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桓,是春秋時魯國的卿大夫孟孫氏、叔孫氏、季氏的合稱。魯桓公(前712年-前694年在位)姬允有四個兒子,分別是慶父、同、叔牙、季友,其中同是嫡子,所以繼承了魯國君位,即魯莊公。而慶父、叔牙、季友三人則被封為卿士,因為三人都是魯桓公的兒子,所以就叫做「三桓」。
魯莊公在位三十二年後(前662年)生了病,即將薨逝。死前他分別問自己的兩個弟弟叔牙、季友,魯國君位到底傳給誰(莊公有太子子般和庶子開、申、遂四個兒子)。叔牙回答說庶長兄慶父有才幹,可以託付,其實是暗地裡勸說莊公「兄弟相及」的意思,莊公很不高興,再問季友,季友回答「臣以死來事奉太子」,莊公於是很欣慰,決定讓季友輔政。又說:「叔牙想擁立慶父,如何辦?」季友說:「臣來安排。」然後派人用莊公的名義賜叔牙毒酒,並對他說:「你的後代在魯國如果想還有祿位,就喝了它。」叔牙於是喝毒酒而死。莊公於是立叔牙的兒子公孫茲為叔孫氏,繼承叔牙的爵位封地。
莊公薨後,季友立太子子般為嗣君。而慶父與莊公正妻哀姜私通,於是想立哀姜陪嫁過來的媵妾叔姜所生的庶子開。
之後慶父派人暗殺了太子子般,立公子開為魯君,即魯閔公(史記稱「魯湣公」)。輔政的季友實力不足,無法對抗長兄慶父,只好出逃陳國。以避鋒芒。
慶父立閔公後,總覺得妨礙自己專權,想弒殺閔公,自己直接當國君。閔公二年,慶父派親信殺害了閔公。季友在陳國聞報,立即到邾國接莊公庶子申入魯,請魯國人奉其為國君。
魯人鑑於慶父倒行逆施,非常不滿,件季友奉公子申回國,紛紛出迎。慶父憂懼無奈,又不能阻止,所以出逃到莒國。
季友送公子申回國後,重金賄賂莒人,要把抓慶父回國處置。慶父請求弟弟季友讓他流亡在莒國,季友堅決不肯。於是慶父在絕望中自殺,魯國的動亂也因為慶父的死而平定。日後孔子在記錄這一段歷史時,用「慶父不死、魯難不已」來表述。
季友平定魯國局勢後,立公子申為魯君,即魯僖公。僖公感念叔父季友有大功於社稷,於是把費邑封給他,並拜為執政上卿。季友念在兄弟情分,把慶父的兒子敖封在成邑,叔牙的兒子茲封在郈邑,均拜為魯國大夫。
自此,慶父、叔牙、季友這三桓的後代世襲魯國上卿之位,操執魯國朝政近二百年,魯君逐漸成為傀儡,公室大權旁落。
魯襄公十一年(公元前562年),季武子增設三軍。季武子、叔孫穆叔、孟獻子分三軍,而魯君毫無所得,不能掌握軍權,三桓從此強於公室。次年(561年、襄公十二年),三桓再次劃分魯國民眾,全國分為十二份,三桓家獲得七份,公室只得五份。魯國民眾不完全歸屬公室,魯君面對三桓以成卑微態勢。
在三桓侵吞魯君權勢朝政的同時,三桓的家臣也在侵佔原屬於三桓主君的權力,魯定公五年(前505年),季氏家主季平子、叔孫氏家主叔孫成子去世。季氏家臣陽虎早有僭越之心,暗地裡聯絡季氏封邑費城宰子洩(公山不狃)商量篡權;公山不狃同意陽虎的計劃,發兵囚禁季氏繼任家主季桓子,逐季氏家臣仲梁懷,殺公何藐,驅逐公父文伯歜、秦遄到齊國。然後與季桓子盟誓,之後才放出季桓子。
之後陽虎向再接再厲,他聯合三桓中不得志的疏族季寤公鋤極、公山不狃、叔孫輒、叔仲志等人,準備滅三桓而奪取魯國大權。
魯定公八年(前502年),陽虎經過長期準備,發兵進攻三桓。而在生死存亡之下,三桓互相協助,拼死對抗陽虎。大戰之下,陽虎居然不能滅三桓,最終被魯人擊敗,逃到讙、陽關繼續作亂。之後陽虎逃到晉國,成為晉國趙氏臣子。三桓經此打擊,勢力衰退,對魯國的掌控力不再像以前一樣強有力。
魯定公十一年(前499年),孔子(孔丘)出任魯國大司寇,代理魯相,孔子一生擔任過的最高官位就在於此。上任後,為了自己「恢復周禮、復興古制」的理想,於是向魯定公奏請新策,對魯國長期以來的「三桓」專權問題展開針對性措施,具體就是「墮三都」(縮減三桓封邑:季孫氏的費邑、孟孫氏的郕邑、叔孫氏的郈邑規模)。
雖然三桓卿大夫們對於孔子的主張不是很贊同,但是此時三桓的封邑權力實際掌握在各家主持封邑的邑宰(家臣)手中,孔子的計劃,也有削弱這些家臣的目的,所以三桓家主實際上並不是很反對,「墮三都」計劃意想不到地在初期進行順利,季孫氏的費邑、叔孫氏的郈邑先後被削減,各家家臣地力量也遭到削弱。
之後,見自己家臣的勢力被清除得差不多了,三桓繼而開始反對孔子繼續執行的削弱卿族計劃,魯定公也不能把支持孔子的決心堅持到底,孔子的「墮三都」計劃半途而廢,被迫辭去大司寇,離開魯國,週遊於四方。
此後十四年,孔子都在國外遊歷,直到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才在季康子的請求下,被迎回魯國(季康子是孔子的學生,曾隨孔子學習周禮)。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終年七十三歲。
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魯哀公不忿於三桓長期以來的跋扈驕橫,想向南方越國借兵討伐三桓,消息被三桓得知,反而聯合起來進攻魯哀公。魯哀公被迫出逃,先後在衛國、鄒國、越國避難,最後死在有山氏。三桓於是立魯哀公的兒子寧為新君,即魯悼公。
魯悼公及其子魯元公時期,三桓勢力恢復強盛,魯國公室更加微弱,如同卑微小侯,對三桓屈膝應承,毫無國君威嚴。史稱「三桓勝,魯如小侯,卑於三桓之家。」
魯穆公元年(前415年),魯國博士公儀休被任命為魯相,他以身作則,開始執行開始奉法循理政策,規定魯國卿大夫之家,不得經營產業與民爭利,遂漸使三桓失去了經濟大權,減弱了對魯國的控制,從而收回了政權,重新確立了魯君和公室的權威。
此後,季氏據其封邑費、卞、東野等地,從魯國自立出來,建立費國,成為泗上十二諸侯之一;而孟孫氏、叔孫氏雖然沒有明面上脫離魯國,但是也各自據成邑、郈邑駐守,基本上和曲阜國都的魯君斷絕了往來,實際上也已經自立。
魯穆公四年(前412年),齊國伐魯,攻克郈邑,叔孫氏因此滅亡,家族四散,後來的漢初博士叔孫通,就是叔孫氏的後人。
魯穆公八年(前408年),齊國再次伐魯,成邑也被攻克,孟孫氏家族覆滅,族人中的一支逃到了鄒國,改姓為孟,日後儒家亞聖孟子孟軻,就是孟孫氏後裔。
而自立的季氏費國,則成為魯國的東南門戶,和魯國唇齒相依,一直互相依靠,聯手抗齊,艱難地度過戰國中後期天下大亂的時光。
魯頃公二十四年(前256年),已經被秦國逼迫而遷都壽郢(壽春)的楚國為了彌補損失,出兵攻魯,奪取了魯國幾乎所有國土,同時,也順手消滅了費國。然後楚國把魯頃公遷到莒城(山東莒縣),給他留了這個最後的食邑。
魯頃公三十一年(前249年),魯頃公姬仇在莒城去世,魯祀斷絕。八百年的魯國和四百年的三桓歷史,至此一起消逝在了歷史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