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3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導讀學者】
任大援: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 研究員
劉樂恆:武漢大學國學院副教授
劉正平:杭州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義工老師】
輪值理事:崔茂新
晨讀主持人: 劉蕊方、崔聖
內容分享義工:丁躍偉、王孟韓、王莉、劉翠媛、劉蕊方、任殷 、江駿芳、朱麗君、江宏澤、杜英、湯兆寧、耿亞鵬、柳慧、姚湘彥、崔聖、黃龍、樓一家
【吟誦老師】
柳慧、李莉、梁豔、楊再權
任大援教授導讀語音
子貢問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註:^入聲字短讀;*關鍵字重讀;~強調或語氣長讀。
【晨讀筆記】
劉翠媛:
【論語晨讀】第645天
孔曆二千五百六十七年 夏曆 丙申年八月廿二 2016年9月22日星期四
劉正平:
誠如任老師所言,「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樣的連句,容易產生歧義。我也覺得點成「先行,其言而後從之」意義比較順暢,但語氣的連貫性稍差一些。
根據前面志願者老師們貼出的材料,實際上對這段話竟然還有另種理解。
【論語集注】
周氏曰:「先行其言者,行之於未言之前;而後從之者,言之於既行之後。」範氏曰:「子貢之患,非言之艱而行之艱,故告之以此。」
這是一種,先行,後言。
【論語註疏】
【疏】「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表情]正義曰:此章疾小人多言,而行之不周也。子貢問於夫子曰:「君子之德行何如?」夫子荅之曰:「君子先行其言,而後以行從之,言行相副,是君子也。」
這又是一種,先行其言,而後以行從之,有點「有言在先」的感覺。
不知道任老師、劉老師和眾位師友對這個怎麼看待?
任大援:
這章是與子貢的對話,所有也有注家認為是因材施教。
劉正平:
是的,這個正是我們困惑的地方。孔子對弟子言「君子」,言「仁」等等,一般都是因材施教。這裡子貢身上有什麼樣的問題,孔子提出了這樣的說法?
那就是說,針對子貢這樣的弟子,先行後言是正確的方式。顏回以德行著稱,子貢以言語著稱。針對子貢,孔子說了這段話,「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任大援:
因為子貢的特長是政事,所以有的注家說,從之,是指百姓從之。
劉正平:
《論語·為政》記載:「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這裡顏回是另一番景象、
任大援:
有一些可以參照的材料,如大戴禮記中說過,「行必先人,言必後人」。
還有如「君子先行後言」。都是曾子所講的話。見《大戴禮記· 曾子制言篇》
劉正平:
任老師,能不能就此理解,孔子對顏回「終日不違」還是有點意見的?
任大援: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1.14)
我理解,還是肯定的。
劉正平:
因為孔子說過:「回也非助我者,於吾言無所不說。」這句話字面上理解起來,感覺好像情感上難以接受。但我覺得正是針對教學相長的情況而言。
江宏澤:
孔子這句話是不是有點調侃的味道,實是深悅之,請老師們賜教。
任大援:
我同意你的看法,從11.4這句話,孔子強調教學相長。
但對這句話,我以前沒有仔細考慮過。還是值得思考的。
丁躍偉:
領袖人物往往極少調侃,因為影響深遠,所謂金口玉言、金玉良言
任大援:
但孔子鼓勵學生發問和對顏回的評價,可以分開看。
江宏澤:
朱子的注釋也說其辭若有憾焉,其實乃深喜之。
@任大援 老師說的是。
郭鵬:
還是贊成@劉正平 老師講的第二種解釋,即「言行相副」,是講君子無戲言,言出必行,一諾千金,是講誠信。這是針對一個人自己的言與行之間的關系而論;而@任大援 老師講的禮記中曾子「行必先人,言必後人」亦可理解為在他人之中的言與行。
郭寬潤:
這章我也參與下。
任大援:
我過去的看法是,孔子鼓勵學生發問和對顏回的評價,可以分開看。這裡的重點,是鼓勵學生發問。
郭寬潤:
本章子貢與夫子之間的答問,在相關文獻中還有很多,君子與言行之間的關繫,一直都是關注的重點。
本章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答問與子貢本人的關係。子貢是一大商人,並且在孔門弟子中以『言語』著稱。
任大援:
但今天,我 覺得是可以再考慮考慮。
郭寬潤: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以最多的文字篇幅介紹了子貢,他以言語辭令縱橫捭闔於各諸侯國之間,《史記》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彊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
並且留下一至今仍在儒家文化圈國家處理國際國內關係的準則,憂在內者攻強,憂在外者攻弱。
這可以在七九年對越戰爭中看到,也可在今天朝鮮的瘋狂中看到。朝鮮一遇到國內局勢緊張,它就會跟美國叫板。
由此可見子貢言語的威力,那我們就要問了,夫子為何會這麼回答他的君子之問?
從文句上看,此段對話應發生在子貢入門不久之時。
言、行都是『誠於中,形於外』的形於外,之間的關繫無非就是兩種,要麼相符要麼不相符,探究一下其中為何會不相符?是很有必要的人生功課。
言行一致在外社會化這個層面上是信,即涉及到一個人的信用,在內則涉及到誠。
《中庸》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每個人表現在外的行為無非就是視聽言動四項,歸類也就是言行這兩項。
言行不一會給外界傳遞出混亂的信息,這混亂的信息可能會給他人造成困擾。如之前舉過的『語氣急迫的媽媽教育孩子不要著急』的例子,這有時甚至是雙重語言束縛。
言行不符即俗話說得『』說一套做一套『』,這可分為有意識及無意識兩種,假使有意識如此行為,多是依據情境場合關係的某種選擇,這還稍微好一些。
如果是無意識的話,變成不自覺就會如此,那問題就大了。
所謂誠其意者,勿自欺也。
行在言先,言隨行後,亦敏於行而訥於言之義
誠是內外各方面的完全一致,當然這實在太難達到,《中庸》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諸己與諸人的完全一致。內在心意與外在言、行的完全一致。如能做到至誠無息那就是聖人
也就是說對凡夫俗子們來說,大多都只是時而能時而不能做到。
究其實質,無意識的做不到是因已經積沿成習,且是人慾所蔽的積沿成習。
用心理學來解釋,就是已經完全內化。是人的心理防衛機制在成長過程中的內化
江宏澤:
@丁躍偉 我覺得聖人講學是活潑潑的,不是那麼嚴肅的[呲牙]
郭寬潤:
我更多從心性來討論本章,言行是內在心性的顯露
任大援:
贊同寬潤的理解。
鄒峻:
夫子言學為君子之道,於此見師道精神也[微笑]
任大援:
言行的問題,也是儒家關心的大問題。
而且也有現代意義。
鄒峻:
子貢,孔門大才,不宜器之[微笑]
郭寬潤:
是的,《易繫辭》中非常多這方面的內容
任大援:
與其它經典參照,可以看得更清楚。
劉正平:
諸位老師由言行問題引出「信」的問題,很有見地。
背後確實是個信的問題。
鄒峻:
關鍵在從[微笑]
任大援:
歡迎大家參與討論。像昨天一樣熱烈。
古人講,「以水濟水,豈是學問」?互相切磋琢磨,大有益處。
劉正平:
郭老師前面的論述思辨色彩很濃厚。
江駿芳:
@任大援 「以水濟水,豈是學問」[強]
劉國慶:
本章是孔子的一條教誨。但孔子的這條教誨,既沒有說明理由,也沒有說明範圍。沒有說明理由可能因為孔子認為理由是明顯的,沒有說明範圍可能因為孔子認為沒有必要說明,也可能是孔子認為是所有範圍都適用的。不過這全是我個人猜測。
但我們的人生經驗告訴我們,這句話並不是所有範圍都適用。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如果我們要出去玩,我們會告訴父母一下,我們出去玩了,然後才會出去玩。當我們長大結婚後,如果我們要買房了,我們會和愛人商量好再去買。當然了,情人節買花,我們不會先告訴對方,而是希望給對方一個驚喜。當我們在工作場合,如果我們要外出辦事,一定要和領導報告一下我們要外出辦事了。大多數的時候,我們都是先說後做,而不是先做後說。
任大援:
言行,有先後的問題,也有一致的問題。言行要一致,背後就是誠信。
劉國慶:
那麼,什麼時候,我們可以先做後說呢?
當然,如果是和別人無關的事情,我們可以先做後說,甚至不說。比如,今天中午我吃什麼飯,那是我的自由,我愛吃什麼就吃什麼,我愛告訴你就告訴你,愛什麼時候告訴你就什麼時候告訴你,先做後說固然沒有問題。
但是,如果是和別人有關的事情呢?比如,情人節花兩個人的錢買花呢?這件事就很麻煩。我們認為能給對方一個驚喜,可是,對方完全可能認為是我們瞎花錢,與其買花,不如一塊去唱歌,或者,你愛人也許花粉過敏而受害也說不定。
如果對方不是愛人,而是朋友呢?經驗告訴我們,類似的事情,也許先商量一下會更好。
當然,如果是朋友之間的合作,商量好了再做,就成為必須的,因為需要對方出錢出力,結果也對對方產生影響。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行動雖然與對方有關,我們也可以先做後說,比如,在傳統家庭中。傳統的家庭關係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關係:兒童尚不具備行動能力,老人可能已經喪失勞動能力,女性的知識面窄,社交又受限制,因而不具備完全的行為能力,從而壯年男子在家庭中要承擔家庭的主要責任,也就具備了幾乎不受限制的行動空間。因而,壯年男子的責任,主要是道德責任(依靠個人自覺,行動範圍不受限制的責任),而且是唯一道德主體享有幾乎全部行動空間的情況,不需要與對方先商量。
但這是傳統的農業社會的情況,那是大男子主義的形成土壤。在當代,夫妻都參加工作,有相近的社交圈,有相近的判斷能力,如果哪個男人大事上還要一意孤行,估計多半會讓家庭矛盾叢生,雞犬不寧。
孔子這章中說的「君子」,不管是有位者還是有德者,其行為都會影響到他人,而且,有位者使用的資源,也是民眾的,哪裡有先做後說,在做之前不和他人商量的道理?除非孔子認為所涉及的對象沒有行為能力,是被動的政治客體而不是主體(勞力者治於人),而使用的資源也是自己的。這也許在古代農業社會存在,在城邦社會內部就完全不是如此,在當代社會也完全不是如此。在當代社會,民眾也是行為主體,政治空間是公共的,公共空間必須要尊重公共規則(程序)。因而政治家必須在行動前爭取民眾的同意(通過競選或施政綱領),然後才能去實施。否則,就是越權或專制。
最後一種先做後說有益的場合,是作為教師。你要教育別人如何做,總要自己先做過,成功了,才能對別人說吧?否則不是自欺欺人,空口說白話嗎?這句話和「溫故而知新」結合起來,是對師德的不錯的要求。
分析起來看,行動可以分為個人領域,多主體領域,單主體團體領域,教學領域。先言後行適合多主體領域,先行後言適合教育領域,單主體團體領域。個人領域可以只做不說。在不同的領域,採用不同的程序,或倡導與踐行不同的「禮」,才能做到「和實生物」。
發言完畢,請各位老師指導
葉紫:
@劉國慶 結合這句理解如何?「訥於言而敏於行」
劉國慶:
@葉紫 謝謝。公共場合應該是協商文化和論辯文化
鄒峻:
@劉國慶 言行關係問題,孔子沒必要去講,我們後人多慮了[微笑]
劉國慶:
我們經常忘記了他人,去講言行關係。行動很少是純粹個人的,經常是社會的
郭寬潤:
@劉正平 我本人修的就是誠之一字,不過這太難了
劉國慶:
@鄒峻 謝謝。怕是難說。我看周邊,不懂做事之前先溝通這個基本道理的特別多。
鄒峻:
君子之交淡如水[微笑]
劉國慶:
從大家到小家,從社區到公司
鄒峻:
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微笑]
馬震宇:
言與話是有區別。
不是所有的語言文字表達都是言。
鄒峻: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微笑]
踐行君子之道,或為本章精義[微笑]
亦可解為孔子託命子貢弘道之言[微笑]
葉紫:
孔子時代社會合作遠遠不如當下,@劉國慶 的引申對現代社會的人際交往和合作非常有意義。
劉國慶:
是啊。現在讀論語,都要考慮集體行動的邏輯。
劉強:
@劉國慶 這裡的言非一般的說話,而是諾言,如"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信近於義,言可復也",皆同此意。夫子所下,乃是大判斷,帶有普遍性,至於特殊性的情況,由"義"來調適,所謂"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讀論語,當知其為"經",而非一般的"書"或"文本",夫子立言,非僅是個人表達,而是為全體和"類"立心、立命和立法,有時一些判斷,甚至帶有"絕對律令"之意,正如上帝說"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上帝絕不會像後世哲學家一樣,去論證為什麼要有光,換句話說,如今天某人鑽牛角尖,非要說"夜裡睡覺時就不需要有光",也絕不會影響上帝此言的真理性和有效性。上帝絕不會說:"你真聰明,我疏忽了你說的這種情況"。夫子此言,亦可作如是觀。
郭鵬:
@馬震宇 確實,言是正式場合講的,現代漢語仍有遺跡。如「發言」與「發話」全然不同,「說話」而不是「說言」。
我分析了一下解釋此節分歧的原因:「先行其言而後從之(是為君子)」有而種可能的句式,一種是條件句,即「(如果一個人)有言在先,隨後踐行其言(這就是君子)。」;另一種是祈使句,即「(君子應該)先踐行其所(欲)言,然後再言其所(欲)言」。個人覺得,後者雖持者眾,但未免在句式上略顯牽強。供參考。
劉國慶:
郭老師,文本上沒有辦法支持有言在先,隨後踐行其言 這種理解吧。
郭鵬:
完全可以
郭寬潤:
@郭鵬 從語言分析入手[強]
郭鵬:
這是一個問答,即回答何為君子之問,答案以條件句出現非常自然。
劉國慶:
先行其言,能理解為有言在先?
這恐怕很有困難
郭鵬:
「先行其言」即「(若)先行其言」之略
劉國慶:
那也沒有辦法理解為言在先。焦點是:先說,還是先做?
郭鵬:
是講「言必行」,如果說了,就去做。不是講何先何後。
劉國慶:
先行其言,能理解為有言在先?
這恐怕很有困難
郭鵬:
「先行其言」即「(若)先行其言」之略
劉國慶:
那也沒有辦法理解為言在先。焦點是:先說,還是先做?
在我看來,您這理解和文本不符。
郭鵬:
什麼文本?您先講講,我回頭再看。
劉國慶:
先行而後其言從之 這個文本啊
劉強:
沒必要鑽牛角尖吧,鄒老師說了,這是講「踐行」,就是少說空話的意思。劉強老師講這是「諾言」,我覺得也對啊。
「字句讓人死,精義讓人活。」鑽牛角尖容易摳到字句裡面,要憋死的。
張弛弘弢:
一說
言,立言,著述,似諾言。 (君子慎言,不是平常的聊天、吹牛兒、說話。)
另: 斷句考證——
引自《論語新註新譯》 楊逢彬著
郭鵬:
@張弛弘弢 完全贊同[強]
郭鵬:
@劉國慶 這個文本只有一個對話,一問一答,再無其他。子貢如何如何,皆為聯想[憨笑]
「行其言」是一個詞,即「承諾」、「允諾」,而不是「行」與「言」分立,否則「從之」的「之」無著落。
對「(行)言」的理解可以更寬泛些,比如發表某個主張,提出某個動議,總之是很正式的言論。君子無戲言,有兩層含義:一是言而有信,言出必行,二是不講實現不了的空話來惑眾。
鄒峻:
孔子能做到知其不可而為之,是君子至聖的學習榜樣[微笑]
馬震宇:
@江駿芳 郭老師和劉老師已經提點了。[愉快]
參考商鞅(衛鞅)的先有立木為信(為先),後有變法的舉措(為言)、吳起的先有徒車轅、搬紅豆(大概是吧)(為先),後有攻亭敗秦(為言);
自己的行要先於自己的言,才能讓屬下(民)信服並達到出言效果。
李偉東:
君子行,而後言自立。
言者,古字上心下口,心口合一。
——<參考資料>——
資料編纂:【論語滙】志願者
【楊伯峻譯文】
子貢問怎樣才能做一個君子。孔子道:「對於你要說的話,先實行了,再說出來[這就夠說是一個君子了]。」
【論語正義】
[表情]正義曰:《漢石經》「貢」作「贛」。下篇云:「古者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君子欲訥於言。」《禮 淄衣》:「子曰:『言從而行之,則言不可飾也。行從而言之,則行不可飾也。故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大戴禮 曾子制言篇》:「君子先行後言。」又《立事篇》:「君子微言而篤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後人。」均與此章義相發。
註:「疾小人多言,而行之不周。」
正義曰:「疾」,惡也。「周」,合也,備也。小人言不顧行,行不顧言,故易致多言。《韓詩外傳》:「學而慢其身,雖學不尊矣。不以誠立,雖立不久矣。誠未著而好言,雖言不信矣。」然則小人雖多言,奚貴乎?
【論語註疏】
【疏】「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表情]正義曰:此章疾小人多言,而行之不周也。子貢問於夫子曰:「君子之德行何如?」夫子荅之曰:「君子先行其言,而後以行從之,言行相副,是君子也。」
【論語集注】
周氏曰:「先行其言者,行之於未言之前;而後從之者,言之於既行之後。」範氏曰:「子貢之患,非言之艱而行之艱,故告之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