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三桓,敗也三桓—三桓與孔子

2020-12-23 闕裡文道

文/惜吾

"孔子相魯"和隳三都是孔子仕魯期間的重大事跡,而孔子仕魯的關鍵則在於孔子與三桓的關係。魯國為周公之子伯禽所就之國,是周王朝在東方的代表,在春秋時期其地位可想而知。而孔子時代的魯國,是三桓主政下的魯國,孔子之所以能夠仕魯,包括其最後離開魯國,都是與三桓密不可分的。

孔子諸多弟子皆出任過季氏官職,同時孔子非常敬佩叔孫穆叔、叔孫昭子的為人,且孟僖子命其兩子孟懿子、南宮敬叔拜孔子為師,足見孔子與三桓的關係非常緊密且複雜。整體上恪守周禮、遵循古制的三桓並非是後世人們認為的那樣同孔子是完全對立的,實際上三桓與孔子在政治交往、禮樂交流、人生價值的溝通等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繫。他們之間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一致的一面。

孔子與三桓的關係大致可以以孔子周遊列國為界限分為兩個時期:周遊列國前,孔子以一介布衣的身份起步,以中都宰出仕,直至為魯司寇,甚至"攝相事",成為春秋時期魯國唯一一位非卿族出身的大夫。可以說,魯國的執政卿大夫是非常看重孔子的執政能力的,陽虎之亂後,魯國社會可謂是極不穩定,三桓自身的地位遭到削弱,因此他們起用已聞名於世的孔子來挽救時局。直至隳三都失敗,齊國為離間魯國君臣關係而送女樂至魯,孔子選擇周遊列國以繼續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這一時期是孔子與三桓關係最為緊密的時期,但也由此遭到了墨子的非議。周遊列國歸魯後,孔子未再出仕,專心於文獻的整理。這一時期的孔子並未參政,只是以魯國國老的身份而為魯哀公及三桓充當顧問,同時對於三桓所推行的政策多有批評,但孔門弟子此時可謂是國之肱骨,他們參與魯國政事的力度反而加深了。

總體上看,三桓與孔子及孔門弟子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孔子唯一的出仕經歷是在魯國,孔子仕魯實際上是三桓為藉助孔子及孔門弟子的力量而為其提供政治舞臺才發生的,在隳三都後,雙方因政治理念的不同而漸生間隙,最終以孔子周遊列國而告終;孔子周遊列國前後,仍有孔門弟子在季氏門下出仕,他們既是季氏的智囊和臣子,又是季氏掌握政權的臂膀;孔子晚年居魯整理古文獻也是在季康子邀請其歸國的前提下得以實現的。

季康子

但同時,三桓又是孔子推行其政治主張和實現其政治理想的現實阻礙。孔子一直力圖強大魯國公室,消弱以三桓為代表的貴族卿大夫勢力,以實現其建立"有道之國"的政治理想,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孔子與三桓的政治合作必然失敗;孔子仕途失敗的標誌性事件是隳三都的失敗,而此事正是孟懿子暗中支持其家臣公斂處父反抗的結果;此外,三桓在國內暴虐對待民眾的方式也與孔子"為政以德"、"仁者愛人"的思想相衝突,為此孔子不惜與為季氏"用田賦"的冉求斷絕師徒關係。

三桓與孔子的關係是極其複雜多樣的。一方面,三桓給予了孔子施展其政治抱負的機遇和舞臺;另一方面,又是三桓阻礙其政治理想的實現,導致了孔子仕途的失敗。

回顧孔子相魯的整個過程,他能夠在魯國出仕是與當時整個魯國的政治大環境密切相關的,以季氏為首的三桓在內外交困的形勢下不得不倚重孔子及其弟子來挽回危局。而一旦魯國局勢得到穩定,三桓得以控制局面,一心想要"強公室抑私家"的孔子及其弟子就勢必離開父母之邦了。

吾言孔子一生求仕,而畢生不得其所求!

嗚呼孔子,成也三桓,敗也三桓!

相關焦點

  • 三桓——魯國公室強支的興盛和衰亡
    日後孔子在記錄這一段歷史時,用「慶父不死、魯難不已」來表述。 季友平定魯國局勢後,立公子申為魯君,即魯僖公。僖公感念叔父季友有大功於社稷,於是把費邑封給他,並拜為執政上卿。季友念在兄弟情分,把慶父的兒子敖封在成邑,叔牙的兒子茲封在郈邑,均拜為魯國大夫。
  • 陪臣執國命之「魯三桓」,為何沒能三分魯國?
    魯國為周公所封之國,因周公佐成王,故以其子伯禽就國,因此魯國在規模、體制、禮儀等方面高於一般諸侯國。魯國恪守周代禮儀典章制度,一直嚴格地貫徹著分封制,卻也因此而逐漸由周王朝的東方大藩淪為一個春秋戰國之際的二流國家。但魯國嚴守周文化傳統,較為完整地保存了周代的禮儀制度和禮樂傳統,為以孔子為首的儒家學派的產生提供了絕佳的文化土壤。
  • 魯國到了後期,掌握在三桓家族手中,可謂成也是它敗也是它
    而在魯國有很長一段時間是三桓掌握住了所有的權利,就連君王面對他們的時候,也不敢大聲說話。下面就來詳細的說說三桓是什麼,其實就是三個卿大夫,孟氏,叔孫氏,季氏。這三個並不是一般人大家都知道,春秋的時候採用的是長子繼承制,只有正室所出的大兒子才擁有繼承權,那麼這三個人則是庶子,所以他們雖然是魯莊公的兄弟,但卻不是同一個母親生出來的。
  • 魯國三桓的家臣們——陽虎亂魯
    陽虎,姬姓,又名陽貨,本是孟孫氏的族人,亦即魯國公族,後來做了季孫氏的家宰,一度「陪臣執國命」,控制三桓,掌握魯國的實權,囚禁主公季桓子三年,最後造反失敗,逃奔晉國。陽虎是季平子季孫意如的家臣。前535年,亦即孔子十七歲那年,年輕的孔子以祖上是宋國貴族,自認為有身份,興衝衝去參加季孫氏的宴會,卻被把門的家臣陽虎攔住,說,邀請的都是有名之士,小子你可是沒有在內啊。孔子只得悻悻而回。
  • 晉國被一分為三,那麼魯國有三桓,為何沒能三分魯國呢?
    在春秋時期,孔子曾經試圖改變三桓把持魯國大權的局面,但是在三桓強大的實力面前,無法成功,最終孔子只能無奈離開魯國。春秋末期,三桓強盛而公室微弱如同小侯。「三桓勝,魯如小侯,卑於三桓之家。」不過,儘管三桓把持了魯國的大權,但是,魯國卻沒有像晉國一樣被一分為三。究其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這是因為魯國的實力相對較弱。
  • 魯國三桓之害,傳了十代,危害近三百年
    魯國的三桓起於魯莊公時代,亦即前693到前662年。魯莊公的三個兄弟,形成三系,號稱三桓。 魯莊公、孟慶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魯桓公的兒子,孟慶父、叔牙和季友分別是魯國勢力最大、專權時間最長的三大世家孟孫氏、叔孫氏和季氏的始祖。
  • 三桓專政的魯國,連國君都被逼走,為何沒有如晉一般發生分裂?
    在魯國,最為著名的就是「三桓專政」魯國政權一度落入家臣子之手。慶父死後,其子公孫敖為卿,此後時代為魯國的司空,封邑於成。叔孫氏的始祖是叔牙,其子孫時代為魯國的司馬。季孫氏始祖是季友,其子孫時代為魯國發司徒。三桓分別掌握了魯國的三公的位置,可以說是勢力龐大。
  • 魯國三桓前傳
    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號稱三桓,是魯國的大貴族,世代輪流為魯國的正卿,本來是輔佐國君的,他們卻權勢極盛,威脅國君,執政魯國,魯國完全被三桓所掌控。 國君與三桓
  • 孔子大歷史:春秋時期的「權力的遊戲」
    這樣下去,魯國的貴族之間就會出現問題。陽虎也沒能抵擋住實力強大的三桓,戰敗之後逃到了齊國,後又逃到晉國。陽虎與三桓的魯國內部權力鬥爭,以三桓獲勝告終。 孔子的「墮三都」 旁觀了兩次魯國內部權力鬥爭,這次終於輪到孔子自己了。陽虎失敗後,三桓請孔子從政。
  • 擁有孔子的魯國,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
    一旦有適當的時機,三桓的家臣們就紛紛以他們的主子為效仿對象,犯上作亂,採邑正是他們叛亂的資本,採邑武裝則為妻提供強大的軍事後盾。孔子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上登上魯國的政治舞臺的。孔子言於定公曰:「臣無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為季氏宰,將墮三都。
  • 孔子任大司寇七天殺競爭對手,子路有意見,孔子:殺他是為道義
    明日,使群臣參議成城不墮利害,但聽孔子裁決。眾人或言當墮,或言不當墮。少正卯欲迎合孔子之意,獻墮成六便…………孔子奏曰:……「卯辯言亂政,離間君臣,按法當誅!」群臣皆曰:「卯乃魯聞人,言或不當,罪不及死。」
  • 周禮之鄉的魯國,為何難讓孔子一展所長
    到孔子出仕時,魯國國君僅保留極小的勢力,三桓不僅在控制土地、人口及規格上遠超魯君,而且完全控制魯國國政,內政外交完全取決於臣,相互之間還互相攻伐,讓魯國朝政十分混亂。此外,魯國所處國土位置極其不利,北有強大的齊國,尤其是齊景公是齊國另一個強勢期;南有剛剛滅楚、敗越爭霸中原的吳國,魯國夾在中間很難獲得好的發展環境。如齊國、魯國在夾谷會盟,齊國想侵犯魯國,但幸好有孔子文武兩手準備,不僅沒有讓國家受辱,還讓齊國歸還之前侵犯的三塊土地;而孔子晚年時,吳國準備攻打魯國,但在子貢的斡旋下平安渡過。
  • 孔子春秋政壇的首秀 | 左傳拾趣
    作為國君出行的「相」非卿莫屬,在魯國則由「三桓」獨攬,因為魯國的卿皆由公族擔任,而魯自僖公以來權力一直集於「三桓」之手。孔丘能以庶姓居卿,是由於當時「三桓」中季氏的權力被其家臣陽虎掌握,此前不久陽虎由於叛亂外逃,孔子才有機會被破格使用。這是孔子政治生涯的最高峰,齊、魯祝其之會也是他在春秋國際政治舞臺上的首秀。
  • 孔子「棄政從學」的決定性推手——「隳三都」
    但是,當時的魯國「 三桓」掌控國家大權,根本沒理這茬! 儒家學者孔子一直是正統周禮的捍衛者和鼓吹者,所以聯手國君魯定公開始了「隳三都」行動,就是要拆除三家超標的城牆! 孔子決定利用三桓與各自家臣的不可調和的矛盾,打著「墮三都、貶家臣」的旗號,明面上是幫助三桓,實質上是既打擊了家臣,也順手削弱了三桓,最終魯定公一人得實惠,有利於中央集權。 所以孔子提出墮三都後,還沒完全想透的季桓子和叔孫氏這兩個家臣最大的受害者表示願意帶頭拆毀封邑城堡。孟孫氏見兩家積極響應和支持,也只得勉強贊成。
  • 古書錄事一則:孔子在陳國、蔡國被圍困絕糧,一隻魚妖成為糧食
    孔子周遊列國儒家是一個講究積極入世的學說。統治者用自己,自己就出來做官;統治者不用自己,自己就隱居修德。這是儒家的理念。孔子當然是非常想做官的,想在政治上發揮自己的影響力。他也做過魯國的攝相,升官的時候高興壞了,以至於受到門生的質疑。不過好景不長,沒過多久孔子就下野了。
  • 魯國歷史上比三桓更早的權臣:把最噁心的人性恐怖撕裂給你們看!
    說起魯國的權臣,大家肯定離不開三桓。他們敢公開不服從周禮定下的天子的舞隊用八佾,諸公用六佾,諸侯用四佾,士用二佾的制度,打破了君權至上的思想,魯國無人能與他們相抗衡。
  • 孔子簡介
    公元前551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市東南)。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歲時,叔梁紇卒,孔子母子也不為施氏(叔梁紇的正妻)所容,孔母顏徵在只好攜孔子與孟皮移居曲阜闕裡,生活艱難。孔子17歲時,孔母顏徵在卒,他服了三年喪。
  • 孔子在魯國官職很高,為什麼要到陳國來?
    孔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直到今天他的影響力仍然很大。歷史上他曾多次來淮陽居住。第一次來淮陽時,已經56歲了,在魯國做司寇,相當於魯國的主管司法的一把手,而且還「攝行相事」,代理宰相職務呀!為什麼他要到淮陽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