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桓——魯國公室強支的興盛和衰亡

2021-01-12 騰訊網

三桓,是春秋時魯國的卿大夫孟孫氏、叔孫氏、季氏的合稱。魯桓公(前712年-前694年在位)姬允有四個兒子,分別是慶父、同、叔牙、季友,其中同是嫡子,所以繼承了魯國君位,即魯莊公。而慶父、叔牙、季友三人則被封為卿士,因為三人都是魯桓公的兒子,所以就叫做「三桓」。

魯莊公在位三十二年後(前662年)生了病,即將薨逝。死前他分別問自己的兩個弟弟叔牙、季友,魯國君位到底傳給誰(莊公有太子子般和庶子開、申、遂四個兒子)。叔牙回答說庶長兄慶父有才幹,可以託付,其實是暗地裡勸說莊公「兄弟相及」的意思,莊公很不高興,再問季友,季友回答「臣以死來事奉太子」,莊公於是很欣慰,決定讓季友輔政。又說:「叔牙想擁立慶父,如何辦?」季友說:「臣來安排。」然後派人用莊公的名義賜叔牙毒酒,並對他說:「你的後代在魯國如果想還有祿位,就喝了它。」叔牙於是喝毒酒而死。莊公於是立叔牙的兒子公孫茲為叔孫氏,繼承叔牙的爵位封地。

莊公薨後,季友立太子子般為嗣君。而慶父與莊公正妻哀姜私通,於是想立哀姜陪嫁過來的媵妾叔姜所生的庶子開。

之後慶父派人暗殺了太子子般,立公子開為魯君,即魯閔公(史記稱「魯湣公」)。輔政的季友實力不足,無法對抗長兄慶父,只好出逃陳國。以避鋒芒。

慶父立閔公後,總覺得妨礙自己專權,想弒殺閔公,自己直接當國君。閔公二年,慶父派親信殺害了閔公。季友在陳國聞報,立即到邾國接莊公庶子申入魯,請魯國人奉其為國君。

魯人鑑於慶父倒行逆施,非常不滿,件季友奉公子申回國,紛紛出迎。慶父憂懼無奈,又不能阻止,所以出逃到莒國。

季友送公子申回國後,重金賄賂莒人,要把抓慶父回國處置。慶父請求弟弟季友讓他流亡在莒國,季友堅決不肯。於是慶父在絕望中自殺,魯國的動亂也因為慶父的死而平定。日後孔子在記錄這一段歷史時,用「慶父不死、魯難不已」來表述。

季友平定魯國局勢後,立公子申為魯君,即魯僖公。僖公感念叔父季友有大功於社稷,於是把費邑封給他,並拜為執政上卿。季友念在兄弟情分,把慶父的兒子敖封在成邑,叔牙的兒子茲封在郈邑,均拜為魯國大夫。

自此,慶父、叔牙、季友這三桓的後代世襲魯國上卿之位,操執魯國朝政近二百年,魯君逐漸成為傀儡,公室大權旁落。

魯襄公十一年(公元前562年),季武子增設三軍。季武子、叔孫穆叔、孟獻子分三軍,而魯君毫無所得,不能掌握軍權,三桓從此強於公室。次年(561年、襄公十二年),三桓再次劃分魯國民眾,全國分為十二份,三桓家獲得七份,公室只得五份。魯國民眾不完全歸屬公室,魯君面對三桓以成卑微態勢。

在三桓侵吞魯君權勢朝政的同時,三桓的家臣也在侵佔原屬於三桓主君的權力,魯定公五年(前505年),季氏家主季平子、叔孫氏家主叔孫成子去世。季氏家臣陽虎早有僭越之心,暗地裡聯絡季氏封邑費城宰子洩(公山不狃)商量篡權;公山不狃同意陽虎的計劃,發兵囚禁季氏繼任家主季桓子,逐季氏家臣仲梁懷,殺公何藐,驅逐公父文伯歜、秦遄到齊國。然後與季桓子盟誓,之後才放出季桓子。

之後陽虎向再接再厲,他聯合三桓中不得志的疏族季寤公鋤極、公山不狃、叔孫輒、叔仲志等人,準備滅三桓而奪取魯國大權。

魯定公八年(前502年),陽虎經過長期準備,發兵進攻三桓。而在生死存亡之下,三桓互相協助,拼死對抗陽虎。大戰之下,陽虎居然不能滅三桓,最終被魯人擊敗,逃到讙、陽關繼續作亂。之後陽虎逃到晉國,成為晉國趙氏臣子。三桓經此打擊,勢力衰退,對魯國的掌控力不再像以前一樣強有力。

魯定公十一年(前499年),孔子(孔丘)出任魯國大司寇,代理魯相,孔子一生擔任過的最高官位就在於此。上任後,為了自己「恢復周禮、復興古制」的理想,於是向魯定公奏請新策,對魯國長期以來的「三桓」專權問題展開針對性措施,具體就是「墮三都」(縮減三桓封邑:季孫氏的費邑、孟孫氏的郕邑、叔孫氏的郈邑規模)。

雖然三桓卿大夫們對於孔子的主張不是很贊同,但是此時三桓的封邑權力實際掌握在各家主持封邑的邑宰(家臣)手中,孔子的計劃,也有削弱這些家臣的目的,所以三桓家主實際上並不是很反對,「墮三都」計劃意想不到地在初期進行順利,季孫氏的費邑、叔孫氏的郈邑先後被削減,各家家臣地力量也遭到削弱。

之後,見自己家臣的勢力被清除得差不多了,三桓繼而開始反對孔子繼續執行的削弱卿族計劃,魯定公也不能把支持孔子的決心堅持到底,孔子的「墮三都」計劃半途而廢,被迫辭去大司寇,離開魯國,週遊於四方。

此後十四年,孔子都在國外遊歷,直到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才在季康子的請求下,被迎回魯國(季康子是孔子的學生,曾隨孔子學習周禮)。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終年七十三歲。

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魯哀公不忿於三桓長期以來的跋扈驕橫,想向南方越國借兵討伐三桓,消息被三桓得知,反而聯合起來進攻魯哀公。魯哀公被迫出逃,先後在衛國、鄒國、越國避難,最後死在有山氏。三桓於是立魯哀公的兒子寧為新君,即魯悼公。

魯悼公及其子魯元公時期,三桓勢力恢復強盛,魯國公室更加微弱,如同卑微小侯,對三桓屈膝應承,毫無國君威嚴。史稱「三桓勝,魯如小侯,卑於三桓之家。」

魯穆公元年(前415年),魯國博士公儀休被任命為魯相,他以身作則,開始執行開始奉法循理政策,規定魯國卿大夫之家,不得經營產業與民爭利,遂漸使三桓失去了經濟大權,減弱了對魯國的控制,從而收回了政權,重新確立了魯君和公室的權威。

此後,季氏據其封邑費、卞、東野等地,從魯國自立出來,建立費國,成為泗上十二諸侯之一;而孟孫氏、叔孫氏雖然沒有明面上脫離魯國,但是也各自據成邑、郈邑駐守,基本上和曲阜國都的魯君斷絕了往來,實際上也已經自立。

魯穆公四年(前412年),齊國伐魯,攻克郈邑,叔孫氏因此滅亡,家族四散,後來的漢初博士叔孫通,就是叔孫氏的後人。

魯穆公八年(前408年),齊國再次伐魯,成邑也被攻克,孟孫氏家族覆滅,族人中的一支逃到了鄒國,改姓為孟,日後儒家亞聖孟子孟軻,就是孟孫氏後裔。

而自立的季氏費國,則成為魯國的東南門戶,和魯國唇齒相依,一直互相依靠,聯手抗齊,艱難地度過戰國中後期天下大亂的時光。

魯頃公二十四年(前256年),已經被秦國逼迫而遷都壽郢(壽春)的楚國為了彌補損失,出兵攻魯,奪取了魯國幾乎所有國土,同時,也順手消滅了費國。然後楚國把魯頃公遷到莒城(山東莒縣),給他留了這個最後的食邑。

魯頃公三十一年(前249年),魯頃公姬仇在莒城去世,魯祀斷絕。八百年的魯國和四百年的三桓歷史,至此一起消逝在了歷史長河中。

相關焦點

  • 陪臣執國命之「魯三桓」,為何沒能三分魯國?
    但魯國嚴守周文化傳統,較為完整地保存了周代的禮儀制度和禮樂傳統,為以孔子為首的儒家學派的產生提供了絕佳的文化土壤。三桓則是春秋中後期執掌魯國國政的三家卿大夫貴族的合稱。所謂"三桓",是指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這三家貴族,他們是魯桓公之子慶父、叔牙、季友的後裔,故稱"三桓"。
  • 魯國三桓之害,傳了十代,危害近三百年
    魯國的三桓起於魯莊公時代,亦即前693到前662年。魯莊公的三個兄弟,形成三系,號稱三桓。 魯莊公、孟慶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魯桓公的兒子,孟慶父、叔牙和季友分別是魯國勢力最大、專權時間最長的三大世家孟孫氏、叔孫氏和季氏的始祖。
  • 晉國被一分為三,那麼魯國有三桓,為何沒能三分魯國呢?
    在春秋時期,孔子曾經試圖改變三桓把持魯國大權的局面,但是在三桓強大的實力面前,無法成功,最終孔子只能無奈離開魯國。春秋末期,三桓強盛而公室微弱如同小侯。「三桓勝,魯如小侯,卑於三桓之家。」不過,儘管三桓把持了魯國的大權,但是,魯國卻沒有像晉國一樣被一分為三。究其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這是因為魯國的實力相對較弱。
  • 成也三桓,敗也三桓—三桓與孔子
    文/惜吾"孔子相魯"和隳三都是孔子仕魯期間的重大事跡,而孔子仕魯的關鍵則在於孔子與三桓的關係。魯國為周公之子伯禽所就之國,是周王朝在東方的代表,在春秋時期其地位可想而知。孔子諸多弟子皆出任過季氏官職,同時孔子非常敬佩叔孫穆叔、叔孫昭子的為人,且孟僖子命其兩子孟懿子、南宮敬叔拜孔子為師,足見孔子與三桓的關係非常緊密且複雜。整體上恪守周禮、遵循古制的三桓並非是後世人們認為的那樣同孔子是完全對立的,實際上三桓與孔子在政治交往、禮樂交流、人生價值的溝通等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繫。他們之間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一致的一面。
  • 宋代水戲運動的興盛與衰亡
    再往後便是與民同樂,皇帝開放金明池,每年都會和百姓一同觀賞金明池的美景,並和百姓一起參與水戲,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金明池的發展也側面襯託出宋朝的發展,放眼望去,一片的繁榮景象。梅堯臣的《金明池遊》中將這一景象描繪的十分詳細:「三月天池上,都人袨服多。水明搖碧玉,岸響集靈鼉。
  • 魯國三桓前傳
    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號稱三桓,是魯國的大貴族,世代輪流為魯國的正卿,本來是輔佐國君的,他們卻權勢極盛,威脅國君,執政魯國,魯國完全被三桓所掌控。 國君與三桓
  • 三桓專政的魯國,連國君都被逼走,為何沒有如晉一般發生分裂?
    春秋時期屬於爭霸的時代,但是仔細觀察可以發現,諸侯之間的爭霸戰爭,大多集中在春秋前期和中期,到了春秋末期,爭霸戰爭變少,而諸侯國內部之間的鬥爭成為主流。早在春秋中葉,諸侯政權就逐漸下移到卿族手中。到了春秋末年,大夫專政成為常態。
  • 魯國三桓的家臣們——陽虎亂魯
    陽虎,姬姓,又名陽貨,本是孟孫氏的族人,亦即魯國公族,後來做了季孫氏的家宰,一度「陪臣執國命」,控制三桓,掌握魯國的實權,囚禁主公季桓子三年,最後造反失敗,逃奔晉國。陽虎是季平子季孫意如的家臣。前502年,他和陽虎聯合,劫持季桓子。最後失敗,陽虎兵敗逃亡趙國。公山不狃據費邑,召孔子前來輔佐,孔子打算前往,子路反對,孔子則說是為了恢復周禮。前498年,孔子為大司寇攝相事,進行「墮三都」,三都是季孫氏的費邑(今山東費縣)、叔孫氏的郈邑(今山東東平)、孟孫氏的成邑(今山東寧陽)。此時三都盡在家臣手中,三桓為了打擊家臣勢力,都表示同意拆毀。
  • 魯國到了後期,掌握在三桓家族手中,可謂成也是它敗也是它
    而在魯國有很長一段時間是三桓掌握住了所有的權利,就連君王面對他們的時候,也不敢大聲說話。下面就來詳細的說說三桓是什麼,其實就是三個卿大夫,孟氏,叔孫氏,季氏。這三個並不是一般人大家都知道,春秋的時候採用的是長子繼承制,只有正室所出的大兒子才擁有繼承權,那麼這三個人則是庶子,所以他們雖然是魯莊公的兄弟,但卻不是同一個母親生出來的。
  • 曾經和中國等量齊觀的瑪雅古文明為何會逐漸衰亡,謎題已經初步解開
    它是怎麼衰亡的呢? 要想搞明白瑪雅為何滅亡,首先要了解它如何興盛。 根據對湖泊沉積物樣本進行放射性碳年代測定所得出的研究結果,瑪雅的歷史氣候始終在乾旱和溼潤之間循環,每隔數百年的溼潤期,就會遭遇一個200多年的乾旱期,瑪雅文明的興盛和衰亡與此息息相關。(是不是很象三體?)
  • 至高之術—西歐劍術的起源、興盛、衰亡與復興(上)
    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歐洲劍術在體系在19世紀的全面衰落和失傳,隨著近年來歐洲武術復興運動(Historical European martial arts)的蓬勃興起,一大批歐洲武藝,特別是冷兵器格鬥技術根據古代流傳的劍術手冊和圖譜被重構,使我們得以一掃多年來的誤解和偏見,一窺古代西歐武藝寶庫的全貌。
  • 古代文明衰亡原因論爭
    中國學者葛倩、劉敬圃等人亦主此說,認為氣候波動是造成古埃及文明、古阿卡德帝國和哈拉帕文明衰亡的主要原因,並進一步推測乾冷氣候主要緣於太陽活動減弱,導致季風減弱,熱帶輻合帶南移,在北半球中、低緯度大部分地區形成乾旱降溫。  另外,還有河流改道和自然災害等導致古文明消失的假說。瑞典地理探險家斯文·赫定提到,在流水、固體物質沉積與風蝕作用下,塔裡木河改道,致使樓蘭綠洲廢棄。
  • 登上青銅時代的「末班車」:解析敘利亞近東地區古文明衰亡原因
    公元前13世紀左右,恰逢青銅時代的末期,以北非及近東流域為代表的古代邁錫尼文明、西臺文明、古埃及文明,以及敘利亞部分地區的沿海國家,都不同程度的走向了衰亡和落敗。它們的集體衰敗標誌著古代近東文明延續兩千年之久的青銅時代就此落幕,這種大規模文明的衰亡既是天意也是人為。
  • 試論西羅馬帝國之衰亡
    所以西羅馬帝國看似衰亡,實則是在「孕育」新文化且發生轉型。西羅馬帝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創造了人類文明的繁榮局面。斯塔夫裡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論述了三大古典文明,即印度文明,中國文明,還有希臘—西羅馬文明。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於1776年發表了《羅馬帝國衰亡史》,他因此而名揚天下,更是奠定了「西羅馬帝國衰亡」模式的基礎。
  • 佛教文化之佛教在印度的興盛和衰亡
    上章講了佛教外傳到中國,印度本土的佛教各個部派,在公元前後開始由印度向北方和東方經過陸地和南洋傳入中國,小乘佛教與大乘佛教是同期傳入中國。小乘佛經對魏晉南北朝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有著重要的影響,但不久小乘佛教在中國衰落,而大乘佛教在中國卻獲得了輝煌的發展。佛教發展的第三個時期是大乘佛教時期,大約是公元1世紀到7世紀,相當於中國的東漢到唐初。
  • 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的史學貢獻
    《羅馬帝國衰亡史》的主要貢獻就是以理性思維研究歷史,全書閃爍出理性的思想光輝。吉本年輕時就受啟蒙主義思想薰陶,從洛桑返回英國後,繼續研讀有關著作,促使理性主義世界觀逐漸形成。他說:「在閒暇中我親愛的伴侶是革命以後的英國作家,他們呼吸的是理性和自由的空氣。」[2]英國作家的理性和自由空氣深深感染了吉本。後來在《羅馬帝國衰亡史》書中屢屢談論理性和自由問題。
  • 興盛優選和十薈團 賣還是不賣?
    沒有腰部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興盛早期是絕對的輕資產模式在推進,手中資金和利潤不足以支撐養活太多的地推人員,所以興盛優選早期借鑑了太多保險公司和傳銷公司的模式,這一塊的問題,在第三段落重點講解,而這種類傳銷模式在後期的後遺症卻在逐漸顯露。