是這麼一個東西,叫做有原則有立場,就是,如果一個人活到三四十歲,變得成為大家眼中的一個君子,你開始成為一個一家之主,或者一個公司裡邊很重要的一個人,這時候你需要有自己的原則和立場,你不能像牆頭草一樣,就是想到這邊我就到這邊想到那邊我就到那邊這麼說
  • 湯殷權《論語》講義:《學而第一》篇「子曰君子不重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1.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翻譯】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則能遠離鄙陋和淺薄,以忠信為主,不親近和學習人們不如自己的地方,有過錯不怕改正。」
  •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注釋】▲重:一、敦厚莊重,態度溫和,性情憨厚,忠厚。二、自重,自尊,自信心。三、莊重。▲威:一、敬服。二、威嚴。▲學則不固:前提是「不重則不威」,要有良好的品行是學的根本。▲無:不要。【譯文一】孔子說:「君子要有敦厚莊重的品行,否則就不會讓人尊敬、信服。品行不端的人,即使學習也會誤入歧途,不會走正道,會成為假仁假義的偽君子。要親近忠、信的人,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發現自己有缺點、有過錯,不能心存畏難,要有勇氣改正。」
  • 《論語》:君子不重,則不威……則勿憚改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注】《正義》《法言·修身篇》:或問何如斯謂之人?曰:取四重,去四輕。曰:何謂四重?曰: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則有法,行重則有德,貌重則有威,好重則有觀。是言君子貴「重」也。 《集釋》陸隴其《松陽講義》:學必深沉而後能固,不重則浮。
  •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
    1.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一],學則不固
  • 《論語正義》中對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的解析之一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可作出兩種解釋:一是為人不夠莊重,既無威嚴,也不能對其所學有義理上的更深更牢的認識;另一解釋為君子如果不莊重自然不夠威嚴,只有學習才能突破這種無知的鄙薄。《論語正義》中解釋這裡被稱為君子的是已出仕或未仕的,可以為天子諸侯及卿大夫解惑授業的人。不重者是指不夠尊貴的人,楊雄《法言修身篇》講什麼才是重而威的人呢?
  •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關於「君子不重則不威」這句,我曾見過三種斷句方式。斷句的不明確也是造成之前所說的文言文多歧義、表達不準確的一個原因吧。另外,「無友不如己者」的翻譯也不一致。有人譯作「不要與忠信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也有人譯作「沒有朋友不如自己」。如果按照第一種翻譯的話,意思相對更通順一些。為什麼要遠離那些不忠信的人?若往好的方面猜測,或許君子這個耿直又脆弱的群體容易被不忠信的人傷害,又或許是要避免近墨者黑。
  • 「君子不重則不威」和「無友不如己者」,理解偏差的很多
    「君子不重則不威」和「無友不如己者」,理解偏差的很多這兩句出自《論語》第一篇「學而」,第八章,原文是: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先來看「君子不重則不威」這一句,這句重點在於理解好「重」這個字。「重」,在這裡有兩層意思,一個是指莊重、端莊,這也是常規的理解。但是它的第二層意思很少被解讀,「重」的另外一個意思是指:擁有足夠的份量。在春秋時期,社會階層的等級和尊卑十分明顯,沒有足夠的社會地位,顯示不出一個人的威信或者威嚴。
  • 拙讀《論語》之第八篇:君子的理想人格
    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主流譯文: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的知識也不鞏固。要以忠、信兩種道德為主。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過錯,就別怕改正。」拙認為「君子不重則不威」當中的「威」譯成「威嚴」感覺好像哪裡不妥,但是一直琢磨卻沒有一個自己滿意的結果。
  • 論語集注:君子之學,內在喜悅,外在快樂,不快樂不足以成為君子
    跟隨大師的腳步,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追隨古聖先賢學習正宗的《論語》。我們繼續學習南宋理學大師朱熹所編寫的《論語集注》,這是本系列文章的第5篇,前面的4篇文章都是前言和序言,從這篇文章開始,我們正式學習朱熹所注釋的《論語》。《論語》總共有20篇文章,今天開始學習第一篇。
  • 《論語》晨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柴俊: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這次孔子老師講的是君子之道的五個要點:一個君子,不厚重,便不威嚴。能向學,可不固陋。行事當以忠信為主,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友。有了過失,不要怕改正。
  • 書中找答案(論語-不重則不威)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原 句 譯 文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所學的知識也不會很紮實;要以忠信為原則,去主動結交比自己強的人;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 一起學《論語》12.24顏淵篇——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論語》12.24顏淵篇——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原文】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事所以譬仁,器所以譬友;事以利器,然後善仁以益友,然後成。君子於友可不慎哉!子曰:「損者三友,益者三友。」益友所以輔仁,損友則害仁而已。《四書解義》曰:此一章書是曾子示人以取友之益也。凡人為學,必先致知。致知之後,必須力行。二者皆於良友是賴。
  • 善讀「論語」1.1:「學而時習」是學什麼?
    【原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譯文】孔子說:「能學道並能適時踐行,不是很愉悅嗎?別人不明道也不氣惱,不是很君子嗎?」【注釋】「子」,古時對有德行、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如孔子、孟子等。《論語》中的「子曰」均指孔子所言。「學」,覺悟也,悟所不知也。孔子所謂的「學」,除非特別指明,均應指學習儒家的為仁之道,而非泛指一切學習活動。
  • 《論語》之《學而第一》「君子說」及其釋義
    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釋:孔子說:「學了之後時常練習,不是很愉快的事情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令人愉快的事情嗎?別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不因此生氣,不也是君子嗎?」
  • 一起學《論語》3.7 八佾篇——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
    >3.7八佾篇——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原文】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君子恥之,是以射則爭中。朱子曰:言君子恭遜不與人爭,惟於射而後有爭。然其爭也,雍容揖遜乃如此,則其爭也君子,而非若小人之爭矣。李炳南曰:此章重在君子。所謂君子,乃學而能立之士。凡功利名位,有背道違仁者,自不爭取;關乎道德仁義等,又當固執力行。經不云乎:「當仁不讓於師」,「見義不為無勇也」。
  • 《論語》晨讀,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孫福萬: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譯文】孔子說:「君子講周遍公平,而不講朋比營私;小人講朋比營私,而不講周遍公平。」【注釋】(1)《集解》引孔安國云:「忠信為周,阿黨為比。」7.37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13.26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3.25子曰:「君子易事難説也。説之不以道,不説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説也。説之雖不以道,説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16.8君子有三畏:畏天命,……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 兒童蒙學經典,《論語·學而》篇,成語一次全學會
    一、子曰詩云(zǐ yuē shī yún)【典出】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子:孔子。詩:詩經。明·崔時佩《西廂記·詭媒求配》:「老夫人將小姐甘心許,言而有信,因此上不敢慢於人。」一〇、知過必改(zhī guò bì gǎi)【典出】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 《學而篇》為什麼是《論語》的第一篇?答案全在在「不亦」二字上
    讀《論語·學而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道理只是平平常常,但說話的方式很奇怪,都不直說「說也」、「樂也」、「君子也」,而是連用三個「不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