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晨讀,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2021-02-19 論語彙
【晨讀內容】

02.13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導讀學者】

任大援: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 研究員

劉樂恆:武漢大學國學院副教授

劉正平:杭州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義工老師】

輪值理事:崔茂新

晨讀主持人: 劉蕊方、崔聖

內容分享義工:丁躍偉、王孟韓、王莉、劉翠媛、劉蕊方、任殷 、江駿芳、朱麗君、江宏澤、杜英、湯兆寧、耿亞鵬、柳慧、姚湘彥、崔聖、黃龍、樓一家

【吟誦老師】

柳慧、李莉、梁豔、楊再權

任大援教授導讀語音

子貢問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註:^入聲字短讀;*關鍵字重讀;~強調或語氣長讀。

【晨讀筆記】

劉翠媛:

【論語晨讀】第645天

孔曆二千五百六十七年 夏曆 丙申年八月廿二 2016年9月22日星期四

劉正平:

誠如任老師所言,「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樣的連句,容易產生歧義。我也覺得點成「先行,其言而後從之」意義比較順暢,但語氣的連貫性稍差一些。

根據前面志願者老師們貼出的材料,實際上對這段話竟然還有另種理解。

【論語集注】

周氏曰:「先行其言者,行之於未言之前;而後從之者,言之於既行之後。」範氏曰:「子貢之患,非言之艱而行之艱,故告之以此。」

這是一種,先行,後言。

【論語註疏】

【疏】「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表情]正義曰:此章疾小人多言,而行之不周也。子貢問於夫子曰:「君子之德行何如?」夫子荅之曰:「君子先行其言,而後以行從之,言行相副,是君子也。」

這又是一種,先行其言,而後以行從之,有點「有言在先」的感覺。

不知道任老師、劉老師和眾位師友對這個怎麼看待?

任大援:

這章是與子貢的對話,所有也有注家認為是因材施教。

劉正平:

是的,這個正是我們困惑的地方。孔子對弟子言「君子」,言「仁」等等,一般都是因材施教。這裡子貢身上有什麼樣的問題,孔子提出了這樣的說法?

那就是說,針對子貢這樣的弟子,先行後言是正確的方式。顏回以德行著稱,子貢以言語著稱。針對子貢,孔子說了這段話,「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任大援:

因為子貢的特長是政事,所以有的注家說,從之,是指百姓從之。

劉正平:

《論語·為政》記載:「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這裡顏回是另一番景象、

任大援:

有一些可以參照的材料,如大戴禮記中說過,「行必先人,言必後人」。

還有如「君子先行後言」。都是曾子所講的話。見《大戴禮記· 曾子制言篇》

劉正平:

任老師,能不能就此理解,孔子對顏回「終日不違」還是有點意見的?

任大援: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1.14)

我理解,還是肯定的。

劉正平:

因為孔子說過:「回也非助我者,於吾言無所不說。」這句話字面上理解起來,感覺好像情感上難以接受。但我覺得正是針對教學相長的情況而言。

江宏澤:

孔子這句話是不是有點調侃的味道,實是深悅之,請老師們賜教。

任大援:

我同意你的看法,從11.4這句話,孔子強調教學相長。

但對這句話,我以前沒有仔細考慮過。還是值得思考的。

丁躍偉:

領袖人物往往極少調侃,因為影響深遠,所謂金口玉言、金玉良言

任大援:

但孔子鼓勵學生發問和對顏回的評價,可以分開看。

江宏澤:

朱子的注釋也說其辭若有憾焉,其實乃深喜之。

@任大援 老師說的是。

郭鵬:

還是贊成@劉正平 老師講的第二種解釋,即「言行相副」,是講君子無戲言,言出必行,一諾千金,是講誠信。這是針對一個人自己的言與行之間的關系而論;而@任大援 老師講的禮記中曾子「行必先人,言必後人」亦可理解為在他人之中的言與行。

郭寬潤:

這章我也參與下。

任大援:

我過去的看法是,孔子鼓勵學生發問和對顏回的評價,可以分開看。這裡的重點,是鼓勵學生發問。

郭寬潤:

本章子貢與夫子之間的答問,在相關文獻中還有很多,君子與言行之間的關繫,一直都是關注的重點。

本章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答問與子貢本人的關係。子貢是一大商人,並且在孔門弟子中以『言語』著稱。

任大援:

但今天,我 覺得是可以再考慮考慮。

郭寬潤: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以最多的文字篇幅介紹了子貢,他以言語辭令縱橫捭闔於各諸侯國之間,《史記》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彊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

並且留下一至今仍在儒家文化圈國家處理國際國內關係的準則,憂在內者攻強,憂在外者攻弱。

這可以在七九年對越戰爭中看到,也可在今天朝鮮的瘋狂中看到。朝鮮一遇到國內局勢緊張,它就會跟美國叫板。

由此可見子貢言語的威力,那我們就要問了,夫子為何會這麼回答他的君子之問?

從文句上看,此段對話應發生在子貢入門不久之時。

言、行都是『誠於中,形於外』的形於外,之間的關繫無非就是兩種,要麼相符要麼不相符,探究一下其中為何會不相符?是很有必要的人生功課。

言行一致在外社會化這個層面上是信,即涉及到一個人的信用,在內則涉及到誠。

《中庸》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每個人表現在外的行為無非就是視聽言動四項,歸類也就是言行這兩項。

言行不一會給外界傳遞出混亂的信息,這混亂的信息可能會給他人造成困擾。如之前舉過的『語氣急迫的媽媽教育孩子不要著急』的例子,這有時甚至是雙重語言束縛。

言行不符即俗話說得『』說一套做一套『』,這可分為有意識及無意識兩種,假使有意識如此行為,多是依據情境場合關係的某種選擇,這還稍微好一些。

如果是無意識的話,變成不自覺就會如此,那問題就大了。

所謂誠其意者,勿自欺也。

行在言先,言隨行後,亦敏於行而訥於言之義

誠是內外各方面的完全一致,當然這實在太難達到,《中庸》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諸己與諸人的完全一致。內在心意與外在言、行的完全一致。如能做到至誠無息那就是聖人

也就是說對凡夫俗子們來說,大多都只是時而能時而不能做到。

究其實質,無意識的做不到是因已經積沿成習,且是人慾所蔽的積沿成習。

用心理學來解釋,就是已經完全內化。是人的心理防衛機制在成長過程中的內化

江宏澤:

@丁躍偉 我覺得聖人講學是活潑潑的,不是那麼嚴肅的[呲牙]

郭寬潤:

我更多從心性來討論本章,言行是內在心性的顯露

任大援:

贊同寬潤的理解。

鄒峻:

夫子言學為君子之道,於此見師道精神也[微笑]

任大援:

言行的問題,也是儒家關心的大問題。

而且也有現代意義。

鄒峻:

子貢,孔門大才,不宜器之[微笑]

郭寬潤:

是的,《易繫辭》中非常多這方面的內容

任大援:

與其它經典參照,可以看得更清楚。

劉正平:

諸位老師由言行問題引出「信」的問題,很有見地。

背後確實是個信的問題。

鄒峻:

關鍵在從[微笑]

任大援:

歡迎大家參與討論。像昨天一樣熱烈。

古人講,「以水濟水,豈是學問」?互相切磋琢磨,大有益處。

劉正平:

郭老師前面的論述思辨色彩很濃厚。

江駿芳:

@任大援 「以水濟水,豈是學問」[強]

劉國慶:

本章是孔子的一條教誨。但孔子的這條教誨,既沒有說明理由,也沒有說明範圍。沒有說明理由可能因為孔子認為理由是明顯的,沒有說明範圍可能因為孔子認為沒有必要說明,也可能是孔子認為是所有範圍都適用的。不過這全是我個人猜測。

但我們的人生經驗告訴我們,這句話並不是所有範圍都適用。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如果我們要出去玩,我們會告訴父母一下,我們出去玩了,然後才會出去玩。當我們長大結婚後,如果我們要買房了,我們會和愛人商量好再去買。當然了,情人節買花,我們不會先告訴對方,而是希望給對方一個驚喜。當我們在工作場合,如果我們要外出辦事,一定要和領導報告一下我們要外出辦事了。大多數的時候,我們都是先說後做,而不是先做後說。

任大援:

言行,有先後的問題,也有一致的問題。言行要一致,背後就是誠信。

劉國慶:

那麼,什麼時候,我們可以先做後說呢?

當然,如果是和別人無關的事情,我們可以先做後說,甚至不說。比如,今天中午我吃什麼飯,那是我的自由,我愛吃什麼就吃什麼,我愛告訴你就告訴你,愛什麼時候告訴你就什麼時候告訴你,先做後說固然沒有問題。

但是,如果是和別人有關的事情呢?比如,情人節花兩個人的錢買花呢?這件事就很麻煩。我們認為能給對方一個驚喜,可是,對方完全可能認為是我們瞎花錢,與其買花,不如一塊去唱歌,或者,你愛人也許花粉過敏而受害也說不定。

如果對方不是愛人,而是朋友呢?經驗告訴我們,類似的事情,也許先商量一下會更好。

當然,如果是朋友之間的合作,商量好了再做,就成為必須的,因為需要對方出錢出力,結果也對對方產生影響。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行動雖然與對方有關,我們也可以先做後說,比如,在傳統家庭中。傳統的家庭關係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關係:兒童尚不具備行動能力,老人可能已經喪失勞動能力,女性的知識面窄,社交又受限制,因而不具備完全的行為能力,從而壯年男子在家庭中要承擔家庭的主要責任,也就具備了幾乎不受限制的行動空間。因而,壯年男子的責任,主要是道德責任(依靠個人自覺,行動範圍不受限制的責任),而且是唯一道德主體享有幾乎全部行動空間的情況,不需要與對方先商量。

但這是傳統的農業社會的情況,那是大男子主義的形成土壤。在當代,夫妻都參加工作,有相近的社交圈,有相近的判斷能力,如果哪個男人大事上還要一意孤行,估計多半會讓家庭矛盾叢生,雞犬不寧。

孔子這章中說的「君子」,不管是有位者還是有德者,其行為都會影響到他人,而且,有位者使用的資源,也是民眾的,哪裡有先做後說,在做之前不和他人商量的道理?除非孔子認為所涉及的對象沒有行為能力,是被動的政治客體而不是主體(勞力者治於人),而使用的資源也是自己的。這也許在古代農業社會存在,在城邦社會內部就完全不是如此,在當代社會也完全不是如此。在當代社會,民眾也是行為主體,政治空間是公共的,公共空間必須要尊重公共規則(程序)。因而政治家必須在行動前爭取民眾的同意(通過競選或施政綱領),然後才能去實施。否則,就是越權或專制。

最後一種先做後說有益的場合,是作為教師。你要教育別人如何做,總要自己先做過,成功了,才能對別人說吧?否則不是自欺欺人,空口說白話嗎?這句話和「溫故而知新」結合起來,是對師德的不錯的要求。

分析起來看,行動可以分為個人領域,多主體領域,單主體團體領域,教學領域。先言後行適合多主體領域,先行後言適合教育領域,單主體團體領域。個人領域可以只做不說。在不同的領域,採用不同的程序,或倡導與踐行不同的「禮」,才能做到「和實生物」。

發言完畢,請各位老師指導

葉紫:

@劉國慶 結合這句理解如何?「訥於言而敏於行」

劉國慶:

@葉紫 謝謝。公共場合應該是協商文化和論辯文化

鄒峻:

@劉國慶 言行關係問題,孔子沒必要去講,我們後人多慮了[微笑]

劉國慶:

我們經常忘記了他人,去講言行關係。行動很少是純粹個人的,經常是社會的

郭寬潤:

@劉正平 我本人修的就是誠之一字,不過這太難了

劉國慶:

@鄒峻 謝謝。怕是難說。我看周邊,不懂做事之前先溝通這個基本道理的特別多。

鄒峻:

君子之交淡如水[微笑]

劉國慶:

從大家到小家,從社區到公司

鄒峻:

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微笑]

馬震宇:

言與話是有區別。

不是所有的語言文字表達都是言。

鄒峻: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微笑]

踐行君子之道,或為本章精義[微笑]

亦可解為孔子託命子貢弘道之言[微笑]

葉紫:

孔子時代社會合作遠遠不如當下,@劉國慶  的引申對現代社會的人際交往和合作非常有意義。

劉國慶:

是啊。現在讀論語,都要考慮集體行動的邏輯。

劉強:

@劉國慶 這裡的言非一般的說話,而是諾言,如"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信近於義,言可復也",皆同此意。夫子所下,乃是大判斷,帶有普遍性,至於特殊性的情況,由"義"來調適,所謂"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讀論語,當知其為"經",而非一般的"書"或"文本",夫子立言,非僅是個人表達,而是為全體和"類"立心、立命和立法,有時一些判斷,甚至帶有"絕對律令"之意,正如上帝說"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上帝絕不會像後世哲學家一樣,去論證為什麼要有光,換句話說,如今天某人鑽牛角尖,非要說"夜裡睡覺時就不需要有光",也絕不會影響上帝此言的真理性和有效性。上帝絕不會說:"你真聰明,我疏忽了你說的這種情況"。夫子此言,亦可作如是觀。

郭鵬:

@馬震宇 確實,言是正式場合講的,現代漢語仍有遺跡。如「發言」與「發話」全然不同,「說話」而不是「說言」。

我分析了一下解釋此節分歧的原因:「先行其言而後從之(是為君子)」有而種可能的句式,一種是條件句,即「(如果一個人)有言在先,隨後踐行其言(這就是君子)。」;另一種是祈使句,即「(君子應該)先踐行其所(欲)言,然後再言其所(欲)言」。個人覺得,後者雖持者眾,但未免在句式上略顯牽強。供參考。

劉國慶:

郭老師,文本上沒有辦法支持有言在先,隨後踐行其言 這種理解吧。

郭鵬:

完全可以

郭寬潤:

@郭鵬 從語言分析入手[強]

郭鵬:

這是一個問答,即回答何為君子之問,答案以條件句出現非常自然。

劉國慶:

先行其言,能理解為有言在先?

這恐怕很有困難

郭鵬:

「先行其言」即「(若)先行其言」之略

劉國慶:

那也沒有辦法理解為言在先。焦點是:先說,還是先做?

郭鵬:

是講「言必行」,如果說了,就去做。不是講何先何後。

劉國慶:

先行其言,能理解為有言在先?

這恐怕很有困難

郭鵬:

「先行其言」即「(若)先行其言」之略

劉國慶:

那也沒有辦法理解為言在先。焦點是:先說,還是先做?

在我看來,您這理解和文本不符。

郭鵬:

什麼文本?您先講講,我回頭再看。

劉國慶:

先行而後其言從之 這個文本啊

劉強:

沒必要鑽牛角尖吧,鄒老師說了,這是講「踐行」,就是少說空話的意思。劉強老師講這是「諾言」,我覺得也對啊。

「字句讓人死,精義讓人活。」鑽牛角尖容易摳到字句裡面,要憋死的。

張弛弘弢:

一說 

言,立言,著述,似諾言。 (君子慎言,不是平常的聊天、吹牛兒、說話。)

另: 斷句考證——

引自《論語新註新譯》 楊逢彬著

郭鵬:

@張弛弘弢 完全贊同[強]

郭鵬:

@劉國慶 這個文本只有一個對話,一問一答,再無其他。子貢如何如何,皆為聯想[憨笑]

「行其言」是一個詞,即「承諾」、「允諾」,而不是「行」與「言」分立,否則「從之」的「之」無著落。

對「(行)言」的理解可以更寬泛些,比如發表某個主張,提出某個動議,總之是很正式的言論。君子無戲言,有兩層含義:一是言而有信,言出必行,二是不講實現不了的空話來惑眾。

鄒峻:

孔子能做到知其不可而為之,是君子至聖的學習榜樣[微笑]

馬震宇:

@江駿芳 郭老師和劉老師已經提點了。[愉快]

參考商鞅(衛鞅)的先有立木為信(為先),後有變法的舉措(為言)、吳起的先有徒車轅、搬紅豆(大概是吧)(為先),後有攻亭敗秦(為言);

自己的行要先於自己的言,才能讓屬下(民)信服並達到出言效果。

李偉東:

君子行,而後言自立。

言者,古字上心下口,心口合一。

——<參考資料>——

資料編纂:【論語滙】志願者 

【楊伯峻譯文】

子貢問怎樣才能做一個君子。孔子道:「對於你要說的話,先實行了,再說出來[這就夠說是一個君子了]。」

【論語正義】

  [表情]正義曰:《漢石經》「貢」作「贛」。下篇云:「古者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君子欲訥於言。」《禮 淄衣》:「子曰:『言從而行之,則言不可飾也。行從而言之,則行不可飾也。故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大戴禮 曾子制言篇》:「君子先行後言。」又《立事篇》:「君子微言而篤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後人。」均與此章義相發。

  註:「疾小人多言,而行之不周。」

  正義曰:「疾」,惡也。「周」,合也,備也。小人言不顧行,行不顧言,故易致多言。《韓詩外傳》:「學而慢其身,雖學不尊矣。不以誠立,雖立不久矣。誠未著而好言,雖言不信矣。」然則小人雖多言,奚貴乎?

【論語註疏】

【疏】「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表情]正義曰:此章疾小人多言,而行之不周也。子貢問於夫子曰:「君子之德行何如?」夫子荅之曰:「君子先行其言,而後以行從之,言行相副,是君子也。」

【論語集注】

周氏曰:「先行其言者,行之於未言之前;而後從之者,言之於既行之後。」範氏曰:「子貢之患,非言之艱而行之艱,故告之以此。」

相關焦點

  •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到底是「先行言從」還是「先言行從」
    《論語為政篇第二一三》,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錢穆譯】子貢問如何才是一君子,先生說:「君子做事在說話前,然後才照他做的說。」除了治學嚴謹,因為這裡的「從」字容易產生歧義,它可以是「從言」,也可以是「從行」,即是做到了再說出來,還是說出來了就一定要做到,哪到底是「從言」還是「從行」呢?錢先生解釋為「從行而說」對不對呢?再看《論語註疏》,正義曰:此章疾小人多言,而行之不周也。子貢問於夫子曰:「君子之德行何如?」
  • 《論語》晨讀,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這些儒將的形象,似乎都和孔子最初要求的「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有關。那麼,「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的「文」,「質」究竟是什麼樣的文,又是什麼樣的「質」呢?論語中有兩章討論君子應該有的「質」的: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
  • 《論語》晨讀,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偷笑]王心竹:在《論語》中,不止此一處論言行,且強調言必須符合行,以是否可行作為言之當否的標準。如本篇之二十四章「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如「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等等。都從不同方面強調行的重要性。鄭靜:古人原始腦健全靈驗。
  • 《論語》晨讀,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有兩種解釋:(1)君子不追求利益,因而沒有得失的觀念,因此「坦蕩蕩」,小人追求名利,因而患得患失,所以「常戚戚」。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於物,故多憂戚。李顒《四書反身錄》:問:君子坦蕩蕩。曰:能俯仰無愧,便是坦蕩蕩。能持敬謹獨,方能俯仰無愧。問:持敬以謹其獨,故致坦之要,而獨之當謹者,其詳亦可聞乎?曰:獨之當謹者非一,而名利之念尤為吃緊。千病萬病,皆從此起。
  • 《論語》晨讀,子曰: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子貢自以無諂無驕為至矣,聞夫子之言,又知義理之無窮,雖有得焉,而未可遽自足也,故引是詩以明之。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往者,其所已言者。來者,其所未言者。愚按:此章問答,其淺深高下,固不待辨說而明矣。然不切則磋無所施,不琢則磨無所措。故學者雖不可安於小成,而不求造道之極致;亦不可騖於虛遠,而不察切己之實病也。
  • 《論語》晨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在《子罕》篇,孔子說:「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9.25)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曰:「君子所見大水必觀焉,何也?」
  • 《論語》晨讀,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劉氏《論語正義》說:人於學有所不知不明,而仰而思之,則必興其志氣,作其精神,故其心憤憤然也。並引用《禮記 學記》:「力不能問,然後語之。」力不能問,故口悱悱也。當心憤憤、口悱悱時,已是用力於思而未得其義,乃後啟發為說之,使人知思之宜深,不敢不專心致志也。鄭玄解釋說:孔子與人言,必待其人心憤憤,口悱悱,然後啟發為說之,如此則識思之深也。
  • 《論語》晨讀,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下文第八章「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這「不知」也是如此。【論語集註】或曰:「雍也仁而不佞。」雍,孔子弟子,姓冉,字仲弓。佞,口才也。仲弓為人重厚簡默,而時人以佞為賢,故美其優於德,而病其短於才也。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焉,於虔反。禦,當也,猶應答也。給,辨也。憎,惡也。言何用佞乎?
  • 《論語》晨讀,孟武伯問孝.子曰 :「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在《論語*公冶長》篇中,他跟孔子還有一次對話。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 《論語》晨讀,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君子者,將以禮治人,而恭敬、撙節、推讓以明之,故無所爭也。論語註疏:此章言射禮有君子之風也。「君子無所爭」者,言君子之人,謙卑自牧,無所競爭也。「孔安國曰:言於射而後有爭也。」為何射而有爭,皇侃論語義疏:於射所以有爭者,古者生男,必設桑弧、蓬矢於門左,至三日夜,使人負子出門而射,示此子方當必有事於天地四方。故云至年長,以射進仕。禮,王者將祭,必擇士助祭。
  • 《論語》晨讀,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27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論語·陽貨》:「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 正牆面而立者,此路不通也。如果和他人不能溝通,他人如同牆面,是囚禁人而不是支持人。所謂「他人如地獄」也。
  • 《論語》晨讀,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 」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 」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剛,堅強不屈之意,最人所難能者,故夫子歎其未見。申棖,弟子姓名。慾,多嗜慾也。多嗜慾,則不得為剛矣。程子曰:「人有慾則無剛,剛則不屈於慾。」謝氏曰:「剛與慾正相反。能勝物之謂剛,故常伸於萬物之上;為物揜之謂慾,故常屈於萬物之下。自古有志者少,無志者多,宜夫子之未見也。棖之慾不可知,其為人得非悻悻自好者乎?故或者疑以為剛,然不知此其所以為慾爾。」
  • 《論語》晨讀,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9.26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宗法制的家庭,不僅僅是女性的囚籠,對於男性也是一樣的: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論語》晨讀,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錢穆先生和清代劉寶楠解讀此章時,均明確指出,《論語》每提到的「君子」和「小人」對舉,往往有兩個意義,或以位言,或以德言。二人均認為此章乃以德言,不以位分。君子以忠信待人,其道公;小人以阿黨相親,其道私。楊伯峻先生也是這樣翻譯的,以君子團結,小人勾結為釋。任大援:正義曰:經傳言「小人」有二義。
  • 《論語》晨讀,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因而,禮的踐履,其根本功夫是主體對社會規範的認知和遵行,而不是個人的情感。個人的情感,僅僅是支持禮的基礎。
  • 《論語》晨讀,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察其所安」者,言察其所安處也。也就是說,看他的行為,觀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的心在什麼狀態下才安。孔子用先視,再觀,再察的表述方式,似乎表述了一種遞進的關係。《為政》篇是《論語》最重要的篇之一。講為政,也就是講為人。所以這一章,有很多處講到為人。為君子。所以儒家的學說,也是「成人」之學。如何成為一個人。這一章,講為人。
  • 《論語17·19》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劉強:本章乃夫子晚年下學上達,參透天道之後所言,可與《憲問篇》「莫我知也夫」章並參。兩章聽者皆為子貢,此必顏回死後,夫子有意傳道於子貢也。然子貢執著於言語聞見之學,「小子何述」一語,可知其終未能了悟夫子深意。
  • 《論語》晨讀,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吃不上飯的情況,論語中有這樣一則: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可見在挨餓的時候,君子能夠堅守自己的節操。但肯定無樂可言。而小人肯定就堅守不住了,什麼事情都會做出來。而這個社會上,君子是少數,小人恐怕是多數。在陳絕糧,子路問的是「君子亦有窮乎?」,君子也會走投無路嗎?
  • 《論語》晨讀,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參考資料>——資料編纂:【論語滙】志願者 【論語註疏】(魏)何晏集解(北宋)邢昺疏   1.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鄭曰:「學者之志,有所不暇。」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巳。」孔曰:「敏,疾也。有道,有道德者。
  • 《論語》晨讀,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中用這個短語,一般是指自己身上所沒有的。所以朱熹《論語集注》中說:「何有於我,言何者能有於我也。三者已非聖人之極至,而猶不敢當,謙之又謙之辭也。」以為是孔子謙虛不敢當的話。元初人作品《四書辨疑》反對這種看法,辨析得非常細緻:「以此章為夫子之謙,義無可取。謙其學而不厭,以為己所不能,則是自謂厭於學矣。謙其誨人不倦,以為己所不能,則是自謂倦於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